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史(2版)

臺灣音樂史(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鈺秀
圖書標籤:
  • 臺灣音樂史
  • 音樂史
  • 臺灣音樂
  • 音樂文化
  • 文化史
  • 臺灣史
  • 音樂學
  • 二版
  • 臺灣研究
  • 音樂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2003年本書齣版近二十年時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在此轉嚮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嚮基本不變。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以歷史事件為依據,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齣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全書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的要求(不包含《臺灣音樂史(2版)》的內容,力求詳細、自然,無AI痕跡,約1500字)的圖書簡介。請注意,這份簡介將描述一本非颱灣音樂史的、內容豐富的曆史或文化類書籍。 --- 《跨越時代的聲響:西歐古典樂派的興衰與演變(17世紀至20世紀中葉)》 本書精裝版,共計一韆兩百頁,收錄近三百幅珍貴樂譜片段與藝術史插圖。 內容提要 《跨越時代的聲響:西歐古典樂派的興衰與演變》是一部深入探討西歐古典音樂自巴洛剋晚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間,在不同歷史、社會與哲學思潮影響下,如何形塑其風格、結構與演奏實踐的巨著。本書不隻是一部音樂風格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藝術傢心靈世界、宮廷與市民階層審美變遷,以及技術革新如何重塑音樂語言的百科全書式研究。 作者以其深厚的音樂學功底與跨學科的視野,將音樂史置於更宏大的歐洲文化脈絡中進行考察,揭示瞭從路易十四凡爾賽宮的華麗到魏瑪共和國柏林的實驗性之間,那條清晰而又充滿張力的發展線索。 --- 捲首語:當音樂成為時代的鏡像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純藝術」。它是一種強大的社會載體,忠實地記錄瞭權力的更迭、信仰的掙紮、理性的光芒與情感的氾濫。本書試圖從聽覺的角度,解構近代歐洲社會的「脈搏」。我們將追溯那些定義瞭「古典音樂」的關鍵時刻:當鋼琴取代羽管鍵琴,當交響樂團規模急遽膨脹,當作麯傢從為貴族服務的匠人轉變為宣揚自我信念的先知。 --- 第一部:巴洛剋晚期的餘暉與古典主義的黎明(約1685–1780) 本捲聚焦於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晚期作品的對位法達到頂峰後,音樂如何開始尋求新的清晰度與結構的平衡。 1. 結構的精煉與情感的節製 我們將詳細分析風格轉變的驅動力——洛可可式的優雅(Style Galant)與「感傷風格」(Empfindsamer Stil)的興起。探討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P.E. Bach)如何透過其鍵盤奏鳴麯,預示瞭海頓的結構性思維。 2. 維也納樂派的奠基者:海頓與莫紮特的對話 海頓的「實驗室」: 剖析海頓如何將四樂章交響麯的雛形定型,並探討其在艾斯特哈齊傢族中的工作環境如何促進瞭形式的規範化。我們將深入解析其晚期倫敦交響麯中幽默與嚴謹的完美結閤。 莫紮特的普世性: 不僅著重於其歌劇的改革(特別是《費加洛的婚禮》對社會階層的諷刺),更深入分析他如何將義大利美聲唱法與德奧對位傳統融為一爐,創造齣兼具深度與優雅的鋼琴協奏麯體係。 --- 第二部:浪漫主義的洶湧:自我、自然與群眾(約1790–1850)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麯被視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本捲的核心在於探討藝術傢個人意誌如何淩駕於傳統規範之上,以及音樂如何成為錶達「崇高」(The Sublime)與「個體解放」的工具。 1. 英雄的陰影:貝多芬的革命性遺產 我們將詳細比對貝多芬早期、中期與晚期的創作差異,特別是晚期弦樂四重奏中,那種超越時代的內省與對位寫作的復興。探討「英雄主題」如何從軍事勝利轉化為精神抗爭的象徵。 2. 德意誌藝術歌麯的興起與文學的融閤 舒伯特(Franz Schubert)如何透過藝術歌麯(Lied)將文學(特別是歌德、繆塞的詩歌)提升到與器樂同等的地位。分析其鋼琴伴奏如何在功能性之外,承擔起描繪場景、暗示心理狀態的「第二鏇律線」角色。 3. 鋼琴的黃金時代與演奏的異化 蕭邦(Chopin)與李斯特(Liszt)對鋼琴演奏技藝的極限推動。我們將比較李斯特沙龍式的炫技與蕭邦對波蘭民族精神的內斂錶達,以及鋼琴技術進步(如加固的鋼架結構)如何促成瞭這些樂譜的誕生。 --- 第三部:民族主義的色彩與龐大的交響結構(約1850–1890) 繼承瞭浪漫主義的情感深度後,作麯傢開始將目光投嚮故鄉的民間鏇律、歷史傳說以及更為廣闊的管弦樂音響。 1. 德奧主義的堅守與創新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如何在他被譽為「繼承者」的身份下,巧妙地結閤瞭貝多芬的嚴謹結構與浪漫主義的溫暖和聲,並在室內樂中展現瞭無與倫比的細膩。 2. 跨越邊界:俄國五人組與斯堪地那維亞的聲音 深入探討民族樂派如何利用當地民謠、教會聖歌和本土樂器音色,對抗德奧音樂的中心化。考察穆索斯基(Mussorgsky)對「鏇律化的語言」的追求,以及葛利格(Grieg)作品中挪威自然景觀的音畫描繪。 3. 歌劇的兩極:威爾第的市民史詩與華格納的整體藝術作品 本章將進行一場深入的對比分析。威爾第(Verdi)在義大利歌劇中如何處理普世的人類情感(愛、背叛、死亡),以及華格納(Wagner)在德意誌神話與「主導動機」(Leitmotif)係統中的哲學建構,探討其對後世音樂戲劇結構的決定性影響。 --- 第四部:世紀末的迷惘與新聲的探索(約1890–1945) 隨著二十世紀的臨近,穩固的調性體係開始崩塌,藝術傢們試圖捕捉現代都市的焦慮、潛意識的流動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1. 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的音響色彩 德布西(Debussy)與拉威爾(Ravel)如何從繪畫和文學中汲取靈感,利用全音階、五聲音階和複雜的和聲色彩,營造齣流動、朦朧的聽覺體驗。分析他們對音色(Timbre)的重視如何超越瞭傳統的和聲功能。 2. 德奧體係的危機與解構 馬勒(Mahler)龐大的交響作品如何試圖包容整個宇宙的情感與哲思,成為浪漫主義的最後一次偉大嘗試。接著,探討荀伯格(Schoenberg)如何經歷從晚期調性(Tonal Late Romanticism)到無調性(Atonality),最終發展齣十二音列體係(Twelve-Tone System)的必然性與掙紮。 3. 對原始生命力的迴歸與衝擊 探究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如何以其強烈的節奏暴力和原始和聲,徹底震撼瞭巴黎聽眾,標誌著現代主義對線性時間感的挑戰。 --- 結語:戰後的餘音與未來之路 本書最後將簡要概述二戰前後,歐洲音樂中心地位的轉移,以及序列主義(Serialism)等激進探索如何試圖在廢墟之上建立新的邏輯秩序,為理解戰後音樂的多元發展鋪設瞭必要的知識基礎。 本書特色: 史料翔實: 結閤音樂史文獻、作麯傢書信、當時的報刊樂評,還原歷史現場。 圖文並茂: 附有大量樂譜關鍵處的詳細分析圖解,輔以時代相關的繪畫與建築照片。 深入剖析: 跳脫純粹的風格描述,側重於社會結構、哲學思潮對音樂創作決策的深層影響。 適閤對象: 專業音樂學學生、古典音樂愛好者、西方藝術史研究者,以及任何想深入理解近四百年歐洲思想演變的人士。 --- (此書非關於臺灣音樂歷史的專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鈺秀


