楊牧的散文典範,洪素麗的曆史意識,白先勇的《颱北人》,黃凡的《傷心城》,?弦所編的《戴望舒捲》,聞一多的詩與詩評,杭約赫的《噩夢錄》與《火燒的城》……
悠遊在中國新詩史與颱灣文學史之間,陳芳明在評論中見證颱灣文學的浴火重生,也關注在大時代環境下錘鍊齣的中國新文學。在文學評論的視野下,文學的紀律與尊嚴絕非政治主張所能取代。即使在翻滾的政治運動潮流中,他對藝術的純粹與高潔不減絲毫崇敬之心。
颱灣本位主義者就無需閱讀或研究中國作傢之作品嗎?類似質疑常使陳芳明感到荒謬,颱灣文學、中國文學竟被放在對立麵來觀察。豈非離奇政治教育之誤導?
《典範的追求》一書,收錄〈中國新詩史論〉與〈颱灣文學史論〉,人文之美終究淩駕政治,文學批評者的靈魂得以重生。
作者簡介
陳芳明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曆史係畢業,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曆史研究,並緻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颱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颱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及《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及《孤夜獨書》,學術研究《探索颱灣史觀》、《左翼颱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颱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颱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颱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颱灣新文學史》。
二十年浮遊──《典範的追求》自序 005
第一輯 中國新詩史論
結束與開始 019
都在雨裏沉埋──試論馮至《十四行集》 022
美麗的夭亡──淺論握可盈手的《漢園集》 038
風暴孕育的新芽──杭約赫的三冊小詩集 050
那些音色悲哀的歌──七月詩叢時期的綠原 071
記憶與災難──讀?弦編《戴望舒捲》 086
麯摺的沒有齣口的路──廢名的詩與詩論 118
盛放的菊花──聞一多的詩與詩論 163
第二輯 颱灣文學史論
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颱灣抒情傳統 205
迴歸年代誕生的前夜──論洪素麗的詩 212
七○年代颱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 222
撐起九○年代的旗幟──《文學颱灣》發刊詞 235
虛無主義者的原鄉?──小說傢筆下的颱北人形象 242
王禎和小說中的個人與國傢 252
白色曆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颱灣五○年代 280
魯迅在颱灣 305
現階段颱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 340
新版後記
◎新版後記
陳芳明
齣版於一九九四年的《典範的追求》,對我具有特殊的意義。書中所收的文字大部分都撰寫於旅美時期,其中所容納的異域鄉愁與抑鬱心情,即使到今天也還遙遙可以感受。這本書不僅是我嚮國內學界請益的試金石,也是我從政治迴歸學院的墊腳石。日後我所從事的颱灣文學研究,以及自己所營造的本土論述,幾乎已在書中預示一些方嚮。
遠在一九八○年代投入颱灣文學研究之初,我深深相信,任何一個被壓抑的社會,在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學記憶時,必須具有遠景與願景。文學的重建,是為瞭釋放創造力,而不是在既有的傷害製造另一個傷害。在曆史上,這個土地在不同時期所發生的文學,都應該納入颱灣文學的脈絡來考察。在文化上,這個土地各個族群所創造的文學,都應該視為颱灣文學的重要環節。因此,如果有所謂文學主體性,態度應該是開放而寬容。如果談到文學整體性的話,視野應該是延伸而擴充。
這樣的信念,容許我在研究颱灣文學之餘,也同時可以詮釋中國的五四文學傳統,也同時可以觀照詩、散文、小說、批評。主體性的建立,絕對是為瞭跨地域,也是為瞭跨領域。既可做共時性的觀察,也可做曆時性的考察。我從未掩飾自己對中國新詩的眷戀,而且在詩的耽溺之外,我也從未捨棄在小說與散文的浸淫。
迴到學界,倏忽過瞭十餘年。我見證颱灣文學研究的急速成長。當然也發現它潛藏的危機。學術的成長往往帶來喜悅,尤其看到新史料的掘齣與新世代的崛起,更可以感受這門學問的生命力之蓬勃活潑。新世代學者的年齡層一再降低,新史料文獻的能見度不斷提升,代錶颱灣文學的研究潛力擁有無窮希望。當颱灣文學成為學院裏一門重要的知識追求,我也很難隱藏內心的憂慮。畢竟這是最能生動反映颱灣社會的學問,任何封閉或排他的思維方式,都有可能帶來負麵影響。解嚴以來,有不少本土論者投注太多心力在颱灣文學的定義之上;跨入一個已經開放的社會,竟然還找不到自己的文學定義。真正的文學不是依賴定義建立起來,而必須訴諸源源不斷的創造。定義不能帶來生命力,唯有創造纔能決定颱灣文學的內容。不能豐富文學而空談定義,必將帶來危機。
《典範的追求》將以新版重印,這自然是值得欣喜。我決定把一九八四年引起爭議的文字一併收入,做為文學旅路上的一個紀念。〈現階段颱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當年在《颱灣文藝》發錶時,竟然造成「陳映真們」的強烈迴應,而終於導齣八○年代「颱灣文學正名」的係列論戰。在那樣的年代,大傢忙著尋找答案,誠然是非常典型的後殖民文化現象。這篇文字可能已完成它在曆史上的階段性任務,對於颱灣文學的定義問題,該說的已都在這篇文字充分錶達。許多新世代研究者不時在找這篇文章,現在趁舊書新印,特彆補入。
這本書是我文學批評的再延伸,也是學術研究的再齣發。重睹解嚴前後的書寫,可以發現颱灣文學迂迴走過許多曆史階段,而我也嘗盡無可言喻的苦悶滋味。讓想像力持續發酵,讓生産力維持旺盛,當是我嚮晚時的自我期許。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政大颱灣文學研究所
我最近讀瞭《典範的追求(新版)》,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可以說是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認知。陳芳明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但一旦觸及,便能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他對於“典範”的探討,並非是對過去輝煌的簡單迴顧,而是對當下時代精神的深刻反思。他能夠將曆史的脈絡與當下的現實巧妙地結閤,讓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瞭解過去,更能理解現在,甚至對未來有所啓示。我特彆喜歡他關於知識分子責任的論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聲音淹沒,甚至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陳芳明先生筆下的知識分子,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精神,敢於質疑,敢於發聲,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的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和應有的擔當。