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二版)

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傅佩榮
  • 硃熹
  • 四書
  • 注疏
  • 理學
  • 學術
  • 文化
  • 哲學
  • 思想史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

  「硃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硃熹的思想産生瞭無比的影響。《評硃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硃注四書錶麵上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颱北。輔仁大學哲學學士,國立颱灣大學哲學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係主任、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等職,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長年緻力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傢講壇」及鳳凰衛視、山東電視颱、東方衛視等電視節目主講國學。論著豐富,多達百餘種。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老子》、《莊子》有一係列的白話譯注、解讀與影音書。其他還包括《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論語三百講》、《孔門十弟子》、《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硃注四書》、《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輯《論語》部分
1. 時機的重要
2. 自我反省
3. 好德與好色
4. 交友之道
5. 貧而樂道
6. 情感真摯
7. 立誌學習
8. 解除迷惑
9. 「天命」是什麼?
10. 順從天命
11. 從心所欲
12. 尊敬父母
13. 臉色和悅
14. 麵對異端
15. 三綱五常
16. 禮的意義
17. 祭祀鬼神
18. 嚮天祈禱
19. 一貫之道
20. 天道之意
21. 人與本心
22. 無關天命
23. 顔子之樂
24. 應該真誠
25. 關於鬼神
26. 博施濟眾
27. 何有於我
28. 朝聞夕死
29. 德必有鄰
30. 孔子之憂
31. 束脩之禮
32. 主持喪禮
33. 重視齋戒
34. 德的意義
35. 麵對鬼神
36. 生死問題
37. 善人的特色
38. 曾點言誌
39. 剋己復禮
40. 管仲之仁
41. 無為而治
42. 先後問題
43. 「性相近」的討論
44. 三戒與三畏
45. 益者三樂
46. 三年之喪
47. 父子相隱
48. 不瞭解孔子
49. 後人誤會孔子
50. 聖人可學而至嗎?
51. 硃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 硃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 「為長者摺枝」辨
2. 「情」字的用法
3. 「纔」字的用法
4. 「體」字的用法
5. 「氣」字的用法
6. 「身」字的用法
7. 一般的「心」
8. 「心」的正確作用
9. 推究心的根源
10. 「天」字的意義
11. 「善」字的用法
12. 「性善」的意思
13. 心之四端
14. 硃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 惡的來源
16. 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 「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 《大學》的體係
2. 「明明德」的閤理詮釋
3. 「親民」的閤理詮釋
4. 「止於至善」的閤理詮釋
5. 「格物」是什麼?
6. 再談「格物」
7. 「緻知」是什麼?
8. 再談「緻知」
9. 「誠意」是怎麼迴事?
10. 「正心」是怎麼迴事?
11. 修身的要訣
12. 齊傢的構想
13. 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 《中庸》為什麼重要?
2. 《中庸》的齣發點7
3. 「天命」的內容
4. 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彆性
5. 「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 由「道」說「性」
7. 「中庸」的意思
8. 「鬼神」的角色
9. 「人之道」的展現
10. 天與人之間
11. 誠與明
12. 聖人的偉大作為
 

圖書序言



  「硃注四書」是指南宋硃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依硃熹的編排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傢經典。「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再加上主要是硃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而集閤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的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後世有「程硃學派」之稱亦可由此見之。

  這部書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本。自此以後六百多年,中國讀書人從啓濛開始,隻要是想學習儒傢的,都必須先誦習本書。於是,硃熹的思想産生無比的影響。先簡單總括為一句話,就是硃注四書的問題在於:錶麵是硃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硃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這個問題必然引發一些後遺癥。明朝學者王陽明(1472-1528)年輕時「遍求考亭〔硃熹〕遺書讀之」,受到「格物窮理」的啓發而每日格竹子,一星期就病倒,知道此路不通。他後來轉而追隨陸象山(1139-1193)的心學係統。到瞭清朝,反對及批判硃注的人更多,但是在學術界幾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你不可能繞過硃熹而往前走。於是,硃注成為一座大山,讓多少人在山路中迷途不反。

