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颱灣獨傢收錄佐藤大最新序言〕
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與高度,或許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有趣!
我開始從事設計是二○○二年,由於那時候接到很多來自歐洲的案子,有機會接觸到很成熟的設計文化。反觀目前颱灣的設計,感覺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明確定位,但我覺得這一點滿有趣的。我想,大概今後的五年、十年之間,颱灣的設計,也可以說是代錶亞洲的設計吧!
颱灣的設計無論是技巧、概念方麵都很創新,但我覺得還沒達到一種平衡感。譬如,使用嶄新手法、技巧錶現一件非常具有曆史底蘊的作品,但給人的感覺就是稍微缺乏平衡感。我認為隻要這三點達到平衡,颱灣的設計一定更令人颳目相看,更有機會活躍於國際舞颱。
身為日本設計師的我也感受到很大的危機感。就某方麵來說,日本的設計普遍還是趨於保守,缺少一點點破壞、創新的活力。怎麼說呢?當亞洲各國的設計都在不斷創新之時,日本的設計卻失去挑戰精神,這就是個危機。
相較於日本的設計而言,颱灣的設計給人較為強烈的「衝擊」感。日本的設計多是感覺比較內斂的錶現手法,也就是在一個設定好的框架中,塞進一些細節、概念與故事性,這是日本設計的特色。但要在縴細感中,像歐美的設計那樣具有突破力、強烈的錶現手法,我覺得這一點颱灣比日本強,也是颱灣設計的一項特色,既能像日本一樣內斂,又能像歐美那樣大膽錶現。
基本上,設計這工作經常必須抉擇,好比有A和B的選項,必須從中做齣選擇,而且是迅速地做齣選擇。但是在抉擇過程中,勢必非常猶豫、睏惑,思索到底要選擇A還是B,哪一個比較好。無論是哪一個選項肯定都有麻煩之處,差彆隻是這個好像看起來比較簡單,那個感覺有點麻煩吧。畢竟人都是希望選擇比較簡單、好處理的選項。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較繁瑣的案子往往較具有發展性、前瞻性,而且往往這樣的案子纔是達成目的的捷徑。
設計這門工作不可能選擇輕鬆、好走一途,往往都是選擇比較繁瑣、辛苦的選項,但種種辛苦的感受也會隨著各種工作接踵而至而逐漸淡忘就是瞭。尤其是非常忙碌的時候,這是我自己的一大感觸。
因此,從事設計是絕對不能隻靠「喜歡」這字眼來說服自己,其實設計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像是吃飯、睡覺、走路,這些生活瑣事的感覺都會與設計有關,就像內心有個節奏般,一整天不斷思索各種點子,我認為設計絕非什麼輕鬆的工作,真的是充滿很多辛苦的事。
也因此,對於未來想投身設計工作或已經進入這領域的讀者來說,在心態上,我想就是不要逞強,放輕鬆一點吧。無論麵對多麼麻煩、多麼有壓力的案子都能輕鬆以對,我想這點很重要。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有時候期待過多,努力過頭,反而適得其反。畢竟設計這工作會反應設計者的心境,要是你設計的時候,一直覺得「好痛苦喔!好痛苦喔!」告訴自己必須更努力纔行,也就是在緊張情況下設計齣東西的話,我覺得這種緊張感一定多少會讓對方(無論是客戶還是消費者)感受到。相反的,如果自己是在心情放鬆且愉快的狀況下進行設計的話,這般積極愉快的心情也會感染到彆人。所以保持輕鬆、愉快的態度麵對工作,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總之,韆萬彆把自己逼得太緊。
當然,從中取得平衡這件事真的很難囉!好比有所覺悟,選擇麻煩的路走,卻還是要提醒自己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問題解決實驗室》是結集專欄而成,我每週都得發想題目,撥點時間來寫,而且一連載就好幾年,真的很辛苦(笑)。每週寫稿,像是無意識地將自己每天的想法與靈感,以寫日記的方式寫下來,日積月纍而成。這本書有些地方寫得比較隨興,或許就好的方麵來說,正因為摻雜一些突如其來的內容,所以自己重讀一遍後「啊、原來自己那時有這樣的想法啊!」還會湧起各種驚訝與感動,所以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並非是隻寫給專業設計人員,或是有誌從事設計之人看的,而是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傢,其實任何事物要是多一點設計感會更有趣喔!隻要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與高度,或許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有趣,不是嗎?
雖然我是那種每天就算吃同樣東西也沒關係,也不會覺得膩的人(笑)。我覺得每天能夠保持安穩的生活步調也是一種幸福吧。就像每天都能吃到剛齣爐的法國麵包、香噴噴的米飯,我覺得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幸福。
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讓讀者朋友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潛藏著各種魅力,能發現這些魅力的人就是幸福之人。
佐藤大
二○一六年十二月一日於颱北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纔能看到真正的課題
假設你在國外齣差,走進洗手間後,瞧見小便鬥裏有一坨大便,心裏會作何感想呢?我會思考三種可能性。
1.這傢夥肯定內急
2.這是文化差異導緻的誤會
3.缺乏公德心
大傢好,我是設計師佐藤大。
「設計」對於我來說,就是不要忽略日常瑣事,從中萃取靈感,所以對於在哥本哈根機場洗手間所目睹的光景,我很難不在意。
彆誤會瞭。我可不是要討論「沖水」這件事。
隻是在想,1、2、3這三種理由都有可能成立。無論是目擊「這一幕」的人,還是被目擊的人,不難想像彼此的內心都受到衝擊,而且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做齣這種事。
我還發現一件事,那就是自從一五九六年約翰‧哈林頓(John Harington)發明抽水馬桶以來,馬桶的設計幾乎沒怎麼變過。
看看十九世紀後期的馬桶就知道瞭,幾乎和現在的抽水馬桶沒什麼兩樣,但要是除去「馬桶就是長這樣」的既有觀念,便有可能打造齣嶄新的馬桶造型,不是嗎?
像這樣不僅探究事情的「緣由」,還要預測「所有可能性」,讓所有事情都成為靈感來源,就是我平常在做的工作。
目前我手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約七十間公司,超過三百件企劃案同時進行,內容涵括室內設計、傢具、傢電、生活雜貨、産品包裝設計以及企業商標等,也經手企業的品牌設計以及車站周邊開發案,範圍相當廣泛。
但重要的不是設計種類,而是能否提供新觀點,解決眼前的問題。無論是設計「糖果」還是「高樓大廈」,思考如何設計的模式都一樣。
正因為必須以新觀點解決問題,纔要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也纔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一直睏擾自己的各種問題,成為「靈感泉湧」的體質,發現解決問題的新對策,看到真正的課題,找到正確答案。
因此,本書分為「發現問題」、「點子量産」、「解決問題」、「點子的傳達方法」與「設計」等五個章節,並介紹各種技巧。而且每一種技巧都有「錶麵」以及補充說明的「背麵」。
我想強調的是,設計觀點不是隻有設計師纔有的特殊技巧,對於苦無靈感的人來說,也有促進「靈光乍現」的功效。
我不是那種天生鬼點子特彆多的人,其實我的腦子常常「空空的」。
因此,希望讀者朋友也能「淨空」腦袋來讀這本書,從而發現潛藏於無趣日常生活中的小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