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打拍子

用散文打拍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樊
圖書標籤:
  • 散文
  • 隨筆
  • 文學
  • 文化
  • 生活
  • 情感
  • 節奏
  • 文字
  • 觀察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散文詩體是新詩創作的另一種挑戰,若寫得太有思想性,文字過於直白,那就偏嚮散文;反之,若太賣弄意象,語言過於稠密,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會落入分行詩窠臼。颱灣散文詩自商禽等人奠基,經蘇紹連等人繼而開拓後,曾經一度讓「超現實」與「驚心」手法成為主流,但現今散文詩已逐漸走齣不同以往的風貌。
 
  詩人孟樊在1980年代初即嘗試散文詩寫作,近年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題材豐富多元。孟樊除瞭嚮前輩詩人緻敬之餘,亦嘗試拓寬散文詩類的路線,譬如語感掌握的或緊或鬆、敘事手法的多變、互文性的變調、形式錶現的彈性等,運用各種巧思與手法,將散文詩體再三錘鍊,觀察它能延展至何種境地,打造齣璀璨耀眼的光輝!如此光彩迷人的散文詩,邀請您來一同見證!
 
本書特色
 
  ★詩人孟樊近年全心全意投入散文詩寫作,除瞭嚮前輩詩人緻敬之餘,亦嘗試拓寬散文詩類的路線,譬如語感的掌握、敘事手法的多變、互文性的變調、形式錶現的彈性等,運用各種巧思與手法,將散文詩體再三錘鍊,打造璀璨耀眼的光輝!
書名:時光的褶皺:一段關於記憶、城市與人生的私人絮語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留白”與“迴響”的文字集,它不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沉潛於日常的細微之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難以言說的情緒,以及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留下的溫柔刻痕。本書收錄的篇章,如同一頁頁被翻舊的信箋,記錄瞭一個個體在現代都市脈絡中穿行時,對存在、失落、愛戀與和解的深度思索。 全書大緻可分為三個部分,它們相互滲透,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內在風景”的地圖。 第一輯:都市的毛細血管與迴聲 這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我們共同居住的城市空間。作者並非以城市規劃者的視角進行審視,而是以一個敏感的“觀察者”身份,潛入那些被高速運轉的生活遺忘的角落。 我們會走進清晨五點半的菜市場,那裏的光綫是潮濕的、帶著食物縴維的質感;我們會駐足於老舊的弄堂深處,聽牆壁如何記錄瞭三代人的爭吵與低語。城市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由無數細小的、充滿人情味的“毛細血管”構成的有機體。 書中細緻描繪瞭通勤的場景:地鐵車廂內,人們低垂著頭顱,目光所及之處,是手機屏幕上不斷更新的、卻又永遠無法觸及的遠方。作者探討瞭“在場”與“缺席”的悖論——我們身處擁擠之中,卻從未如此孤獨。有幾篇重要的篇目探討瞭城市的“記憶遺址”,比如一座即將拆除的老電影院,或是被高樓遮蔽的天空。這些遺址,是抵抗遺忘的最後堡壘,是提醒我們時間並非單嚮流逝的物證。文字的節奏在此處變得緩慢而富有顆粒感,如同在舊膠片上摩挲,試圖捕捉那些被光綫拉長的影子。 第二輯:時間的褶皺與人際的張力 第二輯深入到情感的肌理之中,探索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聯係,以及時間如何在關係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這些篇章多以“重訪”為主題——重訪某一段對話、某個決定性的雨天、某一個疏遠的故人。 作者尤其關注“未完成”和“恰好錯過”的時刻。例如,一篇關於“未寄齣的信”的反思,探討瞭語言在錶達意願上的無力感;另一篇則描繪瞭與一位舊友在異地重逢的場景,言語似乎變得多餘,因為彼此的沉默裏,已經承載瞭太多的生命曆程。 這裏探討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戀,而是“共存”的哲學:如何與一個你深愛卻又無法完全理解的人建立邊界?如何麵對友誼的自然冷卻,接受“散場”是生命必然的劇本?文字在此處變得內斂、剋製,像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留白”,許多重要的情感,是通過作者的不言說來完成的。這種剋製,反而賦予瞭情感更深沉的力量,讓讀者得以在作者的文字縫隙間,投射自己的相似體驗。 第三輯:內在的景觀與日常的儀式 最後的篇章迴歸到個體與自我的對話。生活中的許多片刻,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蘊含著構建“自我”的微小儀式。 作者描繪瞭清晨第一杯咖啡的香氣,如何喚醒瞭沉睡的意識;深夜裏,獨自麵對一盞颱燈時,那種被世界暫時放過的寜靜感;或者,僅僅是整理書架時,指尖觸碰到書脊的觸感,這些都是對抗虛無的私人“定海神針”。 這些“儀式”並非刻意為之的教條,而是生命在重復中自我修復的本能反應。在這一部分,散文的筆觸變得更加自由、近乎冥想。作者開始審視“專注”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對當下細微之處的深度投入,來對抗現代信息爆炸帶來的注意力分散。最終,這輯內容指嚮一種和解: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與生命的偶然性達成某種默契。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種“凝視”的角度,鼓勵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被視為“日常”的寶藏。 整體風格 全書的風格統一而內斂,情感真摯,語言乾淨利落,避免瞭過度的抒情和華麗的辭藻堆砌。它拒絕喧囂,傾嚮於在低語中尋求共鳴。讀者在閱讀時,或許會發現自己被拉迴到某個久遠的下午,聞到熟悉的氣味,感受到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疏離感——那是時間在生命軌跡上留下的,最難以言喻的痕跡。這本散文集,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你放慢腳步,去聆聽生命深處那微弱卻堅定的心跳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樊
 
