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美玲
圖書標籤:
  • 臺灣文學
  • 動物文學
  • 人獸關係
  • 生態文學
  • 文化研究
  • 臺灣文化
  • 文學批評
  • 後殖民研究
  • 動物研究
  • 群像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動物不隻是「動物」,而我們也不僅僅是「人」!
卸下生而為人的優越,理解、包容並交付愛予「牠」們。
探訪臺灣文學中最深情的動物與人文書寫。

  從歷史到文化,聊動物談生命;引介文學裡之動物形色,呼喚牠們現身吶喊,
  在流動的共感中,體現不同視野的島嶼萬物。

  長久以來,動物在人類「大寫的歷史」中,往往不是被異化,就是被邊緣化,牠們是珍奇猛獸、是工具幫手、是貼心寵物、是食物獵物,唯獨不是牠們自己。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隨人類文明進程演繹,生態思潮脈絡浮現,在文學的牽引下,19位作傢學者各別邀請文本背景中的動物輪番上陣。以時間軸序,爬梳臺灣文學中的動物書寫,從動物作為工具、商品、符號到成為主體;輔以空間視野,環顧各族群文化、探究不同類型題材、囊括藝術創作中之動物百態。更收錄「他山之石」專欄,對照日本、中國、馬華、香港等地文學裡的動物書寫,體現人與動物關係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本書中各式動物形象、生命寫照、互動情感、符號象徵,都映照齣人與「人以外的」——動物們的存在和真實狀態。當人類學習平等正視一切,纔能為瞭人以外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能「成為人以外的」?……它是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願景;也是一種指嚮後人類時代,人與他者界線流動的狀態;除此之外,它也同樣指嚮那些在自然大化之下,「成為人以外的」生命們,牠們同樣具有情感與性格,我們與牠們同死共生。——黃宗潔|本書主編

  如果文學能使我們稍稍謙卑自省, 臣服退讓、看見萬物有靈,理解人的濛昧,我們就能認知其實怪物就是此生與各種生命形態交會並且麯摺構成的、不完整的自己,也許我們也會明白,那難解不可測的、深淵的目光無意吞噬誰。――柯裕棻|作傢

本書特色

  ☉ 國立臺灣文學館|動物特展
  蒞臨展間,穿越時空。透過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等動物文學,以大型情境藝術裝置、動態捕捉互動技術,開啟成為人以外的種種可能。
 
  ☉ 島嶼臺灣|在地動物導覽指南
  時序橫跨清領日治、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直至今日的臺灣;撰寫者囊括學者、詩人、小說傢、藝術傢;類型涉及科幻、奇幻、繪本甚至藝術創作和裝置,文學動物形象依序現身。
 
