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以實相般若,說明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傳達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迴到實相般若。所以金剛經講述的是如何經由觀照般若進入實相般若,以及如何進入其中的無量方便。經中更詳述應如何修持、修持的過程、何者為要以及如何疾疾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進而一念相應,剎那成佛。
《永恆的付囑》-解讀般若觀照,明確付囑祕義
《永恆的付囑》一書,是為瞭讓有緣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人,更深入地瞭解佛之深義,便於般若行者更準確的實修般若觀照。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詞句,來解讀金剛經中的般若觀照行以及如來對般若觀照行者的慇切護念與親切付囑。在解讀般若觀照行的同時,亦指齣付囑的祕義。以便般若觀照行者,更真確地知佛所說,行佛所行,以便使荷擔如來傢業者不斷,續佛種性者不斷,金剛般若觀照之法得以流傳。
《永恆的付囑》所解讀的金剛般若觀照,含攝瞭一切世間齣世間法。這是世尊教外彆傳,非身心所行處。若有人能淨信,乃至信心不逆,則能透過本書所提供的觀照方法、過程和注意事項,即可由貧窮到達富有,由痛苦到達健康,由悲傷到達快樂,由束縛到達自在,由瞋恚到達慈悲,由無知到達智慧,由黑暗到達光明。
本書特色
東北老師對智慧觀照獨到的見解與精闢的解說,都讓人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慨。他的文字,簡樸自然,卻句句散放齣發人深省的智慧之光與強憾的穿透力,在閱讀的當下,層層深入內在的身心世界之中,同時又不斷地放鬆、開展,能量因此逐漸增長,身心受到洗滌。
有時,他對觀照境界的描述,又如音樂詩篇般地悠揚動人,讓我在聆聽時,心弦隨之共鳴,在不期然中,被引領至一個超越頭腦思維的神秘境地,瞥見到那不可言說、來自道的訊息。
作者簡介
東北
中國吉林長春人,潛心慕道多年,遍讀道藏經典,於老子的清靜無為深有領悟。一九九四年旅居美國時,有緣聽到《金剛經》梵唱,受到難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讀《大藏經》後,又深入實修般若觀照。
東北以其不可思議的因緣,契入瞭佛與道的甚深秘義,以及達成無上之道的至簡之法。
東北既重理論亦重實修,他的經驗是,若不能落實到實修,再深的理論亦是戲論。若實修離開甚深理論的指導必然會成為盲行。真實的修行應將甚深理論圓滿地落實在生命的舉手投足中。
東北與有緣人分享的是,隻有成就無上之道,纔能明瞭自性的真實與莊嚴。隻有開啓甚深智慧,纔能展現內心的祥和與慈悲。所以盡早成就大道是每一個人的當務之急。
東北經常於美國的如是禪蓮花湖禪修中心,舉辦各種禪修訓練,也常往來美國、中國大陸與颱灣。同有緣人分享開啓甚深智慧的般若觀照,弘揚成就諸佛的不二法門。
代序一
佛以一大事因緣齣現於世,為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有佛法之敷演。然「法無頓漸,根有利鈍」,為隨順眾生之需要,故有八萬四韆法門、大小乘、顯密教之施設。
大乘佛教之發展,深化和廣化瞭原始佛教的智、悲、力。佛教的智慧,從業力緣起、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相相對智慧,開展為阿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性空緣起、法界緣起、性相不二、圓融無礙的法性絕對智慧。佛教的慈悲,從度化眾生趣入涅槃寂靜,開展為築基在「輪涅不二」之上的大菩提行,「不住無為,不盡有為」,誓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而不著度生相。佛教的力量,從戒定慧,開展為十波羅蜜、十力、大雄力。大乘佛教極大化瞭原始佛教的格局,讓佛教變成是貼緊現實人生的世界性宗教。
大乘佛教可分性空唯名、法相唯識、真常唯心三係,均以空性或中道實相為核心思想,捨去空性則大乘佛教無以安立。而彰顯空性最淋灕盡緻的莫過於《般若經》,此中又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和玄奘《心經》譯本在漢傳佛教中流通最廣,持為日課者不計其數,頗多靈驗。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全文二百六十八字,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皆空,貫穿修行之道,由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直趣佛地,言簡意賅,層次分明。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體係比《心經》完備,但「佛說....即非....是名....」的辯證方式,若非深諳龍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即是中道義」的中觀見,或天颱「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圓教思想,或華嚴「事事無礙法界」的互入互攝互即互融境界,則無以領會。觀諸古今眾疏,言人人殊,足證《金剛經》之難解,蓋經中所言屬於不可思議境界,不能以議得之。
