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洋儒佛思想研究:唯識學與儒學的雙重變奏

王恩洋儒佛思想研究:唯識學與儒學的雙重變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王恩洋
  • 儒佛思想
  • 唯識學
  • 儒學
  • 中國哲學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佛教哲學
  • 中國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儒佛道三教互相融閤,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基本形式,其中儒佛的比較,尤其重要。傳統的儒佛比較主要是以天颱宗、華嚴宗尤其是禪宗為主體的中國化佛學和宋明儒學乃至通俗儒學的比較。在近代,儒佛的比較與融閤呈現瞭新的麵貌,它的內容轉變為以法相唯識學為核心的佛學義學與以宋明理學乃至孔孟儒學為核心的儒學之比較。這在古代是絕無僅有的。這種轉變,是以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和檢討以及西方哲學思想的挑激為背景的。佛學藉此重新整理瞭古代未被深刻領會的法相唯識學典籍與學理,儒學也不同程度上被唯識學所重構。因此,傳統思想在近代的延續,是唯識學與儒學的雙重變奏。

  王恩洋是近代著名的唯識學傢,也是儒佛融閤的典型代錶。他的學術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一是法相唯識學的現代詮釋;二是儒學的現代詮釋;三是儒佛之辨的現代開展。法相唯識學的研究和現代詮釋,始終是王恩洋思想的焦點。儒學研究,則是屬於唯識學的應用領域,即儒學是佛學的現世應用環節。儒佛之辨,是儒佛融閤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王恩洋對傳統的儒佛之辨做瞭批判和超越。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份詳盡、內容豐富且自然流暢的介紹文字,字數在1500字左右。 --- 《東方智慧的交響:古今思想的深度對話與現代轉型》 引言:跨越時空的思想脈動 在人類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思想的光芒從未熄滅。從古老的東方哲思到近現代的理性思辨,人類對自身存在、社會秩序以及宇宙本源的探尋從未停歇。本書《東方智慧的交響:古今思想的深度對話與現代轉型》並非僅僅是對曆史遺存的梳理,而是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漫步,旨在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脈絡中核心思想體係的構建邏輯、核心議題,及其在當代社會語境下的現實意義與挑戰。我們聚焦於探討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基石的哲學思潮,觀察它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相互影響、碰撞與融閤,並最終指嚮我們當下所處的復雜現實。 第一部分:古典哲學的根基與範式重塑 本書的第一部分迴溯瞭古代文明中關於“道”與“理”的根本追問,重點考察瞭中國古代思想體係中關於個體生命、倫理道德以及政治秩序的構建。我們首先深入探討瞭先秦時期諸子百傢的核心觀點,特彆是其對“天人閤一”觀念的理解和闡釋。這不僅僅是關於自然與人的關係,更是對宇宙本體論與人類實踐論的統一嘗試。儒傢思想中對“仁”與“禮”的強調,構建瞭一套以人倫關係為核心的道德實踐體係;而道傢思想則以其對“無為”與“自然”的洞察,為個體精神的超脫與政治的治理提供瞭另一種視角。 繼而,我們將目光投嚮印度古典哲學。不同於中土的實踐導嚮,印度哲學更側重於形而上學的構建與解脫之道。我們詳細分析瞭奧義書(Upanishads)中“梵我同一”的核心思想,探討瞭其對個體生命終極歸宿的探尋。婆羅門教體係的演變,以及佛教在阿育王時期的興盛與傳播,展示瞭一種如何通過精微的心理分析來理解痛苦根源並尋求解脫的獨特路徑。尤其是對“緣起性空”的論證,為理解萬物相互依存的本質提供瞭深刻的洞見。 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識彆這些古典思想體係的“範式”。它們如何定義瞭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善”,以及如何達到理想的生存狀態。我們關注其理論的嚴謹性與體係的完整性,同時也審視其在麵對社會變遷時的局限性與適應性。 第二部分:中古思潮的融閤與張力 隨著文明的交流與融閤,中古時期的思想圖景呈現齣更為斑斕的色彩。本部分著重考察瞭不同思想體係在地理和文化交匯點上的互動。在中國,儒傢思想在麵對佛學傳入時所經曆的吸收、消化與本土化過程,構成瞭宋明理學産生的關鍵背景。理學如何將“天理”與“人欲”進行調和,構建起一套新的宇宙論與心性論,成為本書探討的重要議題。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重塑,它既吸收瞭佛教的思辨深度,又堅守瞭儒傢的倫理關懷。 在世界範圍來看,中古時期的伊斯蘭哲學也展現瞭驚人的創造力。我們簡要考察瞭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保存、闡釋和發展。特彆是阿維森那(Ibn Sina)和阿維羅伊(Ibn Rushd)等人對理性與啓示的調和,為後來的西方經院哲學奠定瞭基礎。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揭示瞭人類理性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如何共同推進知識的邊界。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張力”的分析。無論是儒佛之間的張力,還是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張力,正是這種內在的矛盾與調和,推動瞭思想的深度發展。我們試圖揭示,任何一個成熟的思想體係,都必然包含著對其自身局限性的反思與超越的動力。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挑戰與思想的再定位 進入近現代,科學革命與啓濛運動的浪潮徹底顛覆瞭既有的世界觀。個體中心主義的興起、對實證科學的推崇,對傳統權威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思想體係如何應對“現代性”的衝擊。 一方麵,我們探討瞭西方哲學在後康德時代嚮現象學、存在主義以及後結構主義的演變過程。這些流派如何處理主體性危機、語言的邊界以及意義的消解問題,為我們理解當代人的精神睏境提供瞭參照係。 另一方麵,我們也審視瞭東方思想在麵對西方現代性衝擊時的反應。傳統學說在“西學東漸”的壓力下,經曆瞭激烈的自我反思與重構。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的激烈批判,再到當代對本土智慧的迴歸與現代化解讀,這一過程充滿瞭痛苦的掙紮與創新的努力。我們重點分析瞭在這一過程中,核心的倫理價值與形而上學的洞見如何被提取齣來,以期在不復古的前提下,為現代社會提供精神的支撐與文化的原鄉。 結論:在多元視域中尋求新的綜閤 《東方智慧的交響》最終導嚮一個開放性的結論:在後現代的多元語境中,任何單一的思想體係都難以提供全麵的解釋。真正的智慧可能在於構建一種“多元視域”下的理解框架。本書旨在鼓勵讀者超越學科和文化的壁壘,以更廣闊的視野重新審視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成就。通過理解古人如何提問、如何建構答案,我們或許能更好地認識我們自身,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更加穩固的精神立足點。這是一場邀請,邀請所有對人類思想遺産抱有熱忱的讀者,共同參與這場跨越古今的深度對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王恩洋與近現代儒佛思潮
第一節 王恩洋儒佛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21
一、少習儒術(1897—1921)      21
二、由儒入佛(1921—1928)      24
三、儒佛並宏(1928—1964)      29
第二節 王恩洋與近代唯識學、新儒學   31
一、王恩洋與近代唯識學      31
二、王恩洋與現代新儒傢      35

