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易經
  • 陰符經
  • 黃帝內經
  • 道傢
  • 中醫
  • 養生
  • 哲學
  • 文化
  • 古代文獻
  • 經絡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道傢珍藏的奇書,底蘊極深。
上可用來修道成仙,中可用來富國安民,下可用來戰勝強兵。

  就像《黃帝內經》風靡中醫學界一樣,《黃帝陰符經》這本奇書,自古以來迷倒瞭不少想要建功立業的豪傑誌士。他們認為若能領悟此經,可以戰勝強兵,治國安邦,還可以稱帝稱王,成就王圖霸業。它曾被視為兵書、神仙書和治國方要,憑此書而建功立業的都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有黃帝、伊尹、範蠡、鬼榖子、張良、曹操、諸葛亮、葛洪、李靖、黃庭堅、硃熹等人。

  《黃帝陰符經》是後人藉黃帝之名而作,成書年代不詳,書中闡明人的言行若能暗閤天道,懂得掌握時機,進可攻退可守,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天機經》又名《陰符天機經》,是為解說《陰符經》而作。一般人若是體悟不夠,或是人生經驗不足,會覺得文字過於精練,較難理解。作者很喜歡這部經,盡力解釋想讓更多人瞭解其中深藏的天機。

  劉君祖依經解經,貫通經典,一一解讀《黃帝陰符經》和《天機經》。《陰符經》短短四、五百字,《天機經》亦不過三韆字,兩書閤觀,沉潛其間,掌握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體悟道傢智慧和修身方法。麵對未來世界情勢的劇烈變化和災難,能夠洞悉先機,進而以智取勝。

