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時空中,詩人之眼在苦難淬鍊裏凝視語言的風景。
撕裂的詩人之心,被詩句割傷,也因詩句而得醫治。
科索夫獨立、阿富汗戰火頻仍、巴基斯坦前總理班娜芝.布托被暗殺身亡。即使來到二十一世紀,災難與戰火尚未完全從地球村根除。《顫慄心風景》記錄瞭二戰後,歐洲許多詩人的作品,作者也以深瀋的思考,細述戰爭中倖存詩人的語字,並在咀嚼中將自己的心置於另一個時空的風景之下。
在《顫慄心風景》的詩句、詩評中,我們無法自外於人性的黑暗麵、光明麵,也無法不被詩句中的掙紮牽動著心緒。每每在閱讀過程中,禁不住闔上扉頁,陷入對人類命運的長考……
作者簡介
李敏勇
詩人,評論傢。
颱灣屏東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縣齣生。大學時代修習曆史,短期居住颱中,現為颱北市民。
以文學為誌業的人生曆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颱灣文藝」社長及「颱灣筆會」會長的經曆。而為瞭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傢重建,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任「鄭南榕基金會」及「颱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齣版詩集《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料的島》、《心的奏鳴麯》、《青春腐蝕畫》,漢英對照詩選《如果你問起》、漢日對照詩選《思慕與哀愁》。
除瞭詩創作外,也齣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四十餘冊。
曾獲巫永福評論奬,吳濁水新詩奬,賴和文學奬。
二○○七年第十一屆國傢文藝奬得主。
1. 以詩挽救國傢或民族——波蘭∕米洛舒(CZESLAW MILOSZ 1911 ~ )
2. 穿越悲慘時代倖存下來的心——波蘭∕羅塞維茲(TADEOSZ ROZEWICZ 1921 ~ )
3. 倖存者之眼——波蘭詩人羅塞維茲的大屠殺見證(TADEOSZ ROZEMCZ 1921 ~ )
4. 在星星下的靈巧沉思與默想——與波蘭詩人辛姆波恩(WISLAWA SZYMBORSKA 1923 ~ )的交會
5. 以淚眼微笑,用諷喻為曆史做見證——紀念波蘭詩人赫伯特(ZHIGNIEW HERBER 1924 ~ 1998)
6. 浩劫的詩魂——保羅.策蘭(PAUL CELAN 1920 ~ 1970 羅馬尼亞)你的名字雕刻在冰冷的水晶裏
7. 巨難曆史的沉默吶喊——羅馬尼亞詩人保羅.策蘭詩抄(PAUL CELAN 1920 ~ 1970)
8. 烽火裏的黑色舞蹈——塞爾維亞詩人波帕的人間觀察(VASKO POPA 1922 ~ 1991)
9. 新黑暗時代的顫慄——南斯拉夫詩人塔第剋的世紀末預兆(NOVICA TADIC 1949 ~ )
10. 吟詠耶路撒冷的傷——以色列詩人阿米迦(YEHODA AMICHAI 1924 ~ 2000)
11. 巴勒斯坦的聲音——馬穆德.達衛許的流亡和追尋(MAHMOOD DARWISH 1942 ~ )
12. 我喜歡你詩的銳利和優美——德國詩人布萊希特
13. 復活節和平信息裏,聽遠方為北愛吟唱的輓歌
◎作者自序
【異國的意義符碼會觸動我們的心】
齣版瞭第一本書;收錄詩與散文的《雲的語言》(一九六九.林白)之後,我纔在一首詩〈遺物〉找到自己的詩人之路。那時候,颱灣仍處於戒嚴時代,越南戰爭的氛圍在這個島嶼國度也感受得到,因為參戰的美軍飛到這裏度假,颱灣的軍事機場提供美軍B-52長程轟炸機起降。但是全球學生運動的浪潮並沒有帶動到颱灣來,大學青年們隻是模仿嬉皮青年留著長發,聽聽美國民謠歌手鮑布.狄倫和瓊.拜茲吟唱的詩一般的歌聲。
緣於一本英國企鵝版的《捷剋詩選》,我讀到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塞佛特(J. Seifert,1901-1986),以及另兩位捷剋詩人巴茲謝剋(A. Bartu?erk,1921-1974)和賀洛布(M. Holub,1928-1998)的作品。譯介巴茲謝剋詩達三十三首,發錶在笠詩刊,是一九七二年。為瞭閱讀以及學習,而譯介外國詩,從那時起,開啓瞭自己視野的窗口。巴茲謝剋〈那些個年代〉,呈顯的時代情境既透視東歐洲諸國在共産體製下的睏厄,也見證持有語言武器的詩人的力量。
你拒絕放棄。
你繼續指望。
你收集每一場大災難的
指紋,
想抓攫他們血淋淋的手。
雪更加淩厲地落著。
突然我們滿臉白發,
我們都是。
——捷剋.巴茲謝剋〈那些個年代〉
一九六○年代末期起,我在笠詩刊的場域活動,從多位同人譯介的世界詩得到啓迪。彷彿在詩人學校一樣,異國的詩提供學習,也帶來營養。在我的詩人之路,一麵創作,一麵翻譯,來自這樣的啓發。愈是閱讀不同國度的詩,愈是感到颱灣戰後詩的貧睏。並非想成為翻譯傢,我是為瞭閱讀而譯介在我心靈或腦海感受到意義重量的外國詩。閱讀是一種翻譯,翻譯則是一種閱讀——對於颱灣本國詩的解說,我也基於這樣的理由。
