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瑋嬪
圖書標籤:
  • 宗教研究
  • 感官人類學
  • 氛圍
  • 儀式
  • 體驗
  • 文化人類學
  • 信仰
  • 身體性
  • 情感
  • 象徵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現在,我們在那裡遇見神?
 
  現代社會中的宗教樣貌一直是令人好奇的問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一定可以感覺到當代宗教的樣貌似乎愈來愈複雜多變,不易以傳統的理論說明。雖然虔信的教徒仍不少,但是那種仰賴清楚製度、具體儀式以及清晰符號界定的「宗教」似乎與我們愈來愈有距離;相反的,那些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明確切割齣來的宗教/靈性經驗似乎更接近當代的心靈。要怎麼理解這樣的改變及其中的意涵呢?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引入「氛圍宗教」的概念來分析當代宗教中那種難以捉摸的特質。氛圍宗教是一種飄散在感官與意識空間的宗教性。它透過媒介的物質與情感的作用,創造齣氛圍與我們的感官對話,在稍縱即逝的靈光中召喚我們的情感與宗教想像。本書中的五篇文章以颱灣與中國為例,探討氛圍宗教如何隱藏在宗教與非宗教的邊界,透過與我們的共感共鳴,連結到更廣泛的文化/自然經驗。如此的過程不但使宗教能突破政治的控製,帶入更多的參與者,也交織齣比傳統更多層次的宗教與靈性體驗。
書籍簡介:光影的低語:跨文化敘事中的符號學與神祕主義 導言:在失落的邊界上探尋意義的織錦 《光影的低語:跨文化敘事中的符號學與神祕主義》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深處關於意義建構、符號轉譯及其與超驗體驗之間複雜糾葛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宗教體係或特定的文化現象,而是採取一種跨學科的宏觀視野,試圖揭示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空間下,人們如何運用符號的語言來描繪、溝通,乃至誤解那些難以言喻的「神祕」經驗。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無論是古代的巫術儀式、中世紀的煉金術文本,還是當代的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辨,都共享著一套潛在的符號學結構。這種結構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界定何為「實在」與何為「虛無」的邊界劃定儀式。 第一部分:符號的建構與失落:從象形到隱喻的演變 本部分著重於符號學在文化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從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摹仿性錶達到複雜文明中抽象符號係統的建立開始考察。 第一章:原始的銘刻與自然的語言 探討史前洞穴壁畫、圖騰柱等作為早期「文本」的意義。重點分析「原始人如何將自然現象(如雷電、日月星辰)轉譯為可供群體理解的超自然代理人」。這裡引入皮爾斯(Peirce)的符號三分法(像似、指示、象徵),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特定文化中特定自然物的穩定性指涉。例如,蛇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同時象徵著重生與誘惑,其指涉的漂移如何影響瞭後續的宗教敘事。 第二章:神聖文本的編碼與解讀:語言的權力 分析文字係統的成熟如何賦予瞭少數精英解釋「神聖知識」的權力。我們將檢視不同書寫體係(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吠陀梵文)的複雜性如何自然地構築起知識的壁壘。重點探討「隱喻」(Metaphor)在宗教經典中的核心地位——神祇常以隱喻性的方式被描述(如「光明的父」、「慈悲的羊羔」),這些隱喻一旦被固化,便產生瞭強大的社會約束力。本書質疑,當隱喻失去其原始的生命力,轉變為教條時,它是否還能有效地承載神祕經驗? 第三章:失語的時刻:儀式中的非語言符號係統 超越文字的限製,本書深入探討瞭儀式、舞蹈、建築和音樂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作用。神祕體驗往往發生在語言失效的邊緣,此時,身體的動作、空間的佈局(如曼陀羅、迷宮的設計)成為溝通的橋樑。我們將分析特定的「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如何運用符號的顛覆與重組,在短暫的時間內瓦解個體的常規認知,從而為接受新的、神祕的「實在」鋪平道路。 第二部分:神祕主義的內在風景:經驗與哲學的交織 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人類對超驗境界的主觀探索,特別是那些試圖超越理性界限的思潮。 第四章:超越理性的邊界:希臘化時期的諾斯替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 本章考察早期西方哲學傳統中,理性如何自我矛盾地導嚮瞭對「不動的第一因」(Unmoved Mover)或「太一」(The One)的追求。諾斯替主義的二元對立結構(光與暗、知識與無知)如何形成瞭一套複雜的宇宙論符號係統,用以解釋個體靈魂在物質世界中的「墜落」與「迴歸」。我們著重分析「知識」(Gnosis)這一核心術語,它並非單純的訊息,而是一種存在狀態的轉變,這種轉變依賴於特定的符號解讀路徑。 第五章:煉金術的隱喻廚房:物質轉化與精神昇華 煉金術常被誤解為單純的早期化學嘗試,但本書將其視為一套高度符號化的、關於「人自身轉化」的隱喻體係。書中詳細分析瞭「黑化」(Nigredo)、白化(Albedo)和紅化(Rubedo)等階段,以及水銀、硫磺和鹽這三原素在精神層麵上的對應關係。這些物質符號並非對外部世界的描述,而是對內在心靈腐敗、淨化與重生的刻畫。通過文本分析,揭示煉金術士如何試圖用可操作的物質語言來捕捉心靈的形而上學過程。 第六章:東方思辨中的空與無:非二元論的符號挑戰 將目光投嚮東方,探討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和道傢思想如何處理「空性」(Śūnyatā)和「無」(Tao)這些難以言喻的概念。這些概念在語言中錶現為「否定性」的符號運用(如「非此非彼」)。本書比較瞭東方「解構性」的符號策略與西方「建構性」的符號體係之間的差異,論證東方思辨的目的在於使符號係統徹底瓦解,從而達到對實相的直接洞察,而非依賴新的符號集閤。 第三部分:當代語境下的重構與反思:失焦的鏡像 最後一部分將討論現代性對傳統神祕符號的衝擊,以及當代文化如何重新挪用這些符號。 第七章:啟濛的祛魅與浪漫主義的迴響 啟濛運動的理性主義對傳統神祕符號造成瞭係統性的「祛魅」(Disenchantment)。然而,浪漫主義運動隨後興起,以對情感、直覺和自然力量的重新肯定,試圖「再魅化」(Re-enchantment)世界。分析歌德、雪萊等浪漫主義作傢如何重新挖掘瞭古代的自然神祕主義元素,將其融入詩歌,以此抵抗科學的還原論傾嚮。 第八章:現代藝術中的潛意識與原形:從超現實主義到抽象錶現主義 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特別是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如何為舊有的神祕符號注入瞭新的學術閤法性。超現實主義藝術傢如何直接從夢境和潛意識中提取符號,試圖繞過意識的把關人,直達「原始的、未被馴化的心靈層」。抽象錶現主義的行動本身(如滴畫)如何成為一種儀式性的、強調當下性的「在場」行為,取代瞭傳統敘事性符號的地位。 結語:在迴響中尋找未來的聲音 本書總結指齣,人類對超越性意義的追求從未停止,隻是不斷更換其錶達的「容器」(符號係統)。從洞穴壁畫到神經科學的數據模型,人類始終在尋找一種能將「可見」與「不可見」橋接起來的語言。理解符號的演變、權力結構以及其在麵對極端經驗時的局限性,是我們理解自身文化動態的關鍵。本書最終邀請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自身文化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假設,並警惕任何試圖將複雜的、多維度的經驗,簡化為單一、僵化符號的企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係係主任。專長為宗教、親屬與想像。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中文改寫為《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2020)。2021年齣版Island Fantasia:Imagining Subjects on the Military Frontlin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另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2018)。
 
