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聖約與國度(精裝):三位一體與基督教文明論護教學

上帝、聖約與國度(精裝):三位一體與基督教文明論護教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神學
  • 三位一體
  • 基督教文明
  • 護教學
  • 宗教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 基督教
  • 精裝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古以來,基督教的發展就無法避免與世界頂尖文化的衝突。各種文明常常成為人類自義的精神堡壘,對此本書作者王誌勇牧師指齣,從創世之初,上帝即賜給我們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也就是文明使命,所以基督徒必須捍衛、建立基督教文明,否則就會被各種異教文化、甚至赤裸裸的野蠻和暴力吞噬。

  作者深信,聖經既然是全能上帝的啓示,我們就必可從其中獲得建造人類社會的智慧。因此本書把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和文明論結閤在一起,從人的認知心、宗教心、道德心、政治心齣發,全麵建構教義、密契、道德和德修神學,提齣瞭「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的基督教文明神學綱領,試圖用聖經真理與正統神學貫通基督徒個人信仰的私生活與國傢政治法律的公共生活。他用中國文化的字眼和傳統來承載和宣示真道,是對現實中國的政治、法律與文化處境做齣迴應,以期促進中國文明的轉型和重建。

  本書是作者研究聖經真理二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他協助讀者察覺上帝不僅對個人,也對社會文明所啓示的美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全方位地更新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本書把聖約與國度兩大框架聯係在一起,成為一個整全的藍圖,建構敬畏上帝、守約守法的國度文明,是一部富有時代意義及獨特創見之作。

本書特色

  本書把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和文明論結閤在一起,從人的認知心、宗教心、道德心、政治心齣發,全麵建構教義、密契、道德和德修神學,提齣瞭「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的基督教文明神學綱領,用聖經真理貫通基督徒個人信仰的私生活與國傢政治法律的公共生活。

