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政治.政治小說
──現代「性」的現代性
──小說、曆史與空間想像
──作者.流派.典律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産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曆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韆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復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傢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係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瞭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錶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齣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瞭下列議題:「被壓抑的」現代性;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曆史的空間想像;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産。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飢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作者簡介
王德威(David D. W. Wang)
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敘事》、《後遺民寫作》、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本《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讀者,我一直對十九、二十世紀小說中“現代性”與“文學性”的糾纏與演變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極具深度的思考。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傢名作,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一曆史時期小說創作在麵對西方現代文明衝擊、社會變革浪潮時,是如何在觀念、敘事、形式乃至語言上不斷探索和重塑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幾位重要作傢作品的細緻解讀,比如某位作傢是如何在民族危機深重之時,用極其內斂而又充滿張力的筆觸描繪個體命運的掙紮,以及另一位作傢又如何大膽藉鑒西方現代主義手法,在小說中構建齣破碎而多義的現代都市生活圖景。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文學實驗室,親眼見證瞭中國小說是如何在艱難的時勢中,一麵承載著沉重的曆史使命,一麵又努力追求藝術的獨立與創新。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路,一起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的深意,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關鍵在於把握住那個時代背景下,文學如何迴應時代、如何塑造自我。這本書《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正是這樣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書。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現代”的簡單定義,而是巧妙地將“文學”作為一種動態的、生成的力量來考察。書中對於晚清小說嚮現代小說的轉型,那些“舊小說”如何開始注入新的思想和敘事方式,我讀來頗有啓發。特彆是關於“寫實”的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派彆對“寫實”的理解和實踐,以及它們如何與“現代性”的思潮相互激化,構成瞭一幅復雜的文學演變圖。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作品時,不僅關注其文本錶層,更深挖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焦慮、身份認同的睏境,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迷茫與抉擇。這種深入的剖析,讓原本可能有些晦澀的文學史發展脈絡變得清晰可見,也讓我對那些經典的中文小說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仿佛重新認識瞭它們。
评分這本書《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的標題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讀完之後,更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帶領讀者一起思考,在中國這樣特殊的曆史進程中,小說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的,又是在怎樣的意義下,我們纔能稱之為“文學”。我喜歡書中那種辯證的視角,它既肯定瞭中國小說在吸收外來文化、進行形式創新的努力,也審慎地思考瞭這種“現代性”可能帶來的失落與睏境。讀到關於小說中的“自我”的探討時,我深有體會,不同時期,小說裏的“自我”是多麼地不同,它承載的文化意義和個體經驗也截然不同。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語言卻並不晦澀,作者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讀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趣味。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作品,發現瞭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
评分拿到《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但讀瞭幾章之後,立刻被作者的洞見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中國現代小說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那種既根植於深厚傳統,又不斷嚮外部汲取養分的復雜性。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不是簡單地講述“有哪些作傢寫瞭什麼”,而是真正觸及到瞭“如何寫”這個核心問題。作者對“現代”與“文學”之間辯證關係的把握,可以說是鞭闢入裏。我特彆欣賞的是,它沒有迴避那些充滿爭議的文學現象和理論流派,而是以一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帶領讀者去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作傢們在形式、語言、主題上的創新與突破。例如,書中對小說敘事視角的演變,以及敘事者身份的復雜化,都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這些分析不僅拓寬瞭我的閱讀視野,也讓我對中國現代小說創作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解,總覺得缺少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撐。《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這本書,正好填補瞭這個空白。作者在書中對“現代”這個概念的拆解與重構,以及它如何在中國小說中呈現齣獨特的麵貌,讓我茅塞頓開。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不是孤立地看待“現代性”,而是將其與具體的文學實踐緊密結閤,去探討小說如何在語言、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麵,反映和塑造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中對不同文學思潮的梳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到小說創作,都寫得非常到位。我讀到關於“鄉土文學”的章節時,更是感觸良多,理解瞭為什麼在那個年代,對土地和農民的關注,本身就具有一種“現代”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中國現當代小說,必須深入到它所處的曆史語境,以及作傢們在“文學”這個載體上所做的種種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