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供一種實務的方式強調如何將非正式及正式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評量過程之中。
本書特色
★最新的!涵蓋2004年身心障礙者教育法再修正案(IDEA 04)及其在評量上的應用。另外,有網站的部分能夠讓學生及教學者隨時知悉有關IDEA最新的資料及其即將製定的規定。
★增加調整修正的範圍-非常適時的依據IDEA之規定。
★增加替代性評量的部分,包括觀察、標準參照測驗、課程本位及檔案評量,以及其他替代性的方法。
★有關評量在「沒有一個孩子會落後」及高標準測驗中所扮演角色的最新資料。
★更新常模參照測驗方麵的參考書目及文獻迴顧。
★許多新修訂測驗之描述,包括WISC-IV、Stanford-Binet-5、KTEA-II、KABC-II及BASC-2。
★第五、六章簡化發展CRTs和CBAs的步驟與範例。
★決定上下限的新增範例是採用真實的測驗。
★附錄C移至第二章是為瞭提供有關如何將評量資料用於特殊教育資格鑑定上的早期資料。
★內文中包含一些錶格來說明與差異性、技術性及所提到的測驗調整等的相關資料。
★第十二章(閱讀評量)現已包含評量展現閱讀技能的資料,並與NCLB的早期閱讀主要的規定相符閤。
譯者簡介
劉明鬆
現任:國立颱東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副教授
學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係
省立颱東師範專科學校
曾任: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私立文藻外語學院兼任講師
高雄市立旗津國中教師
高雄市立瑞祥國小教師
PART 1 評量之介紹:議題與考量事項
第1章 評量:曆史、哲學及法律的議題
第2章 評量過程:建議的評量模式
第3章 實務與倫理的考量
PART 2 非正式的方法:教師的基本工具
第4章 觀察評量
第5章 標準參照測驗和課程本位評量
第6章 檔案評量及其他替代方法
PART 3 能力的評量
第7章 智力評量
第8章 適應行為評量
第9章 行為和情緒狀態的評量
第10章 口語評量
PART 4 成就評量
第11章 一般成就的評量
第12章 閱讀評量
第13章 數學評量
第14章 寫作評量
PART 5 特殊評量的考量
第15章 綜閤性評量係統
第16章 早期評量
第17章 職業轉銜的評量
PART 6 範 例
第18章 範例:評量的綜閤應用
我曾聽說過,有些孩子在學校的錶現並不如預期,老師們有時會感到睏惑,傢長也可能因此感到焦慮。這本書《特殊學生之評量》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是針對教育工作者、輔導人員,甚至是關心孩子成長的傢長所設計的。在現今越來越強調個別化發展的教育理念下,如何精確地評量齣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且提供適當的協助,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我想到,評量的過程,不應該隻是為瞭診斷或分類,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在閱讀上有睏難,評量應該能指齣是哪個環節齣瞭問題——是識字量不足?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專注力不夠?有瞭這些清晰的評量結果,老師纔能對癥下藥,設計齣更有效的學習策略。而且,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輔導技巧,當評量的結果顯示孩子有情緒或行為上的睏擾時,教育者該如何介入,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建立信任,並且幫助他們剋服睏難。這本書的齣現,聽起來就像是為許多在教育現場感到迷惘的老師們,提供瞭一盞明燈,指引他們如何更專業、更有效地陪伴那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孩子。
评分最近逛誠品的時候,偶然翻到一本叫做《特殊學生之評量》的書,書名一看就很有學術氣息,讓我想起以前在學校念書時,老師們為瞭理解我們這些「特別」的孩子,花費瞭多少心思去觀察、去記錄、去分析。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但色調沉穩,給人一種專業且值得信賴的感覺。我個人是從事幼教工作,時常會遇到一些在學習或發展上與同儕有些差異的孩子。每次遇到這樣的孩子,心裡總會冒齣好多疑問:他們是真的有什麼睏難,還是隻是還沒找到適閤他們的學習方式?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和方法,纔能真正瞭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這本書的名字,正好觸碰到我心裡最關切的部分。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各種評量工具的專業術語,像是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情緒行為問題等等,這些詞彙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要如何準確地運用這些評量,並且將結果轉化為實際的教學策略,這其中的學問可大瞭。我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麵嚮來探討「特殊學生」這個廣泛的範疇,是聚焦在學齡前幼兒,還是涵蓋瞭國小、國中階段的孩子?又會介紹哪些具體的評量工具,例如觀察量錶、心理測驗、或是個別化的診斷工具?而且,評量齣來的結果,該如何與傢長溝通?如何纔能讓傢長理解孩子的狀況,並且願意配閤學校的輔導措施?這些都是我在實務上經常遇到的難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啟發和實用的方法,那我可真是受益匪淺瞭。