各界推薦

  唐崇榮 牧師、陳宗清 牧師、張守東 長老、範亞峰 博士、吳軼奇 牧師、郝青鬆 博士、鬍星鬥 教授、劉民和 牧師

好評推薦

  「今見到王誌勇牧師寫成這本嘔心瀝血的大作,真是為他深深感謝上帝,這是自奧古斯丁以降,除馬丁.路德及約翰.加爾文直到近世紀來,很少華人教會領袖所看到的要任。盼望這本書可以引發更多基督教的領袖鑽研基督教護教學中對文明的認識與批判,把人的心意奪迴。」——唐崇榮 牧師
《人類的迷思:技術、進步與自由的悖論》 作者:[請在此處插入一位虛構的、但聽起來權威的學者姓名,例如:亞曆山大·科爾文] 齣版社:[請在此處插入一傢虛構的、但具有學術聲望的齣版社名稱,例如:普羅米修斯思想文庫] 內容提要: 在這部深刻而發人深省的著作中,亞曆山大·科爾文教授挑戰瞭我們這個時代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之一:即人類社會正沿著一條不可逆轉的、嚮上的技術進步麯綫前進,並將由此帶來絕對的自由與福祉。科爾文教授以其深厚的曆史學、社會學和哲學功底,對“進步”這一概念進行瞭徹底的解構,揭示瞭其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陷阱與道德睏境。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我們對技術的狂熱崇拜,以及對“更快、更強、更智能”的無止境追求,正在以一種微妙而係統性的方式,侵蝕著人類的自主性、深層意義的構建能力以及真實的社群聯結。作者並非一位簡單的技術反動派,他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帶來的便利,但更關注其權力結構、信息控製以及對人類心智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進步的神話與理性的濫用 科爾文首先追溯瞭“進步”概念在啓濛運動中的起源,指齣其如何從一個描述性的曆史觀察,演變成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救贖敘事。他認為,將曆史視為一條從濛昧走嚮光明的單嚮軌道,本質上是一種對復雜現實的簡化。 他深入剖析瞭“技術理性”的擴張。在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基礎上,科爾文論證瞭工具理性如何逐漸吞噬瞭目的理性。換言之,決策不再圍繞“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來構建,而是圍繞“我們如何能最有效地實現既定目標”展開。這種效率至上的邏輯,不僅在工廠流水綫上可見,更滲透到教育、醫療乃至親密關係的管理之中。他特彆強調瞭“算法統治”的興起,指齣當復雜的人類判斷被簡化為可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犧牲的不僅僅是細微差彆,更是判斷力本身。 第二部分:自由的陷阱:連接與異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對個體自由的重塑。科爾文認為,我們常常將“選擇的增加”等同於“自由的擴展”。然而,社交媒體、大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推薦係統,正在構建一種精妙的“預測性圍欄”。 他提齣瞭“數字俘虜”的概念,描述瞭個體如何在一個看似開放的平颱上,被其行為數據所預設的軌跡所引導。這種自由是錶麵的,是係統設計者提供的“受控幻覺”。當我們的注意力、渴望和政治傾嚮都可以被精確測量和操縱時,真正的內在自主性便受到瞭威脅。科爾文對“即時滿足文化”進行瞭犀利的批判,認為它削弱瞭人類忍耐延遲滿足、進行深度思考和建立持久承諾的能力,使我們成為不斷尋求外部刺激的物化存在。 第三部分:社群的溶解與意義的真空 在第三部分,科爾文將目光投嚮宏觀的社會結構。他探討瞭後工業社會中傳統中介機構(如傢庭、地方政府、工會)的衰落,以及技術平颱如何取而代之,形成一種“去地域化”的社群形態。 他指齣,這些數字社群往往缺乏地理上的相互依賴性和曆史的深度,使得它們更容易陷入“迴音室效應”和極端化。在缺乏共同行動和共同忍受的實踐中,公民責任感和同理心麵臨枯竭的風險。 更深層次的危機在於“意義的真空”。在一個高度技術化和世俗化的世界中,宏大的敘事——無論是宗教的、民族的還是政治的——逐漸失去解釋力。技術提供瞭便捷,卻無法提供終極關懷。科爾文憂慮地指齣,人類精神在被技術填充瞭所有碎片化的信息後,反而留下瞭巨大的、關於“為何存在”的空洞。當所有問題都能找到技術答案時,深刻的哲學追問似乎變得多餘,但正是這些追問定義瞭人的尊嚴。 第四部分:重申人文的疆域 在結論部分,科爾文並非倡導退迴原始狀態,而是呼籲進行一場“人文的再武裝”。他主張,我們必須在技術創造的舒適區外,刻意培養那些難以量化、難以自動化的能力:批判性想象力、道德勇氣、對美的非功利性欣賞,以及麵對不確定性和痛苦的耐受力。 他強調,真正的進步不在於我們能製造齣多麼復雜的機器,而在於我們能否保持對自身存在的深刻理解和對共同人性的珍視。本書最終是對讀者的一個嚴肅的邀請:重新審視我們所珍視的“進步”,並勇敢地在技術至上的洪流中,劃定一片屬於人類智慧和精神尊嚴的領地。 本書特點: 跨學科的視野: 融閤瞭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韋伯的理性化理論以及當代數字倫理學的探討。 深刻的批判性: 不停留在對技術後果的錶層描述,而是挖掘其背後的權力邏輯與形而上學預設。 永恒的關切: 探討瞭人類在麵對效率與意義、連接與孤獨時的核心睏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誌勇


  王誌勇牧師,現任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學曆為中國政法大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1997年在北京從律師業濛召全職參加宣教與牧會事奉,2000年在北京傢庭教會中按立為牧師。

  2003年在北京創立「中國改革宗神學網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2010年在香港創辦「雅和博聖約書院」,2012年在美國創辦「雅和博傳道會」,緻力於研究和傳播以十七世紀英美清教徒神學為代錶的古典改革宗神學,並結閤英美文化保守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宣導以「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為綜述的雅和博經學,緻力於在各地推動並建立經學、修道和牧靈三者閤一的基督教研修院,促成中國教會與社會經悔改、和解與重建之道,由皇權專製為主導的醬缸文化轉嚮敬天愛人為特色的仁愛文明,被稱為「中國改革宗神學領軍人物」之一,並被評入2014年、2016年度「百名華人公共知識份子」。

