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二版)

少即是多(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極簡主義
  • 生活美學
  • 設計
  • 傢居
  • 收納
  • 整理
  • 生活方式
  • 個人成長
  • 幸福感
  • 實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擁有更少,活得更好

  文明的本質不在於數量上的無限擴張繁衍,而在於對人類需求的反思與減量。——甘地

  偉大有限製,速度有限製,數目有限製,復雜有限製,超過進步限度而遭遇的懲罰,反而比進步本身更為嚴重。——伯裏爾

  這本來得正閤時宜的文集,結集瞭一些發人深省的生活哲學格言,受到古老的中庸傳統,以及經濟與保育的自然規律所啓發。它把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男女智者帶到我們身邊,他們的作品探索瞭生活中簡單和溫和的美德,諄諄細說簡樸和生活之道。
孔子、密勒日巴、魯米、艾剋哈特、達文西、梭羅、泰戈爾、鈴木大拙等聖者哲人,在書中跟我們分享他們對慾望和需要、生活與工作的思考。這是一本値得在安靜時刻細細品嘗的好書,它可以讓人躬身自問:我們的生活腳步是否過於忙亂,追名逐利的生活是不是值得過。地球還能經得起幾代人的貪婪剝削?

本書特色:

  .曆久不輟的生活哲思文選,匯集古今中外聖者哲人作品,探索簡樸和生活之道。

  .重新評估財産觀,對於經濟價值及自然、生命、慾望、需求的省思,深刻理解財富之道。

  .《小即是美》作者修馬剋(E. F. Schumacher)專文推薦。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古狄恩.範登布洛剋(Goldian VandenBroeck)


  作傢、編輯。

譯者簡介

倪婉君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社編輯。

高誌仁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譯有《西方正典》、《德蕾莎修女:一條簡單的道路》、《美好生活》、《靜觀潮落》等。

梁永安

  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專業譯者,譯作上百本,包括《文化與抵抗》、《啓濛運動》、《現代主義》、《Rumi:在春天走進果園》、《老年之書》、《群眾運動聖經》、《民主會怎麼結束》等。

張培倫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譯有《康德》、《馬基維裏》。

莊勝雄

  中國文化大學英文係畢業。曾任颱灣時報、(美國)遠東時報副總編輯。
 

圖書目錄

〈原著序〉◎修馬剋(E. F. Schumacher)

1|自願貧窮與單一價值

2|禮贊貧窮
心領神會
對我而言,貧窮就是……
選擇貧窮,熱愛貧窮

3|貧窮姑娘

4|錢嫂
錢之爲物

5|正確之事
正道即爲至寶
政治紛擾
道德貧窮之種種
人心不足
牧羊人與財富之奴
拜金大道

6|慾望╱貪婪,必要╱需求
作繭自縛

7|自我節製
滿足,而後平靜漫步
善變的命運女神
甜美滿足
節儉是優雅的美德
中庸之道爲黃金法則
拒絶俗物,尋求虛空
超然自守,突破執著
無限本性與有限物質
徹底放棄
讓它去吧!

8|生態
超越迷失的成長狂潮
伊甸園裏人滿為患……
替代能源
不多要,不浪費

9|安貧樂道之旅
輕鬆旅行的藝術

10|自願貧窮與時間
活在當下
閑暇與閑散
正確的生活
工作中的冥想
贊揚體力勞動
提升工人階級

11|選擇形象:生活╱風格
簡樸生活的力量

12|創造性的貧窮:苦行的美學
藝術傢的純粹自由
「美」跨騎在一頭獅子背上
野地裏的百閤花
飲食適中,非貪吃歡愉

13|應用貧窮:教育
不哭的嬰孩
自主學習

14|自願貧窮與美國
淨化中的美國
從內部改革開始
個體的力量
 

圖書序言

原著序

生命走的是麯綫邏輯——少即是多,蘊含著強大的解放力量


  少即是多?什麼?這是《艾莉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裏的算術嗎?

  「再多喝點茶,」三月兔嚮艾莉絲說。

  「我都還沒喝呢。」艾莉絲不悅地答道。「所以我沒辦法再多喝點。」

  「妳是説,妳沒辦法少喝點。」兔子說;「如果妳還沒喝的話,再多喝點是很容易的。」

  或者這是巫術的語言?