  當今之世,研究及發揚硃學的人所在多有,我無意與他們在有關硃熹個人的思想方麵有任何爭辯,我在意的隻是「硃注四書」這一部分的問題。關於此一問題,明清二代已有許多學者提齣異議,指齣硃注哪一句不閤理,哪一句沒根據,哪一句弄錯瞭。也有學者全麵反對硃注,還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來質疑其用心。這方麵的資料隻須參考程樹德《論語集釋》即可略窺梗概。在我自己研習四書的過程中,總覺得還是少瞭一本對硃注作全麵而深入評價的專書,所以陸續寫成一些短文,再集結為本書。

  首先,沒有人會否認硃注四書在推廣及發揚儒傢學說方麵的貢獻。如前所述,承認這套書是我們學習儒傢時「無法繞過或視而不見的大山」,即無異於肯定瞭硃氏在我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相對於此,儒傢也可能因為硃注而改變瞭原有的麵貌與主張。清朝學者顔元(1635-1704)說:「必破一份程硃,始入一分孔孟。」甚至說:「程硃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隻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我們也應尊重這樣的觀點。

  其次,硃注四書在「四書」的排列順序上即有違常理。就算我們接受硃氏所說,以《大學》為曾參所作,並以《中庸》為子思所作,但是怎麼能將它們置於《論語》之前?並且有關前二書的作者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共識與定論。

  然後,硃注自始至終都認定儒傢說的是「人性本善」,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所在。他為瞭堅持這種觀點,不惜在注解《論語‧陽貨》孔子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時,公然質疑孔子觀念含混,還引述程頤的話說「何相近之有哉!」我讀到這種注解時,就發心要寫眼前這麼一本書,連帶也對硃注作全麵的批評。

  我的批評分為四部份,依序是針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硃注。我的心力用在《論語》上的最多,在為文時自然參考瞭曆代學者有啓發性的見解,但都經過我的仔細省思與分辨。我的用意是著重指齣孔孟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嚮善」,因此人須真誠而主動地進行道德修養,連帶也須承擔個人對群體的責任,由此響應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誌嚮。

  在探討《孟子》部分,我分析瞭一係列與人性有關的概念,最後也與硃注得齣大不相同的結論。在《大學》部分,我對「格物緻知」的理解既與硃注有彆,也與王陽明的詮釋不同。到瞭《中庸》部分,我等於是在撰寫一份心得報告,因為前麵三書確立瞭儒傢的思想基調,至《中庸》已有總結的意味。最後,希望經由本書的討論,使早已熟悉硃注的讀書人可以繼續慎思明辨,以求領悟四書的義理,並互勉篤行之。

圖書試讀

自我反省
 
曾參小於孔子四十六歲,並且在同學中是資質較為魯鈍的,「參也魯」(11.18)。但是《論語》中,除瞭以「子」尊稱孔子為夫子(老師)以外,另有二人也一直稱「子」的,就是「有子」(有若)與曾子(曾參)。因此,學者認為實際參與編輯《論語》一書的,應該是有若與曾參的學生。在學生筆下,不論自己的老師輩份如何,都一律稱「子」以示尊敬。
 
因此,翻開〈學而〉篇,第一章是孔子的話,緊接著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話,然後第四章就是曾子的話。稍後,在這第一篇裏,曾子又齣現一次,有子又齣現兩次。他們二人在學生中比較傑齣嗎?翻到〈先進〉所列的「四科十哲」,並未見二人之名。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並不復雜,但是硃注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他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他認為「三」是指以下三件事。問題在於:曾子不是以孝順知名嗎?他難道每日自省的沒有包括是否孝順嗎?
 
事實上,「三」為多數之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樣理解纔無語病,纔不會讓人誤以為曾子每日「隻反省」這三件事。
 
其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兩點都十分清楚。主詞是曾子自己:「我」在為人謀,「我」在與朋友交。但是,「傳不習乎?」什麼意思?硃注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依他所說,曾子此語的主詞轉變為「老師」傳授給我的。於是,簡單的三句話,連主詞都無法統一,實在不太閤理。
 
曾子所說的應是:「我傳授給學生的,自己有沒有先實踐呢?」這三句話都是以「我」為主詞,分彆涉及三種對象:「為人謀」是針對長官或老闆,「與朋友交」是針對朋友,「傳」是針對學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