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這些問題行為真的是失智癥引起的嗎? 提到失智癥,大傢會想到什麼?
.「對新事物完全不感興趣?」、「同樣的話說瞭好幾遍」等,令人睏擾的行為。
.「動不動就生氣」、「衣著邋遢」等,讓人不舒服的感覺。
.「有強烈的被害妄想,會懷疑人傢偷瞭他的錢」、「生活日夜顛倒,讓照顧的傢人半夜也無法安眠」等,讓全傢人都感到非常睏擾的行為。
.「徘徊」、「將大便塗在牆上」等,影響眾人的不當行為。
.「引發火災」、「忽略交通號誌隨意駕駛,造成交通事故」等,危及性命的災難。
……
每一件都是讓身邊的人深感睏擾的行為。的確,這些行為都是失智癥所引發的。
就算大傢都說要「忍耐一下」或要「多陪伴失智癥患者」,在失智者身邊的人還是會非常痛苦。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行為,我發現很多人都想:
「如果不把失智癥醫好,問題就無法解決。」
「但是,失智癥無法痊癒,所以如果患瞭失智癥就隻能放棄。」
不過,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
「那些行為有可能是失智癥之外的原因造成的。」
而且,「即使真的罹患失智癥也不能放棄。有很多時候,癥狀是可以改善的,也能因此延緩病情發展。」
隻要瞭解原因,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減少不安的情緒! 首先,請從「哪些行為有可能是失智癥之外的原因所造成的」著手。
罹患失智癥後,記憶力和判斷力會跟著衰退。另一方麵,就算沒有罹患失智癥,如果身體因上瞭年紀而開始老化,記憶力和判斷力也一樣會變差。然後,因為記憶力和判斷力衰退,開始引發許多問題行為。
換句話說,我們無法馬上斷定,高齡者的問題行為是「由失智癥造成」或「因為身體老化而引起」,抑或是「兩種原因一起造成」(若要說得更精細一點,還有「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這種介於老化和失智癥之間的狀態)。
曾有研究針對年輕時就罹患阿茲海默癥的人,以及因為年紀增長而患病的人,兩者的癥狀進行調查。(1)研究顯示,在「憂鬱傾嚮」這一點,兩者沒有差彆。但是,妄想、幻覺、異常行為等諸多癥狀,高齡者發生的機率較高。根據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不能用失智癥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來說明一切。
因此,就算無法治癒失智癥,若能預防、改善身體的老化現象,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行為。
身體老化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癥狀,其中包括視力和聽力衰退等五感癥狀,也有因為肌力衰退而造成的腰腿無力。不過,若能採取適當的對應措施,大部分因身體老化造成的影響都可以減輕。
其次是,「很多時候,失智癥的病情發展是可以延緩的」。當然,並非所有失智癥都可以控製,但確實有些失智癥的惡化是可以減緩的。
大傢應該都想盡可能減少失智癥引發的問題行為吧。除瞭失智癥,本書也列齣瞭老化等所有可能引發問題行為的原因。
知道引發問題行為的原因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可以預防、改善這些原因,就能減少問題行為。
即使無法預防、改善,瞭解之後也比較能夠冷靜麵對。因為,我們會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做那些事並沒有惡意」,也可以接受「因為那些原因,所以會齣現這些癥狀也是沒辦法的」。若能保持冷靜,不僅可以積極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事可做,也能減少心中的焦慮不安。
而且,知道原因之後,照顧者以外的人也很容易瞭解狀況,比較可能提供協助。
我接觸過十萬名以上的高齡者,參考大量國內外論文 我是醫師,也是醫學博士,所以具備醫學知識。此外,我也長期在醫療現場工作,看過許多罹患失智癥等疾病的患者。
目前我是一名眼科醫師,或許有人會疑惑「眼科醫師寫有關失智癥的書?」說到失智癥,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精神科、身心醫學科(Psychosomatic Medicine)、神經外科或是腦外科。當然,這些科彆診治失智癥患者的機會會愈來愈多。
但我也認為,就因為我是眼科醫師,有一些重要訊息隻有眼科醫師能告訴你,因此提筆寫瞭這本書。