  ☉ 喜愛動物、生命、生態書寫之讀者|必讀書目
  擺脫人本之史觀,以文學流動筆觸,敘寫各種動物生命的喜樂與悲哀。

 
《海的女兒》:一個跨越人與非人界限的童話世界 導言:海平麵下的王國與岸上的抉擇 安徒生的《海的女兒》(The Little Mermaid)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它深刻地探討瞭身份認同、犧牲的價值,以及超越物種界限的渴望。故事的主角是一條年輕的美人魚公主,她擁有著海族世界的一切特權與美好——深邃蔚藍的宮殿、能夠穿越洋流的自由,以及與成韆上萬姐妹相伴的悠長生命。然而,對她而言,這片廣闊的海洋卻成瞭束縛她心靈的牢籠。她的目光始終被那片波光粼粼的海麵之上的世界所吸引,那個充滿著呼吸、行走與永恒靈魂的陸地世界。 故事的開篇,便為讀者描繪瞭一個精緻而又略帶憂鬱的海洋王國。這個世界遵循著嚴格的等級製度,年長的海巫婆擁有著不容置疑的權威,而年輕的公主則被賦予瞭好奇心與對未知事物無盡的探索欲。每當她即將迎來十五歲,獲得浮上海麵的資格時,她的心就跳動得愈發急切。這種對“他者”世界的嚮往,是驅動整個故事嚮前發展的第一動力。 第一幕:邂逅與傾心——陸地上的瞬間永恒 當美人魚終於獲得許可,浮齣海麵時,她目睹的第一個場景,便是一場宏大的海上慶典——一個王子的生日宴會。在暴風雨的瞬間,她拯救瞭即將溺水的王子。這一舉動,不僅是齣於純粹的善良,更是因為她在那張人類的麵孔上,看到瞭她所嚮往的那種“生命力”的具象體現。 王子英俊、強大,代錶著陸地文明的一切光輝。對於美人魚來說,這個瞬間的相遇,幾乎等同於她生命意義的重新定義。她不再滿足於海洋的寜靜與永恒,她渴望成為王子生活的一部分,渴望分享他那“短暫卻又充滿意義”的生命。 然而,海洋生命的本質決定瞭她與陸地生命之間的巨大鴻溝。海洋中的生命是漫長而沒有靈魂的,死亡對她們而言意味著化為泡沫,徹底的消亡;而人類,盡管生命短暫,卻擁有一個可以進入天堂的永恒靈魂。這種對“永恒靈魂”的渴望,是美人魚做齣後續所有艱難決定的根本原因。 第二幕:深淵的契約——犧牲與變形的痛苦 為瞭獲得雙腿,為瞭能夠站在她所愛之人身邊,美人魚做齣瞭一個近乎自毀的選擇——她找到瞭海巫婆。 海巫婆的形象是傳統童話中“禁忌知識”的象徵,她居住在黑暗、充滿恐懼的深海,她的交易從來不是免費的。她提齣瞭苛刻的條件:用美人魚最寶貴的東西——她的聲音來交換雙腿。聲音,在童話中往往象徵著錶達、溝通和身份的本質。失去聲音,意味著美人魚將永遠無法嚮王子解釋她的身份、她的愛,甚至她的來曆。 更殘酷的是,巫婆的魔藥會帶來難以想象的痛苦。每一步行走,都如同走在尖銳的刀刃之上。這種肉體上的劇痛,象徵著跨越物種界限所必須付齣的巨大代價。她放棄瞭她作為海洋生物的舒適與本能,選擇瞭一條荊棘密布的道路。 在這裏,故事深刻地揭示瞭“愛”的另一種形態——它不是索取,而是近乎無限的付齣與自我抹殺。美人魚為瞭愛,自願承受瞭連自身物種本性都無法忍受的摺磨。 第三幕:陸地上的無聲陪伴與情感的失位 成功登上陸地後,美人魚的處境變得異常艱難。她雖然擁有瞭人類的形態,但失去瞭聲音,這讓她在王子的世界中,始終處於一個“局外人”的尷尬境地。王子將她視為一個可愛的、沉默的“小妹妹”或“寵物”,而不是一個平等的愛人。 她用無聲的舞蹈和溫柔的服侍來錶達她的愛意,她的每一步“刀尖上的行走”都充滿瞭隱忍與深情。然而,王子的心卻被另一個擁有相似外貌和聲音的鄰國公主所吸引——那個公主在王子被救時,恰好在場,並被誤認為是拯救他的恩人。 這種誤解的殘酷性在於,它剝奪瞭美人魚所有付齣的意義。她的犧牲,她的痛苦,在王子的認知中,從未被真正地“看見”或“理解”。愛情的錯位,將她推入瞭更深的孤獨。 第四幕:姐妹的到來與最終的救贖機會 當王子最終決定迎娶鄰國公主時,美人魚的生命也走到瞭盡頭。按照與巫婆的契約,她若無法獲得王子的真心,將在黎明時分化為泡沫。 在最後的時刻,她的姐妹們浮齣水麵,帶來瞭一把匕首。這是海巫婆給予的最後一個“生機”——如果她能將匕首刺入王子的心髒,讓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腳上,她就能重新變迴美人魚,重獲生命,並迴到海洋中。 這是一個極緻的道德睏境:犧牲愛人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生存。然而,美人魚拒絕瞭。她愛王子,她的愛已經超越瞭對自身生存的渴望。她寜願自己消亡,也不願用傷害所愛之人的方式來延續生命。她的選擇,標誌著她完成瞭從單純的渴望者到真正具備“犧牲精神”的生命體的蛻變。 尾聲:化為泡沫與升華為空中的精靈 當第一縷晨光照亮海麵時,美人魚縱身躍入海中,身體開始消融。她沒有化為冰冷的泡沫,而是升華成為“空氣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Air)。 這個結局是安徒生對童話進行哲學升華的關鍵。她雖然沒有獲得世俗的愛情與永恒的靈魂,但她通過純粹的、無私的犧牲,贏得瞭進入“永生”的另一種形式。她獲得瞭三個世紀的考驗期,通過幫助人類兒童行善,她最終有機會獲得一個人類的靈魂,進入天堂。 《海的女兒》最終描繪的,並非是成功贏得愛情的歡愉,而是在追求超越性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所經曆的深刻的痛苦、孤獨的抗爭,以及最終通過自我毀滅式的奉獻所達成的精神上的救贖。這是一個關於“為瞭更高價值而放棄物質存在”的永恒寓言。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黃宗潔(Cathy Huang)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長期關心動物議題,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傢族書寫、動物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傢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與黃宗慧閤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本書獲Openbook 2021年度生活書)。編有《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作者群簡介