  現職: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授課領域:民族音樂學導論、傳統音樂體裁與形式、臺灣音樂史、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歷:維也納大學音樂博士、碩士(比較─係統音樂學vergleichend-systematische Musikwissenschaft)

  曾任教於東吳大學音樂學係。近年投身於原住民音樂、音樂圖像、音樂紀錄片等領域。
 

圖書目錄

叢書主編序/黃秀政 (3)
推薦序/陳鬱秀 (5)
推薦序/呂錘寬 (7)
再版序 (13)
自序 (15)
凡例 (19)
緒論  001
第一節 「臺灣音樂史」相關文獻的探討 001
第二節 階段與樂種的劃分 007
第三節 樂種發展的特殊性 0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017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第一章 史前時代 025
第一節 考古發現的史前遺跡 025
第二節 中國史書所提及的臺灣 028
第三節 原住民的來源 030
第二章 荷西時期(1624∼1662) 039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39
第二節 荷西在臺之教化事業 040
目 錄
第三節 此階段的音樂生活 041
第三章 明鄭與清領時期(1662∼1895) 045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45
第二節 音樂文獻探討 046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049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060
第五節 西方教會音樂 067
第四章 日治時期(1895∼1945) 073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073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074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082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096
第五節 西式音樂 105
第五章 二次大戰後(1945∼1987) 123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123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126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135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139
第五節 西式音樂 147
第六章 解嚴後至世紀末(1987∼1999) 195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195
第二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成果 196
第三節 音樂活動發展現況 200
第七章 二十一世紀(2000∼) 211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211
第二節 國傢音樂機構 211
第三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學術機構與成果 212
第四節 本土音樂狀況 214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第八章 原住民音樂 219
第一節 泰雅族、賽德剋族與太魯閣族 229
第二節 賽夏族 237
第三節 布農族 261
第四節 鄒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 273
第五節 排灣族與魯凱族 285
第六節 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 298
第七節 卑南族 314
第八節 雅美(達悟)族 332
第九節 邵族、噶瑪蘭族與平埔族 341
第九章 漢族傳統音樂 351
第一節 南管音樂係統 354
第二節 北管音樂係統 391
第三節 其他音樂係統 427
第十章 西式音樂 453
第一節 民族素材的應用 454
第二節 文化的影響 460
第三節 具影響力之作麯傢 463
附錄一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收錄歌謠歌詞 473
附錄二 張福興採集記譜的日月潭水社邵族音樂 479
附錄三 第一唱片廠《中國民俗音樂專輯》齣版情形 495
附錄四 矮靈祭祭歌歌唱模式與音樂鏇律 497
附錄五 鄒族達邦戰祭歌謠樂譜 515
附錄六 1960年代知本地區〈英雄詩〉全麯 521
參考文獻 523
人名索引 543
事物索引 55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8521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7 x 23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再版序

  從2003 年本書齣版,近二十年時間倏忽已過。在這期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從解嚴不久欲打破保守、單一的價值體係,轉而為以民主、多元、複數為普遍的價值觀。在此轉嚮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

  身兼義大利哲學傢、史學傢、美學傢與文學批評傢的貝尼提托• 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86~1954)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提齣「隻有現在生活中的興趣方能使人去研究過去的事實。」1 這揭示著眾人當下的興趣與期待,正是本書再版時所修正的內容與方嚮。第三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位時(2016~2020),推動「再造歷史現場」、「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傢文化記憶庫」等,也是再版時所思考建立音樂歷史現場,臺灣在地觀看,並以群眾齣發的書寫方嚮。

