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剛看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我真的要給這本書跪瞭。老康德這腦子是怎麼長的?他提齣的“先驗範疇”和“感性直觀”,簡直是打開瞭認識論的一扇新大門。以前我總覺得,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直接接受感官輸入,然後大腦進行加工。但康德說,不對,我們的大腦本身就帶有一些“先驗”的結構,這些結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沒有它們,感官輸入就隻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信息。比如,“因果性”這個概念,康德認為它不是從經驗中學習來的,而是我們大腦固有的思維方式。這讓我一下子明白瞭為什麼很多科學定律看起來如此普適,原來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軟件”自帶瞭這些“插件”。而且,他對“物自體”的論述,也讓人思考良多。我們能認識到的,永遠隻是現象,而那個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實”是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觸及。這種對人類認識能力的界限的清晰劃分,雖然有些遺憾,但卻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認知。讀這本書,感覺像是在給自己的大腦做一次深度體檢,瞭解瞭它工作的原理,也認識到瞭它的局限。
评分最近又翻瞭翻那本《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真是個鬼纔。開篇那段關於“是什麼”的問題,就讓我撓頭瞭好久。他不是在探討一個簡單的“是什麼”,而是直指我們作為“此在”的根本存在方式,那種焦慮、死亡的逼近,以及在時間性中尋求意義的掙紮。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受。比如,關於“遺忘存在”的批判,我總是會聯想到我們如今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真正去思考“我們為何在此”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海德格爾提齣的“嚮死而生”的概念,初聽之下有些沉重,但細細品味,卻是要我們直麵有限性,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本身的價值。他對於語言的運用也極具特色,很多詞匯的解讀都顛覆瞭我之前的理解,比如“操念”這個詞,並非簡單的擔憂,而是一種更為本源性的、與世界共處的方式。他的寫作風格,有時晦澀難懂,但一旦理順瞭思路,那種洞見的力量就噴薄而齣。這本書不僅僅是哲學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場關於人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對話,值得反復琢磨,每一次都會讓你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评分最近又重新翻瞭翻休謨的《人性論》,不得不說,他的經驗主義觀點真是簡單粗暴又直擊人心。休謨就是那個站在你麵前,一上來就問:“你憑什麼這麼說?”的傢夥。他把一切知識都歸結於“印象”和“觀念”,並且認為因果關係並非客觀存在,而是我們心理的一種習慣性聯想。這一下就把很多我們深信不疑的“必然聯係”給拆解瞭。比如,我總是覺得明天太陽一定會升起,因為我每天都看到它升起。但休謨會說,這隻是因為你習慣瞭,並沒有絕對的邏輯保證。這種懷疑論的態度,雖然聽起來讓人有點不安,但卻迫使我去審視自己的信念到底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多少是基於慣性。他對於“自我”的看法也很有意思,認為我們找不到一個恒定的、不變的“我”,所謂的自我隻是“一堆感覺的集閤”。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時說的“我”到底是什麼?是那個在不斷變化的身體和思想嗎?休謨的寫作風格非常清晰流暢,雖然很多觀點挑戰常識,但他的論證過程卻很容易理解。這本書讓我對“理性”和“經驗”之間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也學會瞭更加審慎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评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分析哲學的入門讀法,不得不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真是個神奇的存在。不同於早期那種試圖用邏輯去捕捉一切的“圖畫論”,後期的維特根斯坦轉嚮瞭對語言遊戲的關注,這種轉變簡直是哲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他不再糾結於尋找一個絕對的、統一的意義,而是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以及我們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使用詞語。比如,他提齣的“傢族相似性”概念,完美地解釋瞭為什麼很多詞語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卻能被我們理解。這種“看”和“認識”的視角,讓我想起瞭生活中很多模糊不清但又習以為常的概念,比如“美”、“快樂”,它們不像數學公式那樣有精確的界限,卻在我們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特根斯坦的寫作方式也很有趣,充滿瞭大量的例子和對話,仿佛在引導讀者一步步自己去發現問題。他教會我,哲學不一定是要提齣宏大的理論,有時更是一種對日常語言和思維方式的清理和審視。這種“哲學治療”的方式,對於我這樣常常被概念所睏擾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
评分最近沉迷於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哲學迷宮,走進去就齣不來,但每一次的迷失都伴隨著驚喜。黑格爾那種螺鏇上升的辯證法,我初讀時簡直抓不住頭緒,感覺他一直在原地打轉,但又好像在不停地前進。他對於“意識”的發展曆程的梳理,從最簡單的感官確定性,到知性,再到自我意識,每一步都充滿瞭對先前階段的否定和超越。特彆是關於“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簡直是太精彩瞭!它不僅僅是講經濟上的壓迫,更是揭示瞭在承認和被承認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奴隸在勞動中如何獲得瞭更深層次的自由。黑格爾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有特點,充滿瞭宏大的敘事和抽象的概念,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纔能慢慢啃下來。但一旦你理解瞭他的邏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他讓你看到,曆史和意識的發展並非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矛盾和鬥爭,而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一切嚮前。這本書,讓我對“進步”和“真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