餘美玲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曾參與「《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齣版計畫」。研究主題與專長以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漢詩為主,亦擅長藉文本、文獻分析探究該時代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與傳播,以及傳統文人的藝術養成與大眾思想。著/編有《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灣漢詩三百首》、《臺灣古典詩選注》(二至六冊)、《周定山全集》(四冊)等書。

楊翠

  臺灣大學歷史學係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化與文學、臺灣史、臺灣婦女史、臺灣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相關議題等。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書。

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閤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颱灣文學故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女性文學、臺灣當代小說。齣版《藥罐子》、《此身》及《以我為器》及《原來你甚麼都不想要》。《以我為器》獲二○一八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年後臺灣作傢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

葉淳之

  府城人,兒時活動領域是臺南市中西區和安平區,成長遍及臺灣頭尾和海外。政大新聞所畢業,曾任記者、電視製作人,並得過一些文學獎,著作有《島嶼軌跡》、《我們的島》、長篇小說《冥核》和《思慕微微:走尋裡臺南》等。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傢、攝影傢,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閤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二○一二年年度藝術傢(文學),現居臺灣。

  曾齣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講演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評論集「異托邦指南」係列,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蕭義玲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小說、現代散文、文藝美學與思潮。曾獲東海文藝獎小說首獎、梁實鞦文學獎散文獎佳作、竹塹文學獎舞臺劇本創作、文學評論類佳作、聯閤報徵文首獎等獎項;齣版《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傢園・自我認同》。

範宜如

 臺灣宜蘭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敦化國中教師、韓國啟明大學中文 係客座教授,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空間與文學、報導文學。著有《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閤著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文學@臺灣》、《傾聽語文:大學國文新教室》等書,編著有《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與淩性傑閤編)。

林楷倫

  臺中人,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真實魚販、作傢,交大研究所肄業,二○二○年開始在臺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二○二○年短篇小說首獎、二○二一年三獎,時報文學獎二○二一年二獎、臺北文學獎和臺中文學獎等。二○二二年齣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

龔卓軍

  生於臺灣嘉義,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民間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策展與評論的相關議題。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臺灣書店)、《身體部署》(心靈工坊),《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麵嚮近未來神祇》(大塊),譯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眼與心》(典藏)、《現在之外》(典藏)等書。
二○一三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並於二○一八年以「近未來的交陪」獲第十六屆颱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二○二一年以主編《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得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瀟湘神

  本名羅傳樵,作傢、實境遊戲設計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臺灣大學哲學所東方組碩士班,專長是儒學。性善論者。對人類學、民俗學、城市發展、腦科學等等有興趣。曾獲臺大文學獎、角川輕小說獎、金車奇幻小說獎、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等。著有《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殖民地之旅》、《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等長篇小說,並與多位作傢閤著時代小說《華麗島軼聞:鍵》、《說妖》、《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其中以《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於二○二○年獲選為《文訊》雜誌「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颱灣作傢作品評選(2000-2020)」。

林宛瑄

  臺灣大學外文係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拆解一般討論疫情時常見的軍事隱喻,探討人與病毒之間的身動力交流。曾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外語係副教授至退休,現為獨立學者,研究領域為德勒茲研究、生命哲學、通俗文化研究、偵探小說研究以及數位社會研究。自我認同為閱聽雜食性大型貓科動物,希望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口好牙齒,能一直開開心心地享用喜愛食物的好滋味,吃飽飽睡飽飽開心玩耍。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係教授,研究專長包括精神分析、文學理論、動物研究。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文史哲學報》英文編輯、《中外文學》總編輯。書評、文化觀察及動物保護議題之評論文字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與黃宗潔閤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編有《臺灣動物小說選》、閤編《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等。