  本書行文簡練精要,引人深思,教你在現代生活中達觀應對、識得先機、通達智慧。
 
《太乙神數探源:兼論古代占蔔術與宇宙秩序的構建》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齣版社名] 齣版年份: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齣版年份]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古代某一特定術數的簡單梳理與解讀,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古代認知體係如何通過數理模型來模擬、預測並試圖掌控宇宙規律的宏大著作。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一個被後世許多玄學研究者忽略的交叉點:太乙神數。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古代的占蔔係統,無論是易學、星命、還是太乙,都共同指嚮瞭一個統一的宇宙觀——即萬事萬物皆可被還原為特定的數理結構,並通過特定算法(數術)進行推演。我們著重分析瞭太乙神數體係的獨特性、復雜性,以及它在古代的實際應用場景,特彆是它與早期天文學、曆法製定之間的深刻聯係。 第一部分:太乙數理之基與時空結構 一、太乙神數的本體論探析 太乙神數,作為中國古代“三式”(奇門、太乙、六壬)之首,其核心在於對“太乙”——宇宙本源或至高意誌的模擬。本書摒棄瞭將太乙簡單視為預測工具的膚淺認識,轉而探討其背後蘊含的本體論思想。我們詳細解析瞭太乙數的“十二神”、“三奇六儀”、“九天盤”、“八門”等核心要素的哲學基礎。這些要素並非孤立的符號,而是古代哲人對時間、空間、物質、精神等四大維度進行結構化處理的結果。 時空網格的構建: 我們深入剖析瞭太乙數如何運用“星盤”和“局”的概念,在二維平麵上構建齣一個動態的三維時空模型。重點討論瞭“進止之法”如何體現瞭古人對時間流逝的非綫性認知。 “太乙”的定位與流轉: 考察瞭太乙星君在不同“局”中的具體運行軌跡,並將其與古代天文學觀測到的星體運動進行對比,揭示術數與實證觀測之間的相互影響。 二、曆法關聯與數術的校準 太乙神數的高度精確性(或曰其復雜度)要求其與官方曆法保持同步。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瞭太乙數在製定和校準重要曆法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 節氣與太乙的交閤: 分析瞭如何根據太陽迴歸點和月亮周期,確定太乙的起局時間,並考察瞭這種起局方法對預測結果的微觀影響。 “歲星”與“天盤”的互動: 探討瞭如何將歲星(木星)的周期性運動納入太乙體係,以應對大時間尺度的預測需求,這反映瞭古人試圖捕捉宇宙宏大律動的努力。 第二部分:應用場景的細緻描摹與體係比較 三、軍事決策與戰略布局中的太乙應用 太乙神數在曆史上被認為最適閤用於大規模、長周期的國傢大事推演,尤以軍事謀劃著稱。 “進退之位”的戰場解析: 詳細分析瞭在特定戰局中,如何通過“門”、“神”的吉凶方位來製定進軍路綫、防禦部署乃至後勤補給的決策流程。我們重現瞭數個曆史記載中可能涉及太乙推演的案例(不涉及具體曆史人物的真僞,僅探討模型應用)。 氣數與人力資源的平衡: 探討瞭太乙體係如何量化“氣”的力量,並將其與可控的人力、物力進行權重分配,體現瞭古代戰略思想中“天道助順”的核心原則。 四、太乙與其他“三式”的異同與互補 為更清晰地界定太乙的獨特性,本部分將其與奇門遁甲和六壬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 時效性與空間維度的差異: 比較瞭奇門(重於瞬間的時空切麵)、六壬(重於人事的具體交互)和太乙(重於宏觀的格局演變)在處理問題上的側重點。 數據結構的復雜性對比: 側重於論述太乙盤中信息點的數量和相互關係(如“十乾”在不同盤上的作用差異),證明其在理論上的抽象層次高於其他二式。 第三部分:哲學思辨與數術的終極意涵 五、從數到道的超越性思考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對數術背後哲學意義的探討。我們認為,這些復雜的數術並非僅僅為瞭占蔔,而是古代哲學傢構建的“人工宇宙模型”,用以指導人類行為,使其符閤“自然之道”。 信息熵與預測的極限: 引入現代信息論的初步概念,探討太乙體係在信息捕獲和處理上的優勢與局限,分析其在麵對“混沌係統”時的理論失效點。 古代的“大數據”處理模式: 將太乙數術視為一種早期的、基於特定公理的“算法”,展示瞭古代智慧在沒有現代計算工具的情況下,如何通過高度抽象化的符號係統來處理海量變量。 結語: 《太乙神數探源》旨在為嚴肅的文化史研究者、古代科技史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古典數理體係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不帶宿命論色彩的分析框架。它帶領讀者穿越繁復的符號迷陣,直抵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秩序最深沉的哲學想象。本書拒絕空泛的玄學解讀,專注於結構、算法與宇宙觀的重建。 --- 本書特色: 1. 嚴謹的符號學分析: 對太乙盤中符號的幾何關係和層級結構進行瞭清晰的圖解和剖析。 2. 跨學科參照: 引入瞭古代天文學、曆法學和早期數學思想作為佐證,提升瞭研究的深度。 3. 體係化建構: 不將太乙視為孤立的術法,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古代認知體係的宏大框架內進行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齣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颱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現任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鹹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啓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誌,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閤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齣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禦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乾,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係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榖子》、《從易經看冰鑑》(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係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榖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簡體)等書。
 

圖書目錄

蕭序   洞悉先機,以智取勝
自序   夢裏江山更好 
 
陰符經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   
〈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   

天機經 
總序
昌: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身:萬化生乎身  
機:人心,機也  
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靜:耳目口,可以動靜
人: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安:三盜既宜,三纔既安   
神:不神之所以神
聖:聖功生焉,神明齣焉?  
命:小人得之,輕命  
倍: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物:心生於物,死於物
目:機在目  
蠢然: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勝:陰陽相勝
順:陰陽相推,而變化順   
契:律曆所不能契
象:爰有奇器,是生萬象   

附錄
《陰符經》本文  
《天機經》本文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洞悉先機,以智取勝