《金剛經》以金剛之不可壞滅,譬喻般若之能破萬法,直落落解黏脫縛,凡固不可著,聖亦須嗤唾之,鋪天蓋地直下承擔而縴情不生。讀《金剛經》者往往惑於甚深的文字般若,而忽略瞭廣大的觀照般若,故無以契入不可思議的實相般若。佛陀說法以令眾生「波羅蜜」究竟解脫為目的,有解無行而求成就,猶如煮沙欲成飯,無有是處。本經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為名,蓋在強調「以金剛般若而波羅蜜」,足證世尊「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摩訶薩」的老婆心。
《金剛經》「佛說....即非....是名....」的般若甚深見,實蘊含「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的觀照廣大行。如來以此「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不可得少為滿足,必須逐次超越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闢支佛果及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嚮、十地、等覺,而登妙覺位。佛以一切智智洞達萬法畢竟空,終無一法可得,提撕行者「見諸相非相」以見如來。《金剛經》的奧義在此,其妙用亦在此,苟能以般若觀照行於世間,必可一超直入如來地。
作者數月前初次造訪慧炬,相談甚歡,並以齣版「光明之行」係列見囑。餘拜讀其稿,探驪得珠,驚嘆斯世而有斯作,大有可觀之處。其異乎他書者甚夥,玆舉四端分享十方善知識:
一、自梁昭明太子將《金剛經》科判為三十二分之後,後人均奉為圭臬。作者雖保留三十二分之數,但品名完全不同。他以聲聞、緣覺、菩薩的修道過程為名,更能突顯《金剛經》的特色,乍看是抉微般若空性,實則激勵行者恆常般若觀照。
二、注《金剛經》者,大多揉閤諸傢洞見來消文,再佐以個人體證。作者卻旁徵博引大乘經,直接依佛說以經解經,免得隔層紗見不真切。
三、作者以心地法門詮釋《金剛經》,不著文字相,凡有所言皆不離如來真心之體相用三德,頗有六祖注《金剛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功。
四、《金剛經》一如其他經論,兼重解行。作者以《金剛經》為佛住於實相般若而稱性直談的文字般若,意在護念、付囑諸菩薩摩訶薩超越文字般若,而行觀照般若以入實相般若。如此,般若廣說即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三者,略說則束三者為一般若。一三三一究竟無彆,深契如來不可思議境界。
佛法博大精深,佛弟子當循指望月而得月,不可止於欣賞佛法之殊勝,也不可以迷戀途中之奇花異草,必也成佛乎。
鄭振煌 於慧炬
代序二
步上內在之旅者的良師
雖然作者稱此書係以現代語言,解釋《金剛經》中佛的重大付囑,但我相信大多數現代人,無法看懂此書。這與作者所用的文字是否現代沒有太大關係,關鍵在於《金剛經》本身的精義,對未曾認真思考過生命意義、沒有深刻經曆過生離死彆、尚未開始嚮心內觀看的人而言,《金剛經》所闡述的奧妙義理,隻是過眼雲煙,絲毫起不瞭什麼作用。
相對地,若一個人,厭倦瞭在愛恨情愁裏反覆翻攪,對生命到底是怎麼一迴事開始好奇,甚至體會到「心」是最大的戰場,「我」是最頑強的對手,開始嚮內探究。那麼,當學生準備好的時候,老師就齣現瞭。此書正是步上內在之旅者的良師。
修行,常給人一種脫俗的印象,有很多人用來襯托自己的深度,甚至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標緻。當然,稍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這些膚淺的錶象,隻是在裝飾自我形象。然而,不可否認地,確有許多真正虔誠修行的人,一擲數十年光陰,無怨無悔。但是修行路上,艱險四伏,處處陷阱,稍一疏忽,就會走岔齣偏。為瞭引導護持修行者,佛陀慈悲地講述修行法要,《金剛經》正是其中最重要、最奧妙者。
本書作者曾受《金剛經》震撼身心,進而開啓生命新頁,感念之餘,特藉由解釋《金剛經》,分享親身體悟,希對虔心修行者有所助益。此書載述《金剛經》中佛陀對修行者的重大付囑,若能瞭解其中真義,時時以之為念,則在修行路上將裨益無窮。書中提及三個重要的核心觀念,無一不是修行瑰寶。
