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我為什麼要辭職? 兩個月前,我從工作瞭3000天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辭職瞭。從二十齣頭到而立之年,我隻在這一傢單位工作過,感情還是很深的。下定決心離開體製,需要一定的勇氣。
身邊很多人錶示不解,你為什麼要辭職?在三甲大醫院有穩定的工作多好!你是追求高收入去私立醫院嗎?是要跟上這股風潮去創業嗎?
我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人,做齣這個決定的原因也很簡單:全力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健康傳播。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也麵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時間越來越不夠用瞭。
婚後傢庭責任不斷增加,尤其是有娃以後,像過去那樣每天下瞭班抽齣3個小時來寫科普是不現實的;一些新聞事件、新産品,我大約要花10個小時來深入研究——這幾乎是我一整周的業餘時間。
同時,隨著工作的深入,我的時間平衡徹底被打破瞭,我多數日子每天隻能睡4個小時(辭職以後我知道自己睡到自然醒需要8個小時)。換言之,我既無法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更無法像我教育彆人那樣去照顧自己的身體。
因此,即便是以身作則,我也應該理性地做齣取捨。
雖然很多前輩批評我考慮問題不周全,但或許就是我這種隻能專注做一件事的性格,纔讓我10年來始終走在我想要走的道路上。最終,我選擇瞭放棄醫院的工作,擁抱我熱愛的健康傳播事業。
二、健康傳播能做到什麼高度? 今年,我作為第一作者在一份SCI期刊上發錶瞭一篇關於社交網路健康傳播的評論文章。在此之前,我一直嚴守健康傳播的科學客觀性和嚴謹性,但從來沒想到健康傳播還能當作一項科研專案去做,也能被具有影響力的同行評審期刊所關注。
北京所有的營養學會,我都是理事,我還曾做過北京市營養學會營養宣教分會副秘書長。但我內心對「宣教」這個詞還是很抵觸的,「教」在某些方麵意味著崇拜、迷信,而健康傳播需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甚至是對自身的批判。
可是,營養學研究的很多因素在個體身上短時間內是看不到效果的,靠個案觀察得到的結論常常會誤導大眾,甚至就算你知道瞭規律,實踐時還是需要個體行動的配閤,所以科學的內容往往會變得難以「落地」,或者容易被麯解。
為此,我除瞭盡力分析盡可能多的營養話題,還一直堅持把作品做得簡單明瞭,我會用理性思維把話題梳理清楚,補充你不知道的知識和事實,最後讓你自己來判斷,並為你的選擇負責。然而這種作品已經難以滿足現在很多讀者的需要瞭,除瞭內容靠譜,很多人還需要更好的體驗。
1.內容貼近讀者 作為新一代知識服務者,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給大傢提供熱門話題的談資,解決大傢的疑惑。此外,對於一般的健康話題,還會說服讀者,改變讀者的價值觀,讓讀者在行動上做齣改變。
這也意味著,健康傳播的內容,很多時候不僅僅是講一個原則那麼簡單,還包括各種新齣的産品應該怎麼選,傢裏的慢性病患者應該怎麼吃……這些更加具體、更加個性化的內容。
這項工作是很復雜的,特彆是在一對多服務的時候,就需要新技術瞭。
2.利用新技術 社交網路本身就算新技術,資訊傳遞速度快、去中心化、復製零成本,這都是優點,我自己就依靠社交網路成瞭國內網上最火的營養師之一。
其實,還有很多新的形式和工具值得嘗試。為瞭讓大傢印象深刻,我會盡可能在提供復雜內容時附上思維導圖,供大傢參考;為瞭迎閤大傢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的需求,我還會推齣一些音訊和短視頻;為瞭更熱鬧地與大傢互動,我還會搞搞直播……
3.打破資訊繭房 隨著資訊爆炸,各種各樣的APP在佔據著大傢的心智,資訊傳遞往往隻能在一個個小圈子裏進行,很難擴展齣去。
微博恐怕是當前互聯網上最開放的平颱瞭,利用這個平颱,你既可以聽到彆人的聲音,又可以誠實地發齣你自己的聲音。我就是在微博上經營瞭7年,積纍瞭250萬粉絲。當然瞭,互聯網産品變化得很快,但不變的還是人,你需要讓更多的人信任你。
4.建立信任 這年頭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常常是過量的,特彆是營養資訊。說實話,我在百度直接搜索瞭一下話題,幾乎搜不到什麼靠譜的營養內容。我自己都會選擇個彆值得信任的專傢,這也說明瞭信任的重要性。
不過,「人設」崩塌似乎也很容易。為此,我的做法是從來不把彆人當傻子,堅持不說違心的話,甚至我一直堅持不跟保健食品、補充劑、母乳代用品、藥品企業進行商業閤作。
5.雙贏與成長 雖然我是營養專業科班齣身、清華大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但如今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想掌握最新的營養學進展,滿足大傢日常生活中有關營養的方方麵麵的知識需求,就必須花費很大的精力不斷學習,更何況創造高品質的作品是需要成本的。
三、為什麼還要齣書? 其實這本書中的多數內容我都在互聯網上發錶過,隻不過網上的內容往往隻能在短短的一兩天內集中傳播,幾乎不會有人再去係統地閱讀。由於內容比較零散,通讀體驗也不會很好,而經過專業編輯的加工,形成一本書,則具備瞭係統學習、珍藏、作為禮品送人等價值。經過火眼金睛的網友們的挑錯,相信書中的內容也更為可靠,希望能讓您滿意。
另外,此書送給我的女兒早早。
顧中一,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