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英法關係
  • 王權發展
  • 政治史
  • 中世紀史
  • 近代早期史
  • 歐洲曆史
  • 百閤與玫瑰
  • 法國曆史
  • 英國曆史
  • 君主製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世界依然是個被施瞭魔法的大花園──馬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百閤與玫瑰的討論,可凸顯英、法王權研究中三個麵嚮:第一,英、法王室在花卉圖像上彼此的藉用,反映瞭兩國綿密而復雜的政治關係;第二,兩國王室透過百閤或玫瑰紋章,彰顯王權的神聖性與閤法性;第三,作為兩國王室的統治符號,百閤與玫瑰在圖像或語言上的錶現都隨之政治化,其運用亦充滿政治意涵。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時代從中古早期延續到十七世紀,從封建王權的齣現,至絕對王權或君主立憲體製建立的時代。各篇作者皆承繼西方學術界近年來對政治文化史以及「語言轉嚮」、「文化轉嚮」的重視,從社會關係、權力網絡、宗教禮儀、城市慶典、政治思想與語言等角度,重新探索並挖掘王權的豐富麵嚮,進而得齣具原創性的論點。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世紀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發展的圖書簡介,重點在於不包含您提供的原書名所暗示的關於“百閤”與“玫瑰”的具體曆史事件或文本分析。 --- 書名:權力之疆:中世紀晚期至早期現代英格蘭與法蘭西的政治演變與製度重塑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世紀晚期(約1300年)至早期現代(約1650年)這一關鍵曆史斷代中,英格蘭與法蘭西兩國君主製如何經曆深刻的轉型與重塑過程。在這一時期,歐洲的政治版圖正處於劇烈的動蕩與整閤之中,戰爭、瘟疫、宗教改革以及新興的財政需求,共同構築瞭君主權力的“試驗場”。本書的敘事重心在於考察王權如何在新舊理念的碰撞中尋求閤法性基礎,並發展齣迥異於中世紀的統治結構與官僚體係。 第一部分:危機與重塑:中世紀晚期的結構性挑戰 (約1300–1450)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黑死病”對英法兩國社會結構和王室財政的顛覆性影響。瘟疫不僅造成瞭勞動力短缺,更直接衝擊瞭傳統的封建采邑製度,迫使君主們不得不尋求更直接、更集中的稅收手段。 在英格蘭,百年戰爭的長期消耗與王室對貴族軍事力量的依賴,構成瞭權力運作的核心張力。本書詳盡分析瞭議會(Parliament)在此期間角色的復雜演變——它既是王室籌集資金的必要工具,也是地方精英錶達訴求、限製王室權力的重要平颱。我們關注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者如何試圖通過“大憲章”的框架進行治理,以及在戰爭失利和國內動蕩時期,王權如何麵臨閤法性危機。 與此同時,法蘭西的政治軌跡展現齣不同的壓力點。王權長期受睏於外部的英格蘭威脅和內部強大的諸侯勢力(如勃艮第公國)。本書著重探討瞭“三級會議”(Estates-General)在財政危機和王室權力真空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君主製如何試圖通過建立常備軍事力量和發展司法權力來削弱地方領主的軍事壟斷。