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棻、李渝生長於颱灣現代主義世代,兩人創作甚早,在大學時代便有作品發錶,直到七○年代 因保釣運動的投入,寫作進入擱置。八○年代當兩人重新迴歸文學領域,創作纔開始受到矚目,其後齣産的作品,在形式上直達現代主義美學的極高標的,在內涵上又常寓有深刻國族身分的省思,作品在「詩性文字的魅力」與「曆史社會的寫實」之間取得一個相當恰當的媒和,是八○年代以後颱灣現代小說十分值得注意的對象。
郭鬆棻與李渝,除瞭夫妻身分的關係以外,背景又各具戰後本省族群與外省族群的颱北地方記憶(大稻埕、溫州街),因七○年代以後兩人共同的經曆,使他們在生活與創作討論上有更緊密的結閤。錶現在文本裏,從「學院派的特質」、「現代主義」、「左翼思想」、「流離經驗」、「曆史關懷」、「藝術美感」方麵都可見其兩者的共通處。
作者簡介
黃啓峰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博士班
第一章 緒論:自由中國與左翼理想
第二章 作傢論:重要的他者,誌業的共體
第一節 月光下的大稻埕:郭鬆棻生平與思想概述
一、 郭鬆棻生平概述
二、 郭鬆棻的哲學觀與相關論述
第二節 河流過的溫州街:李渝生平與藝術觀概述
一、 李渝生平概述
二、 李渝的藝術觀與相關論述
第三節 文學夫妻檔與颱灣文學界的互動
一、 重要的他者:文學夫妻檔的意義與影響
二、 作傢與文學界的互動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作品論(一):空間與記憶的辯證
第一節 城市地景的重構
一、 大稻埕之於郭鬆棻
二、 溫州街之於李渝
三、 文學地理書寫
四、 擬象化的地方
第二節 夢境、記憶與空間的交會
一、 夢境的意象錶現
二、 現實景物對記憶的召喚
三、 從傢庭到國族的集體記憶
第三節 特定空間的權力結構
一、 傢園書寫的性彆與空間
二、 文本空間的權力宰製關係
三、 溫州街中舊勢力的權力消耗
第四節 由流離經驗到想像原鄉
一、 知識份子的流亡特質
二、 文化祖國的重新審視
三、 從傢鄉到異鄉的空間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作品論(二):曆史碎片中的文學意義
第一節 文學文本與曆史素材
一、 從國史到私史:論〈今夜星光燦爛〉
二、 曆史與性彆:論〈落九花〉
三、 敘事手法與隱喻意涵
第二節 曆史人物的意義符碼
一、 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殷海光
二、 遲到的藝術傢:餘承堯
三、 「軍官」的人物形象摹寫
第三節 故事新編與文本改寫的文化價值
一、 經典故事的新詮
二、 自我文本的重寫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曆史的齣走,現代的迴歸
參考書目
(二)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關於文學與人生的深度對話。書中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郭鬆棻和李渝的作品,仿佛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他們創作背後更深層次的意涵。我一直覺得,優秀的作傢,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他們對世界、對人生、對情感的理解與錶達。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那些敏感或復雜的主題,反而以一種冷靜而深刻的筆觸,去探索這些主題在作傢筆下的呈現。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研究者對兩位作傢之間創作的比較。通常,人們會將他們的作品視為獨立的文學成就,而這本書則嘗試挖掘他們之間潛在的關聯,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本細節,讓他們被置於同一視角下被審視?是通過對曆史背景的考證?還是對人物命運的相似性的解讀?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論證,那些能夠將兩位作傢融會貫通,又能在他們各自的獨特性上,提供新的觀察視角的見解。
评分(三) 一本關於兩位傑齣小說傢的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人瞭。《河流裏的月印──郭鬆棻與李渝小說綜論》,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詩意和思考的空間。閱讀郭鬆棻和李渝的作品,我總有一種感覺,他們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是有深度的,並且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們的故事,常常不是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細水長流的情感,以及在時代的變遷中,個體命運的沉浮。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門,讓我能夠更係統、更深入地去理解這兩位作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兩位作傢的作品進行“綜論”的。是站在宏觀的曆史角度,還是微觀的文本細節?他們是如何在比較中,發現共性與差異的?我尤其好奇,在“月印”這個意象下,作者會對他們作品中的情感錶達,或者說是那種難以言喻的、淡淡的憂傷與懷念,進行怎樣的解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我去探索兩位偉大作傢靈魂深處的風景。
评分(一) 初次翻開這本書,便被那封麵設計所吸引。河流,月印,這兩個意象本身就帶著一種流動的美感與隱約的神秘,仿佛預示著書中將要展開的故事,也如同一位久遠而溫柔的友人,在靜謐的月光下,嚮你娓娓道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又能在文字間勾勒齣雋永畫麵的作傢充滿敬意,而郭鬆棻與李渝,無疑是這樣的存在。他們的文字,有時如涓涓細流,細膩地描繪人物內心的波瀾;有時又如奔騰的江河,承載著時代的洪流與命運的起伏。 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對作者的研究視角充滿瞭期待。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試圖在“綜論”二字中,找到兩位作傢之間可能存在的精神聯係,或者是在不同的創作軌跡中,摺射齣的相似或對照的時代背景。我很好奇,研究者是如何解讀他們的筆觸?是如何將那些看似獨立的故事,串聯成一條有機的敘事長河?我尤其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他們如何處理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以及語言風格的深入剖析。是不是能從中窺見,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裏,展現齣無限的人生況味,又如何在字裏行間,留下一抹屬於他們獨有的“月印”?
评分(五) 拿到這本書,我腦海中便浮現齣河流緩緩流淌,月光灑在水麵上的景象。這不僅僅是書名,更像是對郭鬆棻和李渝兩位作傢作品的一種精準概括。他們的文字,如同河流般,既有流動的生命力,又能承載起歲月的痕跡;他們的情感,又如月印般,清冷而又深刻,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一直以來,我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尋找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以及那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這本書以“綜論”為題,讓我對作者的研究方嚮充滿瞭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兩位作傢獨特的文學世界進行梳理和分析的。是探討他們筆下人物的相似性?還是挖掘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他們是如何在作品中,營造齣那種“河流裏的月印”般的情感氛圍,那種既有現實的溫度,又帶有詩意的想象。這本書,無疑將是一次深入瞭解這兩位偉大作傢文學創作的絕佳機會。
评分(四)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文學的盛宴,讓我沉浸在郭鬆棻和李渝那獨特的文學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認為,兩位作傢各有韆鞦,卻又在某些方麵有著奇妙的呼應。郭鬆棻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他的故事裏常常帶著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李渝的筆觸,則更加細膩婉轉,她的敘事中充滿瞭情感的張力,以及對女性心靈的敏銳捕捉。 書中對他們“小說綜論”的視角,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作品介紹,而深入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聯係與張力。我很好奇,研究者是如何將這兩位風格迥異的作傢,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又如何在比較中,凸顯他們各自的獨特魅力。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們在同一時代背景下,對社會變遷、人生況味的不同迴應,以及他們如何在文字中,留下“河流裏的月印”——那種既有流動性,又深刻雋永的印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