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實務

社區營造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鯤生
圖書標籤:
  • 社區營造
  • 社區發展
  • 社會工作
  • 城市規劃
  • 社會參與
  • 居民自治
  • 地方治理
  • 社區組織
  • 行動研究
  • 公民參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基於踏入社區營造二十餘年來,透過各麵嚮社造實際參與,積纍瞭一些經驗與看法,撰寫意旨均以「從何做起」、「從何著手」為核心,透過個人實際操作過程,採實務經驗及案例分享方式,協助初學者與有誌於社造之夥伴,能瞭解社區營造運作方法與技巧。

  再則,意欲讓社區營造的正嚮操作技巧與各麵嚮營造構思運作模式,能拋磚引玉引動更具創意且切閤實際操作之方式,給予關心社區營造的同好一股新的動能,藉此更鼓勵有心參與社造的夥伴,一起投入社區營造行列,積極激活並營造安和樂利的社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氣候變遷對全球農業生産影響的深度研究的圖書簡介: --- 氣候煉獄:跨越緯度的糧食安全與適應性農業策略 一部全麵審視全球氣候危機下,農業係統所麵臨的嚴峻挑戰、脆弱性分析與未來轉型路徑的權威著作。 【圖書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剖析瞭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氣候係統發生的劇烈變化——包括氣溫上升、降水模式紊亂、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地球農業地理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羅列,而是通過嚴謹的科學建模和詳實的區域案例,揭示瞭氣候衝擊嚮糧食安全、經濟穩定和社會公平傳導的復雜機製。 第一部分:氣候變遷的農業診斷:從宏觀到微觀的衝擊波 第一章:全球氣候模型的再校準與農業預測 本章詳細闡述瞭當前氣候模型(如CMIP6)如何被應用於預測不同情景下(如SSP2-4.5, SSP5-8.5)關鍵農業區域的溫度閾值突破、生長季的縮短或延長、以及CO2施肥效應的邊際遞減。重點分析瞭氣候變率(Variability)與氣候趨勢(Trend)對作物産量不確定性的雙重影響。 第二章:關鍵作物係統的脆弱性地圖 本書構建瞭一個全球性的作物脆弱性指數,聚焦於玉米、水稻、小麥和主要經濟作物(如咖啡、可可、棉花)。分析瞭不同作物品種對熱脅迫、水分脅迫以及病蟲害地理分布遷移的敏感性。例如,對湄公河三角洲水稻對海平麵上升和鹹潮入侵的耦閤風險進行瞭細緻的量化分析。 第三章:極端天氣事件的連鎖反應 詳細梳理瞭乾旱、洪澇、熱浪和霜凍事件對農業基礎設施(灌溉係統、倉儲物流)和生物生産力造成的瞬間和長期損害。通過分析過去二十年內發生於南亞季風區和北美大平原的重大氣候災害,展示瞭保險機製、政府乾預和災後恢復的效率差異。 第二部分:生態係統的重構與生物多樣性的壓力 第四章:土壤健康與碳循環的失衡 氣候變遷正在加速有機質的分解,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並影響養分有效性。本章探討瞭土壤侵蝕加劇、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下降的現象,並評估瞭持續高溫如何影響土壤碳庫的淨交換速率,加劇瞭氣候-農業係統的負反饋循環。 第五章:病蟲害與雜草的地理擴張 隨著溫度帶的北移和南移,傳統上受地理限製的農業病蟲害(如銹病、蝗災、新的病毒載體)正在侵入新的種植區。本書展示瞭跨區域監測網絡的重要性,並討論瞭過度依賴單一化學防治策略在應對新型復閤性蟲害時的局限性。 第六章:水資源分配的衝突與地下水的透支 農業是全球最大的淡水用戶。氣候變遷導緻的冰川融化加速和降雨集中化,使得地錶水供應更加不可靠。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嚴重缺水地區(如中亞、印度河-恒河平原),農業對地下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現狀,及其引發的社會和生態後果。 第三部分:適應性策略與農業係統的未來重塑 第七章:精準農業與智能決策支持係統 本書詳細介紹瞭利用遙感數據、物聯網(IoT)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來實施精準灌溉、變量施肥和早期預警係統的實踐案例。重點分析瞭這些技術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減輕氣候不確定性方麵的潛力,同時也審視瞭技術鴻溝對小農戶的排斥效應。 第八章:遺傳育種的加速與耐逆境作物品種的開發 闡述瞭傳統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以及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在快速開發具有增強耐熱性、耐旱性或耐鹽性的作物新變種中的應用。案例研究涵蓋瞭“超級水稻”和耐熱型小麥的田間試驗結果。 第九章:景觀尺度的適應性規劃與生態工程 從係統論的角度齣發,本書提齣並論證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這包括恢復和擴大濕地以增強洪水緩衝能力、推廣間作/混作係統以提高生態係統復雜性、以及在農田邊緣建立生態廊道以支持傳粉媒介多樣性。討論瞭氣候智能型農業(CSA)框架下的政策工具和激勵機製。 第十章:氣候韌性供應鏈的構建與糧食貿易重組 氣候衝擊往往通過貿易網絡放大影響。本章關注於構建更具韌性的糧食供應鏈,包括去中心化的加工和儲存設施、建立區域性戰略糧食儲備、以及在國際貿易協定中納入氣候風險評估的必要性。分析瞭氣候變化對全球主要糧食齣口國和淨進口國地緣政治格局的潛在影響。 結語:跨越代際的責任與全球治理的迫切性 本書最後總結道,農業的未來不僅取決於技術創新,更取決於全球在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公平適應之間的政策協同。它呼籲政策製定者、農業科學傢、農民和消費者共同參與,構建一個不僅能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還能在不斷惡化的氣候條件下自我維持的糧食係統。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氣候科學、農業經濟學、土壤學和政策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球視野與區域深度: 提供瞭全球尺度的風險地圖,同時輔以北美、歐洲、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翔實案例研究。 麵嚮行動的建議: 不僅診斷問題,更提供瞭從田間管理到國傢戰略層麵的可操作的適應和緩解方案。 目標讀者: 農業政策製定者、環境科學傢、可持續發展顧問、農業企業管理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以及所有關注糧食安全和氣候治理的公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鯤生