第二章 法相唯識論
第一節 法相唯識宗的判釋    39
一、法相與唯識之分宗與融攝        39
二、以法相唯識學為核心的教乘判彆     46
三、以法相唯識學為核心的文化批判     50
第二節 法相唯識學的現代詮釋      56
一、法相學:唯法無我,唯相無法          56
二、唯識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69
第三節 中道論:非有非空,空有無諍   74
一、近代的中道之爭    74
二、非空非有,中道瞭義      78

第三章 緣生法性論
第一節 緣生論纔是佛教        83
一、一切佛法建立於緣生      83
二、緣生論的發現之路          85
第二節 緣生論的結構解析    89
一、緣生的種類  89
二、因和緣的解析        98
三、緣生法的本質與相狀      105
第三節 正智緣如論      107
一、正智與真如的定義          108
二、所緣緣與疏所緣緣的要件        116
三、正智慧否緣如        120

第四章 儒佛辨異論
第一節 近代儒佛之辨的基本曆程 125
一、分期的標誌  125
二、主要論爭      126
第二節 王恩洋對唐君毅的批評      130
一、論辯過程      130
二、宋明理學與禪學、法相唯識學之辨 134
三、王恩洋對宋明理學傢和唐君毅的破斥       139
第三節 支那內學院對熊十力的批評        146
一、支那內學院批判《新唯識論》的基本曆程         146
二、呂澂與熊十力函稿論辯 153
三、王恩洋對熊十力的批評 170
第四節 王恩洋對馮友蘭的批評      176
一、評馮友蘭理氣二元論      177
二、評馮友蘭心性二元論      180
三、評馮友蘭儒傢聖人          181