  本名陳俊榮。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博士。曾獲中國文藝獎章。現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曾長期於傳播界任職,擔任報社主筆、副刊編輯,雜誌社主編與齣版社總編輯,並於國內外各大報刊開設專欄長達十數年。後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南華大學等校兼課,曾任佛光大學文學係暨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係主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訪問教授。
 
  齣版有《我的音樂盒》、《旅遊寫真》、《戲擬詩》、《當代颱灣新詩理論》、《颱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文學史如何可能──颱灣新文學史論》、《颱灣中生代詩人論》、《從覃子豪到林燿德──颱灣當代詩論傢》、《颱灣新詩史》(與楊宗翰閤著)……,包括詩集、散文集、文化評論、文學評論、學術論著與翻譯著作,凡三十餘冊。詩作收入兩岸各類詩選集,並入選九歌版《評論20傢》、《評論30傢》、《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評論捲》。

圖書目錄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自序】

【序詩】一幢透天厝──給孟樊

【上捲】思無邪
天龍八部
說經
雌雄同室
當頭棒喝
觀音
波斯貓

撕破臉
HOMOPHOBIA
種田
心臟手術
人人都愛馬奎斯
給吹鼓吹詩論壇開個玩笑
變形記
新版變形記
我是音樂傢
Poulenc小提琴奏鳴麯
羅生門
讀詩
夜讀佩雷的記憶
魑魅
罔兩
七竅
隱形人
太陽的自白
我的滿洋全席
學院之樹──悼念楊牧
獸──戲擬蘇紹連
鼕日的失眠晚課──給零雨
颱灣文學史
時鐘
IRREVERSIBLE
春光乍現

【下捲】念有情
二十一世紀新聊齋
曇花一現
影子
巴黎落霧
倫敦大雪
她離開的春夜
在濛馬特──用楊澤韻
謊言
在芝加哥──贈瘂弦
尼姑與茉莉花──戲擬水蔭萍
靜夜思
月下聽琴
溫暖的黑暗──用商禽韻
十一月
除夕
一則業配文
魔鏡.魔鏡
銅像
接力賽
我是畫傢
那件花襯衫的下落
在研究室
四壞球
S. L.和寶藍色筆記
夜以繼日
一整個月無夢
夢中之夢
夢中再夢
電梯
教師節日記
流質

【別捲】夫子自道
我的散文詩美學

【附錄】
四場震動──我讀孟樊散文詩四首/李桂媚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173
  • 叢書係列:臺灣詩學散文詩叢
  • 規格:平裝 / 190頁 / 14.8 x 21 x 0.9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序
 
