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上、下冊)

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遊子安
圖書標籤:
  • 扶乩
  • 香港文化
  • 民俗信仰
  • 道教
  • 鸞乩
  • 社會曆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香港曆史
  • 乩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就「扶乩」這玄妙入神的信俗文化展開學術探討,是箇中課題屈指可數的專著。對扶乩信仰的歷史、扶鸞結社的粵港壇堂、具影響力的乩手等,有係統細緻的描述,由此可觀照百年來香港的歷史、文化及社會,尤其是20世紀上葉香港壇堂的道脈根源和流變。從學術角度研究外,更有兩位著者看鸞的經歷、各自與壇堂及乩手交往的情誼,以及對扶乩哲理的探索、對「道」的感悟等,從宗教與人生、學術與藝術等不同維度,建構起全麵的討論視域。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香港宗教與社會變遷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簡介,專注於探討扶乩這一傳統儀式在特定曆史和社會背景下的實踐、意義及其演變,但內容完全不涉及《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上、下冊)》一書的具體內容。 --- 書名:《香江煙火:戰後香港的民間信仰與社群構建》 作者: [此處留空,以保持中立] 齣版社: [此處留空,以保持中立] 齣版年份: [此處留空,以保持中立] --- 導言:現代都市中的古老迴響 本書旨在深入考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二十世紀末的香港社會,在經曆殖民統治的劇烈轉型、人口的快速膨脹以及經濟奇跡的深刻變革中,民間信仰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粘閤劑和文化調適機製,持續發揮其關鍵作用。我們聚焦的並非宏大的政治敘事或純粹的經濟分析,而是那些潛藏於街頭巷尾、廟宇香火繚繞之中的社群實踐與精神生活。 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其發展史即是一部移民不斷湧入、文化不斷碰撞與重塑的曆史。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麵前,傳統的信仰體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高樓林立的都市空間中安放神祇?如何維係因地域和宗族紐帶而形成的社群認同?本書認為,理解戰後香港的社會結構與身份認同,必須深入剖析其民間信仰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第一部分:戰後重建與信仰的復蘇 二戰後的香港,物資匱乏,社會秩序亟待重建。本書首先考察瞭這一時期,各類神祇的廟宇在社區重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於官方認可的宗教,那些服務於草根階層的民間信仰,例如對本土神祇的祭祀、對特定行業守護神的供奉,迅速成為災後撫慰人心的重要力量。 我們詳細分析瞭戰後初期,各類慈善組織如何依托寺廟和神壇進行物資分配和社會救助。這些信仰空間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形成早期互助網絡的基礎單元。通過對同期報刊、地方誌以及口述曆史資料的梳理,本部分揭示瞭在社會保障體係尚未健全時,信仰如何填補瞭製度的真空,為新來港的難民和底層民眾提供瞭基本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特彆關注瞭特定時期內,源於中國內地的移民群體,如何通過重建或“復興”其傢鄉神祇的祭祀活動,來維持跨越地域的文化記憶和宗族聯係。這種“神明的遷徙”現象,是香港作為移民城市文化景觀形成的重要一環。 第二部分:都市化進程中的空間重塑 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城市空間經曆瞭劇烈的垂直化和密度增加。傳統上依附於特定地域聚落的宗教儀式,如何在摩天大樓和公共屋邨中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本書的第二部分探討瞭這種空間適應性。我們審視瞭從簡陋的街邊祭壇到現代化的宗教綜閤體,民間信仰場所的空間演變軌跡。一個核心議題是,在高度規劃的城市環境中,宗教實踐如何與現代性張力共存。例如,某些儀式如何被壓縮或移動,以適應嚴格的公共秩序要求,以及新的“垂直社區”中,宗教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發生瞭變化。 此外,我們探討瞭廟宇在現代都市中的“景觀化”與“去魅”過程。一方麵,部分曆史悠久的廟宇因其文化價值而被納入曆史保護範疇,成為城市敘事的一部分;另一方麵,大量新興的或較小規模的宗教實踐,則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與商業活動和居民生活空間進行復雜的協商與競爭。 第三部分:身份認同的在地化與流變 戰後香港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多重身份交織的熔爐。民間信仰在這一過程中,充當瞭文化身份協商與再創造的場域。 本部分關注瞭信仰內容和實踐的“在地化”趨勢。早期從內地移植而來的信仰體係,在香港的土壤中,如何吸收瞭本地的社會經驗、殖民地的政治語境,乃至全球化的影響,從而産生齣具有“香港特色”的詮釋和實踐方式。例如,對於某些掌管公共安寜或商業繁榮的神祇的信仰,其側重點可能與原鄉社會有所不同。 我們深入分析瞭不同族群、不同階層對於民間信仰的不同參與度與理解。對於老一輩移民而言,信仰是維係“根”的紐帶;而對於在香港齣生成長的後代來說,這些儀式和空間可能被賦予瞭新的、更偏嚮於“文化遺産”或“社區活動”的意義。這種信仰代際傳遞中的斷裂與重塑,是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變遷的關鍵綫索。 第四部分:信仰、道德與社會治理 民間信仰在香港的社會治理中,扮演瞭不可忽視的角色,尤其是在道德規範的傳播與社會衝突的調解方麵。 本書考察瞭在殖民政府的間接管轄下,宗教團體,特彆是具有一定組織性的民間信仰群體,如何參與到社區的“軟治理”中。這包括瞭對風俗習慣的維護、對鄰裏糾紛的仲裁,以及對傳統孝道、義氣等道德觀念的強化。通過分析各類善堂和宗教組織的章程、活動記錄,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團體如何有效地將宗教倫理轉化為社會秩序的有效支撐。 最後,本部分也涉及瞭在政治環境變化時期,民間信仰如何成為一種抵抗或消解集體焦慮的渠道。它提供瞭一種非官方的、基於信任的社會資源網絡,這在社會結構經曆劇烈動蕩的時期顯得尤為重要。 結論:永續的適應性 《香江煙火》總結認為,戰後香港的民間信仰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和韌性。它成功地在現代性、殖民規範與移民文化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這些看似分散、零碎的信仰實踐,共同構建瞭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社會肌理,支撐著香港從一個戰後廢墟成長為一個國際都會的非凡曆程。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香江煙火”的細緻考察,為我們理解香港的社會靈魂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遊子安
 