眼科會接觸到許多高齡者。在我擔任眼科醫師的十多年間,接觸過十萬名以上的高齡者,我想,應該隻有眼科會接觸到這麼多高齡者吧。
然而,就因為眼科的專精領域並不是失智癥,所以我們接觸到瞭從輕度到重癥等各種不同程度的失智癥患者。在這些高齡患者中,有人已經罹患失智癥,有人即將罹患,也有人隻是老化,但沒有失智。換句話說,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所接觸到的高齡者,不僅數量多,也包含各種不同類型。
此外,我也是醫學博士,為瞭撰寫本書,閱讀瞭大量國內外醫學論文。也就是說,我運用瞭許多醫學專門知識。
這樣說可能有點老王賣瓜,但事實上,不管是我具備的醫學專門知識,還是接觸過的包含失智癥患者在內的高齡者,在種類和數量上都非常驚人。
不從大腦,從眼睛和耳朵進行保健,也可以預防失智癥! 實際上,眼科和失智癥密切相關。因為,如果視力不好,就容易罹患失智癥;反之,失智癥有時也會讓視力更加惡化。確實有些人就因視力很好,延緩瞭失智癥病情的發展。
有位男性,有不認得傢人的癥狀,也不看電視,一整天都在發呆。傢人以為他得瞭失智癥,開始協助他上廁所和更衣。某天,他因為眼睛看不清楚而到眼科就診,結果發現自己得瞭白內障。
動過白內障手術後,從隔天開始,他就可以像往常一樣地走路,無論是用餐或更衣,都可以一個人進行。順帶一提,他的耳朵一直都聽得非常清楚,就隻因為看不見,纔老是在發呆。
除瞭眼睛(視覺)以外,耳朵(聽覺)和鼻子(嗅覺)也和失智癥有關。一提到預防失智癥,大傢總是會想到「大腦訓練」,事實上,若能抑製眼睛和耳朵的老化,也可預防失智癥或延緩病情的發展。
而且,隻要對眼睛施以適當治療、改善視力,光是觀看電視和風景,也可以對大腦帶來刺激,就算不特彆透過智力測驗來訓練大腦,也能預防失智癥的發生。
失智癥確實是由大腦引起,但正如前麵所說,很多時候也和耳朵及眼睛有關聯,但大傢卻隻將注意力放在大腦上。
因此,就算是大量閱讀失智癥專書或一般書籍,也找不到從眼睛或耳朵等身體老化的角度來分析討論的內容。
這本書是針對齣現問題行為的人、他們的傢人,和所有相關人士 本書以老化為核心,盡可能介紹過去失智癥書籍沒有提到的內容。當然,也會深入探討其他失智癥書籍所提到的大腦問題。
此外,一如前麵所說,為瞭分析是不是因為失智癥「引發」問題行為,本書除瞭大腦,也會針對身體的老化進行檢測,藉由徹底研究失智癥和老化等所有原因,思考如何減少問題行為。
這些方法包括「傢人等身邊的人應該採取的正確行動」、「齣現問題行為者該做的事」,以及「身邊的人容易犯的錯誤」。
依照這個邏輯,我寫瞭這本說明如何麵對各種失智癥狀的《失智行為說明書》。本書以最簡明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專業知識,讓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理解,請放心閱讀。
本書是為瞭以下三種人而寫:
〔1〕有傢人因為失智癥齣現問題行為(包含沒有罹患失智癥,隻是身體有老化現象),或是即將齣現問題行為。
也就是對有傢人已經齣現問題行為,或是,在不久的將來,傢人可能會齣現問題行為的人。
對應重點是要盡量讓齣現問題行為(或是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齣現問題行為)的人自己解決。不過,若過於放任當事人,可能會引發火災或交通事故,對傢人以外的人造成睏擾。
因此,我將告訴大傢不對周遭人造成睏擾,並且盡可能讓當事人過著一般日常生活的方法。
〔2〕不想齣現因為失智癥而引發的問題行為,想維持目前生活的人(包含已罹患輕度失智癥者)。
因此,我將介紹避免罹患失智癥的有效方法,以及延緩引發問題行為的失智癥和老化的方法。
罹患失智癥後,為瞭不對傢人等身邊的人造成睏擾,我將介紹該如何進行購物、飲食、睡眠等日常生活。當然,不是支付昂貴的費用入住安養院,而是可以靠自己力量做到的方法。
〔3〕與失智癥有問題行為者有關的業界人士(應該是照護或醫療界代錶,但因為也包含服務業和高齡者專用商品的開發業者等,結果變成社會上的多數人)
說到與齣現問題行為的高齡者有關的工作,大部分隻會想到照護和醫療,但事實並非如此。齣現問題行為的人會像平常人一樣過生活,他們會去超市或傢電量販店,也會搭乘公車、捷運或計程車。
如果不瞭解齣現問題行為的人,不僅會被抱怨,也可能被捲入事故當中。現在,日本有些大型超市已經開始積極舉辦如何與失智客人應對的講習會。
若本書可以助上述諸位一臂之力,身為作者的我將備感榮幸。
那麼,首先就讓我們來看看最讓人感到睏擾的五種問題行為。
平鬆類
*在本書中,「因失智癥而齣現的問題行為」,指的是齣現在高齡者身上的問題行為。也因此,本書中指的失智者皆為高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