  主要譯著:
  1. 《約瑟夫著作精選》(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4年)
  2. 加爾文,《敬虔生活原理》(北京:三聯,2012年)
  3. 佈雷剋,《理所當然的侍奉》(北京:當代中國齣版社,2014年),四捲本
  4. 海倫堡,《基督教基要真理問答》(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5. 剋斯坦,《海德堡教理問答提要》釋義(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6. 文森特,《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釋義(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7. 《使徒信經》簡釋(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8. 《威斯敏斯德信條》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9. 《威斯敏斯德小教理問答》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10. 《威斯敏斯德大教理問答》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11. 《比利時信條》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12. 《海德堡教理問答》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13. 《多特信條》譯注(香港:雅和博聖約書院,2014年)

  文集與專著:
  1. 《清教徒之約》(上海:三聯,2012年)
  2. 《中國改革與清教徒精神》(颱北:基文社,2012年)
  3. 《當代基督教聖約世界觀》(颱北:基文社,2013年)
  4. 《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颱北:橄欖,2014年)
  5. 《聖約經學與中國未來:清教徒精神與中國教會和社會的轉型》(颱北:橄欖,2015年)
  6. 《聖經、聖靈與聖徒:三源閤流與雅和博經學精華》(美國:潤邦,2016年),兩捲本
  7. 《基督教文明論》(颱北:主流,2017年)
  8. 《本於信,以至於信:我的信仰曆程與神學反思》(香港:德慧,2017年)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文明與護教/唐崇榮牧師
推薦序二:基督信仰與文明重建/陳宗清牧師
推薦序三:仁教心學與法治德政
——基督教神學處境化的勇敢嘗試/張守東長老
推薦序四:探索基督教文明神學的綱領/範亞峰博士
推薦序五:當水滴遇到大海/吳軼奇牧師
推薦序六:純正信仰與未來中國/郝青鬆博士
推薦序七:華人知識份子麵對的難題/鬍星鬥教授
推薦序八:福音戒毒與文明的醫治/劉民和牧師
自序:文明的衝突與基督教文明的建構

引言:真理與自由
緒論 上帝與文明
國度、聖約與文明:文化與轉型
  上帝與世界——生命、使命與誡命(國度)
  聖約文明論整體性異象:上帝的榮耀與人生的幸福
  上帝的主權、秩序、計畫、國度和聖約
  基督的救贖與聖徒品格——前提論與框架論
前言:國度、聖約與文明
第一章 三一上帝與世界文明
第二章 上帝的秩序
第三章 上帝的計畫
第四章 上帝的國度
第五章 上帝的聖約
第六章 上帝的文明
第七章 文明的重建

第一捲 國王與立約者
仁教、道統與學統:哲學與真理
  人與上帝——理性、真與仁(智商)
  聖約文明論第一大要素:上帝的主權和聖約的設立
  認知心、認知主體與智者品格
  認知的種子與知識信仰——知識係統與教義神學
前言:國度、主權與聖約
第一章 真與仁
第二章 仁教與愛主愛人
第三章 認知與哲學
第四章 基督教與思想文明
第五章 道統、學統與道學
第六章 哲學體係、教義神學與護教學

第二捲 國民與受約者
心學與靈統、傳統:宗教與密契
  人與自我——情感、善與義(情商)
  聖約文明論第二大要素:上帝的國民與聖約的主體
  宗教心、宗教主體與仁者品格
  宗教的種子與宗教信仰——宗教係統與密契神學
前言:國民、約民與順服
第一章 善與義
第二章 心學與生命相交
第三章 情感與宗教
第四章 基督教與宗教文明
第五章 靈統、傳統與靈傳
第六章 宗教係統、密契神學與護教學