  《陰符經》現存的版本有兩種:一為唐.褚遂良抄寫的四百餘字本子,一為李筌所傳的三百字本子。《陰符經》的分章,一般採用李筌的三篇分法,(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由其篇名來看,可見此經雖然短小,卻是上可用來修道成仙,中可用來富國安民,下可用來強兵戰勝。唐宋以來的內丹修煉傢,常引用《陰符經》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及五行生剋術,來行內丹的攢簇五行、和閤四象,此即是神仙抱一演道。古今以來,治國安民者,則用《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順事理之本然,而不以一己私心來使國富而民安。其軍術謀略傢,則以「陰陽相勝」、「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來行強兵戰勝之術。

  《陰符經》所談的是生殺、機時、盜賊、生剋、伏藏;所使用的字詞,都是觸目驚心的名相。宋.高似孫《子略》稱此經為:「鑿天之奧,洩神之謀。」唐.陸龜濛《讀陰符經詩》說它:「備識天地意,獻詞犯乾坤。」「口銜造化斧,鑿破機關門。」唐.皮日休《讀陰符經詩》說它:「不測似陰陽,難名若神鬼。得之昇高天,失之沉厚地。」總之,古人認為能領悟此經之哲理,則可以戰勝強兵,治國安民;可以稱帝稱王,成就王圖霸業;失其宜,則喪國殞身。

  「陰符」二字,唐.李筌註雲:「陰,闇也。符,閤也。天機闇閤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亦即要我們符契天地生殺的機宜,掌握其機時,以陰陽生剋來行事。在義理上,《陰符經》與《老子》、《易經》、《鬼榖子》,均有相通之處。其行事,頗似《老子》七十八章所言「正言若反」的情形。經中要我們能生能殺,能伏藏己心,以勝剋用事;掌握機與時,並盜盡天時、地利、物資、人謀,以立業、富國、勝敵、強兵,為天地定基,使萬化得安。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將生殺視為天地之正理,以為生死互根,恩害互生。而「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纔既安。」極力倡導盜取天時、地利、物資、人謀。又,經文中「食其時」、「動其機」、「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閤發,萬化定基。」等等,都無非要我們掌握機與時,以行生殺。全經所言皆在以人事符天地,伺時伺機而動,以陰陽勝剋來相推移,來行事。生殺並重,盜賊兼取。與中國自古儒傢所倡導的仁恩慈心,斥盜非賊,重生罪殺,有極大差異。

  老朋友劉君祖先生是《易》學名傢,喜好《鬼榖子》、《陰符經》等縱橫謀略之術,二○一九年五月曾齣版《從易經看鬼榖子》一書,今又齣版《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可謂研究有得,積學有成。

  君祖先生所用的《陰符經》,是褚遂良所抄文字較多的本子。書名雖是《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其實該書包涵瞭《陰符經》及《天機經》兩大部分的詮釋文字。《天機經》,收錄於《正統道藏.太清部.誌字號》。《陰符經》及《天機經》雖同屬道經,但是《天機經》是為解說《陰符經》而作,二者性質相同。《天機經》分為:昌、身、機、藏、靜、人、安、神、聖、命、倍、物、目、蠢然、生、勝、順、契、象等十九個詞目的解說,君祖先生則分彆以《陰符經》的文句來搭配《天機經》的詞目,依次為:昌:天有五賊,見之者昌。身:萬化生乎身。機:人心,機也。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靜:耳目口,可以動靜。人: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安:三盜既宜,三纔既安。神:不神之所以神。聖:聖功生焉,神明齣焉。命:小人得之,輕命。倍:絕利一源,用師十倍。物:心生於物,死於物。目:機在目。蠢然:迅雷烈風,莫不蠢然。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勝:陰陽相勝。順:陰陽相推,而變化順。契:律曆所不能契。象:爰有奇器,是生萬象。以上,前為《天機經》之詞目,後為劉君祖所配《陰符經》文句,讓人更容易明白兩經之關係,也凸顯齣《陰符經》全文大意所在。

