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溝通難題從未消失,突破對立從對話開始 在我閱讀《高難度溝通》這本書時,高難度的溝通問題並未停止而難以迴避。長榮航空服員的罷工事件進入關鍵的第十天,行程大受影響的旅客,焦慮地期盼對立的勞資雙方達成協議。國際上,世界各國緊盯著在大阪舉行的G20峰會,猜測中美貿易大戰的僵局能否在川習會麵中打開死結。
僵局不隻存在嚴肅的政商議題,娛樂圈裏的溝通難題也不時傳齣。範冰冰、李晨這兩位在2015年公開「從朋友到愛人」的明星,四年後無奈宣布「我們不再是我們」。約略同一時間,超人氣的韓星宋仲基與宋慧喬各彆宣布兩年婚姻結束。從社群媒體裏與日常接觸中,我們瞭解不論人類科技如何發達、生活水平如何提升,溝通類型可能轉變,但是難度卻不見得降低。
溝通難題從未消失,因而人類研究與學習溝通的努力也從未停止。早在兩韆五百年前,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寫下研究公眾溝通的專著《論修辭》,當中不僅談修辭策略,也廣泛地分析人類的各種情緒。溝通研究在二十世紀的美國成為普遍的學科,大量心理、教育與管理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主要大學也紛紛設立聚焦溝通問題的專業學係,最普遍的是「口語傳播學係」(department of speech communication)或「溝通研究學係」(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而人際溝通或演講學(公眾溝通)在許多大學也被列為必修的基礎課程,顯示美國大學教育對於溝通技能的重視。
《高難度溝通》一書由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高階講師傑伊,與拜倫教育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格蘭特閤著。他們體認到美國社會近年在環境、移民與政治議題上都麵臨巨大的分歧,因而多年在各項講座與工作坊中,嘗試發展一套透過對話突破對立的課程。本書的英文原版書名是「突破僵局:對立世界中的對話力量」(Breaking Through Gridlock: The Power of Conversation in a Polarized World)。分析這項標題,作者設想的處境是「對立世界」,目標是「突破僵局」,而關鍵的作法則是有力量的「對話」。
為瞭讓「對話」發揮力量,作者將本書設計為由一係列練習貫穿的「實務指南」。練習的原則是以「認真玩」(serious play)的態度來培養溝通技能。也就是通過認真反思、包容自己人性缺點、並期望與彆人閤作來挑戰自己。一係列練習活動的背後,是作者從眾多個案分析中發展齣的溝通觀點。作者認為,打破僵局的關鍵是「真誠」(authenticity),如果人們聚焦在真正想要的未來(也就是作者所稱的「動態真誠」),避免陷入僵局的誘餌,並巧妙運用有效的道歉,便可能將對立轉變為創新與行動的能量。
如作者所言,讀者可以把《高難度溝通》當作一本發展溝通技能的練習指南。兩個特點是練習來促進反思,以及觀點來導引行動。本書聚焦在實作練習,並不強調理論的豐富,書中許多概念有發展的空間,讀者如有深入思考的興趣,可以參考自我溝通、人際溝通以及談判協商的文獻,這些研究在當代的溝通研究領域都相當多元而豐富。麵對從未消失的溝通問題,發揮對話力量來突破對立僵局,的確實是追求優質生活的必經之路,而這本《高難度溝通》或許就是您學習有效對話的重要一步。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教授 溫偉群
推薦序 也許有人會說,對話的時代已經結束瞭,我們的世界已經充滿歧見,進入連對話都無濟於事的狀態。現在,我們處在一個非贏即輸的世界,不管我們的立場為何,隻要確保我們這邊能贏就好。也就是說,我們在打仗,重要的是誰的戰術比較高明。
但我們是在跟誰打仗呢?我們麵臨的重大問題,像氣候變遷、物種滅絕、嚴重的不平等、低度就業、年輕人焦躁不安、社會不安定、經濟上財富過剩而有意義的工作卻嚴重不足,這些問題都不是「彆人」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的生活方式無法為我們和跟我們共享這個小小星球的其他眾多生物的福祉,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在我們跟自己對打的這場戰爭中,輸贏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隻是不停地原地打轉。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已經以瘋狂、憤怒和恐懼,取代造福所有生物的實質進展。
我相信,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明白這一點。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必須改變。他們知道,你不能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星球上,繼續追求物質上的增長。而且,現在不管是國與國之間或人與人之間,一昧追求物質增長的愚蠢行為,隻會引發日益嚴重的惡性競爭,大傢隻想著「我拿到的這份」要比彆人多。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知道問題已經不在於「我們對抗彆人」,而在於「我們所有人想要創造怎樣的未來」,也就是我們自己必須求新求變。諷刺的是,這種理解可能讓現狀變得更加惡化,因為我們認為彆人應當做的事情,和我們周遭實際發生的狀況之間,齣現更強烈的反差。
麵對這種現實,我們基本上隻有同樣的選擇:繼續依據「爭奪控製權來追求進步」這種定義,來「為自己的信念而戰」,不然就是選擇改變。不過,這裏的改變是指什麼?它和「放棄」有何不同?首先,它不是要你不再那麼努力達成自己深信的目標,而是要你改變達成目標的方式。簡單講,它是要你明白,要實現真正的改變,你必須同時跨越外在障礙和內在障礙。如果你隻想跨越外在障礙,而忽視內在障礙,那麼進步就隻是空談。反之亦然。所以,我們真正的選擇隻剩下:同時關注外在障礙和內在障礙,不然就兩者都不理會。身為懂得反思的實踐者,我們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強調行動力,還要追求覺知力,我們不僅要處理「外在的問題」。也要同時探索「內在的阻礙」。
所以,最後,身為對生活懷抱使命感,時時緻力於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的維權人士,我們要麵臨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如何進行下一次的對話。誠如偉大的物理學傢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言:「科學源自交談。」社會變遷的情形也是如此。我們是為瞭贏,還是為瞭到到啓發?在交談結束後,我們跟對方的關係更緊密瞭嗎?我們更清楚哪些事情是有可能的嗎?還是,情況正好相反?我們的行為是在創造可能齣現的未來,還是在鞏固把我們睏在固有思維和行為模式裏的過去?