  遊子安,廣東新會人,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歷史),現任珠海學院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時代善書與慈善事業、從華南、香港到海外道教,以及民間信俗。
 
誌賀市子
 
  誌賀市子,生於東京,築波大學文學博士(文化人類學),現任茨城基督教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華南、香港與颱灣的道教和民間信仰,以及東南亞華人宗教。

圖書目錄

引言
上編扶乩在近代以來粵港壇堂史
 
序章 扶乩的歷史與扶乩研究的現況
 
第一節何謂扶乩010
第二節扶乩信仰的源流011
第三節宋代到明清時代014
第四節扶乩與神道設教016
第五節現代的扶乩研究019
 
第一章扶乩與近代粵港壇堂
 
第一節香港壇堂的源流024
1.1廣東的呂祖扶乩信仰024
1.2晚清士紳文人的呂祖扶乩信仰032
1.3醫藥行業與呂祖扶乩信仰036
1.4宣教師目睹的清末廣州的扶乩041
1.5《呂祖真經》與「九美」的由來042
第二節先天道在嶺南地區的發展051
2.1從廣東傳入香港051
2.2從粵東至泰國055
2.3承金祖命的東初派056
2.4嶺南先天道與扶乩061
2.5先天道與呂祖道堂的聯繫062
第三節香港道教聯閤會的成立065
 
第二章19世紀末扶鸞救劫運動
 
第一節19世紀末扶鸞救劫運動072
1.1扶鸞救劫運動的起源與傳播072
1.2清末粵西吳川的善書局075
1.3高州的經堂081
1.4鼠疫爆發與新撰寫成的救劫經086
第二節1894年穗港鼠疫爆發與神仙的藥方091
1.1關帝降示的乩文091
1.2廣州的省躬草堂095
 
第三章通過扶鸞的神人交流
 
第一節來自日本的研究生第一次見識扶乩106
1.1前往深水埗109
1.2位於唐樓頂層的道堂110
1.3紫闕玄觀的扶鸞儀式112
1.4呂祖給我的第一篇乩文116
1.5對扶鸞儀式的印象117 
1.6再次前往香港118 
1.7圍繞呂祖乩詩的個人故事120 
第二節扶乩在香港道堂的定位123 
2.1作為「扶鸞結社」的香港道堂123 
2.2扶乩介於神與人之間的溝通126 
2.3入道儀式127 
2.4乩手是如何育成的?129 
2.5乩手的意識狀態130 
2.6扶鸞與道堂的決策134 
第三節作為「道教修煉」的扶鸞136 
3.1成乩過程與修煉136 
3.2上海靈學會的扶乩論138 
 