第五章 儒佛會通論
第一節 歐陽竟無的「孔佛一如」論        186
一、純粹佛學與拒斥現代性 187
二、菩薩精神的儒傢與拒斥宋明理學     189
三、「孔佛一如」的文化模式          190
四、以佛攝儒的淑世情懷      193
第二節 儒佛心性論與種性論之會通        195
一、儒傢心性論的內在糾葛 196
二、孟子性善論存在的問題 199
三、宋明理學心性論的內在矛盾   200
四、種性論:論性的「善惡」與「一多」       201
第三節 儒佛天道論與緣起論之會通        211
一、解構儒傢天道本體論      211
二、重構儒傢天命論    213
結語
一、唯識學化的新儒學          218
二、儒佛之辨的新開展          22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王恩洋儒佛思想研究:唯識學與儒學的雙重變奏》真是一本讓人意想不到的學術著作。剛拿到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些先入為主的觀點的,覺得“儒佛思想研究”這樣的題目,無非是把兩傢學說拉到一起,然後梳理一番,指齣其共通點或差異點。然而,這本書的視角之新穎,論證之深入,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對比,更是巧妙地將王恩洋先生的學術思想作為一條清晰的主綫,貫穿始終。通過王恩洋先生對唯識學和儒學的獨特理解,我們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動態的學術圖景。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唯識學時,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其精妙的邏輯體係和認識論維度。比如,書中對“阿賴耶識”的闡釋,結閤瞭其在佛教哲學中的核心地位,又巧妙地引申到王恩洋先生如何將其理解並融入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解讀中,這是一種非常“走心”的學術處理方式,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的流動與演變。而當視角轉嚮儒學時,作者同樣沒有落俗,而是著力於挖掘王恩洋先生對儒傢核心概念,如“仁”、“禮”、“性”等,進行的“唯識化”解讀。這種跨界融閤的分析,展現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學術魄力,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們以為早已熟悉的思想。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變奏”的藝術。作者並沒有拘泥於任何一傢學說的固有框架,而是以王恩洋先生的獨特思想為媒介,巧妙地在唯識學和儒學之間進行穿梭與融閤。在論述唯識學時,作者的筆觸顯得尤其“輕盈”,他善於捕捉那些最核心、最能引發思考的觀念,然後以一種極為清晰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轉識成智”的解讀,這種解讀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闡釋,更是將其與個體生命實踐相聯係,展現瞭唯識學對人生睏境的解答力量。 而當話題切換到儒學時,作者的筆觸則變得更為“厚重”和“溫潤”。他深入挖掘王恩洋先生如何以唯識學的視角來審視和重塑儒傢倫理。我對於書中關於“修身”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王恩洋先生思想的分析,展現瞭一種更為內在、更為精微的修身路徑。這種路徑既包含瞭儒傢的道德實踐,又融入瞭佛教的智慧觀照,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儒佛閤一”的修身範式。整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仿佛一首精妙的樂麯,在不同的主題之間流暢地切換,展現齣中國傳統思想的多元與活力。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轉換非常靈活,讀起來讓人有一種“峰迴路轉”的驚喜感。一開始,我以為會是一篇純粹的關於唯識學的介紹,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更側重於將王恩洋先生的獨特視角融入其中,來解讀唯識學的精髓。比如,書中對“識”的分類和功能進行瞭詳細的分析,但這種分析並不是脫離實際的理論探討,而是緊密圍繞著王恩洋先生如何運用這些概念來理解個體認知和行為的。這種“中國化”的解讀,讓原本抽象的唯識學變得更加具象,也更容易被理解。 隨後,當話題轉嚮儒學時,作者的分析又呈現齣另一種風格。他不是簡單地將儒傢思想與唯識學進行嫁接,而是深入挖掘王恩洋先生如何從唯識學的角度來重塑和闡釋儒傢倫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心性”的討論,作者通過對王恩洋先生思想的梳理,揭示瞭其如何將佛教的“無我”觀念與儒傢的“剋己”精神相結閤,形成瞭一種更為超越和圓融的人格理想。這種“雙重變奏”的提法,恰如其分地概括瞭本書的學術特色,也讓我對如何進行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

我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王恩洋先生的學術造詣瞭解有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白”。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打開瞭認識這位重要學者的一扇大門。它並非那種艱澀難懂、令人生畏的學術專著,反而以一種相對流暢的敘事方式,將復雜的思想議題娓娓道來。書中對於唯識學與儒學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充滿瞭智慧的閃光。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業力”與“天命”時所進行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並列,而是深入到其背後的哲學意涵,揭示瞭兩種不同思想體係在處理個體命運與宇宙秩序時的異同。 更讓我贊賞的是,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展現齣的嚴謹與創新。他不僅僅是機械地引用古籍,而是能夠結閤王恩洋先生的生平經曆和時代背景,來理解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這種“情境化”的研究,使得書中的論述更加生動,也更能說服人。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王恩洋先生在書齋中潛心研究的身影,也能體會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拳拳之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與先賢思想的對話,一次對中國思想史的深度迴溯。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獨特的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某種哲學性的詩意。作者在引介唯識學的部分,並沒有直接陳述理論,而是通過對一些經典概念的細膩解讀,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其深邃。比如,書中對“見分”和“相分”的闡釋,就非常富有畫麵感,仿佛能夠看到思想的生成與顯現過程。這種“畫境”式的闡釋,讓我對唯識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為後續對儒學部分的理解打下瞭良好的基礎。 當筆鋒轉嚮儒學時,作者的語言又變得更加內斂和沉靜。他著力於展現王恩洋先生如何將唯識學的智慧融入到對儒傢倫理的理解中。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君子之道”的討論,作者通過對王恩洋先生的分析,展現瞭一種更為精微和務實的君子形象,這種形象既繼承瞭傳統儒學的精神,又融入瞭現代的哲學思考。這種“由佛入儒”的路徑,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的生命力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感受著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