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史(2版)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
著者 呂鈺秀
齣版者 五南
翻譯者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1/10/10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鏈接在頁麵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4-11-1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從2003年本書出版近二十年時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在此轉向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向基本不變。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以歷史事件為依據,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出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全書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鈺秀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授課領域:民族音樂學導論、傳統音樂體裁與形式、臺灣音樂史、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歷:維也納大學音樂博士、碩士(比較─系統音樂學vergleichend-systematische Musikwissenschaft)
曾任教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近年投身於原住民音樂、音樂圖像、音樂紀錄片等領域。
臺灣音樂史(2版)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叢書主編序/黃秀政 (3)
推薦序/陳郁秀 (5)
推薦序/呂錘寬 (7)
再版序 (13)
自序 (15)
凡例 (19)
緒論 001
第一節 「臺灣音樂史」相關文獻的探討 001
第二節 階段與樂種的劃分 007
第三節 樂種發展的特殊性 0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017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第一章 史前時代 025
第一節 考古發現的史前遺跡 025
第二節 中國史書所提及的臺灣 028
第三節 原住民的來源 030
第二章 荷西時期(1624∼1662) 039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39
第二節 荷西在臺之教化事業 040
目 錄
第三節 此階段的音樂生活 041
第三章 明鄭與清領時期(1662∼1895) 045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45
第二節 音樂文獻探討 046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049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060
第五節 西方教會音樂 067
第四章 日治時期(1895∼1945) 073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73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074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082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096
第五節 西式音樂 105
第五章 二次大戰後(1945∼1987) 123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123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126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135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139
第五節 西式音樂 147
第六章 解嚴後至世紀末(1987∼1999) 195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195
第二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成果 196
第三節 音樂活動發展現況 200
第七章 二十一世紀(2000∼) 211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211
第二節 國家音樂機構 211
第三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學術機構與成果 212
第四節 本土音樂狀況 214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第八章 原住民音樂 219
第一節 泰雅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 229
第二節 賽夏族 237
第三節 布農族 261
第四節 鄒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 273
第五節 排灣族與魯凱族 285
第六節 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 298
第七節 卑南族 314
第八節 雅美(達悟)族 332
第九節 邵族、噶瑪蘭族與平埔族 341
第九章 漢族傳統音樂 351
第一節 南管音樂系統 354
第二節 北管音樂系統 391
第三節 其他音樂系統 427
第十章 西式音樂 453
第一節 民族素材的應用 454
第二節 文化的影響 460
第三節 具影響力之作曲家 463
附錄一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收錄歌謠歌詞 473
附錄二 張福興採集記譜的日月潭水社邵族音樂 479
附錄三 第一唱片廠《中國民俗音樂專輯》出版情形 495
附錄四 矮靈祭祭歌歌唱模式與音樂旋律 497
附錄五 鄒族達邦戰祭歌謠樂譜 515
附錄六 1960年代知本地區〈英雄詩〉全曲 521
參考文獻 523
人名索引 543
事物索引 555
圖書序言
再版序
從2003 年本書出版,近二十年時間倏忽已過。在這期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從解嚴不久欲打破保守、單一的價值體系,轉而為以民主、多元、複數為普遍的價值觀。在此轉向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
身兼義大利哲學家、史學家、美學家與文學批評家的貝尼提托•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86~1954)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提出「只有現在生活中的興趣方能使人去研究過去的事實。」1 這揭示著眾人當下的興趣與期待,正是本書再版時所修正的內容與方向。第三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位時(2016~2020),推動「再造歷史現場」、「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文化記憶庫」等,也是再版時所思考建立音樂歷史現場,臺灣在地觀看,並以群眾出發的書寫方向。
近年來,許多藏於國外與民間的資料陸續公開,例如藏於日本的日治時期史料、照片及有聲資料,民間許多老唱片以及早期錄音盤帶的公開與數位化等。研究上也在各校陸續成立音樂學相關研究所,以及參與者的不斷增多,包含歷史系、中文系、戲劇系等相關學科人才的加入,研究也因人力的充沛與訓練的扎實而不斷被深化,並產生許多對於既有內容的批判與再探究,這一切,都讓這二十年來所累積的成果,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但仍感掛一漏萬,還請各方先進不吝賜教。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向基本不變。上篇仍是以歷史事件為依據,但在此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而下篇也仍然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出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自序