  「優即劣,劣即優……」

  若是從直綫邏輯或數學的標準來看,答案很簡單:一派鬍言。然而,讓人憂喜參半的是,生命不是直綫邏輯所能包納;生命走的是麯綫邏輯,老是把事情翻來覆去的,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整個顛倒過來。

  和平主義者變成好戰份子。
  自由鬥士變成獨裁者。
  福惠變成詛咒。
  省力的工具變成難以忍受的負擔。
  幫助變成阻力。
  多變成少。

  我是經濟學者,很幸運能在多年前便有此體會。(當時不算是幸運,因為有很多人當我是瘋子!)我的體會是:萬物都是有限的,但有些不是那麼有限。任何思想體係若自認無所侷限,必將錶現齣明顯的限製。物質主義及其子嗣——現代經濟學——便是自認無所侷限,而且就算認知到侷限也不能做些什麼。這是可怕的地方。自我設限、自我節製、知所侷限——這是賦予生命、保護生命的動力。我們所需要的新經濟學必將基於以下的認知:

  經濟發展隻能「到某種程度」;
  生命隻能復雜「到某種程度」;
  追求效率或生産力隻能「到某種程度」;
  使用無法再利用的資源隻能「到某種程度」;
  完整人性對細密分工隻能忍受「到某種程度」;
  以「科學方法」代替一般常識隻能「到某種程度」;
  以及種種的種種。要記住,這些「程度」可都比一般人所想的要保守許多。

  是的,新經濟學乃是真切的「限製法則」——實際上就是「解放法則」。

  當時是一九五五年二月,我以佛說作結:「願眾生喜樂。」如今,眾生都不太快樂。

  直綫邏輯簡單明快,電腦是個中能手。就人類而言,最有邏輯觀念的是小孩子:他們可說是精確的邏輯動物。「多就是多,少就是少」——說瞭就算。當我們長大瞭、 成熟瞭(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熟的!),我們便能超越直綫邏輯;這並不是要拋棄此等邏輯,而是要讓它適得其所。然後我們會發現,少可能是多——的確,少就是多,因為美國人的平均消費量是印度人的五十倍。

  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裏東拉西扯的呢?那是因為直綫邏輯正要鳩佔鵲巢、登堂入室。我們的生活內容大部分是個人關係和超個人關係所交織而成的。「個人」指的是我們和丈夫、妻子、小孩、親戚、朋友、同事的關係;「超個人」指的是我們和意圖、目標、渴求、理想、權力、上帝的關係。邏輯對我們的個人與超個人關係沒什麼幫助,但是對我們的物質關係而言仍是不可或缺——如何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裏得到些許物質上的安全感。

  邏輯有兩種。其一是直綫邏輯,我們賴以維生。其二為麯綫邏輯,事物因之皆得「度量」,否則便將適得其反,此邏輯是我們賴以維係生命的價值。

  一時之間,少真的是多瞭。

  生命中沒有比發現(我在這裏所說的)麯綫邏輯更美妙的事瞭。少即是多,其中蘊含強大的解放力量。需求越少,憂慮越少;憂慮越少,個人及超個人關係就會越好。不用加入瘋狂的爭奪大戰,不必賺許多錢。煙草若要課稅,而如果你不需要煙草——那又與你何乾?

  人生在世並不是要來盡可能地消費。生命的道理很簡單,像是:

  己之所欲,務施於人;
  愛鄰如己;
  彆讓美好事物溜走。

  何必拐彎抹角?這就是生命之道。多就是多,此乃路障。少即是多,聽來怪異,卻是明路。我們眞正需要的非常少,隻要有心,沒有不能滿足的——這有賴我們內在的認知。

  此書編者為我們每一個人做瞭一件美妙的事。這本文選告訴我們,如遵循自求簡樸的原則,我們會擁有最美好的生活。

◎修馬剋(E. F. Schumacher,《小即是美》作者)

前言

自願貧窮與單一價值


  自願的貧窮是財富的延伸,是深刻理解財富之道。

  如今,財富完全以經濟價值來衡量。國傢與個人汲汲於獲取財物,對自然資源與個人人格因之受到的影響不以為意。擁有財物纔稱得上擁有,人類耗費心力增加財物,而無心對自身能力做創新的發揮。藝術與哲學活動本來還能為創造力提供自在揮灑的空間;如今這些活動已成為廣大經濟體的一部分:哲學與藝術成瞭託身私人特權與體製的學術事業。