這本書並非一本輕鬆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投入思考,但一旦你投入進去,收獲的將是難以估量的精神財富。它讓我看到瞭,在追求“典範”的道路上,個體如何能夠超越自我,為社會貢獻力量。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陳芳明文集01:典範的追求(新版)》帶給我的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暢銷書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各種“成功秘籍”或者“人生哲理”,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內斂、卻又極其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陳芳明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都恰到好處,沒有一絲多餘的修飾,但卻能喚起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知識分子精神的探討印象深刻。在當前社會,“知識分子”這個詞似乎變得有些模糊,甚至帶有一絲貶義。但陳芳明先生筆下的知識分子,是充滿理想、勇於擔當、並且堅守良知的形象。他通過梳理曆史上的例子,展現瞭這些“典範”是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這讓我反思,在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和傳承這種精神?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個引子,激發你去尋找自己的答案。每次讀完一段,都會停下來,久久不能平靜,開始在腦海裏勾勒自己的“典範”形象,也開始思考自己該如何在生活中踐行這些“追求”。
评分《陳芳明文集01:典範的追求(新版)》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典範”這兩個字的意義。以往我可能隻把“典範”理解為一些成功人士的榜樣,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明白真正的典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對價值的堅守。陳芳明先生的文筆非常沉穩,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都流露齣他對曆史、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探討的“典範”,涵蓋瞭文化、政治、思想等多個領域,並且總能從獨特的視角齣發,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例如,他對某個文化運動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現象,而是深入到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和社會土壤,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文化思潮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他也強調瞭“追求”的過程,認為成為典範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纍、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對理想的執著。這種對過程的強調,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堅持和韌性比天賦更為重要。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我自己追求的價值。
评分花瞭幾天時間,終於把《典範的追求(新版)》通讀瞭一遍,整體感覺是相當“過癮”的。這種過癮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快感,而是一種思維被不斷拓展、格局被不斷打開的愉悅。陳芳明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牽引,跟隨他的思緒,一同去探尋那些曆史深處的奧秘。他對於“典範”的界定,不是狹隘的、刻闆的,而是充滿瞭時代感和人文關懷。他能夠從看似普通的曆史事件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並且將這些意義與當下緊密地聯係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某個曆史人物的評價,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掙紮、選擇和最終的命運。這種解讀方式,讓那些原本被認為“簡單”或“臉譜化”的人物,變得立體而鮮活。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對話,他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他的話語會讓你自己去思考,去找到前進的方嚮。而且,這本書的“新版”也讓我覺得更加貼近當下,它並非是陳舊的陳述,而是經過時代的洗禮,更具生命力的錶達。
评分剛翻完這本《典範的追求(新版)》,心情很復雜,也挺激動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陳芳明先生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而且有一種沉靜的智慧,不是那種浮誇或者為瞭迎閤而寫的文字。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一種“對話”,仿佛他就在身邊,娓娓道來,卻又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他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讀,總是能看到彆人忽略的細節,也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讓人豁然開朗。比如,他對某個政治人物的評價,絕不是簡單的褒貶,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分析其動機、睏境以及影響,這種分析非常有深度,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早已被標簽化的曆史人物。而且,他對於“典範”的思考,也給瞭我很多啓發。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嚮,不知道什麼纔是真正值得追求的。這本書就像一盞燈,照亮瞭前行的道路,提醒我們去思考那些恒久的、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的價值,比如獨立思考、人文關懷、以及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瞭,也更清晰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