首先,打破我們對世界的概念。周遭事物對我們而言,是那麼熟悉、那麼真實。但是《金剛經》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我們所觀、所感,甚至所思、所行皆非真實,因而,五眼非真、諸相非真、觀想非真。我們感知的所有事物都虛幻不實,至少反映在兩個層麵上。在時間上,沒有事物是恆久不變的,但我們卻刻意忽略這事實,相信有些東西可以永恆,尤其是我們珍愛的、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感知上,沒有任何事物,在兩個人的眼裏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都依其信念,對事物給予個彆的詮釋,但我們卻堅持自己的認知是對的,殊不知我們的感官能力極為有限,永遠無法看清事物的真實麵貌,始終在自己心識幻化齣的世界裏打轉。所以,《金剛經》懇切的告訴我們,一切都不真實,何苦執著。
其次,沒有至高法則,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根本沒有真理。我們常藉由一些道理、價值、目標,讓自己覺得活得有意義,強化自我的重要感,而且這些概念愈來愈堅實,變成不可逾越的律則。因而形成許多不同的生活態度、道德規範、信仰宗派、修行法門,甚至造成我聖你凡、我對你錯的爭執與衝突。《金剛經》將這些誤謬統統連根拔起,直接告訴我們:無有定法、法實無得、無法可說、無法可得、一切善法非真實善法。明白地指齣,沒有善法,沒有什麼必須堅持的法理,更不需將佛所說話語,奉為究竟真理,衡量非法。必須放下所有依恃,纔能真正安定、自在。
再者,不要評量自己的優劣好壞,更不要因而摒棄嫌惡,或沾沾自喜。尤其在修行路上,最忌自傲自滿,德澤自居。所以再三警示,不住一果、不住四果、不住身相、不住福德、不住十信、不住十行、不住迴嚮、不住初地、不住八地、不住十地、不住金剛。需明白,沒有高低、沒有究竟、沒有終極,一切都在變為的過程中,要放下對境界的貪戀執迷,如實接受一切,方可持續前行,得見自性。
這些核心觀念,是佛的重大付囑,也是佛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不要分彆,不需執著。修行者若能真實領受,前行之路,將平順許多。
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何興亞
自序
《永恆的付囑》是繼《法身捨利寶光》一書之後,筆者盡力用簡單的語言,更通俗地解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般若觀照。
《永恆的付囑》一書,是為瞭讓有緣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人,更深入地瞭解佛之深義,以便般若行者更準確的實行般若觀照。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詞句,來解讀《金剛經》中的般若觀照行和如來對般若觀照行者的慇切護念,以及對般若觀照者的親切付囑。
《金剛經》是佛以法身說法,說不可說法。是故《般若經》中的付囑是如來的一味說法,這是來自心靈深處久遠的呼喚,這是諸佛如來永恆的付囑。
《永恆的付囑》一書,在解讀般若觀照行的同時,亦指齣付囑的祕義,以便般若觀照行者,更真確地知佛所說,行佛所行;以便使荷擔如來傢業者不斷;以便使金剛般若觀照之法得以流傳;以便使佛之種性不至斷絕。
《永恆的付囑》所解讀的金剛般若觀照,含攝瞭一切世間齣世間法。這是世尊教外彆傳,非身心所行處。若有人能淨信,乃至信心不逆,則能透過本書所提供的觀照方法、過程和注意事項,即可由貧窮到達富有,由痛苦到達健康,由悲傷到達快樂,由束縛到達自在,由瞋恚到達慈悲,由無知到達智慧,由黑暗到達光明。
這將是其人自身最真實的體驗。一旦擁有,永遠不會失去。無價之寶,可以無盡地分享。得遇此書,是其人生命中最幸運的一刻,從此將是個被祝福的人。其人即已進入真實的修持,過程將會自動展現,乃至萬法自證,身心脫落。其人此生終將實現生命中的第一希有奇蹟,即是與自性剎那相應,一念成佛,得以實現諸佛如來永恆的付囑。
《法身捨利寶光》一書,是開顯諸佛自性。《永恆的付囑》一書,是明確佛的付囑。《隨處護念》一書,是實修般若觀照。此三本書各有側重,可分彆閱讀。若欲實修般若觀照,三本書須通讀。有關般若觀照的實際問題,可與美國如是禪中心聯係。(如是禪中心網址:www.is-zen.org)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已經讓我著迷不已,那是一種既古老又帶著神聖感的氣息,讓人一看就忍不住想深入探索。書名「永恆的咐囑」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彷彿藏著無數秘密和智慧,讓人好奇作者到底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我對這種帶有歷史厚重感和哲學深度的題材一嚮情有獨鍾,總覺得能從中汲取到許多人生的養分。尤其是在這個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書沉澱下來,讓心靈獲得一些啟迪,真的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我預期這會是一趟充滿思辨的旅程,或許會重新審視一些我習以為常的觀念,也可能在字裡行間找到連結過往與未來的線索。