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溫層迷航記【芭樂人類學2】

異溫層迷航記【芭樂人類學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恩潔
圖書標籤:
  • 科幻
  • 奇幻
  • 冒險
  • 異世界
  • 人類學
  • 輕小說
  • 架空世界
  • 未來
  • 旅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9位人類學傢‧35篇迷航異溫層的田野筆記
從異文化到異溫層,從看見、感受,理解到學習

  人類學是一門關於「異文化」的學科。峇裏島的鬥雞、太平洋初布蘭群島的貝殼飾品交換、非洲努爾人的牛隻和婚姻製度……不過,人類學善於呈現的,不僅僅是處於遙遠異地的社會文化,而是在其中現身的人們的生命經驗:他們為何在意某些事、做齣這樣那樣的行為,又為瞭什麼高興或難過;人類學傢在遙遠陌生世界裡闖蕩冒險,但也築起跨文化之間的橋樑,使得鮮為人知乃至驚世駭俗的人類行為,都有獲得同理共感的機會。

  正是如此,人類學不會隻停留在異文化的田野。在世界各處彷彿平行宇宙般的各種溫層,不論在遠方或傢中,總是能引起人類學傢的關注與投入。人類學在乎的是差異的探尋,始終孕育著移動踏入、熟悉「異溫層」的能量。所以有一群人類學傢從颱灣的過去,到颱灣原住民、日本統治下的沖繩、非裔美國人、國安法通過後的香港、流亡的藏人、紐約的波多黎各人,到颱灣的「紐約東村」,從政治抗爭、疫病日常、颱中東協廣場、課綱爭議、風電、女僕咖啡店、考古遺址……一步步踏進不同社群、不同場景、不同議題,以及在其中所麵對的異溫層。

  《異溫層迷航記》延續芭樂人類學一貫的日常細膩,用問題迴答問題。本書分為七個單元。「連結異溫層的人類學開箱」是人類學麵對當今快速變遷的世界與剖析「單一幸福路徑」的大補帖。麵對COVID-19這個兩年來全世界都無法忽略的話題,「在這疫常的時空」從國境防疫、遠距教學、口罩意識形態、在地生活支持係統、疫情下的颱灣原住民著手,提供瞭這場世紀之疫珍貴的田野筆記。「許多奮鬥持續進行」則是芭樂人類學嚮來不會錯過的政治與抗爭,談香港、美國黑人與日本沖繩,也談瞭與我們切身的離岸風電,以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總統大選。

  「有的戰場開在身體上」把討論拉迴自身,討論性愛、傢庭與情緒勞動;「有的在各地敲打與修補」關注空間、地方、社區,從颱中東協廣場到宜蘭考古遺址的挖掘,除瞭空間,也埋入瞭時間的深度。「環境與各物種也是我們的身體」討論從南美到大洋洲再迴到颱灣的食物,可是我們怎麼吃、吃什麼,其實關乎我們如何看待與我們共存於這個世界的所有物種;「我們對著物體歌唱,如同世界總是對我們吶喊」則討論「聲音」所牽動的跨洋情感之流,從非洲鼓與印尼甘美朗、網紅阿翰、阿美族流行歌、西藏流亡歌麯,再到徵服全世界的烏剋麗麗。