  學歷
  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碩士

  現任
  村凡社造工作室負責人
  「潛龍專案」社區輔導團隊深度培力計畫負責人
  社區營造專業講師
  專業社區營造輔導團隊

  經歷
  颱中縣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前理事長
  2019年07月浙江杭州市米市巷街道大塘社區微更新計劃總執行
  2019年06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區「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地方社區規劃師培力計畫執行
  2018年福州市永泰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社造講師
  2017年10~12月完成三明市洋中鎮桂峰村古民居活化再利用
  2017年03~08月完成福建省福安市3鎮村(穆陽鎮石馬兜、溪潭鎮廉村、曉陽鎮東源村)社區營造及駐地輔導
  2016年03~08月完成福建省古田縣鳳竹、際麵村社區營造及駐地輔導
  2015年08~12月完成福建省古田縣阪中、鳳竹村社區營造及駐地輔導
  2015年彰投區農再計畫永續陪伴輔導團隊
  2012年南投縣社規師駐地計畫協同主持人
  2011~2014年颱中市社規師培力及駐地計畫輔導團隊領隊
  2011~2015年彰化濱海區農再培根輔導團隊
  2010年08月~2011年11月福建省長泰縣馬洋溪全線規劃案社造組負責人
  2010年第6屆社區規劃師輔導及駐地計畫諮詢委員
  2009年颱中縣政府景觀總顧問諮詢委員
  2009年颱中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委員會委員
  2006~2008年颱中縣社區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

  專業
  社區營造輔導
  社造人纔培力、輔導
  鄉村教育推廣與實踐
  地方產業創新與振興
  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建置與運作
  裝置藝術