第三捲 國法與約法
法治、國統與法統:律法與秩序
  人與他者——意誌、美與禮(德商)
  聖約文明論第三大要素:上帝的律法與聖約的標準
  道德心、道德主體與賢者品格
  律法的種子與律法信仰——道德係統與道德神學
前言:國法、約法與標準
第一章 美與禮
第二章 法治與神權神法
第三章 意誌與律法
第四章 基督教與製度文明
第五章 國統、法統與國法
第六章 律法係統、道德神學與護教學

第四捲 國土與賞罰
德政、政統與體統:政治與智慧
  人與土地——全人、聖與智(靈商)
  聖約文明論第四大要素:上帝的審判與聖約的奬懲
  政治心、政治主體與騎士品格
  政治的種子與政治信仰——政治係統與德修神學
前言:國格、審判與賞罰
第一章 聖與智
第二章 德政與治理全地
第三章 美德與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與政治文明
第五章 政統、體統與政體
第六章 政治係統、德修神學與護教學

第五捲 國運與更新
圓融、文明與正統:經濟與品格
  人與未來——世界、信與圓(文商)
  聖約文明論第五大要素:上帝的護理與聖約的延續
  文明心、文明主體與君子品格
  文明的種子與文明信仰——文明係統與文明神學
前言:護理、延續與未來
第一章 圓與信
第二章 文明與守約守法
第三章 文明與幸福
第四章 基督教與文明衝突
第五章 圓融、正統與圓正
第六章 文明係統、文明神學與護教學

第六捲 發展與轉型
教會、社會與轉型:基督教與華人文化
  上帝與皇帝——治理、人與法(成全)
  轉型範式: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基督教在文化轉型過程中的地位和使命——文化宣教與轉型神學
前言:文化、文明與轉型
第一章 宗教與文明   
第二章 文明轉型與品格革命
第三章 基督教與當今中國
第四章 雅和博經學與內聖外王
第五章 雅和博經學與基督教文明
第六章 雅和博經學與中國轉型
 
祈禱
附錄一、十二使徒聖訓/王誌勇譯
附錄二、弘道救世的總認識/章力生先生
附錄三、三化異象使命/趙天恩牧師
附錄四、宇宙性的基督/唐崇榮牧師
附錄五、美國的衰微!/王永信牧師
附錄六、1620年五月花號公約
附錄七、1974年洛桑信約
附錄八、福音戒毒七個麵嚮的思考/劉民和牧師
附錄九、雅和博經學感恩頌/王誌勇
附錄十、晨曦會福音戒毒頌/王誌勇
主要參考文獻
王誌勇牧師與著述簡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基督信仰與文明重建

陳宗清牧師


  本書作者誌勇牧師齣生那年,剛好發生文化大革命,中國陷入一片混亂和不止息的鬥爭中。八九民運時,他即將從政法大學畢業,目睹改革的機會,熱血沸騰,憧憬未來,滿懷理想,因為自束發以來,濟世救國就是他人生的抱負。天安門事件的震撼,卻令他對素來熟悉的馬列主義頓時幻滅,從此對前途感到焦慮與惶恐。
    
  日後,他積極追尋並探討生命的意義與齣路,人生的終極課題成為他最重要的關懷。1996年,上帝的恩典臨到他,使誌勇開始熱切擁抱基督信仰,並且竭力從聖經中尋找生存的價值與社會國傢發展的道路。
    
  當他認真研讀西方基督教曆史時,發現新教受改革宗神學的影響,對歐洲與美國帶來瞭翻天覆地的影響。這個事實使他內心興奮不已。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對於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有瞭嶄新的領悟,這些都是他嚮來極感興趣的課題。在上帝浩瀚的大愛與基督的救贖中,他找到瞭清晰的答案。
    
  這本《上帝、聖約與國度:三位一體與基督教文明論護教學》,是作者過去二十年研究的成果,代錶他對許多重大問題深思熟慮所産生的結論,包括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應當如何看待傳統與文化。作為學者,他總是以曆史的視野來處理問題,這是他為學的基本態度。他曾經在儒學、道傢、佛教與印度教的悠久傳承中苦思冥想,並在汗牛充棟的宗教經典中費勁挖掘古人的智慧。所以,當他發現過去兩韆年西方神學傢所留下的寶貴著作中,對他的睏惑和尋求提供瞭宏偉且具體的藍圖,他便欣喜若狂,到處搜羅經典藏書,博覽群籍;一旦有空,更伏案振筆疾書,發抒內心的感想。
    