《顫慄心風景》這本當代世界詩對話,也是我對於外國詩譯讀的作業。與之前我在聯閤文學齣版的《溫柔些,再溫柔些》或之前齣版的《經由一顆溫柔的心》(圓神),《亮在紙頁的光》(玉山社)……,以一首詩一篇隨筆呈現的形式,不同的是:這本書以一位一位詩人為單元,在每一單元裏譯介多首詩品,較深入、完整地探觸每一位詩人的精神視野。
《顫慄心風景》的篇章,主要發錶於《聯閤文學》,少部分發錶於《文學颱灣》和報紙副刊。以東歐的波蘭、捷剋、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聯邦詩人為主,兼及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或說敘利亞詩人;也包括瞭德國、俄羅斯和愛爾蘭詩人。除瞭因為自己譯介捷剋詩人巴茲謝剋作品的早期經曆,注意東歐詩,也因為東歐的波蘭被視為二戰後詩文學最受矚目的國傢,有兩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藝術文化傳統和政治社會現實,促成瞭一個國傢或民族的詩人開齣詩的璀璨花朵。整個東歐,二戰時期受到納粹德國的侵略,二戰後又在共産體製下備受壓製,再加上猶太人被屠殺的浩劫,傷痕織成詩的美麗動人行句。米洛舒的〈咒語〉和〈我忠實的母語〉,充滿啓示的意義視野,對於一位有誌於詩的書寫者,應該是無法磨滅的。
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
……
它以語言建立宇宙的意理,
並指引我們的手因此我們以大寫字母
書寫真理和正義,以小寫字母書寫謊言和壓迫。
……
米洛舒〈咒語〉
忠實的母語,
我一直效命於你,
……
你是我的祖國;我沒有任何其他的。
我相信你也會是一個信使
連係我和一些善良人士
即使他們隻是少數,二十個,十個,
或甚至,尚未齣生。
……
米洛舒〈我忠實的母語〉
這樣的詩,對照保羅.策蘭,在一九七○年,以五十歲之齡在法國巴黎塞納河投水自殺的經曆。詩人與詩的堅強或脆弱,無損於詩之卓越,而隻顯現風格、人格、語格之差彆。保羅.策蘭,以德語寫作的羅馬尼亞裔猶太人,或猶太裔羅馬尼亞人,他有時也被認為是奧地利人。德語是殺害他雙親的納粹德國使用的語言。他扭麯德語,常常以艱澀的詩語呈現他的作品。
你張開你的眼睛——我看見我的黑暗活著。
我經由看它倒在床上:
那兒黑暗也是我的而且活著。
……
保羅.策蘭〈從黑暗到黑暗〉
放置那些語字到死去男人的墓裏,
他為瞭活著而說的。
襯枕他的頭在其中,
讓他感覺
渴望的舌頭,
鉗子。
……
保羅.策蘭〈懷念保羅.艾呂雅〉
如果說,在東歐國傢的詩人們作品裏,看到詩人如何見證他們所經曆的時代。那麼在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或說敘利亞詩人作品裏,則探觸的是以色列這個猶太人國傢和巴勒斯坦這個被以色列屯墾,但追求建構自己國傢的阿拉伯國度,交織在國傢和民族的苦難和希望,以及伊斯蘭文明的光與影。德國詩人布萊希特,俄羅斯詩人瓦荏聖斯基和愛爾蘭詩人戴思曼.艾梗在他的國度流露的心,在愴痛裏擁抱人類的靈想。
與世界詩對話,探觸異國的詩人如何見證他們的時代。詩人的意義與美的視野,凝視著現實,也在現實裏飛躍。顫慄心風景在於詩人沒有逃避現實,在於詩人以詩的行句凝結時代的苦難。二戰後的歐洲,二戰後的中東,人類文明的進程烙印在政治裏的傷痕,被詩人以語言去撫慰。從我們的國度瞭望這些詩人與詩,不同的國度拍發的意義符碼會觸動我們的心。
當我在書店偶然翻開這本書時,被封麵那幅充滿張力的插畫所吸引。它仿佛在訴說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情緒,一種在現代社會中日益蔓延的,既疏離又親近的復雜感受。迫不及待地迴到傢,我沉浸在其中。這本書並非像一些詩集那樣,僅僅是羅列孤立的詩句,它更像是一個精心編織的網,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詩歌巧妙地串聯起來。閱讀的過程,我仿佛踏上瞭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從東方的禪意到西方的存在主義,從古老的傳說到當代的睏惑,都在詩人的筆下煥發新生。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現實世界的敏銳觀察,那些關於城市喧囂、人際關係、科技衝擊的描繪,都精準地觸動瞭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思考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與疏離,思考信息爆炸是否讓我們更加孤獨。每一首詩都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這個多元而矛盾的世界中的掙紮與迷惘,也同時蘊藏著希望與力量。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而是邀請我們去感受,去思考,去與詩人的內心世界産生共鳴。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些極富畫麵感的詩句。它們仿佛是一幅幅靜止的電影畫麵,又或是音樂的迴響,在我的意識深處久久盤鏇。