  颱灣當代人類學傢們關注時事,而且不隻觀察批判,他們試著多加入一點同理,把這種種議題(多數是爭議)都當作是跨齣同溫層,對異溫層的觀察、理解,甚至學習。

  人類學傢們在異溫層中迷航、返航、再迷航,並與我們分享那些稀奇古怪的,生機盎然的,積極亂入的,充滿福態的。分享最傷心,最黑暗,以及幸福的各種可能。

  這是一本迷航於異溫層的田野筆記。
  從中,我們想像與異溫層和解的可能。
 
《邊界彼端的凝視:人類學的視野與文化的構造》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刻探討人類文化現象、社會結構與符號意義的學術專著,旨在超越錶層的觀察,深入挖掘文化背後隱藏的深層邏輯與權力關係。作者以紮實的田野經驗和敏銳的理論思辨,構築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挑戰既有的文化分類與理解模式。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分別從物質文化、儀式實踐、知識體係、空間敘事以及全球化衝擊等角度,對當代人類社會的複雜性進行瞭細緻的解剖。 第一部:物質的語境——物件的生命史與意義生產 在這一部分,作者著重探討物質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不同於將物品視為靜態的資源或純粹的工具,本書提齣「物件的生命史」理論,強調每一件物品從採集、製造、使用到最終被棄置的過程中,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關係與歷史印記。 作者從新幾內亞高地的彩繪陶器入手,分析瞭紋飾的演變如何反映部落內部的社會階層變動與外來文化的滲入。他們細緻地描繪瞭陶土如何被賦予「記憶」和「身份」的屬性,使之成為社會互動的載體。隨後,研究轉嚮都市的二手市場,探討在消費主義語境下,舊物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過程。舊手機、過季的服飾如何迅速失去其原有的使用價值,轉而成為身份焦慮的替代品或懷舊情感的寄託。這種轉變揭示瞭資本邏輯如何重塑人們對物質的依戀與拋棄機製。 本節強調,物質的意義從來不是內在固定的,而是透過不斷的交換、展示與遮蔽,在社群的互動中被積極地「生產」齣來的。作者批判瞭將技術發展視為線性進步的觀點,主張應當將技術的每一次飛躍視為文化選擇的結果,而非單純的效率提升。 第二部:儀式的張力——規範、越界與社會秩序的重塑 儀式是社會結構的顯影劑。本部分聚焦於人類社會中那些被界定為「特殊」的時空片段,即各種儀式與慶典。作者運用範疇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的基礎,但更著重於儀式的「不穩定性」與「政治性」。 研究從一個偏遠島嶼的成年禮儀式展開,該儀式以極端的身體痛苦和禁忌的打破為特徵。作者分析瞭這些看似反常的行為,實際上是如何精確地服務於社會權力結構的再確認。在身體被極度規範的同時,通過集體的「狂喜」或「痛苦」,個體被強行納入瞭共同體的意識形態框架。 隨後,作者將視角轉嚮現代性的儀式:選舉、企業的年度晚宴、以及虛擬社群中的「打卡」行為。這些現代儀式雖然去除瞭血腥和神秘色彩,但其核心功能並未改變——它們仍然是集體身份認同的建構場域,以及排除異己的邊界劃定工具。本書特別指齣,在強調「透明化」的現代社會,儀式的真正奧秘在於它對「不可言說之物」的處理,即那些必須被隱藏、被假裝不知道的社會潛規則。 第三部:知識的地理學——在地智慧與普世論述的交鋒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不同文化如何建構他們的世界觀,以及這些「知識體係」如何在殖民與全球化的壓力下進行對抗與融閤。作者反對將非西方知識視為「迷信」或「前科學」,主張每一套知識體係都是在特定環境壓力下形成的、高度自洽的邏輯。 研究對象包括瞭亞馬遜雨林中關於植物藥理的口述傳統,以及北歐傳統漁民對海洋天氣的直覺預測。作者展示瞭這些「在地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如何包含著精密的生態學觀察和複雜的分類係統。 然而,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這些在地知識在麵對由學術機構和跨國公司所代錶的「普世知識」時所麵臨的睏境。全球化的科學標準,往往以一種「知識殖民」的方式,將非主流的認知模式邊緣化。作者提齣,真正的知識多樣性,要求我們發展齣能夠在不同知識體係間進行「翻譯」與「互惠理解」的新的認識論工具,而非簡單地將其納入現有框架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部:空間的詩學——流動性、定居性與記憶的棲居 空間不僅是人類活動的背景,更是文化意義的物質化錶現。本部分探討瞭「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與瓦解。 作者首先考察瞭遊牧民族對「路線」與「暫時營地」的空間規劃,這是一種時間性優先於空間固定性的生存哲學。他們如何通過對地貌的細微標記來建立移動的地圖,並在每次遷徙中重新確認群體關係。 與之相對比的是,本書詳細分析瞭戰後城市化進程中,由國傢主導的大規模公共住宅建設。在追求效率和標準化的過程中,原有的社群網絡被物理分離,空間的意義從「傢」轉變為「單元」。作者認為,當空間被過度設計和標準化後,人類的「記憶棲居」能力便受到嚴重威脅,導緻個體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產生疏離感。此外,對於「邊界」的研究也貫穿始終,無論是國界、傢庭的私密空間界線,還是身體與他者的距離,都是文化協商的結果。 第五部:情感的經濟學——慾望的規訓與文化資本的流通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最私密也最社會化的領域——情感。情感不再被視為純粹的個人體驗,而是受到文化規範嚴格製約的「社會資源」。 本書探討瞭「哀傷」在不同文化中的錶達限製與時長規定。在某些文化中,過度的公開哀悼會被視為對生命力的浪費,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不夠熱烈的錶現則被視為不孝。這種差異揭示瞭情感的「商品化」與「規訓化」趨勢。 更進一步,作者分析瞭全球文化產業如何生產和販賣「理想的愛戀」、「成功的焦慮」和「極緻的體驗」。這些被包裝好的情感符號,成為新的文化資本,被個體用來在社會階層中進行定位與交換。書的結尾部分提齣瞭一個批判性的問題:在一個情感也被量化和被規訓化的世界裡,人類的「真實性」將何去何從? 總體而言,《邊界彼端的凝視》是一部充滿挑戰性的民族誌與理論對話錄,它要求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機製,並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圖景中,重新校準我們理解人類生存狀態的羅盤。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林浩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群(依文章順序)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鬱茜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助理教授
  司黛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林開世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副教授
  李梅君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陳如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高級講師
  蔡晏霖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
  呂欣怡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鄭肇祺 國立颱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係助理教授
  劉 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趙綺芳 英國羅漢普頓大學舞蹈係資深講師
  林育生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助研究員
  林文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仁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益仁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劉子愷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係助理教授
  邱韻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人類學碩士班、原住民專班副教授  
  江芝華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蔡政良 國立颱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係暨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邱斯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褚縈瑩 國立颱北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陳伯楨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羅永清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助理教授
  林浩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潘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
  林子晴 國立颱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施永德 國立颱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目錄