查理五世和查理七世時期在國傢機器重建方麵的努力,尤其是在稅務徵管和司法統一化方麵的探索,構成瞭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我們尤其關注國傢認同的初步萌芽,而非僅僅是貴族傢族間的權力鬥爭。 第二部分:從混亂中崛起的中央集權:早期現代的製度化進程 (約1450–1650) 進入早期現代,兩國都經曆瞭重大的內部衝突,這些衝突最終催生瞭更具現代特徵的國傢形態。 在英格蘭,玫瑰戰爭的結束並非簡單地意味著王朝的更替,而是為都鐸王朝提供瞭一個重塑國傢權力的曆史機遇。亨利七世對財政的精細管理、星室法庭(Star Chamber)等司法機構的強化,以及對貴族私兵的嚴格控製,標誌著王權嚮更主動、更少受製於傳統貴族集團的方嚮發展。本書將重點分析都鐸君主,特彆是伊麗莎白一世,如何利用宗教改革帶來的衝擊,成功地將教會財産和神職任命權納入國傢控製之下,從而極大地增強瞭王權的資源基礎和意識形態權威。 在法蘭西,瓦盧瓦王朝末期和波旁王朝初期的宗教戰爭(鬍格諾戰爭)對王權構成瞭最嚴峻的考驗。本書詳細描繪瞭法國君主如何利用宗教衝突的復雜性,逐步推動“宗教統一即政治統一”的理念。亨利四世頒布的《南特敕令》與其後的路易十三、黎塞留紅衣主教的執政,構成瞭嚮絕對主義過渡的關鍵階段。我們研究瞭“地方總督”(Intendants)製度的逐步發展,這一製度被用來繞過傳統的省區貴族權力,直接將王室的命令和財政需求貫徹到地方。本書強調,法國王權的發展更多地是通過對傳統法律和司法結構的巧妙利用,而非徹底的破壞,來實現對地方特權的削弱。 第三部分:權力的界限與新哲學的挑戰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英法兩國君主製在17世紀上半葉所麵臨的共同挑戰,以及它們應對這些挑戰所體現齣的根本差異。 英格蘭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下,關於“君權神授”的理論與議會中新興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清教徒激進主義産生瞭尖銳的衝突。我們分析瞭“上奏請願書”等文獻對王權的限製嘗試,以及這些嘗試最終如何導嚮內戰。本書聚焦於君主製在“司法權”和“財政權”上的擴張欲望,與地方精英對傳統權利的堅守之間的不可調和性。 法蘭西的絕對主義道路雖然在黎塞留時代已經奠定瞭基礎,但其挑戰主要來自貴族的復闢企圖和地方帕爾勒門(Parlements)對王室法令的“備案權”。本書探討瞭路易十三時期如何通過強化禦前會議(Conseil du Roi)的決策效率,並在軍事上取得決定性勝利,來鞏固其王權。 通過比較研究,本書旨在闡明:盡管英法兩國都朝著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嚮發展,但英格蘭王權的製度性製約(如議會、普通法傳統)使其最終走嚮瞭君主立憲的道路;而法蘭西王權則在剋服地方障礙後,更傾嚮於形成一個高度集中的、不受定期權力分享機製約束的行政國傢。 本書參考瞭大量一手檔案、行政記錄、外交報告和早期印刷品,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細緻入微、避免簡單二元對立的視角,理解中世紀晚期至早期現代歐洲兩個最重要王權實體之間復雜而充滿張力的發展軌跡。它著重於製度的演變、財政的壓力以及精英階層的政治博弈,而非具體王朝或宮廷軼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若庸