黃剋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研究專長有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觀社會學,關注的研究議題包括華人社會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以及都市邊緣群體。著有專書《危殆生活:無傢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曾發錶多篇宗教相關論文於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Social Compass、《臺灣社會學刊》、《颱灣社會學》等期刊。個人學術網站:sites.google.com/view/kehsienhuang/。
 
齊偉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近年來的研究主題聚焦於颱灣民間信仰的社會學分析,試圖從非西方、非基督宗教的視角,反省宗教社會學傳統中既有分析框架的侷限。並探究颱灣現代社會治理環境中,民間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相關近作有〈雲嘉地區媽祖廟參香網絡的時空因素分析:參香群的圈域研究〉、〈颱灣漢人民間神明信仰的現代性:宗教的社會鑲嵌變遷〉、〈颱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宗教治理〉、〈漢人民間宗教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
 
楊秀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博士,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生。自研究所始,長期投入道法儀式音樂和戲劇化儀式展演研究。著有〈道教正一派普度法事及其唱腔研究:以硃堃燦道長為對象〉、〈臺灣道法儀式之「演」與「譯」──以臺北與臺南為中心〉,該論文獲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0年獎助博碩士論文及國立臺灣圖書館110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編有《庚子年安西大醮》(2022)。
 
魏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曾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係、歷史學係,為文學學士、歷史學博士。曾在日本德島大學綜閤科學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等訪問研究。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古區域史,著有《「山中」的六朝史》(2019),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史語所集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刊物發錶論文四十餘篇。
 
蔡怡佳
 
  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學士,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美國杜根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專長為後現代視野之宗教研究以及宗教人類學。曾任教於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心理學、宗教與身體感、宗教與生態心理學、宗教與障礙研究,以及生態繪本中的靈性視野。著有《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2019)。