第四章海洋引領:從玉清道統四善壇四玄壇之建立看扶乩與宗教傳播 
 
第一節「海洋引領」:闡揚道脈於海外144
第二節從「靈都子」謝顯通說起149
2.1謝英伯:茂峰法師在廣州弘法的得力弟子151
2.2謝顯通:覺善壇皈依呂祖道及覺、宏、圓、玉四門的樞紐人物152
2.3 呂祖降示、謝顯通侍鸞的〈扶鸞之義〉153
第三節「四善壇收,乃有四玄壇興」156
第四節第四玄壇「世玄精捨」於颱灣開創164
下編扶乩與時、地、神、人(團體)
 
第五章扶乩人物、時代與香港文化氛圍(1920-1930年代)
 
第一節扶乩活動崇道亦尊孔183
1.1 1920-1930年代乩壇提倡之宗教大同183
1.2 20世紀扶乩團體之尊孔思潮186
1.3嗇色園內建麟閣190
1.4崇道奉乩亦尊孔的先天道193
第二節主張五教閤一之隱廬 202
2.1信奉「五教同源」202
2.2以乩治壇之隱廬:醫藥濟世諸善業205
2.3勸善與潛修:隱廬印送經書與規戒215
2.4小結219
第三節香港具名的第一代乩手:何廷璋220
3.1夫子任乩手:從衛仲虞談到何廷璋221
3.2何廷璋服膺先天道之因緣227
3.3何廷璋之著述228
3.4何廷璋侍鸞的《鍾離仙師寶筏尋源》231
第四節乩文所見1930年代前後之時局:三教總學會與香港道德會之鸞文235
4.1尊崇黃帝的鄉賢:馮其焯235
4.2降於安樂村並由三教總學會成員侍鸞的〈諸葛武侯乩文〉240
4.3福慶堂乩訓集《道德真言》之時代:戰亂與時疫244
4.4小結247
第五節鸞音育纔:從壇堂義學談到篤信扶乩的教育傢黃子律247
5.1壇堂廟宇興辦義學249
5.2扶乩信仰與興辦教育:可立中學命名與德教會學校251
5.3黃子律及其創辦之鐘聲學校256
5.4黃子律敬信關帝之著述〈感恩記〉及黃氏傢族乩壇259
5.5小結267
第六節道堂匾聯:鳳彩鸞章及文化瑰寶269
6.1軒轅祖祠之匾聯271
6.2嗇色園內匾聯與扶乩273
6.3仙佛鸞書與士紳題書之壇堂匾額280
 
第六章扶乩與香港潮州社群
 
第一節香港的潮人善堂302
1.1普慶念佛社306 
1.2港九善社慈善閣308 
1.3念敬佛社308 
第二節潮汕傳統文化中的扶乩309 
2.1民間巫術中的扶乩309 
2.2文人鸞壇的傳統314 
第三節初創為「潮洲人宗教」的德教團體317 
第四節鸞音續傳之黃大仙元清閣326 
 
第七章扶乩壇堂與香港地區歷史 
 
第一節滄海桑田成地標:以大埔省躬草堂為例342 
1.1大埔:桃源之地342 
1.2曾為大埔全區最雄偉建築物之省躬草堂346 
第二節太白颱上的乩壇與賢士:抱道堂黃梓林和雲鶴山房何啟忠 351
2.1奉祀李青蓮的抱道堂352
2.2降乩酬唱太白颱359
2.3護持三教並恭侍乩壇多年的黃梓林363
2.4乩筆卓著:「醉道人」何啟忠370
2.5鸞音廣化:何、謝兩位「謫仙」人378
第三節獅子山下譜傳奇:從黃仙祠肇建到黃大仙區之定名381
3.1從1923年老照片說起381
3.2 1921年乩示選址竹園383
3.3扶乩與嗇色園早年發展395
3.4仙師乩示醫療教育及以「可」字命名的各項社會服務402
3.5天助自助:黃大仙區之定名403
3.6小結404
第四節扶乩選址:聚氣藏龍背枕大帽之圓玄學院405
4.1選址:蓮花洞之三疊潭406
4.2茂峰法師指引410
4.3圓玄學院源自尊奉呂祖之宏道精社412
4.4扶乩對圓玄學院創建的關鍵作用416
4.5圓玄學院創院先賢對地區的貢獻424
4.6小結428
 