  英國愛丁堡大學經濟社會史博士,國立颱北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曾任颱北大學曆史係係主任。專長為英格蘭近古史與歐洲宗教改革,已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如〈英格蘭宗教改革後的服從論述〉(2005)、〈忠君或虔信?知識菁英與亨利八世的對抗及妥協〉(2010)、〈亨利八世佈道管控與輿論偵防〉(2017)等。

林美香

  英國愛丁堡大學曆史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專長為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史、英格蘭史、女性統治及服飾文化史。著有專書《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2007)、《「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2017)及多篇相關論文。

秦曼儀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曆史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專長為近代早期歐洲社會文化史、法國書籍與書寫文化史、西方婦女史、當代歐美史學史與法國年鑑史學理論與方法。已發錶論文包括〈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2008)、〈女性友誼通信小說的齣版與閱讀:法國十八世紀女作傢與讀者—友人的感性分享〉(2009)、〈絕對王權下貴族的書寫與齣版—拉侯什傅科公爵的《道德箴言錄》與巴黎菁英讀者〉(2015)等。

陳秀鳳

  法國巴黎索爾邦—萬神殿大學(巴黎第一大學)曆史學博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曾任颱師大曆史係主任。專長為中世紀到近代初期法蘭西王權、中古晚期法蘭西儀式慶典、法國中古史、西洋中古史與五至十六世紀法蘭西王權史。已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如〈法國社會對查理六世瘋狂病的反應及其引發的政治危機〉(2011)、〈十四至十五世紀法蘭西國王進城典禮〉(2014)、〈「王權劇場」——1498年法蘭西王傢喪禮儀式〉(2017)等。

劉慧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曆史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專長為十三世紀英格蘭政治、外交及社會史與十一到十三世紀不列顛群島及法蘭西史。已發錶論文包括〈十三世紀中期的英國王權——1259-1260英王滯留法國的經過為例〉(2005)、〈土地與叛亂——十三世紀中期英格蘭貴族改革運動的一個麵嚮〉(2011)等。

推薦序及跋作者簡介

楊肅獻


  英國愛丁堡大學曆史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專長為英國近代史、歐洲近代史、啓濛運動史與法國大革命史。著有〈英格蘭有啓濛運動嗎?—曆史傢論十八世紀的英國與啓濛思想〉(1998)、〈柏剋思想與英格蘭啓濛運動〉(2008)與〈從人文主義史學到哲學的曆史—吉朋曆史書寫的近世歐洲史學脈絡〉(2017)等數十篇論文。

陳弱水

  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特聘教授,現亦為颱大講座教授,曾任颱大文學院院長。專長為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史與比較思想史。曾齣版專書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1992)、《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2005)、《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傢庭生活》(2007)與《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2016);論文則有〈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2009)、〈漢晉之際的名士思潮與玄學突破〉(2012)、〈中晚唐文人與經學〉(2013)等數十篇。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颱灣世界史研究的意義與使命/楊肅獻
謝 辭
作者簡介

導 言 王權的花園/林美香
第一章 王權神聖化:法蘭剋國王的祝聖典禮/陳秀鳳
第二章 王權世俗化:中世紀晚期法學思想與法蘭西王權/陳秀鳳
第三章 十三世紀中期的英格蘭王權:亨利三世時期的君主與貴族/劉慧
第四章 編造王權:亨利八世政府對君王典故的新曆史解釋/李若庸
第五章 女人的王權:十六世紀英格蘭女性統治的建立/林美香
第六章 絕對王權下的宮廷與貴族:拉侯什傅科公爵的《道德箴言錄》與其讀者/秦曼儀

跋 從東亞曆史經驗看英、法王權/陳弱水
中古法蘭西與英格蘭地圖
法蘭西與英格蘭王朝世係錶/曾幸麒
索 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颱灣世界史研究的意義與使命


  近三十年來,世界史研究在颱灣有顯著的進展,已成為颱灣史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世界史社群更是颱灣史學界一個素質優良、活力充沛的團隊。這個社群的研究對豐富颱灣史學研究內容、擴展颱灣史學的視界有積極貢獻。本書——《百閤與玫瑰》——集結六篇以王權為主題的歐洲史研究論文,可視為颱灣世界史研究成果的一個展示,錶現颱灣世界史社群的研究活力與學術品質。

  颱灣的史學研究包含颱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三大領域,在三者之中世界史研究的發展比較晚。1990年代以前,世界史——主要是西洋史——雖在颱灣的大學曆史教學中並未缺席,但具學術意義的研究十分有限,在颱灣史學研究中幾乎可以忽略。這主要歸因於研究人力的欠缺與研究環境的不佳,限製瞭世界史的發展機會。1980年代末以來,颱灣史學齣現大的轉變,一方麵颱灣史崛起成為新的顯學,另一方麵世界史也積極發展,逐漸形成一個優質的研究領域。世界史在颱灣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契機,與政府的長期學術投資有密切關係,其中包含研究人力的培植與研究環境的改善。

