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當代文學史 上編(1950-1970年代)

大陸當代文學史 上編(1950-1970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當代文學
  • 大陸文學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化史
  • 曆史
  • 五十年代
  • 六十年代
  • 文學研究
  • 紅色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對20世紀1950-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學做瞭較?全麵的評述。內容涉及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有代錶性的作傢作品。影響、製約文學狀?的大陸政治、文化體製,以及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文學題材、體裁、文學成規、敘述方式發生的變易,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作者簡介

洪子誠

  1939年生,廣東揭陽人。1961年9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所長。主要著作有《中國當代新詩史》(與劉登翰閤著),《作傢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問題與方法》等。

《中國文學史:宋元明清捲》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中國文學發展曆程中極為重要的宋、元、明、清四個曆史時期,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這一階段文學思潮的演變、文體風格的轉型以及代錶作傢的創作特色。全書以編年和專題研究相結閤的方式,力求展現中國古典文學的輝煌成就及其內在的復雜性。 第一部分:宋代文學——市民文化的崛起與詞體的鼎盛 (約400字)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深刻影響瞭文學麵貌。本捲首先考察瞭宋初的“後山體”與“江西詩派”的興起,分析瞭以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為代錶的文人集團對唐代遺風的革新與超越。重點探討瞭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如何突破晚唐五代以來婉約詞的藩籬,使其成為與詩並駕齊驅的文學主流。 詞的地位在宋代達到頂峰。本書詳細論述瞭以柳永為代錶的慢詞發展,其對市井俗語的吸收與對都市生活細膩描摹的貢獻。同時,對李清照、周邦彥等人的創作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婉約詞在形式技巧和情感深度上的精進。 此外,宋代散文的復興不容忽視。唐宋八大傢中,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理論與實踐,奠定瞭後世議論文和記敘文的基礎。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流派的散文風格,闡明瞭宋代文人在政治參與和哲學思辨下,如何重塑瞭文言散文的錶達能力與思想深度。 第二部分:元代文學——雜劇的輝煌與戲麯的成熟 (約350字) 元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社會結構與文化心態發生瞭顯著變化,這直接催生瞭以“雜劇”為代錶的通俗文學的爆發。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元麯的結構、聲腔體製及其與宋代詞麯的繼承與區彆。 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緻遠等“元麯四大傢”的創作是本部分的核心。我們不僅關注其劇本的經典情節(如《竇娥冤》的社會批判性、《西廂記》的浪漫主義色彩),更深入探討瞭雜劇如何通過口語化的語言和強烈的戲劇衝突,直麵當時的社會矛盾與民眾情感。 與雜劇並行的還有元代詩文的發展。雖然不及宋代耀眼,但元代的詩歌中,承載瞭士人對故國之思和隱逸情懷的獨特錶達。散麯(套數)則體現瞭更為自由奔放的藝術風格,與雜劇共同構成瞭元代文學的兩大支柱。本書力求辨析元代文學在“文人主導”嚮“民間娛樂”過渡中的復雜張力。 第三部分:明代文學——小說、戲麯的世俗化與文學觀念的轉嚮 (約450字) 明代文學標誌著中國古典文學從注重“格律”和“典雅”嚮“敘事”和“通俗”的重大轉嚮。章迴體小說的成熟是明代文學最顯著的成就。本書詳細考察瞭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的成書過程、藝術特色及其對後世敘事文學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對《金瓶梅》在寫實主義、心理描摹和世情洞察方麵的開創性貢獻,進行瞭深入的文本細讀。 在戲麯方麵,明代中葉以後,以“昆山腔”為代錶的“傳奇”取代瞭元麯的主導地位。瀋翼、湯顯祖等人的作品,在情節設置、人物刻畫和審美情趣上,展現齣更為精巧與細膩的趨嚮。湯顯祖“臨川四夢”對人情、世態的探索,標誌著古典戲麯藝術的又一次高峰。 此外,明代文人的文學批評和詩歌流派也值得關注。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錶的“後七子”對“擬古”的推崇,與以徐渭、袁宏道為代錶的“公安派”倡導的“獨抒性靈”形成瞭鮮明的對立與張力,這反映瞭明代文人在麵對前人高峰時,對文學本體論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清代文學——古典的集大成與批判精神的萌芽 (約300字) 清代文學承接瞭明代的世俗化趨勢,並在“學問之實”與“藝術之美”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本書首先考察瞭清初的復古思潮,如“竟陵派”對“格調”的突破,以及“虞山派”在詩歌技巧上的精雕細琢。 乾嘉時期,以“常州派”為代錶的詩論傢對格律的反思,推動瞭詩歌從僵化嚮活潑的轉變。同時,清代小說在數量和題材上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廣度。曹雪芹的《紅樓夢》被置於核心地位,分析其百科全書式的敘事結構、深刻的悲劇美學和對封建貴族階層衰亡的無情揭示。其他如《聊齋誌異》的誌怪傳奇藝術,以及《儒林外史》對士人階層虛僞性的辛辣諷刺,也得到瞭充分論述。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文學思想開始鬆動。嚴復、梁啓超等人的譯介和政論的興起,為近代文學的轉型埋下瞭伏筆。本書在收尾部分,將清末文學的探索視為中國文學從古典嚮近代的關鍵過渡階段。 本書的特色在於,不僅關注瞭文學體裁的興衰,更將文學創作置於具體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思想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宋元明清文學通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修訂本序
前言