麵對這些最根本的問題,傑伊‧傑伊和加布列‧葛蘭特提齣一套既完備又實用的協助。他們知道,根本的改變從來不是光有意圖就能實現的,始終還需要練習。所以,他們詳述做法,讓我們藉助日常問題,不斷地開啓我們自己的覺知。他們也知道,這絕對不是一個孤獨的旅程,你必須與他人結伴同行。找人跟你攜手並進,持續探索在正視當今影響深遠的變革挑戰時,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纔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意見。
如同神經學傢所言:「在壓力下,大腦的功能會退化。」這時,我們也會退迴到最原始、最習慣的行為模式。以人類社會來說,這一點完全正確,如今,我們在全世界都能看到這種大腦減速的模式。如果我們想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取得真正的進展,那麼重新喚醒彼此傾聽、真誠交談和一起思考的能力,就是關鍵所在。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於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
作者序 還記得上次你跟意見相左的人,討論重要話題時的情況嗎?你們談得怎麼樣?
如果當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環保話題上陷入僵局時,你可以介入讓對話得以進展下去,結果會怎樣?如果在重重阻礙的對話中,我們能夠忠於自我,還能增進彼此的關係,並且産生有影響力的新想法和成效,結果會怎樣?
蘿拉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她正和朋友一起在海邊,享受大學時期最後的快樂時光。大傢一起為四年大學生活劃下美麗的句點,並慶祝彼此即將畢業。然而,就在這趟海邊度假的第三天,其中一位朋友突然說,他不相信全球暖化那套說詞。蘿拉難以相信朋友會這麼說,後來她狠狠教訓對方一頓。接下來三天裏,氣氛很僵,大傢都很尷尬。後來,蘿拉靜下心來想想,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僅傷害同學之間的關係,也無法說服任何人改變想法。她跟朋友道歉,也跟朋友更詳細地說明自己對氣候暖化的看法和感受。這次交談不僅讓他們重修舊好,也讓她的朋友重新思考氣候變遷這個問題。
年紀輕輕的凱文在一傢迅速成長的再生能源技術公司,擔任客戶開發經理。有一天,他接觸到一個新觀念並且深受啓發。他覺得這個新觀念有可能讓整個産業徹底改觀。他喜齣望外,直奔新任執行長的辦公室。這位執行長過去從事創投,受新東傢邀請接掌此職。凱文自認為在執行長麵前,做齣這輩子最棒的推銷。然而,他漸漸從對方冷漠的錶情裏看齣,問題大瞭。他慌亂比劃一陣子後,終於發現執行長不想再聽下去,隻好趕忙結束話題走齣去。他覺得自己遭到拒絕,所以開始思考這傢公司是否適閤他繼續待下去。經過一段時日的慎重考慮後,他發現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或投資報酬率,跟執行長關心的事情相結閤。於是,他調整說服策略再嚮執行長報告一次,結果如願以償。後來這傢公司創造新的服務模式,迅速擴大再生能源在世界各地的應用。
熱衷健康生活方式的米凱拉再三勸告母親要減肥,可是每次聊到這個話題,倆人就會唇槍舌戰,最後不歡而散。米凱拉發現,問題可能齣在自己的對立情緒。後來她改變做法,承認一直以來她隻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沒有真正給予母親協助。所以,她陪母親逛超市。一起計畫飲食。原本母女倆已經一年多沒有一起吃飯,現在則是每週三天一起開心共進晚餐。
諸如此類的事情並非常態。在大多數情況下,盡管我們立意良善地推動我們倡議的事情,但在各種想法、優先要務和種種理念爭相獲取關注的情況下,我們很難突破僵局,實現我們真正想為自己、為我們的關係和我們的世界,獲得想要的結果。隻有在少數時候,我們確實能做到這樣。我們喜歡聽這類善用對話的力量讓世界更美好的故事,因為我們想要更多這樣的故事成真,而且我們有辦法協助大傢創造這類故事。所以,我們寫瞭這本書。
◎我們的旅程
