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我們可以依賴的工具,而不是謎語的答案。 ---威廉.詹姆斯
當我們閱讀著各種名目的理論時、當我們試圖攫取來自其中虛移飄邈的字句時,是否曾思考過這些理論存在的意義?
偉大的心理學者威廉.詹姆斯,為這個問題提齣瞭解答。他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傢及哲學傢,於1907年的經典钜著《實用主義》(Pragmatism)甫齣便擲地有聲,其後的《真理的意義》一書乃其延伸之著,已由本公司於2005年翻譯齣版。
詹姆斯是美國非常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心理學傢,於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十分齣色,其《心理學原理》一書被翻譯為多國語言發行,在心理學界立下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他於1902年齣版的宗教心理學曠世經典《宗教經驗之種種》,更是百萬長銷書籍,與前述《心理學原理》並列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重要的經典巨著。
本書《實用主義》是詹姆斯最具有哲學性格的學術研究作品,不僅成一傢之言,亦使實用主義成為哲學界的一大流派。
承襲瞭著名哲學傢皮爾斯(Charles S. Peirce)的理論為基礎,詹姆斯將實用主義的概念發展為成熟完整的一大哲學流派。其思想突破瞭傳統的理論窠臼,他認為真理在於它是否具有兌現價值(cash value)、以及是否能真切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就如同他在書中所述:「你必須把每個詞語的實際兌現價值錶現齣來,放在你的經驗之流裏運用。」因此對他而言,不能以具體方式影響生活的哲學,是不一定有其存在意義的。
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雖然提齣於20世紀初期,然而卻印證瞭往後世界的潮流走嚮:人們極度重視事物的目的性。因此,想要理解今日世界,就不能不理解實用主義。
本書為詹姆斯於一九0六年在波士頓羅威爾研究所(Lowell Institute),以及一九0七年一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錶的演講稿集結,他以生動而條理清析的方式傳達其哲學思想,而成功建立瞭實用主義的經典地位。
作者簡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
1842年1月11日齣生於紐約市,父親是神學傢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11-1882),弟弟是著名小說傢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與父親同名)。威廉.詹姆斯自小就對哲學很有興趣,父親安排他在美國與歐洲接受傢庭教師及私立學校的教育,學習藝術與醫學;一開始在巴黎學習藝術,但最後選擇醫學。
1872年獲得醫學學位後,隔年即受聘到哈佛大學教授生理學。1876年,他開始教心理學,同年創設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小說傢葛楚德.史坦茵(Gertrude Stein)就是他的學生。1890年詹姆斯齣版瞭一本兩冊的作品《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義大利文以及俄文,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指定文本。1902年齣版宗教心理學經典《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中譯本立緒文化齣版)。
1897年,詹姆斯將學術興趣轉嚮哲學,於1907年齣版《實用主義》(Pragmatism),將pragmatism推演成為一個關於真理的理論,《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即為他討論真理問題的文章匯集;1909年齣版《一個多元的世界》(A Pluralistic Universe)。詹姆斯晚年時備受稱譽,被公認為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傢。1910年8月26日,逝世於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的邱庫魯瓦(Chocurua)。
譯者簡介
劉宏信
颱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美國杜根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曾翻譯威廉.詹姆之重要著作:《宗教經驗之種種》及《真理的意義》。(以上書籍皆為立緒文化公司所齣版)
說實話,我之前對哲學這類的東西,一直都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書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瞭,講的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聽瞭半天也不知道到底能幹嘛。但這本《實用主義》,卻完全顛覆瞭我對哲學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讓你埋在書堆裡,絞盡腦汁去理解晦澀概念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探討瞭許多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如何做齣更好的選擇、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如何判斷事情的真偽等等。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它鼓勵我用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去衡量事物的價值,去找到最適閤自己的解決方案。這種「為我所用」的學習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自在。我不用去記住那些我可能永遠也用不到的理論,而是能夠真正地從書中汲取養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實用」這兩個字,不僅僅是書名,更是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直接、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恰恰是實用主義所強調的。
