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5 年出版《洞見都市: 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論文集時,即擬簡單增修《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 年出版),不意在撰寫期間,想較完整呈現臺灣都會發展的面貌,竟至可以單獨成書的狀態。在與巨流出版公司主編與責編們商議之後,決定以《續篇》出版,而視1995 年一書為《前篇》。
整體大致延襲《前篇》的分析架構,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的資料為素材,呈現1990 年以來各都會鄉鎮市區層級在各個面向的長期變化。由於這期間的普查資料,很難建構村里的數據,僅利用「綜合所得總額」的數據呈現鄉鎮市區內村里間的所得分布與差異。最後則結合《前篇》分析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優勢不墜的臺北、活力不斷的臺中、科技動力緩發的臺南,猶待新動力的高雄」、「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中心都市的優勢仍在」、「住宅類型的變化與主要仰賴私部門建設的住宅發展」及「弱勢的公共運輸與強勢的機車地位」,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再進一步以都市研究中所呈現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會與都市發展的經驗。就社會生態研究的一些面向探討都會的發展,當然有其侷限,不過就相同面向藉經驗資料呈現近六十年來臺灣的各都會的變貌,應仍具參考價值;再則,以表格留下的經驗數據,也可讓有興趣的讀者自行解讀。
五年多前在我將屆即退休之前,蘇碩斌、劉千嘉、尤美琪與曾凡慈四位博士的提議,促成了這本《續篇》。這幾年來,要感謝社會學研究所讓我以兼任身分還享有研究空間與支持,以及同事傅仰止教授與吳齊殷教授在研究資源的協助。黃惠貞小姐多年來擔任我的研究助理,在資料收集與處理的用心,是這項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圖表都是惠貞製作的,在繪製都會圖與里所得分布圖上也要感謝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協助。個人有關都市研究的編書與專著都由巨流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而在沈志翰總編與邱仕弘編輯的督促與協助下,再出版此一《續篇》,這樣的緣份,都銘感在心。一如往昔,能夠安心於工作,都拜我無後顧之憂的家庭所賜。
章英華
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