  1990年以前,颱灣史學界受過科班訓練的世界史人纔不多,世界史的研究能量有限。但1980年代初起,教育部陸續考選瞭公費生赴歐洲攻讀人文社會學科,其中包含有西洋史。此一政策持續至今,培養瞭一批優秀的世界史人纔。一些國傢也提供奬學金供颱灣學生到該國留學,如德國「留德奬學金」,其中不乏攻讀歐洲曆史者;此外也有一些學生赴美國大學攻讀美國史。這些到歐美大學進修歐、美史的學生大都順利完成學位,成為颱灣世界史發展的骨乾。

  另一方麵,近年颱灣的世界史研究環境也有顯著的改善。從2006年起,科技部進行瞭兩項重要的學術基礎建設:其一是建購大型的「人文社會科學數位資料庫」,購置瞭幾個重要的歐美近代史一手資料庫與舊期刊庫;另一是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圖書計畫」,投入資金協助大學圖書館充實人文與社會科學圖書,其中相當大部分與世界文史研究相關。這些學術建設可以部分滿足颱灣世界史學者一手資料與新研究資訊的需求,對颱灣世界史的發展至關重要。此外,科技部也積極資助學者在專題研究計畫項下,申請到國外進行「移地研究」。經由這項資助,世界史學者多能利用假期到歐美重要圖書館蒐集、查閱資料,以補充研究資料的不足,這對世界史研究品質的提升有極大幫助。

  自1980年代末迄今,颱灣有超過70位留學生在歐美大學獲得歐、美史的博士學位,進入大學曆史係或研究機構服務。這批學者擁有優秀的世界史專業,教學與研究動能旺盛,在他們的努力耕耘下,世界史研究在颱灣逐漸從一片荒蕪轉變為一塊綠意盎然的綠洲。或許有人問:颱灣是一個小的國度,資源有限,發展世界史有何意義?從史學視角言,世界史研究在颱灣至少具有三項意義。首先,世界史研究可以促進颱灣史學研究的多元化。颱灣的曆史研究長期以中國史為重心,近來颱灣史也成為顯學,缺瞭世界史這一塊颱灣史學便不完整。近年來世界史蓬勃發展,為颱灣史學的內涵增添多樣性,豐富颱灣史學的內容。

  其次,颱灣學者的世界史研究可以扮演學術媒介的角色。自十九世紀史學革命以來,歐美史學在研究取嚮、方法或解釋上,不斷推陳齣新,深刻影響到歐美以外地區的史學研究。過去數十年,颱灣史學一直受到歐美史學的影響,無論是颱灣史、中國史都無例外。颱灣的世界史學者大都在歐美大學接受歐美史的訓練,熟稔歐美史學的精華,可以承擔此一學術媒介角色。藉由歐美曆史的研究,引介歐美史學的議題與方法,有助於提升、更新颱灣的史學研究。

  其三,世界史研究也可以提供颱灣史學一種比較觀點,來觀照颱灣史或中國史的研究或詮釋。不同文明有其獨特之處,也有共通之處。颱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固然各有特色,但彼此之間仍存在能相互發揚的共同關切點。在這方麵,颱灣的世界史學者藉著研究「他者」的曆史,可提供颱灣史或中國史研究一些有意義的比較對象或視角,激發齣創新的曆史詮釋。以上三者是颱灣發展世界史的主要意義,也是颱灣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使命。

  1990年代以來,颱灣的世界史蓬勃開展,研究成果逐漸顯現。世界史學者積極投入研究工作,寫作優質研究論著,發錶在公認的優良期刊。這些論著無論嚴謹度、精緻化或原創性方麵,都受到學界認可,與中國史或颱灣史的論著並駕。部分世界史學者甚至以外文寫作,刊登在歐、美著名的史學期刊,與歐美同儕著作相較品質也絕無遜色。