二〇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瞭,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傢長西傢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颱,發錶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瞭。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颱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瞭一個詩刊《颱灣詩學季刊》(齣瞭四十期),後來多發展齣《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颱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颱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緻力於圖書齣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係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颱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齣版超過百本瞭。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〇二二年颱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齣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係、同仁詩叢、颱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紮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瞭,今年隻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颱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係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颱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颱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瞭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〇一九年纔齣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麯》,很快又有瞭《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颱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塗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颱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裏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遝,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齣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颱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自序
 
  作為一個文類,散文詩似乎沒那麼討喜,餘光中便曾不懷好意地指齣它是「高不成低不就,非驢非馬的東西」,因為餘氏看到它往往「沒有詩的緊湊和散文的從容,卻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後者的鬆散」。雖然他這番話主要是站在散文的角度批評那些寫得不成功的美文,但印象所及,餘氏似乎沒寫過什麼散文詩。不獨有偶,散文詩也不獲現任《創世紀》總編輯辛牧的青睞,前幾年投我給他的散文詩,竟讓他迴覆說他們(應該是他)對此一文類是「有所保留的」,可見他對散文詩也是不懷好意的(其實之前該刊曾刊登過我的散文詩)。
 
  的確,散文詩一邊是詩一邊又是散文,兩邊想討好,卻又討不到什麼便宜;反過來,詩散文(或詩化散文)一邊是散文的同時又兼具詩化語言,若和散文詩對調,兩者有時還真不容易劃分清楚,餘光中說它「非驢非馬」是有道理的;而我說它更像是「似驢似馬」,纔真的是 「雌雄莫辨」!
 
  散文詩乍看之下是一個跨文類的衍生性文類,是從分行詩衍生的「變體」;事實上,詩在中國原本就沒分行的,分行之體式是受到近代西洋詩分行的影響有以緻之──而這也可以解釋民初打破舊詩格律的一些白話詩人,根本纔不管分不分行這撈什子的事,專心寫作他們自己的「不分行詩」(亦即散文詩),如劉半農、魯迅、瀋尹默等。雖然後來分行詩成瞭新詩體「不成文」的定製後,不分行的散文詩並未因此就銷聲匿跡,棄如敝屣,颱灣自日據時期的水蔭萍、丘英二以下,以迄於光復後的商禽、管管、瘂弦、秀陶,到中生代的蘇紹連、渡也、杜十三, 乃至於年輕一輩的李長青、王厚森……都對散文詩厚愛有加,而從李長青與若爾.諾爾主編的《躍場:颱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二○一七) 的齣版,我們也纔驚覺原來創作散文詩的詩人大有人在。
 
  我自然也是創作散文詩的其中一人。我的散文詩創作並不算晚,最早的四首散文詩〈禿頭的自白〉(一九八三)、〈波斯貓〉(一九八三)、〈S. L.和寶藍色筆記〉(一九八八)與〈夢中之夢〉(一九九一)寫於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年代初(其中〈波〉和〈夢〉二詩亦可視為豆腐體詩),隻可惜後來無心經營。但從《我的音樂盒》(二○ 一八)收有我七首散文詩新作可知,當初偶一為之的散文詩那種創作的「手感」又慢慢迴來瞭,之後甚至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我又「理念先行」的另一冊散文詩集的創作。
 
  以文體來說,寫作散文詩是對創作的另一種挑戰,尤其對這種具跨文類特性的詩體而言,一不小心失手,就成瞭「二不像」:若寫得太有思想性,文字過於直白,那就偏嚮散文;反之,若太賣弄意象,語言過於稠密,語不驚人死不休,則又落入分行詩窠臼。在前者,你就直接去寫散文;在後者,你落筆就分行,何必自討沒趣、多此一舉去寫那什麼散文詩!偏偏就有人手癢,喜歡這類文體,譬如劉剋襄就酷愛這一味, 他自己就自剖說:「新詩斷行的果決和驚奇,竟遠超乎我所能承受的負荷……散文的拘謹描述,似乎更能貼近我所追求的情境。」好個說法, 於我心有戚戚焉!我就是不想受分行的製約,厭惡那種往往有句無篇的分行詩,始思以不分行的散文詩挑戰那「斷行的果決和驚奇」。
 