武季亞

  學歷
  2009~2013年福州大學社會學學士
  2013~2015年福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2016~2021年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博士

  經歷
  福州市牛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幹事
  福建省信益社會組織評估服務中心副理事長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社會事務管理(現人文藝術係)兼任教師
  參與兩岸社區營造與創新學者論壇及實地考察活動。
  參加颱灣多元文化探索(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研習營並結業。
  2017年10~12月完成三明市洋中鎮桂峰村古民居活化再利用
  2017年03~08月參與颱灣社造團隊輔導福建省福安市石馬兜、廉村、東源村社區營造
  2016年03~08月參與颱灣社造團隊輔導福建省古田縣際麵村社區營造
  2015年參與福州晉安區環南社區工作項目

  專業
  社會工作隊組建及服務項目籌畫
  社會工作培力、輔導
  社區人力動員
  社區營造推廣與實踐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造與我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社造基盤
第三節 我的社造歷程

第二章 認識社區總體營造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總體營造
第二節 名詞解釋
第三節 目前社區營造的積極意義
第四節 社造對社區的意義
第五節 如何鼓勵社區參與
第六節 社區為何能自主經營
第七節 跨齣社造的第一步
第八節 社造的第一步──觀察與診斷
第九節 認識社區的必要
第十節 如何看待社區資源
第十一節 打造社區願景
第十二節 社造人纔培力教學

第三章 社區擾動
第一節 社區擾動從文化入手
第二節 開辦社區教學課程
第三節 舉辦社區活動
第四節 推動環境教育
第五節 地方產業
第六節 社區美學
第七節 其他
第八節 結語

第四章 福建省古田縣吉巷鄉──阪中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五章 福建省古田縣泮洋鄉──鳳竹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輔導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六章 福建省古田縣鳳都鎮際麵村──裏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擾動與團隊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七章 福建省福安市穆陽鎮──石馬兜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擾動與團隊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八章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擾動與團隊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九章 福建省福安市曉陽鎮──東源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章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區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發展課題
第六節 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一章 颱中市龍井區──南寮社區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二章 嘉義市──從原建國二村到經國新城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三章 彰化縣芳苑鄉──永興村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團隊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四章 颱中市大肚區──自強社區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五章 颱中市大肚區蔗廍裏──立全社區
第一節 社區簡介
第二節 社區位置、交通、地圖
第三節 社區觀察與診斷
第四節 社區資源盤整
第五節 社區擾動與輔導策略
第六節 社區發展課題與對策
第七節 社區願景分析及具體行動方案
第八節 執行成效與自主經營能力
第九節 未來展望

第十六章 淺看社區營造未來趨勢
第一節 目前社區營造工作遇到的睏境
第二節 麵對睏境的反思
第三節 結論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1374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9 x 26 x 1.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1

  1994年10月政府提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概念以來,以社區為主體的建設理念與營造方式,如雨後春筍般蔚為風潮,但是因操作手法各異,期間雖然有不少的成功經驗纍積,但總的來說成就並不如預期。觀察比較其中的差異,不外乎民眾社區意識不足、忽視瞭人力資源、社區居民參與意願不足等。然而其中更甚者,是社區欠缺自發性社造引動者。社區營造是一個很努力的過程,藉由這個過程,能有效地呈現一個具活力且有動能的社區,端視社區是否有稍具能力的「引動者」纔是真正的關鍵點。

  一個社造工作者,隻有他自己走過纔知社造工作之大不易。當迴頭檢視社區營造的過程時,最後會發現,怎麼所有問題都聚焦在人力資源之獲得不易。因為在這個社造構思的背後有一個盲點,亦即大傢期待什麼樣的引動者能理解並帶動社區。隨後輔導團隊的介入,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成效,其效應能引動更多社區人的參與。然而如何引領社區居民重新認識社區、檢視社區、社區願景的構思等社區議題,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長期地期待外來輔導團隊,而來自於社區的火車頭人物,是成為本文所要找齣來的社造源頭。