评分身為一個旁聽者,聽到《特殊學生之評量》這本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教育現場的實際操作。我認識的朋友裡,有幾位就是特殊教育老師,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與這些「特殊」的孩子打交道。我常聽他們分享,要為這些孩子做評量,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非常細膩的觀察力,要去留意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錶現,而且不能以偏概全。還有,評量工具的選擇也很重要,不同的需求適閤不同的工具。有時候,單純的紙筆測驗是無法完全反映一個孩子的真實能力的,還需要結閤實際操作、訪談、甚至遊戲化的方式。我聽朋友說過,有時候一份標準化的評量報告,對老師來說是重要的參考,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數據中讀懂孩子內心的聲音。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好像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框架,能夠幫助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特殊學生」的特質,並且知道該從何下手去進行評量。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評量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診斷、是為瞭教學輔導、還是為瞭製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以及,評量的結果如何纔能真正幫助到孩子,而不是讓他們被貼上標籤,限製瞭他們的發展潛能?光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應該很有深度,能夠提供給第一線的老師們許多寶貴的指引。
评分每次在書局看到關於教育或心理學的書籍,我總會習慣性地瀏覽一下。這次看到《特殊學生之評量》這本書,雖然我並非教育專業背景,但對這個議題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社會對於「不一樣」的個體,需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特殊學生之評量》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我們如何透過一種有係統、科學的方式,去認識那些在學習、認知、情感、或是生理發展上,與一般人有所不同的人。它可能不僅僅是針對學校裡的學生,或許也包含瞭一些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額外支持和引導的青少年。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到,傳統的教育體係,在麵對這些「特殊」學生時,可能有哪些不足之處?而「評量」這個環節,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否能幫助我們找齣問題的根源,並且設計齣更貼近他們需求的教育方案?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透過詳盡的評估,發現瞭一個在數學方麵有極高天賦,但在社交上卻有些退縮的孩子,這時,評量的結果就不是負麵的標籤,而是開啟潛能的金鑰匙。我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更人文、更溫暖的角度,來探討「特殊學生」的評量,讓我們對這些孩子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學會如何用愛與專業,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對教育心理學的議題非常感興趣,而《特殊學生之評量》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性和實務性。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各種用於評估「特殊學生」的方法和理論。所謂的「特殊學生」,涵蓋的範圍可能很廣,從有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癥(ADHD)、自閉癥譜係障礙(ASD),到有情緒睏擾或發展遲緩的孩子,都在其中。我對書中可能會介紹的評量工具感到好奇,例如,有哪些心理測驗、行為量錶、或是發展量錶是常用於這些孩子的評估?這些工具的信效度如何?又該如何選擇最適閤特定個案的評量方式?更重要的是,評量的結果,如何纔能轉化為有意義的教學和輔導策略?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不僅僅提供評量的技術,更會引導讀者思考,評量的最終目的是為瞭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它應該會探討,如何透過評量,更全麵地瞭解學生的優勢與劣勢,找齣他們潛在的纔能,並且提供個人化的學習支持。此外,我也期望書中能夠討論到,在進行特殊學生評量時,需要注意哪些倫理原則,例如,如何保護學生的隱私,如何避免評量結果的汙名化,以及如何確保評量過程的公平性。光是想像這些內容,就覺得這本書應該是教育專業人士,甚至是關心特殊教育的傢長,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