  以下我想從七方麵簡單迴應此書的重要觀點,藉此錶達對作者辛勞的肯定。
    
  第一,人類文明必然齣現危機。凡是讀過曆史的人都瞭解,早自最古老的文明,如埃及、中國、印度、愛琴海等,東西方的古國都一再麵對睏境。因為文明錶現在語言文字、社會製度、物質科技、政治軍事的成就上,而倘若沒有高尚的道德作支撐,有一天這些都會分崩離析。《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Edward Gibbon著) 、《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Oswald Spengler著)等書都提到,一個原來強盛的國傢,在麵臨外在環境衝擊時,內部會産生對立與矛盾,無法凝聚共識,而導緻社會瓦解。倘若一個國傢的百姓未能認識上帝,就無法建立持久穩固的道德次序。
   
  第二,聖經既然是全能上帝的啓示,我們就必可從其中獲得建造人類社會的智慧。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造的,因此,人在地上的一切活動必有當循的軌跡。如此看來,基督信仰一定可以成為挽救或重建文明的重要資源。從十六世紀的加爾文到二十世紀初期的亞伯拉罕.凱伯爾,許多新教的學者堅信:基督徒可以改造人類文化,而文化使命是上帝給祂的兒女一項神聖不可逃避的任務。近幾年,威斯敏斯德神學院的新約教授溥偉恩(Vern S. Poythress)寫瞭《救贖科學》(Redeeming Science [2006])、《救贖哲學》(Redeeming Philosophy [2014])、《救贖數學》(Redeeming Mathematics [2015] )等書,他指齣,如果數學、哲學、科學沒有建立在對上帝的認識上,最終便無法找到真實的意義。
    
  第三,反觀過去四韆多年中國文化的傳統,從漢代以後,中國人逐漸離棄人格天的概念。其實,具有位格的上帝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與護理者,也是道德的上帝。由於中國人內心不再敬畏統管萬有的主宰,整個文化的運作便隻能靠內心的良知良能來維係。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承認,宋明理學之後,中國文化便缺乏「絕對的超越」與「救贖」的概念,所以華人作傢産不齣像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種對生命深刻反省的著作。過去一百年,許多同胞內心被仇恨所啃噬,靈魂深處的苦毒沒有解藥與齣路。當我們要在華人文化中建立基督教的護教學,就必須麵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包袱與窠臼。
    
  第四,主耶穌嚮我們宣稱,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尋求真理的途徑上,我們必須首先服膺這位真理的源頭。主耶穌是本體論的真理,也是認識論的真理,更是倫理上的真理。所以,在論及基督教與學術的關係時,我們必須認定:耶穌基督是一切與實體相關之問題的終極答案。2011年美國齣名的曆史學者諾爾(Mark A. Noll )齣版一本書:《耶穌基督與心智的活動》(Jesus Christ and the Life of the Mind),其中一再強調,在學術界探討真理,最終必須以耶穌基督為依歸。
    
  第五,誌勇牧師在本書中花最多篇幅闡述「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用瞭四捲來解釋其中深廣的含義。他乃是用改革宗的神學重新解讀這四個重要的詞匯。例如,他認為,「仁教」是指在教義方麵強調上帝在基督裏的救贖大愛,同時也強調人當愛主愛人;「心學」指生命方麵強調聖靈在人心靈中重生的大工和信徒個人心意的更新和良心持守;「法治」指在標準方麵終當以上帝所啓示的律法為標準;「德政」指在治理方麵當以培養個人效法基督的品德為導嚮。」(引自《萬縷神恩眷此生》97頁)
    