何曼莊

  臺北人,著有《大動物園》、《有時跳舞 New York》等,現居美國紐約市。

羅晟文

  生於臺灣高雄,畢業自臺灣大學電機所、荷蘭聖尤斯特藝術學院(Akademie voor Kunst en Vormgeving St.Joost)攝影碩士。作品關注中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常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聲音與裝置等媒材,試圖誘發討論。完成學業後,現為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創意總監,旅居荷蘭,駐村於北極圈與荷蘭皇傢藝術村。二○一九至二○二二年先後駐村於北極圈、荷蘭皇傢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與法國阿爾勒。近作個展於荷蘭FOAM 攝影美術館、颱北鳳甲美術館,並獲國藝會、荷蘭濛德裏安藝術基金會、荷蘭央行、伯恩哈德王子文化基金會資助。

邱鉦倫

  傢中養十二隻貓、四隻狗的人。努力寫字讀書教學隻為瞭幫他們買罐罐。希望這世界的動物能更被重視,生命更被理解。

呂樾

  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長年關注自然導嚮文學與生態批評等相關研究,近年則多思考人類世、新物質轉嚮等理論實踐於臺灣自然導嚮文學研究的可能,並嘗試與錶演藝術、數位藝術領域間進行跨領域閤作。

陳文琳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畢。花蓮時光書店店員,雙貓的墊員。喜歡書和逛書店。

林怡伶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研究所畢業,現職為教育部計畫專任助理。

 

圖書目錄

☉推薦序:/柯裕棻
☉導論:為瞭人以外的/黃宗潔
 
第一部「時光變奏麯」
第一章|動物作為工具:田園時光,戰爭變奏
1-1臺灣動物風情誌:早期漢語文學中的動物形象/餘美玲
1-2親密傢人與文化隱喻: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中的人與動物/楊翠
他山之石「狗派」還是「貓派」?日本文豪與貓/邱鉦倫
 第二章|動物作為商品:工業超車,動物異化
2-1牛車不見瞭:臺灣文學中的人、牛與記憶/馬翊航
2-2沒有臉的屠夫:工業化下的動物處境/李欣倫
他山之石 無使尨也吠:中國文學中的狗/邱鉦倫
第三章|動物作為符號:經濟奇蹟,消費奇觀
3-1石虎、蛇店、犀牛角:臺灣文學的動物奢侈品消費/葉淳之
3-2且卑且亢,從蚊子到異獸:臺灣現代詩裡的動物隱喻一窺/廖偉棠
他山之石 從「雨林」到「動物」:馬華文學中「反抗」的自然/呂樾
第四章|動物作為主體:生態意識,行動關懷
4-1不隻人,動物也會痛苦:當代臺灣自然與動物書寫/蕭義玲
4-2共生的時空:城市、人與動物/範宜如
他山之石 複雜交織的命運共同體:當代香港文學中被壓抑的人與動物/呂樾
 
第二部「多元世界觀」
第五章|萬獸有靈:原民與動物
5-1靈光的眼睛:原住民文學中的動物神話/林楷倫
5-2深山大海中的靈魂同步與互換:狩獵文化與當代爭議/龔卓軍
他山之石 變身的渴望與可能:神話中的動物/陳文琳
第六章|後人類時代:人類世下的動物
6-1從古老的幻想到當代奇幻文學:動物意義的變化與迴歸/瀟湘神
6-2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臺灣科幻小說中的動物/林宛瑄
6-3以圖文書為鏡:從繪本看臺灣社會動物意識的變化/黃宗慧
他山之石 動物語言翻譯器?談動物溝通/林怡伶
 第七章|看不見的凝視:創.藝視角下的動物
7-1大動物園番外篇:關於滿洲裏的那頭大象/何曼莊
7-2一個臺灣藝術傢的海外視角:動物、影像與創意介入/羅晟文
他山之石 在創作自由與動物倫理之間:藝術中的動物/林怡伶
 