  不過,散文詩的寫作卻也不必如劉剋襄所說的那樣「拘謹描述」。散文詩既毋須受分行製約,它的體式反而更能自在從容,形製上可長可短──我初始在寫作散文詩時確有段落限製的考慮,但後來覺得這實在礙手礙腳,有誰規定散文詩應落在二或三段之內?像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所謂「小散文詩」便有多達二韆字以上的篇幅,篇幅長短宜由意生纔對。
 
  當然,劉剋襄那麼說並非完全針對散文詩的形式體製,但散文詩的語言如餘光中所說較為鬆散那倒是一點也不假,相較於分行詩「拘謹」 的語言錶現,散文詩語言可以直白到像散文一樣──否則你就去寫那語言肌質稠密的分行詩好瞭──就散文詩而言,花枝招展的意象並非它創作的第一義,它的詩的質地或肌質(texture)不在其濃縮性的語言錶現,而在其從錶意所延伸齣的言外之意,因而我的有些散文詩寫得像寓言,這寓言的故事雖未必完整,但它往往具有「聲東擊西」或「暗渡陳倉」的意在言外;並且這「言外之意」不在一字一句的錶達,它更著重的是整篇詩文內含寓意的呈現。
 
  的確,散文詩的敘事不必要求完整;若是,則它可能變成極短篇或寓言故事。雖然散文詩可以抒情如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裡不少的詩作,但敘事恐怕是散文詩創作不可少的錶現手法──這也是我一嚮 對於散文詩創作的主張;如果我純粹想以詩抒情,那我會迴去寫那分行詩。在本書中,雖然我把它分為兩捲:上捲「思無邪」以及下捲「念有情」,但這「念有情」念的並非自我之抒情,未可視為分行的lyric。在此,敘事也成瞭我創作散文詩的主要手法。
 
  語言放鬆的散文詩要靠它法製造詩意,早先的「超現實」與「驚心」──後者又往往來自魔幻寫實──這是兩種一度成為主流的散文詩的錶現手法,前者可謂是襲自商禽,而後者齣自蘇紹連,乃不作第二人想。他們也是我最早創作散文詩的繆思來源──所以在本書中可以看到我嚮他們緻敬之處。當然,以上這兩種散文詩「密技」自不能涵括散文詩的重要創作手法,譬如秀陶、杜十三、李長青等老中青三代,便不能被「超現實」和「驚心」兩者所覆蓋。我自然也得走自己的路。
 
  如果把散文詩視作一個獨立的文類,我以為今天它應該還是一個可以伸縮的文類,語言嚮分行詩延伸,稠密的意象層齣不窮,宛如將分行重組為不分行的散文排列;我也以〈巴黎落霧〉、〈倫敦大雪〉以資證明:散文詩也不排斥肌質稠密的語言。另外,語言在嚮散文傾斜時, 我則藉鑑極短篇或寓言故事以敘事鋪展齣意在言外的詩篇。由此看來, 「非驢非馬」或者是「似驢似馬」的散文詩,反倒是為自己找到齣奇製勝之處:較諸分行詩它擁有更大的自由度。爰此,我也以段數不拘、篇幅不限的體式,突破散文詩長短的規製。我甚至把分行詩和散文詩互換,例如〈偷溜的時間〉先以分行詩發錶,改題為〈時鐘〉後再以散文詩形式齣現;至於前詩又來自與夏宇詩作的互文──在此,我還玩瞭不少互文性遊戲(可參看別捲〈我的散文詩美學〉一文)。
 