芭樂探員HL 異溫層中的旅行者
芭樂探員NJ 迷航中的靈光
 
連結異溫層的人類學開箱
在《幸福路上》遇到人類學/郭佩宜
名為傷心與暗黑的人類學/黃鬱茜
人類學可以怎樣改變我們的世界?關於格雷伯的公共人類學/司黛蕊
異溫層史觀:雌雄同體與離婚派對的啟示/趙恩潔
做一個會遲疑的聆聽者:給人類係畢業生(以及,所有人類學學徒們)/林開世
 
在這疫常的時空
誰是「疫情」?全球疫情下的颱灣原住民/李宜澤
有人情味的防疫科技:一趟跨境隔離之旅的隨想筆記/李梅君
忽然我想起你的臉/黃鬱茜
在聲音裡相遇:飛速教室裡的人類學/陳如珍
疫情下的機智小村生活/蔡晏霖
 
許多奮鬥持續進行
離岸風電啟示錄/呂欣怡
慈母鱷魚淚,逆子手足情:香港抗爭運動中的類親屬想像/鄭肇祺
黑人的命與種族資本主義:半世紀以來的美國黑人抗爭/劉文
毋須再叩首:沖繩當代的政治文化展演/趙綺芳
到底選舉有什麼好?/malaita
 
有的戰場開在身體上
歪的力量:泰國BL文化的跨境流布與政治動能/林育生
另類爸爸節/林文玲
情緒勞動:從女僕咖啡店到慈濟誌工的一場思辨之旅/李宜澤
「我不是你的傢人」:不願同桌吃飯的香港菲律賓傢務傭工/陳如珍
誰怕性侵受害者?一段理論與創傷真實錯身的故事/彭仁鬱
 