這本書從我們收集自己的故事揭開序幕,有我們的反思、學習和嘗試。一直以來,我們倆人都在追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論我們的角色是在學的維權人士、是管理諮詢顧問、還是大學老師。一路走來,我們錯過許多原本可以獲得豐碩成果的機會,而我們也跟傢人和同事之間製造許多隔閡。有時,我們最後終於打破這些隔閡。然而在更多情況下,我們隻是陷入僵局,任由我們在政治、社會和環保等議題上的對立繼續擴大。
經年纍月下來,我們一起學會如何打破僵局,獲得重大成功。我們也受邀幫助他人達成同樣的目標。傑伊輔導過許多傢公司的管理高層,譬如:百健(Biogen)、博士公司(Bose)和洛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他幫助這些管理者破除內在障礙,強化永續發展策略。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他在這個頂尖商學院裏,將永續發展計畫從隻有一小群學生和教職員感興趣的課程,打造成整個商學院的策略發展重點。他激勵史隆管理學院幾百名學生關注永續發展,並從事相關職業。葛蘭特在傳統機構建立緻力於環境保護的聯盟,同時透過創辦拜倫教育基金會(Byron Fellowship),發展齣擴及美國本土以外的變革領導者社群。他也與資誠(PwC)、星巴剋(Starbucks)、全食超市(Whole Foods)、新比利時(New Belgium)、永續品牌(Sustainable Brands)、美國零售業領導者協會(Retail Industry Leaders of America)和綠色商業公司(GreenBiz)等多傢機構閤作,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培訓服務。
在剛開始那段期間,我們公開反思我們自己的經曆,我們在哪裏成功瞭,在哪裏失敗瞭。很多人要求我們開課,所以我們設計一個課程。我們開始開辦研習班,教導學員如何在意見分歧時展開真實的交談,以及如何在永續發展和社會正義等話題上,擺脫「跟誌同道閤者宣傳」這種多此一舉的做法。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我們發展齣自己的方法論。並且把它提供給更多人。目前,包括康乃爾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在內,有多所大學開辦我們設計的這套課程。他們證實我們的成功做法是可以教授和復製的。同時,我們也一直受邀到企業內部服務,為一百五十多傢知名品牌的副總裁或總監等永續專業人士提供訓練。我們總共指導將近二韆名支持永續發展理念的管理者。
我們的研習班學員有年輕的維權人士,也有老練的領導者,有還在求學的大學生,也有叱吒商場的管理者。從他們慷慨分享的經驗當中,我們得知人們在提齣倡議時,可能落人的種種陷阱。我們也從他們的成功經驗學到,人們如何在對立和僵局中找到齣路,而能互相理解達成共識,一起激發齣有創造力的新做法。雖然起初我們的方法隻針對環境保護相關議題,但現在已經發展到支持永續發展、社會正義和公共衛生等涉及層麵更廣的「進步」運動。
若說我們的方法中存在一個基本見解,那就是──沒有特定的說詞或論點能保證對話得以進展。打破僵局不是要「找對事情說」,而是要做齣更根本的轉變,也就是要改變我們本身的狀態。當人們固執己見,堅持以往的思維方式和狀態,隻會讓對立和僵局持續下去。唯有掙脫束縛,擴大思維和行為模式,纔能打破僵局,讓情勢有所改觀。這樣,人們就能認清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未來,也會營造一種與未來相呼應的立場與當下狀態。之後,對話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展下去。透過這種過程,我們就能巧妙地邁入尚未探索的新領域。我們可以真實地迴應人們的抗拒。在探索新想法卻因為彼此價值觀不同而讓關係緊張時,我們可以忠於自我。在摸索之際我們得以重建共識,讓對話持續進展。
這本書跟一般討論溝通僵局的書籍不同,我們並不是討論發生在世界上某個地方的抽象現象。沒錯,我們所說的僵局是跟政治領域的僵局和對立有關,因為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黨派的人們很難對話。這本書討論的僵局,也跟組織或行政領域的僵局有關,有不同優先要務和待辦事項的人們,很難達成共識並採取行動。但在這些情況下,要打破僵局都得從對話開始著手。而且我們已經發現,要精通這種對話的最佳訓練機會,就藏在你跟最親近的親友溝通不良時,譬如在餐桌上或在節慶聚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