评分我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做事情總是喜歡講求效率和效果。所以,當我看到《實用主義》這本書的時候,就立刻被吸引住瞭。我總覺得,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更實際的角度去解決,而不是鑽進那些複雜的理論裡。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實用」的期待。它並沒有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鋪天蓋地地談論各種抽象的概念,而是非常聚焦地探討瞭「什麼是真正有用的」、「如何判斷事物的價值」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書裡麵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觀點,就是關於「信仰」的討論。我一直以為,信仰就是一種內心的堅定,一種不容置疑的信念。但是,這本書卻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把信仰看作是一種能夠影響我們行為、並且能帶來積極結果的「信念」。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信仰能夠讓你更好地生活,讓你更有動力去追求目標,讓你能夠剋服睏難,那麼它就是一個「有用的」信仰。這種觀點,讓我對很多我曾經深信不疑的事情,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思考,我所堅持的這些信念,是否真的在幫助我,而不是成為我前進的阻礙。這種從「結果導嚮」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契閤我一貫的處事風格。
评分這本《實用主義》,真的有種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常常覺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不斷地麵臨各種挑戰和抉擇。有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很漂亮的理論,聽起來頭頭是道,好像可以解釋一切。但是,當你真的把這些理論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卻發現它們根本行不通,甚至會讓你越陷越深。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它不跟你講那些高深的學問,而是從最根本的「實用性」齣發。它讓你思考,什麼東西是真的有用?什麼東西是真正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的? 我特別喜歡書裡探討「經驗」的部分。它告訴我們,我們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然後調整我們的方法,讓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這種觀點,讓我不再害怕犯錯。以前我總是很擔心做錯決定,怕給自己帶來麻煩,怕被別人嘲笑。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明白,錯誤其實是成長的一部分。隻要我們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地調整和改進,那麼每一次的嘗試,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都是有價值的。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變得更加勇敢,也更加積極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评分這本書《實用主義》,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很踏實,好像真的能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我平常就對生活裡那些「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做比較好?」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常常覺得很多理論聽起來很棒,但真的要應用到生活上,又覺得格格不入。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眼睛都亮瞭。翻開書後,我發現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某些哲學書那樣,充斥著我聽不懂的術語,或是講著遙遠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道理。相反地,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語氣,引導我思考。 舉例來說,書裡對於「真理」的探討,就讓我印象深刻。以前我總覺得真理就是絕對的、永恆的,是那種你找齣來瞭,就永遠不會錯的東西。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真理」,其實是跟我們的經驗、我們的目標、我們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的。它不是死闆闆的定義,而是像一個工具,在你需要的時候,能幫助你解決問題、達到目標,那就是「有用」的「真理」。這種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固執想法,也讓我意識到,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不需要強求一個所謂的「絕對正確」,而是應該更關注「什麼對我來說是最有效的」。這種思考方式,無形中也為我減輕瞭不少心理壓力,讓我更有勇氣去嘗試和修正。
评分這本《實用主義》,可說是近期讓我讀得最「順」的一本書瞭。我平常閱讀的習慣,就是喜歡那些能夠引起我共鳴,並且能讓我學到一些實際東西的書。有些書,讀瞭半天,隻覺得作者很有學問,但卻不知道這些學問跟我有什麼關係。而這本書,完全沒有這種距離感。作者就像一位朋友,在跟你分享他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解決問題。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真理」的看法。以前我總以為,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是獨立於人的。但是,書裡卻強調,我們對真理的理解,往往是受到我們個人經驗、文化背景以及實際需求的影響。它不像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定律,而更像是一個不斷演變、隨時可能被修正的「工具」。當一個想法、一個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那麼它在當時的那個情境下,就可以被認為是「真理」。這種靈活的、以「效用」為評判標準的觀點,讓我感到非常受用。它讓我明白,在麵對複雜的現象時,不必過於執著於尋找所謂的「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應該更關注,哪種解釋或方法,能真正幫助我們嚮前邁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