  在書中,君祖先生除用本行《易》學的角度,以《易》卦陰陽生剋之學來解讀《陰符經》外,也把《鬼榖子》下捲〈本經陰符七術〉以及詮釋《陰符經》的《天機經》,都匯聚在一起,並以曆史事件來闡發相關文句。其書簡明易懂,將嘉惠於學子,因以為序。

蕭登福(颱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係教授)

自序

夢裏江山更好


  人生天地間,多有建功立業、揚名後世的野望,然而自古以來總是成功者寡,敗亡者多。縱然取得一時勝利,難保善終的也比比皆是。這是成敗興衰的必然規律嗎?還是參賽者業障深重修為不足,若精進修習更高深的智慧與法門,則能超脫凡俗而立功立德、圓善有終?

  《黃帝陰符經》這本收入《道藏》中的奇書,全經纔五百多字,雖然冠上瞭「黃帝」之名,但不可能是軒轅黃帝所作,也考證不齣真實作者為誰。然而就像《黃帝內經》風靡中醫學界一樣,《黃帝陰符經》自古迷倒瞭不知多少對事功領域有興趣的豪傑誌士。託名注述者有:黃帝、伊尹、太公、赤鬆子、範蠡、鬼榖子、驪山老母、張良、鍾離權、曹操、諸葛亮、葛玄、葛洪等。唐宋以後研讀撰述者更多:李筌、李靖、李淳風、黃庭堅、硃熹、劉處玄、程頤、邵雍、呂坤、李光地等,都是國史上赫赫有名之士。

  全經分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道」、中篇「富國安民演法」、下篇「強兵戰勝演術」。從真理大道的體悟,推齣妙用資源以緻富之法,進而麵對激烈競爭鬥智逞術而取勝。行文簡練精到,發人神思,觀象設想與眾不同。例如:「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三盜既宜,三纔既安」,「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恩生於害,害生於恩」。賊、害、盜一般都是負麵指涉,在這裏卻有瞭更深、更巧的含義。這與《老子》正言若反的風格極似,思路亦相通。

  本經末段稱:「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道傢尚柔尚靜,其所依循的自然之道,調樂律、推曆法都不能精確契閤,而八卦、甲子陰陽相勝之術,卻可以充分體現無遺,對《易經》的理氣象數推崇到極緻,中國無上甚深的智慧盡萃於斯。

  近年來世局日亂,天災人禍幾乎無日無之,要怎樣防範和麵對呢?「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閤發,萬化定基。」再怎樣巨大的禍害,智者永遠達觀應對,剝極而復,劫後重生。「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防災避難,還得見機得早,弭禍於無形,依此修煉,可成聖功。二○一九年全球經濟墮入榖底;中美兩大國的貿易紛爭愈演愈烈,未來世界情勢的變化必將齣人意錶,既深且钜。我們處此末亂之際,深切體悟《陰符經》的精純智慧,當有醍醐灌頂奇效。

  《道藏》中還有一部《天機經》,全文約三韆字,專門拈齣《黃帝陰符經》中一些關鍵字闡揚論證,如昌、身、機、藏、靜、人、安、神、聖、命、倍、物、目、蠢然、生、勝、順、契、象,配以曆史人物事蹟,義理亦粲然可觀。陰符者,暗閤自然之道,兩書閤觀,天機盡泄無餘矣!本書詳解二經,希望讀者有所會心,真實獲益。
 
劉君祖

圖書試讀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涉及哲學與軍事等方麵。相傳此書齣自黃帝,部分學者認為是後人僞託。有人說寫於商朝,有人說作者是戰國時的蘇秦,有人說是北魏的寇謙之,也有人說是唐朝的李筌,成書年代莫衷一是。

《黃帝陰符經》分上中下三篇,是講演道、演法、演術,即從道這一大原則到法、術的策略、方法。說「神仙抱一」,顯然是因為《黃帝陰符經》在《道藏》裏頭。《黃帝陰符經》和鬼榖子的《本經陰符七術》,都屬於《道藏》,都用「陰符」這兩個字,但內容可不是一迴事,隻是思維方式有點相像。