有的在各地敲打與修補
關於基隆「老傢」的一些民族誌片段/林益仁
城中城:東協廣場的舊社區與新族裔/劉子愷
在大學校園裡蓋一棟「有建照」的排灣族石闆屋/邱韻芳
遺址,和生活在上麵的人/江芝華
颱灣東村/蔡政良
 
環境與各物種也是我們的身體
卡瓦食譜與大洋洲的下酒菜/邱斯嘉
以「食」療癒內戰傷痕?從秘魯近年的餐飲業榮景談起/褚縈瑩
到瞭海南島纔知道……「鹽來如此」!/陳伯楨
何謂「真正的」物種:颱灣原住民生態命名的隨想/羅永清
「食人」文化政治學:再探復活節島大崩壞論述中的考古證據/林浩立
 
我們對著物體歌唱,如同世界總是對我們吶喊
來唱西藏的歌/潘美玲
你的名字:從現代音樂探討極簡主義電影配樂/林子晴
阿美心情:族語流行歌唱得齣與唱不齣的生命經驗/施永德
流動、復振、變通:烏剋麗麗與夏威夷原住民運動/林浩立
擁抱你的口音:西語嘲仿、阮月嬌與新颱灣/趙恩潔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66694
  • 叢書係列:左岸人類學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少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大傢都在猜測這次的「迷航記」會往哪裡去。畢竟「芭樂人類學」這個係列,每次都能抓住颱灣社會某些光怪陸離的現象,用一種既幽默又尖銳的方式把它們攤開來檢視。我個人對這種「田野調查式」的寫法特別著迷,好像作者就在我們身邊,用一種局外人的清醒視角,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細節,變成瞭一個個值得深思的案例。想像一下,當我們以為自己很瞭解周遭的一切時,作者卻能輕易地指齣那些我們忽略的盲點,那種感覺真的有點奇妙。

评分

從書名和副標題的組閤來看,這本書大概會是那種讀完需要放空一下,讓思緒沉澱的作品。它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更多讓你思考的問題。我猜測,這次的論述可能又會挑戰一些既有的價值觀,畢竟「芭樂人類學」係列嚮來如此。我喜歡這種被作者推著走的閱讀體驗,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又被擴展瞭一點點。希望這次的「迷航」能帶領讀者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心靈風景,去理解那些我們不曾涉足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異溫層」概念,聽起來就讓人腦洞大開。在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脈絡下,這個詞彙可能暗示著某種不被主流看見的群體,或是某種夾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微妙狀態。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些「異溫層」中的人們,他們的語言、他們的生存邏輯,會不會和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颱灣社會的多元性一直都是很有趣的觀察點,從南到北,從都會到鄉村,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獨特的文化紋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解剖刀,精準地切入那些看不見的社會結構,讓我們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

评分

天啊,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帶點迷幻又有點復古的風格,讓人忍不住想拿起書來翻閱。光是看著書名《異溫層迷航記》,就感覺好像被捲入瞭一個奇特的時空隧道。我一直很喜歡這種結閤瞭科學概念和人文思辨的作品,好像能從中窺見到作者對於社會現象的獨特觀察角度。而且,看到副標題「芭樂人類學2」,就知道這肯定又是另一場充滿趣味和深度的探索。颱灣的作者總是能用很接地氣的方式,把看似嚴肅的議題包裝得既好讀又引人入勝,期待這次能帶給我什麼樣的衝擊和啟發。我覺得,閱讀就是一場冒險,而這本書的包裝已經先讓我體驗瞭一半的刺激感瞭。

评分

每次看完這類型的作品,都會讓我對「人」這個主題有更深的感觸。我們總是在尋找歸屬感,卻又不斷地在社會的邊緣遊走。這種「迷航」的狀態,其實不就是現代人普遍的寫照嗎?在這本書裡,我期待看到的不隻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更是一種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適應的深刻描寫。作者如果能捕捉到那種集體焦慮下的微小希望,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瞭。總之,就是一種對人性深處的探討,希望它能給我一些溫暖,也給我一些刺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