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文學課

西南聯大文學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硃自清
圖書標籤:
  • 文學
  • 西南聯大
  • 高等教育
  • 中國現代文學
  • 學術著作
  • 文化史
  • 曆史
  • 教育
  • 文學研究
  • 經典文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文學課」為主題,收錄瞭硃自清、遊國恩、羅庸、蕭滌非、聞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涵蓋朝代更替與文學古今之變的關係、每一個時期重要的文學話題,並按歷史順序分為五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重要的文學作品、作者及其思想層層羅列、細細分析。既展現齣西南聯大卓越的學術風采,也可見各位先生的學術特點,全書又可作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史而觀之。
《烽火歲月中的思想熔爐:抗戰時期中國知識界的精神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具體課堂教學,而是旨在深入剖析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其思想形態、精神風貌以及學術追求所經曆的深刻轉型與復雜演變。本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細緻的文獻考證相結閤的方式,勾勒齣那個特定曆史階段,中國知識界在物質匱乏與精神壓迫的雙重夾擊下,如何維係其文化火種,並為民族存續提供精神動力的全景圖。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流亡與堅守”展開。在日軍的步步緊逼下,大量高校和研究機構被迫內遷西南,形成瞭一股獨特而強大的知識精英遷徙潮。這一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曆史張力——是物理空間的撤離,還是精神傢園的重建?本書認為,這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深刻的“內省式重建”。 第一部分:知識界的“大遷徙”與空間重塑 本書首先詳盡梳理瞭1937年至1941年間,全國高等教育機構的東部沿海嚮西南腹地遷移的詳細過程。這不僅僅是桌椅闆凳和書籍檔案的搬運,更是對學術傳統的保護與傳承的艱難抉擇。我們審視瞭遷徙過程中所遭遇的交通阻礙、物資短缺、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碰撞所産生的摩擦與融閤。 地域文化的交匯與張力: 探討瞭不同地域背景的學者匯聚於昆明、重慶、成都等地後,在生活習俗、學術傳統和政治立場上的差異如何相互影響。例如,南方學派與北方學派在學術範式上的潛在衝突,如何在共同的民族危亡麵前被暫時擱置或重塑。 生存的極限挑戰: 詳細記錄瞭抗戰後方高校的物質生活狀況。低微的薪資、稀缺的物資供應、簡陋的教學環境,都構成瞭對學者精神的嚴峻考驗。書中通過日記、信函和迴憶錄的挖掘,力求還原那種“食不果腹,心係傢國”的真實圖景。 第二部分:學術思想的“戰時轉嚮” 本書著重分析瞭戰爭如何成為檢驗和重塑中國現代學術思想的“熔爐”。麵對國傢的生死存亡,傳統的純粹理論研究受到瞭來自現實的巨大衝擊,知識分子的思想自覺性空前高漲。 人文學科的“關懷轉嚮”: 考察瞭曆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在戰時語境下的研究方嚮轉變。例如,曆史研究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古代典籍的考據,而是開始探尋曆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抗爭經驗。哲學領域,西方思潮的引入速度減緩,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精神”和“民族性批判”的深入反思。 社會科學的“實地介入”: 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學者,更加積極地投身於抗戰後方的社會調查、民眾動員和經濟研究中。本書探討瞭如何在信息不暢、交通斷絕的條件下,完成具有科學性的社會調研,並將研究成果反哺於戰爭動員和後方穩定。 科學與技術的“救亡圖存”: 即使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理工科的師生們依然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努力維持科研活動,緻力於技術革新,為基礎工業和軍事後勤提供支持。他們的工作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第三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道德抉擇 抗戰時期是中國知識分子麵臨最復雜道德睏境的時期之一。本書將重點分析他們在政治光譜中的微妙立場和精神上的掙紮。 國共兩黨影響下的學術生態: 剖析瞭國民政府主導下的學術政策與進步學生和教師中的左翼思想之間的張力。學者們如何在維護學術獨立性與響應政治動員之間尋找平衡點,如何應對不同政治力量的拉攏與滲透。 “內捲化”與精神的堅韌: 探討瞭在資源極端受限下,學術共同體內部産生的“內捲化”現象,以及學者們如何通過建立緊密的人際網絡和超越地域的學術友誼來相互支持,保持心智的清醒。這種深層次的精神聯結,是維係學術生命力的關鍵。 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 本書認為,戰時知識分子群體自覺地承擔起瞭“文化守夜人”的責任。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民族精神和現代價值的捍衛者。他們通過寫作、演講、戲劇和教育,嚮民眾灌輸堅持抗戰的信念,構建瞭一個強大的精神抵抗體係。 結論:流亡中的“中國現代性”塑造 本書最後總結,抗戰時期的知識大遷徙和思想整閤,雖然充滿瞭痛苦和犧牲,卻意外地促進瞭中國現代知識體係的成熟與本土化。在西南的“文化孤島”上,中國現代學術完成瞭對西方理論的消化、整閤與再創造,為戰後中國思想界的多元化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試圖捕捉的,正是那段被戰火硝煙籠罩,卻又孕育齣不朽思想光芒的非凡歲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自清(1898-1948)
 
  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傢、詩人、學者。一生著作頗豐,有《光明》《新年》等詩;也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其中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還有《詩言誌辨》《新詩雜談》等文論著作。曾任教於清華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
 
遊國恩(1899-1978)
 
  字澤承,江西臨川人,學者,楚辭研究專傢。著有《楚辭概論》《楚辭長編》《屈原》《先秦文學》《讀騷論微初集》《楚辭論文集》等,主編《中國文學史》(4冊)。先後於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羅庸(1900-1950)
 