《本經陰符七術》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曆代對它的注解都不在少數。《本經陰符七術》,「本」是根本的意思;「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溯。《本經陰符七術》涉及策略、互動的較量招式,而《黃帝陰符經》是整個從道談到法、術,比較全麵、比較完整。冠上「黃帝」的名稱稱為「經」的經典在中國是很多的。西漢初年的文化復興,係因秦始皇焚書坑儒,但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還是「黃老」當道。「黃老」就是黃帝和老子,所以那時很多的書藉黃帝的名,最有名的就是《黃帝內經》。《陰符經》前麵掛上「黃帝」兩個字,屬於「黃老」這個道傢的體係顯然是沒有疑問的。其實,整個中國學問就是源於道,這個道不是狹義的道傢之道(隻是道傢用瞭道的名稱),而是大道的道,儒、道都從這裏來,其他的墨、法諸傢都源於道。

「陰符」,「符」就是符閤、符應,就像《易經》中的占卦跟事情的結果是相應的、符閤的。一塊竹子劈成兩半,結果可以閤在一起,能夠契閤,怎麼契閤的?就是錶麵上看不齣來,而是暗中契閤,這就要用智慧、用術瞭,尤其是道傢這一套,如柔能剋剛,錶麵上看好像不怎麼樣,最後贏的卻是柔的一方,隻是柔這一方在陰進行,不在陽進行,所以很難防範。﹁陰符﹂就是最後發現都符閤預測,達到瞭希望的結果,暗閤於大道,而且錶麵上不易防範,不顯山,也不露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易經》和《陰符經》這兩部經典充滿敬畏,但總覺得它們之間缺乏一個清晰的連接。《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作者的功力之深厚,讓我嘆為觀止。他將《易經》的“象”與《陰符經》的“道”巧妙地結閤,展現齣一種全新的視角。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道”的闡釋。作者並非將其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通過《易經》的卦象和爻辭,來具體地描繪“道”的運行軌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易經》的“臨”卦來比喻“道”的“臨在”,然後結閤《陰符經》中“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要求,來闡述如何去體悟和遵循“道”。這讓我明白瞭,“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無處不在,我們隻需要用心去感受。書中還提到瞭“靜”的重要性,作者將《易經》的“靜”與《陰符經》的“靜”相呼應,強調瞭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是多麼重要。我以前總覺得自己需要不斷地行動纔能有所成就,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靜”的力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和思考,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這本書讓我對《陰符經》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易經》的理解更加透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實在是難以言喻。我之前一直對《黃帝陰符經》這部著作感到敬畏,但又覺得它太過玄奧,高深莫測,總像是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但《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部經典的大門。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易經》最基礎的“道”和“易”的概念入手,層層剝繭,將《易經》的思維模式和《陰符經》的核心思想一一對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用《易經》的“乾坤”二卦來解釋《陰符經》中“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的含義,讓我第一次明白,原來《陰符經》所說的“天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息息相關。書中對“天人閤一”的闡釋,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認為“天人閤一”是一種哲學口號,但這本書通過《易經》的卦象和《陰符經》的論述,讓我看到瞭這種思想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體現的。比如,書中提到《易經》中“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與《陰符經》中“知天知地,審時度勢”的要求是多麼的契閤。我曾經遇到過一些睏境,總覺得是外部因素所緻,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違背瞭某些自然的規律,是否在逆勢而行。這本書不隻是講理論,更是指導我們如何去實踐,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古老的智慧。它讓我看到瞭《陰符經》的生命力,也讓我對《易經》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個古老智慧的寶藏。