早期的臺灣社會,音樂並未受到重視。音樂表演被視為低下的職業,音樂功能則附屬於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音樂活動雖然繁多,但能被文士記載下來以供研究的,卻十分有限。雖然在各個不同的時間點上,總有許多有心人士,希望能留下當時的音樂聲響,但由於此門學科所特有的表達形式與研究方法,致使早期音樂成果的展現,只能流於業餘愛好者的文字描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開始有「音樂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科,此門學科內容不但為音樂的研究規範了範疇,也為音樂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與目標。而音樂史中不同階段音樂生活樣貌的建立,乃倚賴著各層面的研究。研究不只提供重建當代音樂生活的可能性,也是傳統音樂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有關臺灣音樂的研究,從早期音樂創作者與音樂愛好者所蒐集的有限資料,到今日包括許多文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者,以及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學者所研究的豐碩成果,這都是長期以來許多人不斷的努力。而這些研究成果,不只讓人們對於臺灣許多音樂形式,因而有更深入的了解,此處更將利用學者們的這些研究成果,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由於本書屬於臺灣史研究叢書的一部分,故與其他叢書重疊的內容,本書將只做簡略介紹,而對於音樂不同於其他範疇與藝術的部分,則將放入較多的探討。
本叢書的時間斷限,上起開闢,下迄西元2000 年。但由於本學科早期發展較為緩慢,而近期則參與者日眾,因此常有新論著與觀點的出現。因此本書對於西元2000 年後之事,乃選擇其對於此年限以前之事物有所影響者,例如對於有些樂種或劇種的起源說等,在斷限前與斷限後的研究上有極大差別時。至於對此斷限之後所發生的新事物,則不在本書探討範圍內。
此外,為讓讀者對於文中的敘述,能有更深刻的印象,本書將輔以大量圖、表以及譜例。其中圖的部分,主要以簡單線條繪圖形式展現,以清楚凸顯主題。而這些圖、表以及譜例,如果是不曾改變的出自其他文獻時,文中將以「資料出處」表示。但如是利用了其他文獻的圖文,作了整理與修改之後,所展現的圖、表與譜例,則會以「資料來源」表示。
回想自身所生長的年代,正屬戒嚴時期,本土文化受到嚴重打壓,因而對於臺灣音樂的接觸,完全有賴於兩位恩師—許常惠老師與呂錘寬老師的啟蒙及指導,使自己有此機會能喜愛、了解、甚至研究本土音樂。兩位恩師,以其對臺灣音樂深入的認識,不以學生當時初入門,耐心指導,諄諄教誨,始有今天寫作此書之機會。提筆之初,忽聞許老師與世長辭之噩耗。
老師生前許多事蹟,均是臺灣音樂史上的先鋒,其曾撰寫之《臺灣音樂史初稿》一書,更是至今真正宏觀臺灣音樂發展之第一本專書。如今失去了這位與臺灣近代音樂發展關係如此密切的恩師,傷慟之餘,益感責任重大。此時幸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主委郁秀教授的推薦,本叢書召集人黃教授秀政先生的邀請,及五南出版社機會的賜予,則愈加期盼本書的寫作上,能腳踏巨人的肩膀,有著更加廣闊的視野。
本書寫作的過程中,特別要感謝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了1986∼1989 年間,由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臺灣土著民族音樂收藏計劃」中所有收藏的錄音資料,以及博物館中人類學組王嵩山副研究員對各方面所提供的協助,使本書因此能應用這些珍貴資料,做許多音樂聲音的分析及音樂概念的詮釋,在此深表感激。
各界的朋友對於本書的寫作,也給予了各方面的協助,在此要特別感謝楊士媛女士、高淑娟老師、盧進興先生與朱鳳生主任。四位不但在本書資料蒐集上,提供許多協助,在本書文化背景內容的探討上,提供許多修正意見,且讓我能有機會實際參與其中許多重要的祭祀以及音樂活動,藉由人類學所提出的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以及分享過程(process of sharing),親自認識不同音樂生態環境。而曾建次神父對於本書探討卑南族族群與文化段落部分,內容上以及語言拼音上所作的修正,也使我對於此族的文化能因而更加的了解。此外,原住民各族群人士、許多不同的社團成員、以及熱心的文化工作者、還有許多音樂創作者與表演者們,都對於本書的研究寫作中,了解各個時代音樂生活上,提供了許多嶄新詮釋之可能性,特此致謝。
另友人與學生們在此次資料的蒐集整理、田野的安排等等大小事項上,也都多所協助。尤其感謝蔡佩洳與張雅婷,陪伴了無數的田野採集,林佩穎查證了繁瑣的資料,孫芝君、蘇鈺淨與林世連在內容上的許多建議,均使本書因此能有更加寬廣的面貌。而張瑗芬則犧牲許多時間為本書所作傳神的繪圖,凸顯了各類主題,也提供讀者在了解本書內容上的幫助。至於外子陳子平對於本書中繁多譜例的修整,以及與女兒陳香亭在本書寫作的每一個日子裡,所給予精神上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在此也一併致上最高的謝意。
圖書試讀
二十一世紀(2000∼)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威權時代隨著解嚴成為過去,迎面而來的是自由與民主。長期以來抑制的本土音樂,在此階段成為顯學。2003 年,政府推動新十大建設,與藝術相關部分,則由時任國家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的陳郁秀,提出不再將常民文化與流行文化視為邊陲的政策思維,規劃了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國際藝術與流行音樂中心,以提升民眾生活品質。除有些設計日後並無實現,仍完成今日的臺北與高雄兩個流行音樂中心,以及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設,其建築物本體也是藝術的一環。1 高雄衛武營與流行音樂中心都在2018 年啟用,而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則在2020 年開幕。2012 年國家文化建設委員會改制為文化部,經過組織重整,下設19個附屬機關(構)。其中多個機構與音樂有著密切關係。2016∼2020 年鄭麗君在部長任內,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概念,讓包含在此概念下的臺灣音樂史,也再次被討論與重新詮釋。2020 年文化部施政計畫更強調典藏、研究、詮釋,發展當代多元性的史觀,讓臺灣音樂史慢慢出現新的面貌。
第二節 國家音樂機構文化部重整後所下設的19 個附屬機關(構)中,文化資產局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上一世紀略具雛型,本世紀開始,積極加入保護本土傳統音樂行列。
一、文化資產局:傳統南北管與原住民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護法》於1982 年公布施行,2007 年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2 年改制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遺產可分為國家指定與縣市政府登錄兩類。文化資產項目下,與音樂較有關聯的,屬無形文化資產下的有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口述傳統、傳統知識與實踐這幾個項目。目前在這些項目下,由國家指定屬於重要資產的,有49 個項目被列入,表演藝術類26項,口述傳統1 項,民俗有22 項。
臺灣音樂史(2版)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臺灣音樂史(2版)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臺灣音樂史(2版)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臺灣音樂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