第八章道不離慈:扶乩與行善救濟
 
第一節內乩外慈442
第二節以醫病賜方為善業的天清草堂444
第三節戰時安頓難民的香港紅卍字會455
第四節戰時施粥賑饑的雲泉仙舘464
第五節勸善教化的芝蘭堂、從善堂471
5.1香港道堂慈善思想和事業的基石:善書471
5.2最早有明確年份降筆於香港的鸞書:《功果新編》(1913)473
5.3廣印善書的從善堂478
第六節壇堂求雨:從《玉皇賜雨真經》談到大旱背景成立的六閤聖室482
第七節一些思考489
 
第九章結語
 
編後語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8195
  • 叢書係列:細味香江係列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4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道妙鸞通」此書名,2013年12月承濛呂純陽祖師賜示並鸞題,由蔡崇勁道長侍乩。感念祖師恩德,對兩位著者閤力完成是書,誠莫大的策勵。何聯道道長認為,扶乩是道心與天心的信息交感,藉天人感應而悟事窮理,「扶乩雖然不見得對具體問題有具體的明確解答,但它是從哲理的方麵高度給人以啟發」。扶乩要旨是「代天宣化」,道由乩傳,乩手神職是修身立德以普救弘法。鸞是神人感應互通,端賴執鸞者性靈定靜,人必清空其靈,心定而不生雜念。因此,扶鸞之道,貴在人神相感,心中若能緻「靜虛」,所齣現的就是「道心」,而後與神契閤,感而相應相通。如蔡崇勁道長所言,扶乩蘊含豐贍且玄妙的哲理,玄之又玄就是「道」。「道妙鸞通」書題,祖師賜示確有點睛之妙。
 
  1990年代中,兩位著者遊子安、誌賀市子分別以「善書」、「道堂」研究取得博士學位,1999年同年在天津、東京兩地齣版第一部專書——《勸化金箴——清代勸善書研究》及《近代中國のシャーマニズムと道教:香港の道壇と扶乩信仰》。《道妙鸞通》一書的撰寫,是我們二十多年來對香港、華南及南洋壇堂研究此階段的其中一個總結。著者研究的思路與方嚮,起點始於香港的宗教結社(本書概稱「壇堂」),繼而廣東,再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不僅是道教團體,還擴展到德教、佛堂、潮籍人士善社、三教以至五教並尊的壇堂,近年還開展對海外華人宗教慈善結社的探討。本書寫作旨趣,是呈現香港壇堂多姿采的實態和麵貌,以扶乩書寫香港宗教和社會文化,及香港壇堂在華南、東南亞宗教結社傳揚所具之樞紐作用。
 
  章節結構編排方麵,全書分上編綜嚮論述及下編分論凡九章。分工如下:
 
  引言,由遊子安撰寫;
  序章、第一、二、三章,由誌賀市子撰寫;
  第四、五章,由遊子安撰寫;
  第六章,兩人閤寫;
  第七、八章及第九章結語,由遊子安撰寫。
 
  上編第一至四章,論述扶乩信仰的歷史、「扶鸞結社」的粵港壇堂,指齣廣東的呂祖扶乩信仰以及先天道在嶺南地區的發展,是對香港壇堂的道脈流風影響最大的兩項因素。早期香港的壇堂,大多由來自廣東各地的民係遷入創辦。因此,香港壇堂史與清末廣東地區的宗教史不可分割。第三章從誌賀市子第一次接觸扶鸞的印象講起,以個人經歷敘述扶乩在香港道堂的定位,還探討神靈乩示給信眾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第四章言「飛鸞通四海」,分析香港壇堂道侶薪火傳承,承祖師鸞文廣開道脈並弘教海外,強調香港在當代道教傳播史,有關鍵的樞紐地位。
 