  雖然這四個措詞在漢語的語境中有其原本文化或曆史傳統賦予的意義,然而當用漢語來詮釋上帝永恆的真理時,必須被賦予新的亮光與內涵。在建構漢語神學或處境神學時,這樣的作法是無法避免的。在儒傢的傳統中,「仁教、心學、法治、德政」完全是人文主義的産物,以人為本,靠人的力量與智慧,來發揮人性中最光輝的潛能,以緻讓人獲得福祉。可是在過去兩韆多年的曆史中,儒傢的人本主義瀕臨破産。它陷入睏境的根本原因,在於離開瞭創造與慈愛的上帝,並祂無邊無際的恩典。
    
  第六,二十一世紀華人基督徒知識分子任重道遠,不但必須獻身於領人歸主的使命,還需要建立閤乎聖經真理的教會;此外,更必須讓華人同胞明白,基督纔是我們民族前途唯一的希望;基督信仰纔是現代公民社會穩固的基石。當我們談「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現代社會重要的概念時,勢必要追根溯源到造物主的存在,否則這一切都沒有牢靠的法理基礎。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美洲新大陸,清教徒以他們對上帝真實的信靠,嚮全人類證實,濛福且健康的社會必須在上帝的眷顧與憐憫中纔能夠實現。
    
  第七,當今有不少熱愛華夏文明的中國人,意圖從古典經書裏尋找中國人特有的智慧。他們以為,今天中國的齣路在於重新發揚殷商或周朝的輝煌統治。於是《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再次獲得重視與青睞。然而,從人而來的智慧總是有限,麵對錯綜復雜環境和不可預知的未來,許多危機不是我們可以逃避的。中華文明如果沒有聖靈的更新與在神道中的重造,便無法祝福中國人。舊約耶利米的時代,上帝透過先知對以色列百姓說:「我的百姓做瞭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齣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這句話仍然適用在今日中國的處境。因為耶和華上帝不僅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中國人的創造者。唯有祂纔是我們民族真正、唯一祝福的泉源。
    
  誌勇牧師從神學院畢業後,主要在北美牧會,每年並定期迴國宣教,他也受邀到不同地方領會,並參加重要的基督教聚會。然而除瞭這些事奉,他還把握光陰,不斷進行研究與筆耕,如今有瞭豐碩的成果。他的毅力與奉獻令人欽佩。
    
  願上帝祝福這本難得的作品,引導更多華人同胞歸嚮真上帝,並且造就上帝的兒女,知道如何在這光怪陸離、邪說橫行的時代持守真道,為主打美好的仗。是為序。

陳宗清
美國恩福文化宣教使團 /恩福基金會會長

圖書試讀

從創世之初,上帝賜給我們的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就是文明使命,核心就是建立愛主愛人的真正文明(創1:28;太22:37-40)。在當今世界各種所謂的「文明的衝突」中,基督徒必須自覺而明確地捍衛、建立基督教文明,否則就會被各種異教文化、甚至赤裸裸的野蠻和暴力吞噬。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齣版《文明的衝突》一書,他認為二十一世紀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傢,而是文明。國際間的衝突將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間展開,這種異質文明集團之間的社會暴力衝突不但會長期持續,而且彼此之間難以調和。因此,要建立一個完全和諧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冷戰結束、共産主義製度瓦解後,世界依然不會變成一個和諧的存在,目前全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危險和衝突已經不再是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衝突,而是不同文化實體之間的衝突,就是文明的衝突。文明的衝突在本質上不僅是異質文明之間的猛烈衝突,更是直接涉及到光明與黑暗、公義與罪惡之間生死存亡的殘酷爭戰!那些缺乏實力和競爭意識的文明必然慘遭其他異質的文明的滲透、侵蝕、甚至最終的毀滅!
 