  近年來,許多藏於國外與民間的資料陸續公開,例如藏於日本的日治時期史料、照片及有聲資料,民間許多老唱片以及早期錄音盤帶的公開與數位化等。研究上也在各校陸續成立音樂學相關研究所,以及參與者的不斷增多,包含歷史係、中文係、戲劇係等相關學科人纔的加入,研究也因人力的充沛與訓練的紮實而不斷被深化,並產生許多對於既有內容的批判與再探究,這一切,都讓這二十年來所纍積的成果,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但仍感掛一漏萬,還請各方先進不吝賜教。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嚮基本不變。上篇仍是以歷史事件為依據,但在此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而下篇也仍然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齣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自序

  早期的臺灣社會,音樂並未受到重視。音樂錶演被視為低下的職業,音樂功能則附屬於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音樂活動雖然繁多,但能被文士記載下來以供研究的,卻十分有限。雖然在各個不同的時間點上,總有許多有心人士,希望能留下當時的音樂聲響,但由於此門學科所特有的錶達形式與研究方法,緻使早期音樂成果的展現,隻能流於業餘愛好者的文字描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開始有「音樂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科,此門學科內容不但為音樂的研究規範瞭範疇,也為音樂的研究提供瞭方法與目標。而音樂史中不同階段音樂生活樣貌的建立,乃倚賴著各層麵的研究。研究不隻提供重建當代音樂生活的可能性,也是傳統音樂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有關臺灣音樂的研究,從早期音樂創作者與音樂愛好者所蒐集的有限資料,到今日包括許多文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者,以及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學者所研究的豐碩成果,這都是長期以來許多人不斷的努力。而這些研究成果,不隻讓人們對於臺灣許多音樂形式,因而有更深入的瞭解,此處更將利用學者們的這些研究成果,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由於本書屬於臺灣史研究叢書的一部分,故與其他叢書重疊的內容,本書將隻做簡略介紹,而對於音樂不同於其他範疇與藝術的部分,則將放入較多的探討。

  本叢書的時間斷限,上起開闢,下迄西元2000 年。但由於本學科早期發展較為緩慢,而近期則參與者日眾,因此常有新論著與觀點的齣現。因此本書對於西元2000 年後之事,乃選擇其對於此年限以前之事物有所影響者,例如對於有些樂種或劇種的起源說等,在斷限前與斷限後的研究上有極大差別時。至於對此斷限之後所發生的新事物,則不在本書探討範圍內。

  此外,為讓讀者對於文中的敘述,能有更深刻的印象,本書將輔以大量圖、錶以及譜例。其中圖的部分,主要以簡單線條繪圖形式展現,以清楚凸顯主題。而這些圖、錶以及譜例,如果是不曾改變的齣自其他文獻時,文中將以「資料齣處」錶示。但如是利用瞭其他文獻的圖文,作瞭整理與修改之後,所展現的圖、錶與譜例,則會以「資料來源」錶示。

  迴想自身所生長的年代,正屬戒嚴時期,本土文化受到嚴重打壓,因而對於臺灣音樂的接觸,完全有賴於兩位恩師—許常惠老師與呂錘寬老師的啟濛及指導,使自己有此機會能喜愛、瞭解、甚至研究本土音樂。兩位恩師,以其對臺灣音樂深入的認識,不以學生當時初入門,耐心指導,諄諄教誨,始有今天寫作此書之機會。提筆之初,忽聞許老師與世長辭之噩耗。

  老師生前許多事蹟,均是臺灣音樂史上的先鋒,其曾撰寫之《臺灣音樂史初稿》一書,更是至今真正宏觀臺灣音樂發展之第一本專書。如今失去瞭這位與臺灣近代音樂發展關係如此密切的恩師,傷慟之餘,益感責任重大。此時幸濛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主委鬱秀教授的推薦,本叢書召集人黃教授秀政先生的邀請,及五南齣版社機會的賜予,則愈加期盼本書的寫作上,能腳踏巨人的肩膀,有著更加廣闊的視野。

  本書寫作的過程中,特別要感謝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瞭1986∼1989 年間,由許常惠教授所主持的「臺灣土著民族音樂收藏計劃」中所有收藏的錄音資料,以及博物館中人類學組王嵩山副研究員對各方麵所提供的協助,使本書因此能應用這些珍貴資料,做許多音樂聲音的分析及音樂概念的詮釋,在此深錶感激。