  下編第五至八章,第五章談扶乩人物、時代與香港文化氛圍。談扶乩人物不可不提及乩手,乩者機也,以往乩手多處事低調而不健談,採訪也非易事。1890-1970年代,是粵港鸞風較盛的年代,以創於1896 年的從善堂為嚆矢,香港具名的第一代乩手則是何廷璋(卒年在1936 年之後)。繼而是廣州普濟壇弟子梁仁菴與馮萼聯兩位乩手,辛酉年(1921)四月,奉黃大仙師乩示聯袂往九龍城相地建殿,「嗇色園」三字即由馮萼聯乩齣,竹園立壇至今剛滿百年。值得注意的是,乩手不僅侍鸞壇內,亦為壇堂創建者,以何啟忠、謝顯通建立的多個壇堂最為人熟知。1950年前後因內地政局丕變,道脈南移,鄭衡真、何啟忠、謝顯通、吳慕瑜來港,分別侍乩於道院、呂祖壇、德教會等壇堂,可稱「乩手輩齣」的年代,其開展奠基之貢獻值得譜書篇章。上述「一代乩手」,代天傳語,各有鸞筆而成神諭經書,鸞音著述廣化十方。包括創辦至寶颱、青鬆觀、雲鶴山房之何啟忠(1916-1968),有《至寶真經》、《鬆風》、《寶鬆抱鶴記》等書傳世;創辦宏道精社、圓玄學院、玉清別舘之謝顯通(1911-1989),有《玄門內外雙修篇》、《玄音》、圓玄壇訓傳世;侍鸞紫靖閣之吳慕瑜(1933-2015),有《紫靖詩鈔》、《紫靖詞鈔》等書傳世;衛仲虞則有《三教明宗》傳世。因其道功殊深,個別乩手生前更獲封真人。香港歷來是移民社會,匯聚各方各業人纔,堪稱福地。何廷璋,東莞人;何啟忠,順德人;謝顯通,梅縣人;衛仲虞,番禺人;而鄭衡真與吳慕瑜,則分別來自山東和汕頭。扶乩對壇堂的重要性以至對香港社會民生的影響(諸如問乩治病、壇堂選址和指引建設、印送善書、海外闡道等),以1910-1960年代此五十年為最。著者認為,乩文不僅是仙聖垂訓,可編成善書;宗教文本蘊涵義理之外,匾聯、聖訓還有辭藻書法之美,鳳彩鸞章,直可視作文學藝術欣賞。
 
  第六章述香港潮州社群之扶乩活動,與第七章分別以民係與扶乩團體的角度論述香港社會的構成和地區歷史,包括大埔、西環、黃大仙及荃灣等區,壇堂與廟宇立足一地,成瞭滄海桑田的地標。然而,前輩乩手羽化後,扶乩傳承齣現睏難,早在1967年呂祖降筆已斷言「今日之世,能執傳道之功者,實不多見」。自1970年代以來,因鸞生仙逝及「鸞生難求」,多所壇堂已停止開乩。第八章言「內乩外慈」,綜論扶乩在醫療賑濟、勸善教化事業上的功能。香港壇堂基本上沿著建設殿宇及開辦善舉兩大方嚮而行,與本地社會發展同步成長。壇堂與香港社會並肩走過許多風風雨雨及物力維艱的歲月:1894年鼠疫、淪陷賑饑、藥簽贈醫、收骷撿骨、旱災求雨、興辦義學、安老扶幼、2003年SARS驅瘟……,各壇堂都實實在在普救,力行教化。因此,壇堂長期興辦濟世利人之公益事業,蔚成優良傳統,廣受社會認同及贊許。第九章結語,指齣扶乩信仰是香港壇堂地道的「非遺」,如何保育、怎樣立項則是另一問題。總之,從1890-1970年代扶乩文獻和信俗活動去觀照百年來香港的歷史、文化及社會,是很有意思的切入點。不瞭解扶乩信仰文化,難以分析20世紀上葉香港壇堂的道脈根源及演變。乩文鸞訓編成的善書,是香港道侶先賢留下的宗教經典文本,此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去重視、珍惜和探研。而編後語,兩位著者分別各抒心思和感受。本書付梓前,收到範純武教授寄贈《扶鸞文化與民眾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筆者十分同意純武兄書中所言:「扶鸞是理解近代中國宗教運動和社會文化,最為重要的關鍵」,同樣地,理解扶鸞文化,實是掌握近現代香港宗教和社會文化的要匙。
 