我之前對《陰符經》一直有一種神秘感,覺得它過於抽象,難以捉摸。而《易經》雖然相對熟悉,但總覺得有些地方難以深入。《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的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兩部經典巧妙地連接瞭起來,讓我看到瞭《陰符經》的“道”是如何在《易經》的“象”和“數”中體現的。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動”和“靜”的辯證關係的闡釋。作者通過《易經》的卦象,來解釋《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含義,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動”,並非是無謂的摺騰,而是一種順應規律、厚積薄發的動態平衡。書中還提到瞭“知”與“行”的關係,作者將《易經》的“知”與《陰符經》的“行”結閤起來,強調瞭實踐的重要性。我曾經有過一些想法,但總是因為缺乏行動而不瞭瞭之,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知識本身並不是目的,如何將其運用到實踐中,纔是關鍵。而且,書中還用很多古人的事例來佐證,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真正能夠指導我們生活的。這本書讓我對《陰符經》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易經》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拿到《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我滿懷期待,又有些忐忑。畢竟,這兩部經典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將它們融會貫通,並寫齣有價值的內容,絕非易事。然而,這本書,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散文的流暢。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因”和“果”的探討。作者將《易經》的“因”與《陰符經》的“果”相連接,讓我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當下的處境,並非是無緣無故的,而是過去種種行為纍積的結果。書中用“損”卦來比喻“因”的纍積,用“益”卦來比喻“果”的顯現,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對因果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作者還結閤《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理念,來闡述如何通過調整“因”,來塑造更好的“果”。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是被動的承受者,而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和創造未來。書中還提到瞭“時”的重要性,作者將《易經》的“時”與《陰符經》的“時”相呼應,強調瞭把握時機的重要性。我以前總是急於求成,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事情都需要順應時勢,耐心等待,纔能收獲豐厚的迴報。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視野,更讓我對人生的智慧有瞭更深的體悟。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這兩部經典都非常古老,要想將它們聯係起來,而且寫得引人入勝,並非易事。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者的功底可見一斑,他不僅對《易經》和《陰符經》有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陰符經》“人知之,己不知也;人能之,己不能也”這段的解讀。作者將其與《易經》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理念相呼應,讓我看到瞭《陰符經》的智慧,並非是故弄玄虛,而是強調一種內在的體悟和超越。書中通過大量的例子,將《易經》的卦象、爻辭與《陰符經》的經文一一對應,這種對照性的解讀,讓我對這兩部經典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以前總覺得《陰符經》有些晦澀難懂,但通過這本書,我發現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關於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與之和諧相處。我還在書中看到瞭對“機”的闡述,作者結閤《易經》中“幾”的概念,來解釋《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含義。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抓住那個稍縱即逝的“機”。這本書讓我對《陰符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體會到《易經》的博大精深。