  社區營造所要的不是一個全能者,它需要的是如何經營一個團隊。可是也不諱言,一個社造工作者絕對需要擁有豐沛的社造知識、常識與簡單的實務操作。這些不是一蹴可幾的,是歷經不斷遭遇到的瓶頸與挫摺,逼使自己去接觸、去學習,對自己與社區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且實務操作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一切條件不同而異,各具成效。歷經多年之社造體驗後,發現社區間所麵臨的問題,一再重演著相同的議題:即是「不知從何做起」以及「不知從何著手」。指導單位煞費苦心的安排,從「學中做」到「做中學」的歷程,數年來成就瞭多少社造種子。

  社區營造是一個很努力的過程,藉由這個過程,公部門的介入是一個契機,能提供較係統性的培力,以及較正嚮之專業有關社造概念及經驗。在颱灣目前所培訓齣來的社區規劃師,相信有很多有趣的社造故事。但是社造推動要如何成就,不隻是這些社造種子的事,而是要靠很多顆種子的因緣際會所交織齣來的社造版圖。至此,自培力社造種子的概念油然而生。「潛龍於淵」人培計畫的構想歷經2年的準備及規劃,於2009年開始招募社造夥伴並積極推展。潛龍人培計畫不是要畫大餅去突顯哪顆種子的社造能力,而是如何積極有效地培育一些新的社造種子,並匯集這些種子的能量,於各社區間引燃社造之火苗,讓此一能量的呈現去重新滋潤社造之未來。

  潛龍人培計畫推動以概念及實務操作為主。於2009 年招募到社區規劃師、退伍軍人、社團幹部等18 人,至2012 年計有11 人結束培力,並積極地投入颱中市社區營造中心、社區規劃師培力、農村再生計畫等單位擔任輔導團隊輔導幹部。源於2015年8月受朝陽科技大學陳茂祥教授之邀請,前往大陸瞭解能否以颱灣社造經驗推及到大陸。於是擇日前往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的幾個村走逛,返颱後就這些村落議題幾經研商,並決定前往試做。這樣的判斷乃基於:對現行颱灣社區營造操作尋求不同的操作方式,此行是一個機會,嘗試以綜閤性輔導方式,來達成一個社區願景的可能性。因此前往大陸無關兩岸政治,在一個全無社造概念的新環境下欣然前往,隨行有潛龍學員四人。歷經2016 年在福建省古田縣經營三個村;2017 年於福建省福安市經營一鎮二村,另有一農園;2019 年浙江省杭州市一社區。至於颱灣部分有五個社區。這些社區歷經本人常駐式經營少則六年,多則二十餘年,雖無大成但就長遠角度來看,難能可貴的是各社區目前在無公部門補助情況下,仍能繼續以社造模式經營社區,永續經營的目標已指日可待。

  齣書是基於踏入社區營造二十餘年來,所見所聞纍積瞭一些淺見,有別於市麵上已齣刊之各式社造書籍,本書特以實務操作為題旨,願與社造界夥伴分享。全書共分十六章,撰寫意旨均以「從何做起」、「從何著手」為核心,採實務經驗及案例分享方式,協助初學者與有誌於社造之夥伴能瞭解社區營造運作方法。第一章簡介作者與社造的機緣;第二章簡介如何理解社區總體營造;第三章簡介如何擾動社區;第四章至第十章介紹社造在大陸的案例分享;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介紹在本地經營多年社造的社區經歷分享;第十六章淺看社區營造未來趨勢,率性檢討目前社造睏境及省思。

  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社區,多少都有著一分想像與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分想像與期待在適當的機會與時間點上會形成一股概念,現下隻欠缺一股動能。本書以拋磚引玉的方式,讓社區營造的正嚮操作技巧與多麵嚮營造構思統閤,給予關心社區營造的民眾一股新的動能,透過大傢的努力凝聚社區的力量,共同來實現社區的願景。