  《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是「細味香江係列」第十六部壓捲之作。係列第一部書於2013 年齣版,旨在學術性與生活化並兼,著重帶齣本地史之趣味,故名「細味香江」。是書凝聚瞭著者的心思和功力,其中有兩人一起看鸞的經歷;有各自與壇堂、乩手交往的情誼;有對扶乩哲理的探索,也有對「道」的感悟。期望本書與這套係列,可以使本地史、「香港學」能夠蔚然成風。讀者諸君,得以細味領略,進而雅俗共賞。
 
遊子安香港
誌賀市子茨城
識於2021年5月2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上下冊的結構暗示瞭內容可能涵蓋瞭歷史演變和當代觀察,這對理解任何傳統儀式的生命力來說至關重要。鸞堂的運作,涉及到乩手、壇務、信徒的層層互動,這是一個微型社會的縮影。在香港,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這種信仰的發展路徑可能與颱灣或大陸的鸞堂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我很想知道,在香港的語境下,扶乩是如何調適其話語權的?它是否成為瞭凝聚特定社群、對抗外來壓力的一種隱性工具?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套書就不僅僅是宗教史,更像是香港社會韌性的一部隱藏史。光是想像鸞壇在維多利亞港兩岸或新界鄉郊的場景,就覺得充滿瞭歷史的層次感。

评分

這套書光看書名就覺得相當有份量,尤其「扶乩」這個主題,在颱灣社會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它不像宮廟問事那麼大眾化,卻又深深紮根在某些傳統信仰群體裡。我猜測,這套書很可能不隻是在談宗教儀式本身,更會深入探討這種神明降筆的溝通方式,如何跟著時代變遷,在香港這個高度現代化的都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光是想像鸞筆在紙上沙沙作響的畫麵,就覺得背後隱藏瞭多少社會脈動和人們的心靈寄託。我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這些互動場景,畢竟,要讓外人理解那種「神人交會」的特殊情境,需要非常細膩的觀察和同理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分析。希望這套書能提供足夠的田野資料,讓我們一窺這種傳統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韌性與轉化。

评分

閱讀這類涉及民俗信仰的書籍,最怕的就是作者的筆調過於冰冷或過於神祕化。我個人偏好那種既能保持學術的嚴謹度,又能帶齣一種溫暖的關懷視角。尤其「香港社會」這個背景,本身就帶有一種獨特的張力——在殖民與迴歸的夾縫中,人們的身份認同一直在流動。鸞筆作為一種「跨越界線」的溝通媒介,它所傳達的訊息,或許正反映瞭當時社會群體對於不確定性的集體反應。我希望這套書能處理好這個微妙的平衡,不隻是記錄儀式,而是真正進入參與者的心靈世界。如果能捕捉到扶乩儀式中,那種集體冥想、共同建構意義的氛圍,那就太棒瞭。這已經超越瞭宗教學的範疇,更像是一種深層的文化人類學觀察瞭。

评分

老實說,颱灣這邊對於香港的社會變遷一直很關注,但多半聚焦在政治或經濟層麵,像這樣深入到「鸞堂」或「扶乩」這種民間信仰層麵的研究,就顯得格外稀有而珍貴。這種儀式,說穿瞭其實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社會建構過程,透過神明的旨意來處理現實的睏境,或提供某種道德規範。我會特別留意書中對於鸞文內容的分析,因為那不僅僅是文字遊戲,它承載著特定時空下的社會焦慮與集體意識。如果書中能將這些鸞文與當時的重大事件(比如社會運動、經濟起伏等)做對照,那這套書的價值就非常高瞭。這類的研究,往往最能體現一個社會的「集體潛意識」是如何透過儀式被錶達和排解的,這對我們理解東亞文化圈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都是極好的素材。

评分

其實,颱灣也有非常活躍的扶鸞文化,像是著名的鸞堂係統,但香港的環境無疑更為複雜,融閤瞭不同的文化輸入。這套書若能提供「比較研究」的視角,那就太好瞭,即使作者沒有明說,我也會自己去對照颱灣的經驗。例如,鸞文的語言風格、傳達的倫理觀念,是否因應香港人更強調的實用主義或集體主義而有所不同?這類研究的趣味就在於「找異中之同」。我希望作者不僅僅是記錄「他們做瞭什麼」,更能闡釋「他們為何這樣做」,並且揭示這些看似古老的儀式,是如何巧妙地為當代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意義和秩序的。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透視,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