  從上述這樣的角度齣發,散文詩似乎也難說討不到什麼便宜。至少我從不同方式以「鍛造」這一似驢又似馬的文類,看它能展現到多大的能耐,這樣的挑戰──或許也把它當作一項遊戲吧,竟也讓我屢屢大呼過癮,我得說,散文詩自有其迷人之處!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相當“清爽”的。在現今充斥著各種復雜詞藻和刻意雕琢的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文字顯得異常乾淨利落,卻又在簡潔中蘊含瞭巨大的張力。我特彆喜歡那些短句的運用,它們就像是精確切割的幾何圖形,排列在一起,構成瞭一種新的秩序感。這種行文的“疏密有緻”,讓讀者的大腦得到瞭充分的休息,不會被過多的形容詞和復雜的從句所拖纍。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開闊的陽颱上,微風吹過,視野非常開闊。作者很擅長使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甚至有點“土味”的詞匯,但經過他的重組和放置,這些詞語立刻煥發齣一種嶄新的、充滿生命力的光澤。這是一種非常颱灣式的幽默感和剋製力的結閤,既不失親切,又不落俗套。每讀完一個自然段,都會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寫啊”的驚嘆感,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你對語言的審美標準,讓人不禁想拿起筆來,試著用更純粹的方式去記錄生活。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就像是喝瞭一口颱灣特有的高山茶,初入口時帶著一點點澀意,但迴甘之後,那種綿長而復雜的層次感就開始在舌尖上化開瞭。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細節的方式,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常常讓我懷疑他是不是偷偷在我傢附近蹲點觀察瞭好一陣子。比方說,他描述早上市場裏阿婆買菜的場景,那種“油煙氣”混閤著“清晨的露水味”,那種感官的交織,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寫實,而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過濾後的再現。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聞到那種味道,感受到那種清晨的微涼,這種沉浸感是很罕見的。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處理非常巧妙,它不是一個綫性的故事,更像是一係列被打散又重新拼湊起來的記憶碎片,每個碎片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和聲音。有時候它快得像一陣疾風,一下子把你的思緒捲走;有時候又慢得像老電影的慢鏡頭,讓你細細品味每一個停頓和呼吸。這種節奏的急緩變化,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動態的美感,讓人在翻頁之間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率,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也因此獲得瞭極大的滿足感。

评分

如果讓我來形容這本書的“氣質”,我會用“遊走在秩序與失序的邊緣”來形容。它在內容上似乎很自由散漫,似乎是隨手拈來的生活感悟,但當你把所有的篇章串聯起來看時,會發現背後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內在邏輯在支撐著這一切。作者似乎非常著迷於捕捉那些“瞬間的崩塌”與“瞬間的重建”,無論是自然景觀的突變,還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微小誤會,他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個轉摺點。這種對“變化”的敏感度,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張力,就像是在看一場精彩的即興演奏,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音符會落在哪裏,但你知道它必然會落在最閤適的位置上。這種結構上的韌性,讓我聯想到我們颱灣社會那種看似鬆散,但骨子裏卻有著強大韌性的文化特質。讀完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書裏的某些句子抄下來,貼在我的工作桌前,提醒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不完美”,都可能是一個更深層“完美”的綫索。這本書,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反復閱讀。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哲學思辨。它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教條式的說教,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片段——比如一碗熱騰騰的鹵肉飯,或者捷運車廂裏陌生人的一個眼神——來探討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的關係。這種將宏大議題融入微小敘事的技巧,真的非常高明。我記得有一篇關於“等待”的文章,作者沒有去探討等待的意義是什麼,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等待發生時”身體的細微反應:指尖的輕敲、目光的遊移、以及心裏那種莫名的焦躁與平靜的拉鋸戰。這種描寫,簡直是抓住瞭所有“等待者”的共同體驗,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停下來,默默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被“等待”占據的時刻。它不像一本工具書,提供明確的答案,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在幽默和自嘲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邏輯。這種不費力氣的深刻,纔是真正厲害的地方,它不跟你講道理,它隻展示給你看,你自己的生活本來就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況味。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耶,那種帶著一點點懷舊感又有點現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目光瞭。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觸感也蠻特彆的,不是那種光滑到不行的印刷紙,而是帶點紋理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作者在裝幀上也花瞭不少心思。光是書脊上的那個小小的標識,都設計得很有巧思,好像在暗示著裏麵內容的某種節奏感。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陽光正好灑進咖啡館的角落,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的引言就讓我有點愣住瞭,那種文字的排列方式,仿佛真的在空氣中跳躍著,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敘事,而是充滿瞭呼吸感。我以前很少看到有作者能把文字的“形”和“意”結閤得這麼緊密,讓人在閱讀的時候,不隻是在接收信息,更像是在參與一場無聲的音樂會。特彆是那些章節的標題,沒有用那種傳統的大字報式標題,而是用一些很生活化的短句,卻能精準地捕捉到某種情緒的起伏,這點真的非常觸動我,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到底是如何用這些看似隨意的文字,搭建起一個完整的世界觀的。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韻律感和想象力的空間裏,去感受文字本身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