陳鯤生
2021年鼕

序言2

社造體驗與實踐


  2015年仲夏,我隨福州大學至誠學院13級中文係之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古田縣鄉村再造參訪活動的過程中,初次接觸社區營造。村民們言笑晏晏,並興緻勃勃地帶我們去遊覽這個始建於元明時期的古村落。看著他們對村莊歷史侃侃而談的豪情,體察他們言及這片土地時充滿歸屬感的神態,我有被震撼到。迄今多數傳統村莊齣現文化沒落、人口凋零的大環境下,我看到仍舊生活在村莊中各個年齡段的村民們,其為讓村莊變得更美好而付齣的努力,傳統村落也因此變得鮮活有色彩。於是我很好奇社區營造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夠讓逐漸沒落的村莊煥發新生?鑒於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環境之異同點,西岸的社區再造又該如何藉鑑並發展東岸的社造經驗,纔稱得上是在地化的發展?

  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開始去瞭解並學習颱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我看到鳳竹村因為有陳鯤生老師帶領之社造團隊的輔導,它重新變得有「人情味」,且通過發掘在地資源,逐漸盤活瞭地方文創經濟,並為村民們帶來瞭實惠。社會工作以「人—環互動」的雙焦點作為開展服務之核心理念,而在社區營造中,恰好是以「人」為核心。通過動員當地人產生行動,進而改變文化與地理環境、帶動產業與村莊景觀的變化,進而實現個體與所棲息之環境的適配。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能夠將陳老師豐富的社造經驗與地方特色相結閤,一點一點地幫助村落重新煥發生機與光彩。

  抱著這樣的目標,我有幸能在東海大學攻讀社會工作博士期間,跟隨陳老師去參訪多種形態與規模的颱灣社區。老師引導我去觀察學習推動社區營造的既有經驗,又安排我參與他在大陸各地的社區營造項目,使我能將學習到的社造知識、經驗與技巧在實際場域中有操作與練習的機會。如: 裏村的清溪行動讓我明白如何去理解村民參與行動的動機,並進行針對性的動員。另一個重要心得在於,村民對於自己生活的這方土地是懷有深厚情感的,若當地能形成核心團隊帶領村民,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是促發鄉村改造的關鍵助力。而今村民慣於協商共同促發村莊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正是當初一次次的集體行動以改變村莊風貌後的正嚮行為之延伸。東源村再造項目執行過程中,與來自福建農林大學、陝西大學的小夥伴們通力閤作,使我瞭解需求並引導村民們自行發掘在地資源,以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鍊與提升。

  實踐經驗的纍積促發我對如何推動大陸農村再造的思考。承濛陳老師不嫌棄我在實踐過程中淺薄的思考與收穫,讓我加入凝結他二十多年社造經驗的整理與撰寫中,我亦有幸在此能繼續與老師進行探討與學習。跟隨陳老師「做中學」的這五年,初窺社區營造之門徑,又恰逢大陸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得如火如荼,故希望自己能夠運用所學,有機會在一線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貢獻力量。

武季亞
2021年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不會流於學術理論的空泛說教,畢竟「營造」兩個字聽起來總有點高高在上。沒想到,它的敘事方式非常接地氣,幾乎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社區工作者,在自傢客廳泡茶聊天時娓娓道來的心得分享。書裡頭談到募款的技巧,那段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實戰經驗,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要怎麼做」,而是描繪瞭幾種經典情境,例如如何麵對地方望族、如何說服不關心公共事務的年輕人參與,甚至連被質疑「這些錢花到哪裡去瞭」時,如何優雅又堅定地拿齣帳目報錶,都有細膩的心理描寫。這種旁徵博引的寫法,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實用心法,完全避開瞭那種生硬的口吻。特別是關於衝突管理的部分,作者似乎很清楚,社區事務最難處理的就是「人與人的摩擦」,書中提齣的多方協商策略,強調的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如何讓大傢都能保有麵子,這個思維模式,在我們這個重視人情的社會裡,太重要瞭。這本書的實用性,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工具書範疇。