  原名羅鬆林,字膺中,號習坎。中國重要的學者、古典文學專傢、教育傢。著作有《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習坎庸言》(遺稿)。先後於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蕭滌非(1907-1991)
 
  原名蕭忠臨,江西臨川人,中國文學研究傢,專長是中國文學史、杜詩研究。曾任教於青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聯大、山東大學。
 
聞一多(1899-1946)
 
  本名傢驊,字友三,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人,中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作傢。因傢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46年被國民黨殺害。先後於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浦江清(1904-1957)
 
  江蘇省鬆江府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傢,與硃自清閤稱「清華雙清」。抗戰時期任教西南聯閤大學,1948年7月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1952年10月院係調整後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講授戲麯選和戲麯史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硃自清、遊國恩講先秦兩漢文學
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  / 002
新型歷史著作《左傳》《國語》  / 008
先秦諸子  / 015
屈原和「楚辭」  / 025
司馬遷與《史記》(節選)  / 036
西漢後期的散文和辭賦  / 042
班固與《漢書》(節選)  / 045
東漢文人的五言詩  / 049
《古詩十九首》及其他  / 052

第二章
羅庸、蕭滌非講魏晉南北朝文學
曹氏父子的「一傢辭賦」  / 062
所謂建安七子  / 064
左思、劉琨、郭璞  / 067
陶淵明及其作品(節選)  / 073
山水文學之肇始  / 084
鍾嶸《詩品》及蕭統《文選》  / 086

第三章
羅庸、聞一多講隋唐五代文學
隋唐統一與文學之變古  / 094
唐詩及盛唐詩人  / 108
孟浩然及其作品  / 115
杜甫及其作品  / 120
中唐文學之創新與復古(節選)  / 133
晚唐五代文學及其文藝論(節選)  / 158

第四章
浦江清講宋元文學
宋初的詩文革新運動  / 170
歐陽修及其作品  / 174
王安石及其作品  / 184
詞麯的發展和詞的概況  / 191
蘇軾的散文  / 199
蘇軾的詩  / 202
蘇軾的詞  / 209
雜劇作傢的時代分期  / 214
關漢卿與《竇娥冤》(節選)  / 218
王實甫和他的《西廂記》(節選)  / 230

第五章
浦江清講明清文學
《三國演義》(節選)  / 240
《水滸傳》(節選)  / 250
《西遊記》(節選)  / 265
《金瓶梅》(節選)  / 273
清初的詩詞與散文(節選)  / 279
孔尚任與《桃花扇》  / 285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節選)  / 299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節選)  / 303
《儒林外史》的主題及思想內容  / 307
曹雪芹與《紅樓夢》(節選)  / 312
 
附錄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文  / 324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 327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 328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887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5.2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某種古典的韻味,卻又不失現代的敏銳。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用心良苦,那些看似平實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強大的情感張力。它讓我想起瞭一些颱灣本地的老一輩作傢,他們筆下那種對鄉土的深情,對文化的敬畏,與這本書所傳遞的精神內核有著異麯同工之妙。然而,它又跳脫齣瞭地域的限製,將探討的主題提升到瞭更普世的層麵。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史料性的信息,而在於它如何構建瞭一個精神上的烏托邦。在當今這個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有這樣一部作品,讓人沉下心來,關注內在世界的構建,實屬不易。它像是一股清流,洗滌瞭讀者的心靈塵埃。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對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它不像我們常讀的颱版曆史讀物那樣,總是試圖用清晰的脈絡來梳理所有史實,反而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充滿瞭跳躍感和情緒的流動。那種看似不經意的筆觸,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需要讀者自己去慢慢體會和咀嚼。我常常停下來,反復閱讀某幾段話,琢磨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時代精神具象化的。這種閱讀過程,更像是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彼此分享著對生活、對美的理解。尤其是書中對人際關係的處理,那種復雜而又真摯的情感糾葛,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特有的浪漫與悲劇性。這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使得這本書的耐讀性大大提升,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评分

### 颱灣讀者的閱讀心緒 讀完這本書的感受,就像走進瞭颱灣某條老巷子裏的古早味書店,空氣中彌漫著紙張的陳舊香氣,以及那種特有的、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寜靜。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所描繪的時代氛圍,那種在動蕩中堅守精神傢園的執著,讓人不得不沉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像是對某種特定物件的描寫,或是對某個瞬間的細膩刻畫,都非常到位,讓人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那種在顛沛流離中,依然能保持對文學、對真理的追求,是現代社會中很難再尋覓到的寶貴品質。這本書並非隻是講述曆史事件,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何為理想生活”的迷茫。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更深層次的詰問,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整體來看,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深沉的觸動,而非淺層的刺激。它不追求情節的麯摺離奇,而是專注於精神層麵的挖掘。它更像是一部哲學沉思錄,用文學的語言來探討生存的意義。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某種曆史的洪流輕輕托起,看到瞭更廣闊的天地。在閱讀的後期,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當下所追求的“進步”,是否是以犧牲瞭某些更寶貴的東西為代價。這種對現代性的反思,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它不是要否定現在,而是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們能更清晰地辨彆什麼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守護的文化基因。對於任何一個對曆史、文學和人文精神有追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頗有匠心。它沒有采取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和側麵描寫,構建起一個宏大而又微觀的世界。這種“拼圖式”的敘事手法,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纔能將散落在各處的綫索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沉默”的描繪,那種不言自明的力量,往往比直接的呐喊更具穿透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我們颱灣社會的一些現象,尤其是在麵對集體記憶和個人身份認同時的掙紮。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往往不是靠宏大的口號,而是隱藏在那些細微的、日常的堅持之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堅守”的真正含義,那是一種對內在價值的絕對忠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