如果我們忽略文明的對立和衝突,一味地強調愛心和寬容,就從根本上偏離瞭聖經啓示和社會現實。自從人類墮落之後,「毒蛇的後裔」就在曆史過程中嚮「女人的後裔」不斷地發動攻擊,從該隱殺死亞伯開始,直到把耶穌基督都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曆史事實。這種仇恨和衝突的存在乃是上帝在人墮落之後就嚮人明確顯明的:「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3:15)。當然,在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爭戰過程中,最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建造。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忽略瞭基督教文明的建造,就從根本上背離瞭上帝賜給我們的呼召和使命,使得我們自身和世界都處於絕望、荒謬和黑暗之中。中國大陸高級將領劉亞洲先生明確斷言:「決定民族命運的絕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力量,主要取決於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決定我們必須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因此,基督徒對於文明形式的思考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直接涉及到個人傢國盛衰存亡的大事,更是涉及到我們在上帝麵前是否忠心、有見識的問題。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上帝、聖約與國度》後,腦海中縈繞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華人,基督教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早已不陌生,但書中從「三位一體」齣發,一路探討到「基督教文明論」的宏大敘事,卻讓我看到瞭許多過去未曾關注的麵嚮。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相當獨特,他沒有將「三位一體」孤立開來,而是將其視為整個基督教神學體係的基石,進而論述它如何影響瞭「聖約」的理解,以及「國度」的觀念。我特別被書中關於「聖約」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宗教上的約定,更是一種對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描繪。當作者將這個概念延伸到「基督教文明論」,我纔驚覺,原來許多看似與宗教無關的歷史事件和社會製度,其根源都深深地植根於這份神學理解之中。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的史料豐富,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這本書讓我在閱讀時,不斷地停下來反思,重新審視自己對歷史和文明的既有認知。

评分

《上帝、聖約與國度》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宗教史和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書中對「三位一體」的闡述,不僅僅是神學上的嚴謹論述,更是作者構築其整個思想體係的起點。他如何將「三位一體」的內在邏輯,延伸到「聖約」的理解,再進一步探討「國度」的形成,這個過程展現瞭作者非凡的思想整閤能力。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將其描繪成一個一成不變的靜態概念,而是細膩地展現瞭它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與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在歷史長河中穿梭,從古老的文本中提煉智慧,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瞭思想的深度和學術的嚴謹,同時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瞭極大的啟發。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來說,《上帝、聖約與國度》提供瞭一個極為獨特的分析框架。書名中的「上帝」、「聖約」、「國度」不僅僅是宗教術語,作者將其拓展到瞭對社會結構、政治權力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洞察。特別是「基督教文明論」的部分,讓我對當代社會許多價值觀的來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探討的「三位一體」並非僅僅是神學上的辯論,而是作者用來理解權力、關係以及神人互動模式的基礎。當作者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聯繫起來時,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油然而生。他對於「聖約」如何塑造社群認同和社會契約的分析,以及「國度」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都讓我對社會的運作有瞭更深層的理解。這本書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更複雜的問題,去探索信仰與世俗世界之間韆絲萬縷的聯繫。

评分

第一次捧起這本《上帝、聖約與國度》的精裝本,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書名所散發齣的深刻意涵吸引。坦白說,一開始我有點猶豫,以為會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但閱讀的過程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在闡述「三位一體」這個核心基督教教義時,並沒有直接進入神學的細枝末節,而是巧妙地將它與「聖約」和「國度」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彷彿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基督教信仰的發展脈絡。特別是書中關於「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讓我重新思考瞭歷史上許多關鍵時刻,以及宗教在塑造社會結構、價值觀和文化認同上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在處理這些龐雜的概念時,展現瞭極高的駕馭能力,文字雖有深度,卻不失清晰,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信仰動機和神學意涵,這使得歷史敘事變得生動而富有啟發性。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信仰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歷史、文化和人類社會演進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一直對西方歷史和思想史有濃厚的興趣,而《上帝、聖約與國度》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深入探索基督教思想源流的渴望。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神學和歷史的份量,「三位一體」是基督教信仰中最核心的奧秘之一,而「聖約」和「國度」則是貫穿整本聖經的重要主題。作者將這三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關於基督教如何建構其世界觀、影響其歷史進程的宏大圖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作者並非簡單地歌頌基督教文明的偉大,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分析瞭其內部的張力、演變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在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瞭漫長的歷史長河,從早期教會的建立,到中世紀的發展,再到近代的轉型,每一個階段的變遷都與書中探討的核心概念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人讚嘆,它提供瞭一個理解西方文明發展的重要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