圖書目錄

編序/林瑋嬪、黃剋先
作者簡介
導論 氛圍的感染/林瑋嬪、黃剋先

第一部分 國傢之外
第一章 國傢世俗主義下的氛圍宗教:以中國大學生的靈恩基督教信仰為例/黃剋先

第二部分 感官經驗、氛圍與宗教
第二章 宗教與非宗教之間:香火、香路與咖啡/齊偉先
第三章 氛圍道教:轉型中的颱灣當代安龍送虎儀式/林瑋嬪、楊秀娟

第三部分 宗教或自然?
第四章 想像洞天:神仙、洞穴與地方氛圍/魏斌
第五章 「荒野教?」:自然、體驗與靈性/蔡怡佳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003
  • 叢書係列:人文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的書,很多標題都很浮誇,但內容卻空洞無物,讀起來總讓人覺得少瞭點什麼「實感」。這本書的書名雖然帶有哲學性的思辨,但「感官經驗」這個詞彙卻非常具體。我個人是個視覺偏嚮的人,但我知道,很多深刻的記憶都是建立在氣味(例如雨後泥土味、焚香的味道)或觸覺(例如布料的紋理、冰冷的石碑)上的。如果作者能將這些五感元素,細膩地編織進對「宗教邊界」的探討中,那將會是一場感官的饗宴。我常常在想,颱灣的傳統戲麯,那種華麗的服裝、誇張的妝容、高亢的唱腔,它們共同營造齣的「戲夢人生」的氛圍,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搭建一個與現實切割的「神聖空間」吧?我很期待從這本書裡找到對這種跨界錶演藝術的全新解讀角度。

评分

最近颱灣社會對身心靈這塊的討論度非常高,很多講座、工作坊都在談如何「調頻」或是「能量場」。我一直在思考,這些看似新潮的詞彙,其實骨子裡是不是都隱藏著人類古老的需求——渴望被一種更宏大的力量所包圍、所引導?看到這本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會用一種非常學術但又不失親和力的方式,去解構這些現代人追逐的「氛圍感」。我不曉得書裡會不會提到某些特定的宗教儀式,比如廟宇裡那種香火繚繞、鑼鼓喧天的聽覺衝擊,或是大型演唱會中,數萬人同步呼吸、一起高喊口號時那種近乎宗教狂熱的集體體驗。這些都是純粹的感官盛宴,但它帶給人的震撼和連結感,絕對不是單純的視覺或聽覺信息可以比擬的。如果這本書能幫我們把這些「非理性」的感受,用理性的筆觸梳理齣來,那絕對是本寶藏。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有點像走進一座很久沒去的老教堂,空氣裡瀰漫著塵埃和蠟燭燃盡後的微弱煙味,光線從彩色玻璃窗斜射進來,瞬間把整個空間的層次感拉開瞭。那種複雜的、無法用單一詞彙定義的「氛圍」,就是吸引我的關鍵。我不太在乎書裡會不會直接給齣「標準答案」,我更在意的是,作者如何引導我這個讀者,去重新檢視自己過去在不同場所(無論是廟宇、音樂廳,還是安靜的圖書館)所接收到的那些非語言信息。這是一種對「存在感」的重新校準。如果這本書能讓我以後再踏入任何一個場域時,都能更敏銳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感官細節,並理解它們如何影響我的信念和判斷,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瞭單純的閱讀樂趣。這是一種對生活更深層次的「覺知訓練」。

评分

我個人對「邊界」這個詞特別有共鳴。你看,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的邊界、隱私的邊界、甚至個人情緒的邊界都在被不斷地測試和侵蝕。那麼,在宗教經驗這種極端的個人化與集體化的交界處,那個「神聖」與「世俗」的邊界又是如何被建立和維護的呢?我希望這本書能給齣一些深刻的見解,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描述。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跨界」的時刻——比如說,一個原本不信教的人,在麵對壯麗的自然景觀(例如玉山日齣或太魯閣的峽榖)時,油然而生的敬畏感,這算不算一種「宗教邊界」的暫時失守?這種對經驗邊界的細膩描摹,正是颱灣學術界近年來很有潛力的方嚮。如果能結閤颱灣本土的民間信仰脈絡來討論,那就更棒瞭,畢竟我們這邊的信仰,本來就充滿瞭混融與流動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用瞭一種非常低調又有點神秘的深藍色調,配上那種手寫體的、像是筆觸有點暈開的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目光。你知道嗎,有時候好的書名和封麵設計,其實就已經為你設定好瞭一種基調。拿到手後,光是翻閱那紙張的觸感,就覺得這不是那種趕工齣來的商業作品,有一種沉穩的力量。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從這些外在的細節裡,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傳達「氛圍」這件事情上,是下瞭非常多心思的。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其實非常重視這種「感覺」和「氣場」,不論是去咖啡廳、聽演唱會,還是參與宗教活動,那種無形的氛圍往往比實際的內容更讓人印象深刻。我猜這本書或許就是想探討,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體驗中,那些難以言喻的感官刺激,究竟是如何構築起我們對某些概念(像是神聖性或群體認同)的理解。這種對「邊界」的探索,聽起來就很迷人,因為在現代社會,界線似乎越來越模糊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