评分

拿到《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我實在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總覺得易經和陰符經這兩部古老而神秘的經典,如果能放在一起解讀,一定會碰撞齣非同尋常的火花。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考據,結果翻開之後,卻發現作者的文筆異常生動,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深奧的哲學道理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易經》中“陰陽”概念的闡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字麵上的解釋,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化的比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陰陽互根、陰陽轉化是如何滲透到自然萬物和人世百態之中。當我讀到關於“損益”卦象時,作者巧妙地將它與《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理念聯係起來,一下子就打通瞭我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我一直對“損”這個字有些負麵看法,總覺得是失去,是損失,但書中通過“損上益下”的卦象,讓我看到瞭“損”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帶來“益”,甚至是對整體更有利的發展,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有瞭全新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解讀《陰符經》時,也並非簡單地羅列經文,而是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道傢思想的演變,讓我們看到這部經典為何能夠流傳韆古,其智慧又體現在何處。比如,書中對“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解讀,我讀瞭之後,感覺自己仿佛被點醒瞭一般,原來那些外在的紛擾,很多時候都可以從自身內在去尋找答案。書中的例子非常多,舉不勝舉,每一個都讓我拍案叫絕。我還會時不時翻開,重溫那些讓我豁然開朗的段落。

评分

這真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智慧非常感興趣,也讀過一些關於《易經》和《陰符經》的解讀,但總覺得有些碎片化,缺乏一個係統性的連接。《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功力深厚,將這兩部經典融會貫通,展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時”的理解。我一直覺得《易經》講的是變化,而《陰符經》講的是規律,這本書卻把“時”這個概念巧妙地貫穿其中。作者通過《易經》中的“時”卦,以及《陰符經》中“時者,動靜之機也”的論述,讓我們看到瞭,所謂的“天道”,其實就是對“時”的精準把握。書中有個例子,我印象特彆深刻,作者用“屯”卦來比喻事物初生的艱難,然後結閤《陰符經》中“動而無動,思而無思”的境界,來闡述如何在混沌初開之際,找到正確的行動方嚮。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創業初期,那種迷茫和無助,如果當時有這本書,也許我能少走很多彎路。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趣,不像是說教,倒像是和一位智者在促膝長談,每讀一段,都感覺受到瞭啓發。它讓我看到瞭《陰符經》並非隻是高深的玄學,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指導我們如何順應時勢,把握機遇。

评分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寶藏”。它將兩部中國古代的瑰寶——《易經》與《黃帝陰符經》——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梳理與闡釋,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深刻而又精妙的聯係。作者的文筆流暢生動,將深奧的哲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這個初涉古籍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我最喜歡書中對“道”的解讀,尤其是作者如何從《易經》的“陰陽”觀念齣發,去理解《陰符經》中“天道”的內涵。書中通過“乾坤”二卦的辯證關係,為我打開瞭理解《陰符經》“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全新視角。我以前總覺得“天道”是模糊而遙遠的,但通過作者的解讀,我發現它其實就蘊含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之中,而《易經》的卦象,正是對這些運行規律的形象化描繪。此外,書中對“無為而無不為”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結閤《易經》的“柔”和“弱”的哲學,以及《陰符經》的“靜”和“守”的原則,為我揭示瞭“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順應自然、積蓄力量的智慧。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力不從心,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真正的強大,恰恰在於懂得“不爭”和“不為”。它讓我對《陰符經》的領悟,從“敬畏”升華到瞭“理解”和“應用”。

评分

拿到《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我被它深邃的書名所吸引,也對作者將如何解讀這兩部古老經典充滿好奇。《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誘地引導我領悟古老的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體用”的論述所打動。作者巧妙地將《易經》的“體”(本體、規律)與《陰符經》的“用”(運用、實踐)相結閤,讓我看到瞭這兩部經典的內在邏輯。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易經》的“恒”卦來比喻“體”的穩定,然後結閤《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論述,來闡述如何在“體”的基礎上,進行“用”的創新。這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創新,並非是無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且,書中還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古人是如何運用《陰符經》的智慧,來指導他們的行動和決策。這些實例,讓我覺得《陰符經》並非是遙不可及的玄學,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對《陰符經》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易經》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認為,《易經》是關於“變”的學問,而《陰符經》則是關於“道”的智慧。當這兩者在《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中碰撞,我纔真正體會到何為“道法自然”。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兩部經典堆砌,而是通過一種極其精妙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易經》的“易”是如何為《陰符經》的“道”提供基礎和框架的。書中對“變易”和“不易”的解讀,讓我眼前一亮。我以前總覺得《易經》的重點在於“變”,但作者卻強調瞭其背後“不易”的規律。而《陰符經》的“道”,恰恰就是這種“不易”的根本。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用《易經》的“蠱”卦來比喻事物發展中可能齣現的“腐敗”和“停滯”,然後結閤《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生之厚德”的論述,來闡釋如何化解危機,重獲生機。這個比喻太生動瞭,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陰符經》的實用價值。書中對“德”的理解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德”是一種道德約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德”,是順應自然規律所帶來的內在力量。作者通過《易經》的卦象,來解釋《陰符經》中“動之徐生”的含義,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厚積薄發比急於求成更為重要。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瞭一個新的層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