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20世紀1950-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學做瞭較?全麵的評述。內容涉及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有代錶性的作傢作品。影響、製約文學狀?的大陸政治、文化體製,以及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文學題材、體裁、文學成規、敘述方式發生的變易,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作者簡介
洪子誠
1939年生,廣東揭陽人。1961年9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現?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所長。主要著作有《中國當代新詩史》(與劉登翰閤著),《作傢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問題與方法》等。
修訂本序
前言
上編 50-70年代的文學
第一章 文學的「轉摺」
一、 40年代的文學界
二 、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 、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文學新方嚮」的確立
第二章 文學規範與文學環境
一、遺?的審定和重評
二、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作傢的整體性更迭
五、「中心作傢」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衝突
一、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三、對規範的質疑
四、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普遍的藝術睏境
三、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寫實」傾嚮和敘事詩潮流
二、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一、「現代」小說傢的當代境況
二、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類型單一化趨嚮
第七章 農村題材小說
一、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
二、趙樹理和山西作傢
三、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柳青的《創業史》
第八章 對曆史的?述
一、革命曆史小說
二、「史詩性」的追求
三、《紅岩》的寫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 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被壓抑的小說
二、尋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說」與工業題材小說
四、《三傢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學」
二、最初的「異端」
三、「百花文學」
四、象徵性的?述
五、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 散文
一、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復興」
三、主要散文作傢
四、雜文的命運
五、迴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 話劇
一、話劇創作概況
二、老捨的《茶館》
三、曆史劇和曆史劇討論
四、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嚮「文革文學」
一、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文革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 重新構造「經典」
一、創造「樣闆」的實驗
二、「革命樣闆戲」
三、小說「樣闆」的難題
四、「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公開的詩界
二、小說創作情況
三、「地下」的文學創作
四、「天安門詩歌」
坦白說,一開始我抱著一種“學習任務”的心態來翻閱這本書,沒想到越讀越有味道。我原本對1950-1970年代的文學印象比較模糊,總覺得是“樣闆戲”和“紅光亮”的代名詞,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學的復雜性、多元性,以及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生命痕跡。 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並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深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去探尋其語言的魅力、敘事的張力,以及情感的深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個案分析,比如對某位作傢某個時期的代錶作的解讀,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文本剖析,讓人能夠真正理解作品誕生的時代語境和藝術價值。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那個特殊時期文學的一扇窗!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的文學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能找到的係統性論述卻不多。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梳理瞭1950年代到1970年代大陸當代文學的脈絡。初拿到書時,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史料考據。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傢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文學所麵臨的時代背景、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作傢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錶達。 從1950年代初期的“新民主主義文學”的奠基,到“十七年文學”的繁榮與限製,再到“文革”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地下探索,每一個階段的轉摺都被作者描繪得清晰而富有邏輯。特彆是書中對一些被邊緣化或者“失聲”的作傢和作品的重新發掘,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感受到瞭文字背後個體生命力的頑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不僅僅停留在主題和思想層麵,而是對敘事技巧、藝術風格、語言運用等方麵也進行瞭細緻的解讀,這讓文學史的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當代文學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1950-1970年代文學發展的權威著作。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的這一期望。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學術考察,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特殊年代的文學脈動。 我非常贊賞作者在梳理各個時期文學成就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瞭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張力”與“睏境”。無論是“十七年”時期在政治高壓下的探索,還是“文革”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再生,作者都給予瞭深刻的分析和反思。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具有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學從來都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上編中對於1950-1970年代文學與政治、社會、曆史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的分析,可謂是鞭闢入裏。作者非常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時期文學政策的演變,以及這些政策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瞭作傢的創作心態和作品的麵貌。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論述“文革”期間文學的“無聲”狀態時,也提到瞭那些在地下流傳、私下傳閱的詩歌和小說。雖然這些作品的數量和影響力無法與主流文學相提並論,但它們恰恰證明瞭文學精神的火種從未熄滅,個體的情感和思想總會尋找齣口。這種對“隱秘”文學的關注,讓整部作品的史料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评分讀完上編,我感覺自己對那個年代的文學簡直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以為“十七年”時期就是歌頌、就是宣傳,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多元的麵嚮。比如,書中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探討,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作傢們如何在遵循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努力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和審美追求。那種在“有限的自由”裏進行藝術創作的艱難,讀來令人唏噓。 尤其是關於“中間地帶”的文學,以及那些在政治風暴中受到衝擊的作傢群體的論述,非常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審慎的態度,呈現瞭那個時期文學的“斷裂”與“延續”。我之前對一些被“打倒”的作傢瞭解不多,通過這本書,我纔發現他們身上蘊含著巨大的藝術能量,雖然他們的作品在當時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