评分

整本書的結構安排,我認為體現瞭極高的邏輯性和層次感。它不是隨機地羅列議題,而是遵循著一個從「認識自我」到「對外連結」的自然發展路徑。開頭先是深入剖析社區的內在 DNA,像是居民的歷史脈絡、隱性的權力結構,建立起對這塊土地的深度理解。接著纔進入到具體的「營造」環節,從硬體的空間改造,談到軟性的活動設計,這個過渡非常自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談到社區的「永續經營」時,作者並沒有急著喊口號,而是強調瞭「賦權」的重要性。書中反覆提醒,社區工作不該是外來者主導的「救贖行動」,而必須是將決策權和執行力逐漸交還給在地居民的過程。它教導的不是如何「帶領」社區,而是如何「退後一步」,讓居民自己找到發光的舞颱。這種去中心化的理念,貫穿全書,展現瞭作者對於社區自主發展的深刻洞察與尊重,這纔是真正能讓地方活起來的關鍵心法。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封麵選用那種帶點復古紋理的紙材,顏色是溫暖的大地色係,看起來就很有「紮根在地」的感覺。內頁的編排也相當用心,字體選用的是比較親切的宋體搭配少許黑體標題,閱讀起來絲毫沒有距離感。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間穿插的那些手繪插圖和老照片,那些畫麵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空,看到瞭颱灣早期社區活動的真實樣貌,那種鄰裏間守望相助、辦桌流水席的熱鬧氣氛,光用看的都能聞到陣頭的香火味和食物的香氣。而且,它在版麵留白上也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人覺得文字擠在一起喘不過氣,整個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使是厚厚的一本,也能讓人靜下心來仔細品味裡頭的每一個細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社區生活剪影集,對於想深入瞭解颱灣基層文化脈絡的人來說,光是翻閱這些視覺元素,就已經值迴票價瞭。設計師的功力絕對是加分大項,讓這本講述「實務」的書,多瞭幾分人文的溫度和藝術氣息,擺在傢裡的書櫃上,也是一件很有品味的擺飾。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案例選擇上的眼光非常獨到,它並沒有隻聚焦在那些已經成功轉型、光鮮亮麗的模範社區,反而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那些「半成功」或「正在掙紮」的案例。舉例來說,有一章節專門討論一個偏遠漁村,因為年輕人外流嚴重,社區活動中心形同虛設的睏境。書中並沒有提供快速解藥,而是詳細記錄瞭他們嘗試瞭幾種不同模式——從老人共餐到試圖發展小型文創商品——的失敗過程與原因分析。這種誠實記錄挫摺的態度,讓讀者感到非常真實和被理解。我們都知道,推動社區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比成功案例更寶貴的,是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透過這些生動的失敗案例,我們學到的不是「不要這樣做」,而是「在這種情境下,你可能需要準備好麵對哪些風險」。這比空談成功學來得更有力量,也讓身處睏境的讀者,心裡會踏實許多,知道自己的睏難不是孤例。

评分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展現齣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作者的文字功力極佳,行文流暢間不時會穿插一些富有哲理的短句,但絕不賣弄學問。例如在談論社區文化資產保存時,作者提到「一塊石頭的歷史,比一棟大樓的保固期要長遠得多」,這類的比喻精準地點齣瞭社區工作者需要具備的長遠眼光。更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於政策解讀的清晰度。颱灣的相關補助計畫和法規文件往往複雜難懂,但書中卻能用最白話的方式,將中央到地方的資源申請流程拆解得條理分明,甚至還附上瞭錶格對照,讓人一眼就能看懂不同計畫之間的差異和適用範圍。這種將高度專業的行政知識,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操作手冊」,是極為難得的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彷彿上瞭一堂精華版的地方創生法規速成課,對於日後要跟公部門打交道,信心大增不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