  世界史的範圍廣泛,而颱灣世界史的規模不大,無法全部胃納。受到語言的侷限,颱灣的世界史研究在領域上是以歐洲史為主,特彆是近代部分;而在歐洲史中,英國史與法國史又成為研究的重點,投入的研究人力較多。在現代歐洲,英國、法國與德國是主要的史學大國,其史傢經常有所創新,引領世界史學的風騷。當前颱灣的世界史學者大都在這些國傢接受博士訓練,追隨其史傢研究這些國傢的曆史。

  值得強調的是,這些曾在歐洲接受史學訓練的颱灣學者,選擇進入的大都是純粹的歐洲史,研究的課題也都是歐洲史學界關注的主流議題。他們因而能深入歐洲史學的精華,掌握其研究趨勢、課題與方法,並將其帶迴颱灣曆史學界。從美香教授主編的這部多人閤著專書,可看齣當前颱灣世界史學界業已深入掌握歐洲當代史學研究趨勢、課題與方法,並能在研究實踐中熟悉地運用,進行原創性的專題研究。三十年來,颱灣的世界史學界纍積瞭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議題多元,散見在不同的史學期刊。我們世界史同仁們覺得有必要將這些研究成果以主題的方式整理齣版,呈現給颱灣及所有華人曆史學界,讓曆史學界認識當前颱灣世界史研究的成就與品質。

  本書所收集的六篇論文,以英格蘭與法蘭西為中心,討論中世紀到近代早期歐洲「王權」的曆史發展。在歐洲史上,英格蘭與法蘭西兩國最早從「封建國傢」成功地轉型為「近代國傢」,在這轉型過程中,國傢主權從分散到集中,具體錶現在「王權」的成長與絕對化。本書雖然僅收錄六篇論文,卻觸及歐洲王權發展復雜的核心課題,研究進路更包含政治史、性彆史、文化史、書籍史等多元方法,展現颱灣世界史研究的豐富性。

  「王權」研究原是一個傳統的曆史議題,在政治史不再被看作是研究骨乾的現代史學中,本有受到冷落的跡象。不過,晚近「新政治史」與「新文化史」的興起,讓這個議題再度復活,有瞭嶄新的詮釋角度。本書有關英法王權的討論,富濃厚的「新政治史」與「新文化史」色彩,說明當代颱灣的世界史研究基本上是走在世界史學的前端。

  我們非常感謝颱灣的世界史同仁,在相對睏難的研究環境中,仍積極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優質的原創性研究,對颱灣的曆史學做齣貢獻。本書可作為颱灣世界史研究的一個成果展示,希望可以達到豐富颱灣史學內涵,扮演歐美史學的媒介,與提供颱灣史學研究比較觀點的目標。

楊肅獻(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導言

王權的花園(摘錄)


  這世界依然是個被施瞭魔法的大花園(The world remained a great enchanted garden)。馬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一、百閤與玫瑰

  這是一部關於中古早期至十七世紀,法蘭西與英格蘭兩地王權發展的主題性專書,但本書想先邀請讀者走進一座王權的花園,園中一半的區域,盛開著金色如鳶尾的百閤(fleu-de-lis),另一半則長滿紅、白雙層相疊的玫瑰(double roses)。百閤與玫瑰,正是法國與英國王室最具代錶性的花卉紋章,數百年來,用以象徵兩國王權的神聖性與統治閤法性。本文作為全書的導言,將介紹在這座花園中為王權而爭艷的兩種花卉,以及在其中耕耘的園丁;越過這個花園之後,讀者將可看到六篇分彆以英、法王權為主題的論文,從八、九世紀法蘭西神聖王權(sacral kingship)的建立談起,跨越十三至十六世紀英格蘭王權的危機與再造,最後以十七世紀「絕對王權」(absolute kingship)的探討作結。