  在富有階級當中,少有人能免於此等「單一價值」加諸文明的諸多苦楚。施捨的福利也幫不上忙,因為問題所在並非身體的飢寒,而是道德的睏乏。有富就有貧,然而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份自然的富足可待追求。世人輾轉於強迫上身的價值層級,這是需要改變的結構體係。然而,隻要金錢萬能的態勢不變(馴化的人心已習於此道),人必定全心全力專注於獲緻錢財,消費者的需求必然不斷擴增。

  為瞭爭奪那必然是有限的財貨資源,所造成的最大憾事之一是,人與人不再能自由自在地相處。人際關係逐漸變質,因為朋友來往也得計算有沒有足夠的報償。人與人接觸隻著眼於金錢上的利益,將文化意涵拋諸腦後,更彆提精神層麵的考量瞭。由錢財所構築的虛幻世界撐起「單一價值」,對自我與他人內在的洞察與領悟日益衰竭,龐大的一元結構體遂告成形,人性在其中不過是發育不全的短小殘株。

  指齣當前的狀況是什麼模樣,這要比做齣矯正措施簡單得多。大企業抓住人們對許多不實用物品的消費慾望,唯有培養另類價值纔會讓這些企業耍不齣花樣。年輕的一代越來越能察覺齣傳統成見的淺薄疏漏,卻沒有適當的替代之道。若不願投身於競逐名利財貨的洪流,處境就會變得有點緊張,能接受此一緊張態勢的唯有那些深刻理解自願貧窮是怎麼一迴事的人。

  哈林騰(Michael Harrington)在《另一個美國》(The Other America)裏提及智識型的窮人。「那些聰慧敏銳的人順勢選擇貧窮,而不願屈就空洞荒蕪的財富。」但他也指齣,在此一社會階層中,人們對生活所做的選擇隻是暫時性的,是為瞭開創自己的未來爭取時間,也為瞭贏得一定程度的認同,或者不過是在迴復原先社會地位之前稍作歇息。這些人所選擇的貧窮不是最終的目的,不是一種開創性的活動。

  因此,重點並不是撤除財産,而是人類生活中財産觀念的重新認知。新鮮空氣、乾淨的水、寜靜、心安、健康以及——最重要的——最廣義的自由等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日漸稀少,可見重新評估財産觀念的時機已經成熟。一般而言,財富和都市是分不開的;因此,想要追逐財富,保有財富便得和都市共瀋浮。財富讓你我被市場與匯率波動等非個人所能控製的因素牽著鼻子走,失落焦慮自不在話下。疾病伴隨富裕的生活、過量飲食、自我放縱而生。這些不幸是有錢人的專利,幸運的人生活中則比較沒有這類問題。在這裏,財富——或可形容其為「麻木不仁」——意謂擁有財貨、産業、金錢;幸運指的是金錢買不到的人生之樂。幸運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常常過著不幸運的生活。

  要解決財富所引發的問題,必須重整行事動機價值觀,有無財産則無關緊要;也就是將意識與自覺注入財富之中。建構新的價值體係,尋迴失落於滔滔財富洪流中的傳統價值,在一窩蜂的流行熱潮中高舉個人價值,這些努力對年輕人而言顯得越來越重要。遺憾的是,這些作為通常是屬於工作之餘的「閑暇」時間,主要的精力還是要拿來在財富導嚮的社會中打拼,於是那些亟需替換的價值觀就在人們打拼的過程中得到強化。要知道,顯赫的財富唯一的要害就是人們不再追著它跑:自願貧窮是徹底解消財富貪欲的第一步。

  在一個為瞭獲取舒適感、安全感和感官享樂而努力追求財富,並視此等追求為人生所當為的文化中,貧窮的概念並不是那麼吸引人。各種拜物思想貪戀安逸的現狀,完全不顧意識進化的需要。針對此一既存的苟安景況。自覺意識正要進行反撲,其憑藉是說「不」的自發行為,而非說「是」的從無到有。

  天神與畜牲都是以確定的姿態來創造事物;人類兩者皆非,但就某一層麵而言也可以說兩者皆是,於是便成為兩者的中介。人類擁有獨特的、天神與畜牲所沒有的反思意識,後兩者皆是以確定不疑之姿放手創造自己的世界,沒有什麼反思的:天神齣於屬靈的直覺,畜牲齣於低等智能所能感受的物質氛圍——如果我們願意,此一物質氛圍也會視我們底層生命經驗的一部分。然而,隻有人類大腦皮層的活動能夠發揮意識的作用,而有拒絕、觀察、中介等行為,而正是在這些行為當中,人性展露齣眞正的價值。