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讓那些沉重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评分初見「永恆的咐囑」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古老祭壇、神聖儀式,以及那些口耳相傳的智慧箴言的畫麵。這讓我對書中所蘊含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尤其是那種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力量。我總是被那些關於生命本質、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辨所吸引,而這個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這類主題的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刻卻不失溫柔的方式,引導我探索那些古老的智慧,並且將其融入現代的生活。我預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洗禮,或許會讓我在麵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時,找到更堅定的力量與方嚮。我相信,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將有機會瞥見那些真正永恆的價值。
评分從封麵上那精緻的燙金字體和泛黃的紙張質感,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書名「永恆的咐囑」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傳承、不朽的真理,彷彿能夠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人物進行跨越世紀的對話。我一直對歷史、神話以及那些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相信這本書很可能觸及這些深刻的議題。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和紮實的考究,為我編織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跳脫日常的瑣碎,進入一個更廣闊、更具啟發性的精神世界。對於書中的論述,我抱持著開放的心態,期待能夠被挑戰、被啟發,甚至是在某些觀點上產生激烈的思考。我相信,好的書籍能夠在讀者心中播下思想的種子,並在日後悄悄地發芽、成長。
评分看到「永恆的咐囑」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古老的傳說、失落的文明,以及那些被時間遺忘卻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教誨。我對於那種能夠觸及人類靈魂深處,引發深刻思考的題材總是情有獨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緩緩道來那些關於生命、關於宇宙的奧秘,讓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寧靜與啟迪。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優美的文字,將那些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親身經歷瞭一場心靈的旅行。我特別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能夠啟迪我人生方嚮,或是讓我對生命有更深刻體悟的內容。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永恆的咐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充滿歷史智慧,或是宗教、哲學意義的著作。我本身對探討人類文明演進、生命價值觀的書籍有著強烈的興趣。這種「咐囑」的概念,聽起來就像是先人留下的寶貴經驗或教誨,值得我們去反思和傳承。我期待書中能夠有深刻的見解,能夠引導我去思考一些關於存在、關於時間、關於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很多價值觀正在快速變遷,一本能夠提供穩定、普世價值觀的書籍,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永恆」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從中獲得一些麵對變化的勇氣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