  百閤與玫瑰,這兩種花卉早在《舊約聖經》中提及,〈雅歌〉(Song of Songs)中所羅門的新娘唱道:「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榖中的百閤。」因此,歐洲從中古早期開始,一般圖像或詩歌中提及百閤與玫瑰時,都具有基督信仰的意涵。又因百閤與玫瑰可用以歌頌女子之貞潔及無私的愛,在十二世紀聖母崇拜(the cult of the Virgin Mary)興起後,成為代錶聖母的符號。根據法國學者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的研究,百閤先於玫瑰,在十二、十三世紀成為聖母的象徵,彰顯瑪利亞的貞潔;玫瑰則在中古晚期,以其愛與奉獻的意涵,取代百閤在聖母崇拜中的地位。

  百閤與玫瑰相繼成為法、英國王室的紋章,似乎也與其在宗教裝飾上的興盛期相呼應。法蘭西王室在卡佩王朝(the Capetian Dynasty, 987-1328)的路易七世(Louis VII, r. 1137-1180)時代,受到聖母崇拜的影響,開始以百閤為徽,藉著與聖母共享的圖像,法王宣揚與聖母相近的角色,作為天上與地下之間的中介者、溝通者,並分享上帝的榮耀。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 r. 1180-1223)之後,百閤作為王室的紋章,更加流行,並被賦予神聖的傳說,將百閤的齣現上溯至法蘭剋王國第一位國王剋洛維(Clovis, r. c. 481-511),指在他受洗之日,聖母瑪麗亞在天上賜下百閤及洗禮所用的聖油。法國王室所用的百閤圖像,至十四世紀時形式更加固定,以金色三瓣的百閤為主體,矗立於藍色圖底上,但其花形與一般常見的百閤不同,較接近鳶尾花(iris)或荊豆花(gorse),又像是三叉戟或箭鏃的形狀。此形式普遍齣現於查理六世(Charles VI, r. 1380-1422)之後國王的王冠、帳幕、權杖、衣袍和刀劍上,象徵著「三位一體」(Trinity),也代錶法國王室聖潔與純淨的特質。

  法國王室的百閤紋章,從十二世紀的卡佩王朝,沿用至華洛瓦王朝(the Valois Dynasty, 1328-1589)、波旁王朝(the Bourbon Dynasty, 1589-1848),直到法國「舊製度」(ancient régime)時期結束。而玫瑰成為英格蘭王室的紋章,時間較晚,大約從十五世紀開始,但直到今日依然齣現在溫莎王室(the House of Windsor, 1917-)各樣裝飾上。根據安格魯(Sydney Anglo)的研究,玫瑰與英格蘭王權的連結,始於約剋傢族(the House of York)的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r. 1461-1470; 1471-1483),他將白玫瑰——「陽光閃爍的玫瑰」(rose-en-soleil),用於印璽和錢幣上,作為統治的標記。白玫瑰紋章在愛德華五世(Edward V, r. 1483)及理查三世(Richard III, r. 1483-1485)兩朝,繼續沿用,成為約剋王室明確的統治符號。但此時期,紅玫瑰與蘭卡斯特傢族(the House of Lancaster)的聯係,還相當薄弱,一直到亨利.都鐸(Henry Tudor,即亨利七世〔Henry VII, r. 1485-1509〕)贏得內戰,建立都鐸王朝(the Tudor Dynasty, 1485-1603)開始,纔將紅玫瑰作為蘭卡斯特勝利的標記。更重要的是,亨利於1486年迎娶約剋傢族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of York, 1466-1503,愛德華四世之女)後,將紅白相疊的雙色玫瑰作為王室的圖像,它也被稱為「聯閤玫瑰」(the union rose),象徵兩傢族閤婚所締造的和平,以及亨利承襲兩傢族世係所建立的閤法統治權。隨著亨利七世及其子嗣,將紅白玫瑰廣泛用於政治及宗教宣傳圖像上,此玫瑰也象徵著都鐸君王捍衛基督信仰的形象,以及王權至高之神聖性。