☉編後記|在文學,更能思考人以外的/蘇碩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4427
  • 叢書係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臺灣當代文學的讀者來說,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是否能觸及到近十年來,年輕作傢們如何重新詮釋「人與動物關係」的創作趨勢。畢竟,隨著環境意識的抬頭,以及都會化程度的加深,我們對待非人類生命體的態度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過去文學中的動物,多半是鄉村的象徵,是勞力,或是傳統價值的體現;但現在呢?在城市的水泥叢林裡,作傢們會選擇描寫哪些動物?牠們的角色是代錶著被異化的現代人?還是象徵著一絲尚未被汙染的自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從文本中,梳理齣這條從「功能性動物」到「具有主體性(或類主體性)的生命」的演變脈絡。如果能結閤當代文學作品,甚至是一些非主流的文學形式,那就更完美瞭,因為臺灣的文學能量正是在於其不斷的創新和對邊緣議題的關注。

评分

讀臺灣文學,就像在品嘗一種複雜的、帶著鹹味的海洋氣息,它混閤瞭多重的歷史層次。而「動物」這個主題,如果處理得當,應該能成為解讀這些複雜層次的關鍵密碼。我總覺得,在臺灣的文學敘事裡,有些情感是太過沉重、太過私密,不適閤直接用人類的語言去承載的,這時候,動物就成瞭絕佳的載體。牠們的沉默,反而比人類的喧嘩更有力量。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臺灣文學作品中的「獸性」與「人性」之間的拉扯與辯證。這種辯證,可能關乎於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留住對生命的謙卑與敬畏。尤其在麵對快速的社會變遷時,文學作品中的動物形象,是否提供瞭一種對「失落的本真」的追尋與懷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紮實的理論框架,去分析臺灣作傢們,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動物的意象,來完成對「何以為人」這個永恆命題的深刻叩問。

评分

這本聚焦於「動物群像」的文學評論,簡直是為我這種老派讀者準備的甜點。我總覺得,臺灣文學傢在描寫社會百態時,動物往往是那抹最溫柔也最尖銳的對比色。你們有沒有發現,很多老一輩作傢的筆下,那種對農村生活和時代變遷的刻畫,常常是透過一隻牲畜的生死來展現的?牠們的命運,往往比故事裡的人物還要直接、還要無可奈何。我非常好奇,作者會怎麼梳理從日治時期到戰後這段漫長的時間軸裡,動物角色的轉變。例如,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傳統」的動物意象是如何逐漸被「現代化」的動物(也許是城市裡被豢養的寵物,甚至是想像中的異獸)所取代或並置的?如果能從這些文學載體中,看齣臺灣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的潛移默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瞭單純的文學賞析。我希望看到的是細膩入微的文本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砌,能讓我讀完後,再看那些經典文學時,眼睛能為之一亮。

评分

哇,這本《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忍不住想趕快翻開來讀讀看。我平常就對臺灣文學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比較少被關注的切角,總覺得會藏著很多驚喜。颱灣這個地方,自然環境豐富,人與動物的互動歷史也特別長,從早期的原住民文化到後來的移民社會,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隻是背景,更是某種重要的符號。我期待作者能如何將這些「人以外的」生命,擺進文學的敘事場景裡,不隻是作為點綴,而是真正參與到故事的肌理之中。想想看,文學作品裡那些被賦予靈性的貓、忠誠的狗、甚至是田間的鳥,它們承載瞭多少颱灣人複雜的情感——鄉愁、孤寂、甚至是某種與土地連結的堅韌。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帶領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文學經典,從一個全新的、非人類中心的視角,去解讀過去那些我們以為已經完全掌握的故事內涵。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非常吸引我,希望能從中挖掘齣更多屬於臺灣獨有的文學風景。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探討臺灣文學的作品已經很多瞭,但大多還是圍繞在性別、殖民、身份認同這些大主題上,雖然重要,但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疲乏。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成為人以外的》時,眼睛真的為之一亮,它提供瞭一個如此清新獨特的切入點——動物。臺灣的文學底蘊深厚,文化多元,能探討的麵嚮自然廣泛,但「動物」這個主題,似乎總是被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彷彿隻是背景闆上的裝飾。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展示齣,在臺灣的敘事傳統中,動物是如何被賦予瞭「地方性」(localness)的意義。牠們是不是承載瞭某種臺灣人特有的「在地感」,那種與水土難分難捨的連結?或者,牠們是不是成瞭文學傢抒發那些「不宜」直接言說的人類情感的替代品?這種隱晦的錶達方式,往往最能體現臺灣文學的含蓄美。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那些文學語言背後,動物形象如何成為臺灣人集體潛意識的一種投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