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描繪自然景色的詩歌,但它們並非是純粹的田園牧歌,而是將自然與人的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例如,一首關於海邊日落的詩,描寫的不僅僅是色彩的變化,更是日落所帶來的那種轉瞬即逝的美麗,以及人類麵對時間流逝時的渺小與感慨。還有一些詩歌,則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調,剖析瞭當代社會中的種種荒誕與無奈,但這種剖析卻不帶評判,而是以一種平靜的觀察者的姿態,將這一切呈現齣來。這種藝術處理方式,讓我感到一種震撼,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對“美”的定義有瞭更廣闊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我一直對當代詩歌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有時會覺得很多作品過於晦澀難懂,或是流於空泛。然而,《顫慄心風景》中的詩歌卻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姿態齣現。它們既有詩歌應有的意象豐富和語言精煉,又充滿瞭觸手可及的生活氣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幾首關於“記憶”的詩歌,它們並非簡單地追憶往昔,而是將記憶的碎片進行重組,賦予瞭它們全新的生命力。有些片段甚至像是在夢境中遊走,荒誕卻又真實。書中的詩人仿佛能夠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並將其具象化,讓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這種細膩的筆觸,以及對人類情感深處的探索,讓我深受感動。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詩歌,更像是在與一群靈魂的旅行者對話,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體味他們對世界的獨特視角。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詩歌依然是我們連接彼此,理解內心最有效的橋梁。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場意外的發現之旅。我原本抱著平常心去翻閱,卻被其中一種獨特的節奏和氛圍深深吸引。詩歌之間並沒有生硬的拼湊感,反而像是在進行一場低語的對話,從一首詩傳遞到另一首,形成瞭一種流動的能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身份認同”的探討。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許多人都麵臨著多重身份的衝擊與融閤,這本書中的詩歌,正是捕捉到瞭這種時代特有的焦慮與迷茫。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言,錶達瞭在文化交融、個體選擇的過程中,那種對自身定位的不斷追問。這種探索,讓我感同身受,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它鼓勵我們擁抱多元,但也提醒我們要保持對自身價值的清晰認知,在不斷的流動中找到內心的錨點。
评分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孤獨”這個主題,而這本書似乎恰好解答瞭我心中的許多疑問。它所呈現的“顫慄心風景”,並非是那種煽情的、一覽無餘的悲傷,而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在人海茫茫中感到的那種微妙的疏離感。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關於城市生活的詩篇,詩人用冷靜而銳利的目光描繪瞭高樓林立的都市中,人們各自的孤島生活。那些在地鐵裏擦肩而過的人們,那些在虛擬世界裏建立的聯係,都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這種描繪並非是為瞭宣泄負麵情緒,反而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個體存在的尊重,以及對精神連接的渴望。我看到瞭詩人們如何在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下,依然努力尋找存在的意義,如何在看似無解的睏境中,依然懷揣著微光。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我並非是唯一一個感受到這種“孤獨”的人,我們都在同一片“顫慄心風景”中,各自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