  有錢人的有利地位使其很可以透過自願的貧窮讓生命得到根本的提昇,而如果錯失此一機會,其生命便是一團烏煙瘴氣,他們大可以在金錢價値環伺下選擇自己的經驗內容,而不為單一定則所睏。如果自由唾手可得。為何還要選擇奴役?他們可以選擇遠離匱乏。那是一種最精良的選擇。自願的貧窮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一種英雄式的抉擇。財富階級會不會如此麻木不仁,讓這種機會輕易溜走?此一崇高的擇專屬於極少數人,這些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大筆財富;在這個圈子裏、任何變動都會釋放齣許多重要的生活資源。

  對一般民衆而言,這種隨心所欲的選擇是無法想像的。但這並不代錶廣大民眾享受不到自願貧窮的好處;相反地,此一正確的選擇將益發突顯其價值,因為隻要在生活基本需求上得到滿足、非必要的事物開始打亂我們的生活、過度浪費的徵兆開始顯現的時候,自願的貧窮就會發揮作用。如今,上述情況顯然已在許多傢庭中齣現,其中包括不少「美國貧戶」。就像飢餓的印度婦女伸齣乞討的手,腳底下卻踩著極富營養價值的植物;同樣地,擁有電視與雪車的美國「貧戶」不過是在知識上和開創性上顯得貧乏,再一次證明單一價值觀所造成的無知與疏失。

  我們已習慣於付錢買食物,而從沒想到彎下腰去撿拾漿果和可食用的植物根莖。這種貧窮已積重難返,我們隻能指齣其成因,亦即文明世界裏麻木不仁的財富,指齣其最不堪聞問的效應。然而,縱使無法確知自願的貧窮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成果,我們仍然可以做齣選擇——選擇財産日益瀋重的負荷;抑或選擇在過度浪費的徵兆初次顯現的時候,察覺到生活基本目標已經達成,應該把握大好時機去探索生命其他的麵嚮。在資産階梯的最下層,相對於能在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做齣選擇的人,仍有少數僅能勉強度日的、沒有選擇的、隻能活在匱乏之中的窮睏貧民。對這些人而言,窘迫的時間與空間根本容不下什麼自願的貧窮。我們所等待與期盼的是那些比較幸運的同胞們,能藉由自願的貧窮來轉化其意識與認知。

  將從本書受益最多的是那些什麼都有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好整以暇地探索簡樸的自由,同時也明白如果自己願意的話,就可以獲得立即的救贖。自願的貧窮不是「一言既齣,駟馬難追」的隆重誓約,也毋須像聖芳濟(St. Francis)那樣堅守清貧的生活;現代人大可以像塞內加(Seneca)一樣把它當成一種練習或運動。

  講到這裏,讀者應能明瞭,抵製迫人的財富並不需要激烈抗爭,形之於外的事實上是再敎育的溫和過程。除瞭自我要求之外彆無所求,擺脫財富的控製力量,這種自主的姿態不是任何政治機構所能擺佈的。自願的貧窮離開瞭辛勤忙碌的人群,在自主的自我空間裏強化其力量,彷彿無政府狀態般全然訴諸私密的自我。沒錯,在物慾橫流,個人利益恣意擴張的年代,法律監督與政治管理自有其必要,但監督與管理並非自願貧窮的原始動機。這種消極的抵抗並不要求棄絶財富。事實上,自願的貧窮如要付諸實行,財富的存在是必要的。自願的貧窮是財富的延伸,是深刻理解財富之道。今天,狂傲的財富恐有自取滅亡之虞,而於其做最後掙紮的同時,整個世界恐怕也會鬧得天翻地覆,這一切都需要自願的貧窮挺身而齣,給財富一個比較溫煦的麵貌。一個如此豐饒的星球如果喪失瞭富足之道,將是何等奇恥大辱!

  因此,那些擁有太多的富人要注意瞭。明日地球的空間與資源將日益稀少,那些陷於結構性貧窮的團體或國傢會越來越感不耐,自由企業的擴張行為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製。我們必須支持有自覺意識的財富,以及不一心一意求取私利的資本;自願的貧窮可以在不侵擾基本自由的前提下消弭所有衝突。目標很簡單,對有錢人而言卻經常是難以捉摸:生活中的滿足感。

範登布洛剋(André VandenBroeck)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