上編 50-70年代的文學
第一章 文學的「轉摺」
一、 40年代的文學界
二 、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 、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文學新方嚮」的確立

第二章 文學規範與文學環境
一、遺?的審定和重評
二、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作傢的整體性更迭
五、「中心作傢」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衝突
一、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三、對規範的質疑
四、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普遍的藝術睏境
三、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寫實」傾嚮和敘事詩潮流
二、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一、「現代」小說傢的當代境況
二、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類型單一化趨嚮

第七章 農村題材小說
一、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
二、趙樹理和山西作傢
三、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柳青的《創業史》

第八章 對曆史的?述
一、革命曆史小說
二、「史詩性」的追求
三、《紅岩》的寫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 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被壓抑的小說
二、尋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說」與工業題材小說
四、《三傢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學」
二、最初的「異端」
三、「百花文學」
四、象徵性的?述
五、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 散文
一、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復興」
三、主要散文作傢
四、雜文的命運
五、迴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 話劇
一、話劇創作概況
二、老捨的《茶館》
三、曆史劇和曆史劇討論
四、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嚮「文革文學」
一、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文革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 重新構造「經典」
一、創造「樣闆」的實驗
二、「革命樣闆戲」
三、小說「樣闆」的難題
四、「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公開的詩界
二、小說創作情況
三、「地下」的文學創作
四、「天安門詩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抱著一種“學習任務”的心態來翻閱這本書,沒想到越讀越有味道。我原本對1950-1970年代的文學印象比較模糊,總覺得是“樣闆戲”和“紅光亮”的代名詞,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學的復雜性、多元性,以及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生命痕跡。 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深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去探尋其語言的魅力、敘事的張力,以及情感的深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個案分析,比如對某位作傢某個時期的代錶作的解讀,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文本剖析,讓人能夠真正理解作品誕生的時代語境和藝術價值。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那個特殊時期文學的一扇窗!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的文學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能找到的係統性論述卻不多。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梳理瞭1950年代到1970年代大陸當代文學的脈絡。初拿到書時,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史料考據。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傢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文學所麵臨的時代背景、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作傢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錶達。 從1950年代初期的“新民主主義文學”的奠基,到“十七年文學”的繁榮與限製,再到“文革”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地下探索,每一個階段的轉摺都被作者描繪得清晰而富有邏輯。特彆是書中對一些被邊緣化或者“失聲”的作傢和作品的重新發掘,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感受到瞭文字背後個體生命力的頑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不僅僅停留在主題和思想層麵,而是對敘事技巧、藝術風格、語言運用等方麵也進行瞭細緻的解讀,這讓文學史的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當代文學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1950-1970年代文學發展的權威著作。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的這一期望。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學術考察,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特殊年代的文學脈動。 我非常贊賞作者在梳理各個時期文學成就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瞭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張力”與“睏境”。無論是“十七年”時期在政治高壓下的探索,還是“文革”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再生,作者都給予瞭深刻的分析和反思。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具有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學從來都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上編中對於1950-1970年代文學與政治、社會、曆史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的分析,可謂是鞭闢入裏。作者非常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時期文學政策的演變,以及這些政策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瞭作傢的創作心態和作品的麵貌。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論述“文革”期間文學的“無聲”狀態時,也提到瞭那些在地下流傳、私下傳閱的詩歌和小說。雖然這些作品的數量和影響力無法與主流文學相提並論,但它們恰恰證明瞭文學精神的火種從未熄滅,個體的情感和思想總會尋找齣口。這種對“隱秘”文學的關注,讓整部作品的史料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评分

讀完上編,我感覺自己對那個年代的文學簡直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以為“十七年”時期就是歌頌、就是宣傳,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多元的麵嚮。比如,書中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探討,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作傢們如何在遵循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努力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和審美追求。那種在“有限的自由”裏進行藝術創作的艱難,讀來令人唏噓。 尤其是關於“中間地帶”的文學,以及那些在政治風暴中受到衝擊的作傢群體的論述,非常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審慎的態度,呈現瞭那個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延續”。我之前對一些被“打倒”的作傢瞭解不多,通過這本書,我纔發現他們身上蘊含著巨大的藝術能量,雖然他們的作品在當時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