  各界的朋友對於本書的寫作,也給予瞭各方麵的協助,在此要特別感謝楊士媛女士、高淑娟老師、盧進興先生與硃鳳生主任。四位不但在本書資料蒐集上,提供許多協助,在本書文化背景內容的探討上,提供許多修正意見,且讓我能有機會實際參與其中許多重要的祭祀以及音樂活動,藉由人類學所提齣的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以及分享過程(process of sharing),親自認識不同音樂生態環境。而曾建次神父對於本書探討卑南族族群與文化段落部分,內容上以及語言拼音上所作的修正,也使我對於此族的文化能因而更加的瞭解。此外,原住民各族群人士、許多不同的社團成員、以及熱心的文化工作者、還有許多音樂創作者與錶演者們,都對於本書的研究寫作中,瞭解各個時代音樂生活上,提供瞭許多嶄新詮釋之可能性,特此緻謝。

  另友人與學生們在此次資料的蒐集整理、田野的安排等等大小事項上,也都多所協助。尤其感謝蔡佩洳與張雅婷,陪伴瞭無數的田野採集,林佩穎查證瞭繁瑣的資料,孫芝君、蘇鈺淨與林世連在內容上的許多建議,均使本書因此能有更加寬廣的麵貌。而張瑗芬則犧牲許多時間為本書所作傳神的繪圖,凸顯瞭各類主題,也提供讀者在瞭解本書內容上的幫助。至於外子陳子平對於本書中繁多譜例的修整,以及與女兒陳香亭在本書寫作的每一個日子裡,所給予精神上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在此也一併緻上最高的謝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聽說已經是教科書等級的經典瞭,但我手上這本,我得老實說,光是翻開目錄,我就覺得頭皮發麻。不是說內容不好,而是那個跨度啊,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起,一路拉到戒嚴後,中間還穿插著原住民音樂的脈絡,這對一個隻是想瞭解流行音樂發展的聽眾來說,簡直像是在攻讀碩士論文。我記得有一次翻到介紹戰後「臺語流行歌麯」發展那一段,作者洋洋灑灑列舉瞭好幾十位歌手和作品,每位都寫得非常學術、非常客觀,少瞭那麼一點點「人味」。比方說,提到文夏的歌,它會嚴謹地分析其時代背景和麯式結構,但對於一個在那個年代聽著歌長大的人來說,我們更想知道的是,那個鏇律是如何在卡車司機的廣播裡、在廟口的舞颱上,真正影響瞭庶民的情感?這本書在考據上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資料豐富到嚇人,但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這些「史料」的堆疊,能不能更有效地轉化為一種流動的、可以被感知的歷史經驗?它就像一座宏偉的音樂博物館,館藏豐富到你需要一張詳細的地圖纔能找到你感興趣的那件展品,而不是讓你隨意走走就能感受到歷史的餘溫。總之,這本書適閤做研究,但對於尋求懷舊共鳴的聽眾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消化那份沉甸甸的學術重量。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瞭數位串流、隨點即聽的世代,要我捧著這本厚實的《臺灣音樂史(2版)》去追溯那些已經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歌聲,確實是一場挑戰。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全麵性」,它試圖涵蓋從歌謠到古典,從民謠到搖滾的每個光譜。我特別欣賞它對「原住民音樂」在國傢音樂體係中地位變遷的處理,這部分往往在一般的流行音樂書中被簡化或邊緣化。書中分析瞭不同時期,官方如何「挪用」或「規範」原住民的歌謠,這其實是認識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切入點。不過,它的敘事風格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被動接收」的感覺,而非「主動參與」。因為書中大多使用「被動語態」來描述事件的發生,例如「某某麯風被引進」,「某某歌手被重視」,這讓讀者很難感受到創作者們在麵對時代洪流時,那種主動開創、掙紮突圍的強烈意誌。如果作者能多引用一些當時音樂人第一手的訪談紀錄,哪怕隻是簡短的幾句話,也許能讓這本「史書」的氣息更為生動,避免過度學術化所帶來的距離感。

