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收到這本書的文稿,希望由我來寫推薦,看到書名,身為茶人的我,直覺有瞭一定的想像,以為講的是韆利休令人醉心唏噓的生平、齣世的美學、浪漫的情懷、茶湯的宗教意義,能讓人恣意浸淫在茶氛圍的一本茶道藝術論。
看完瞭書稿纔發現,原來是一本極為理論的書籍,由原本不太熟悉一代茶聖的作者,慢慢研究瞭解,産生觀察,來解釋日本文化中不同於各國美學、生活習慣與特殊性格的一切相關,原來是衍自於早期一代茶聖韆利休的茶道美學精神,而産生的宗教儀式、教育傳讓,而成的現代生活型態,書中用瞭藝術、心理、運動等現象串聯推論,來印證今日的日本之所以為見。
書中大緻探討瞭所謂侘寂美學,縮小藝術等各種文化現象。
日本隨處可見的生活陶藝用品,很多人都很喜歡,也包括我在內,這種厚實、有點重量手感、有些顆粒、糙磨錶麵,且釉色不均,且會發現縱然同一作者同一款作品,亦難完全相同或大小比例,在很多國傢這樣的作品都會被當成是瑕疵品給品管打掉,但在日本卻享受著這樣的瑕疵美感。
如此的美感價值亦不同於曆史悠長的中國青瓷、白瓷,無論任何朝代都強調著釉色、畫工、精美細緻、追求比例完美,或如西方國傢的骨瓷強調胎薄如蠶翼,能透光晶瑩。
這樣的差彆美感即於韆利休最為人知的侘寂藝術。作者從一群現代觀察路上事物的人們,從他們眼中來發現,現今世界上隨處角落都能看見破落的、衰敗的、被人遺忘的各種扭麯突兀的缺陷,例如斑駁毀壞的牆麵、房捨或者隨風飄散的垃圾袋,車水馬龍的馬路上自然生長的小花小草,堅毅且飄搖卻逕自生長等等現象,認真觀察會喚起一些特殊感覺,打醒僵化的觀念,産生瞭著迷,因為産生瞭感覺,而産生瞭藝術感。試想,古時的茶人們,所謂歪七扭八粗糙的茶碗,就是這樣的美嗎?這樣的發現讓人感受到所謂韆利休的侘寂美感原來是一種心境上的美學。
日本什麼都小,是大傢都知道的,雖然體積小卻有極大化的功能,不論是房子的收納,工業科學醫藥的研發,縮小藝術讓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總是名列前茅。
這樣縮小的藝術也來自韆利休的極小化美學,我們都知道韆利休的待庵茶室隻有小小兩疊半榻榻米,於作者陳述中,源自於韆利休時代的窮酸低調藝術,因為欣賞極小藝術所以利用最小的東西、最少的顔色、最少的文字、最淡的氣味,來隱含最大的內容而産生齣的。
這樣的小空間不隻需産生極少或極小物件,更需要的,也是人格的縮小,不強調個人得失而注重團體榮辱,因為韆利休的前車之鑑,當個人聲望極大勝過主王,功高震主,最後隻能被賜個切腹自殺,不得終老的悲劇。
這本書用瞭一般人的視界來一窺日本的傳統文化古今串說,簡單敘述明瞭一切,原來如此……
林筱如 自如清庵茶書院庵主
推薦序二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誘因,便是韆利休之死。
其實這本書內容廣泛,每個主題都能在幾個句字就詮述完整,這是作者的特異功能。而作者以韆利休的一生,包括過逝後人們對茶聖的敬仰為媒介,寫齣關係到每個人生活中的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生態環保、政治、藝術與人文。
想學日本茶道一定要先看完這本書,為什麼?因為看完這本書纔知道日本茶道要學什麼,老師在教什麼,學瞭之後,目的是什麼。
本書不同於一般書籍,一般書籍就是錶達瞭作者的意誌與專業,讀者跟著學習,而這本書是作者與讀者共同探索韆利休的一生,包括過逝後日本這個國傢所發生的各項事與物的前因後果,作者再從多方位的因素歸納、總結。
看完這本書,我太喜歡作者瞭。
我最喜歡作者解釋「前衛藝術」這個段落。
前衛就是無前例可循,作者用我們生活周遭隨眼可得的景像來解釋,原來這些景像,大傢看歸看,沒有人去注意,沒有人將這些身邊各種景像整閤起來,找齣前因後果。作者舉道路觀察學做例子:路上為什麼齣現一個小洞?齣現小洞後長齣小草,因為沒有影響人類生活起居,大傢就沒去關注它。
突然有個人將道路上發生的事情記錄起來,如卡車翻車,再去研究為何翻車,一天當中什麼時候發生的機率最高,這就是前衛的道路觀察藝術。
我是教茶的老師,當我在教授茶樹品種時,發覺學生聽不懂,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知識領域去消化新的資訊,我就會先講大傢都曾經接觸過的農産品,這個農産品因不同品種有不同的外觀、滋味,再帶入茶樹的不同品種,學員就會很開心的說:懂瞭。
作者更有特異功能,能將無型的東西,解釋到有型、有量,還清楚說明,利休泡茶時如何孕育「氣」,如何將「氣」運輸給接受茶的人。一樣是茶老師,利休的功力就勝過太多瞭,因為我隻能講授茶葉本身在成長中如何接收大地之氣。
作者常用打棒球來比喻生活、藝術,真是奧妙!例如二齣局,一、二壘有人,接下來打擊這一棒壓力很大,教練喊暫停,教練與打擊者麵授機宜,結果打齣二壘安打。好奇的是,教練教瞭什麼?其實教練隻有點個頭、做個手勢,這就是生活藝術。
還有日本茶道所重視的「侘寂」,寡言與多話,到底是多話勝瞭?還是寡言纔能天長地久?
利休生平從一五二二年到一五九一,逝世已四百多年,而他的精神與日本國同在。
藍芳仁 亞太創意學院茶業技術應用係係主任
(按推薦人姓名筆劃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