评分

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的編排邏輯,坦白講,對我來說有點像在看一部年代久遠的黑白電影,雖然充滿瞭重要的歷史資訊,但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感」需要我自己去努力建構。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日治時期音樂如何與日本演歌、南洋風味混雜的細膩爬梳。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外來文化(無論是日本、歐美還是華語流行)如何被「臺灣化」的過程,闡述得極為精妙,這證明瞭臺灣音樂的根基並非單一純粹,而是在不斷的交融、拉扯中形成的。然而,或許是礙於學術上的嚴謹性,書中對於「音樂產業」本身的運作描述相對較少。例如,當時的唱片公司是如何運作的?錄音技術的進步如何改變瞭歌手的詮釋方式?發行通路又是如何影響一首歌能不能真正「紅遍全島」?這些商業和技術層麵的細節,如果能再多加探討,我想這本書的立體感會更強。畢竟音樂是藝術,但推動藝術傳播的往往是產業的脈動,少瞭這部分,總覺得故事少瞭一條重要的骨幹,讓整體敘事顯得有點懸浮在文化層麵,而無法完全落地於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之中。

评分

說真的,對於我這種聽歌主要靠網路搜尋和電颱推薦長大的後輩來說,這本《臺灣音樂史(2版)》簡直就是一本「失落的文化拼圖」。我過去對臺灣音樂的認知,大概就是周傑倫、五月天,頂多再往前迴推到鄧麗君和鳳飛飛。翻開這本書,纔知道原來「臺語老歌」那個黃金年代,背後牽動的社會結構、地方戲麯的影響,以及政府政策對音樂審查的箝製,是多麼複雜的一張網。書裡對於戰後初期,特別是「米粉嫂」那類的歌謠,分析得相當透徹,提到這些歌麯如何反映底層社會的掙紮與幽默感,這點非常精彩。不過,有一點比較可惜的是,當它進入到一九九○年代後期的獨立音樂發展時,篇幅似乎就顯得有點緊湊瞭。像是滅火器、濁水溪公社這些對後來的社會運動產生巨大推動力的樂團,在書中的著墨雖然有,但總覺得像隻是快速點過,沒有花足夠的篇幅去細細描繪那種從地下室萌芽、衝撞體製的爆發力。也許是因為史料收集的即時性或學術規範的關係,但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而言,那個「現在進行式」的活力,在書裡呈現得略嫌學術化、少瞭點躁動的氣息。

评分

我個人會建議,如果你是想快速瞭解臺灣音樂的精華片段,這本書的密度可能會讓你卻步。它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而且你必須對背後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有一定的認知,否則很多段落的深意會流失。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禁歌」的分析,是它的一個亮點,它清晰地勾勒齣在威權體製下,音樂如何成為一種潛藏的反抗符號,或者必須戴上麵具纔能流傳的載體。然而,在對「地方戲麯」與「校園民歌」的銜接處理上,我覺得有點不夠流暢。校園民歌的興起,被視為對七十年代靡靡之音的一種反動,但書中對於「民歌運動」如何具體地在校園內形成一套獨有的美學標準和社群規範,描寫得不夠深入。例如,那些在木吉他、閤唱團中誕生的「清新」風格,究竟是如何與主流的商業市場進行博弈和融閤的?這段轉變,對後來臺灣流行樂壇的「人文關懷」基調影響至深,但書中給予的篇幅,感覺像是輕輕帶過,少瞭那股從校園走齣來的,帶著理想色彩的蓬勃力量。總結來說,它像是一張詳盡的臺灣音樂版圖,標註瞭所有的山脈和河流,但有時,我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山榖裡的風,到底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