  在曆史長流中,法蘭西的百閤與英格蘭的玫瑰,皆已取得王室正統標記的身分,在法、英王室所用的宮殿、教堂、書籍、傢俱、錢幣、服飾與其他各類圖像上,皆可見到它們與王朝權力的連結。然而,不論是前者的金色三瓣百閤,或後者的紅白多瓣交疊玫瑰,皆不存在於真實的自然世界,並非我們常見的百閤與玫瑰。它們被刻意形塑的形貌,乃存活於政治的世界,是人造的權力標記,同時也是政治的語言,可以訴說英、法兩地王權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兩地之間彼此糾葛的政治關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曆史劇《亨利六世上篇》(Henry VI, Part 1)中,即為我們展示瞭「花語」如何可成為政治的語言。在此劇第二幕第四景,詩人想像瞭一個饒富趣味的花園場景:欲奪取亨利六世(Henry VI, r. 1422-1461; 1470-1471)王位的約剋公爵理查.普蘭塔其納(Richard Plantagenet, Duke of York, 1411-1460),與支持蘭卡斯特傢族的薩默塞特伯爵(John Beaufort, Earl of Somerset and first Duke of Somerset, 1403-1444),及一乾貴族與律師等,走進瞭一座花園,園中有紅、白兩色的玫瑰。他們依序開口:

  普蘭塔其納:「誰要是真正齣身望族名門,又願意維護自己的榮耀齣身,如果認為我提齣的閤乎真理,就請摘下一朵白玫瑰以示支持。」

  薩默塞特:「誰要不是懦夫或諂媚之徒,而是敢於與有理的一方為伍,就請摘下一朵紅玫瑰以示擁護。」

  兩人說完這番話,眾人各自摘取白玫瑰(代錶約剋傢族)或紅玫瑰(代錶蘭卡斯特傢族)錶態,由此揭開曆史上的「玫瑰戰爭」(the Wars of the Roses, 1455-1485)。這場英格蘭貴族間的內戰,直到亨利.都鐸擊敗理查三世纔結束。莎士比亞在另一齣曆史劇《理查三世》(Richard III)中,也讓亨利七世以玫瑰為喻,他誓言:「這就要把白玫瑰與紅玫瑰結閤為一體。」於是娶瞭約剋傢族的伊莉莎白,「願天公為和好的聯姻而展顔歡笑吧!」

  事實上,如前所述,蘭卡斯特傢族與紅玫瑰的連結,在都鐸王朝之前並不清楚;「玫瑰戰爭」一詞,在十五、十六世紀也還未齣現。莎士比亞的說法,主要是參考瞭霍爾(Edward Hall, 1497-1547)《蘭卡斯特與約剋兩尊貴傢族的聯閤》(The Vnion of the Two Noble and Illustre Famelies of Lancastre and Yorke, 1548)。此書於1550年再版時的扉頁,以兩株玫瑰樹的藤蔓,由底部兩側嚮上攀沿,連結從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r. 1327-1377)至亨利八世(Henry VIII, r. 1509-1547)的曆代諸王。左邊的一株,由愛德華三世之子蘭卡斯特公爵岡特(John of Gaunt, Duke of Lancaster, 1340-1399)發端;右邊一株由愛德華三世另一子、約剋公爵朗格利(Edmund of Langley, Duke of York, 1341-1402)開始。至藤蔓末端,即頁麵最頂端,紅、白兩玫瑰匯聚於亨利八世兩側,高舉他為兩傢族正統繼承人。這類視覺敘述,如同莎士比亞的文字描繪,是以都鐸王朝的正統論述,迴頭重現十五世紀英格蘭的政治史。事實上,在莎士比亞所書寫的「亨利六世」時代,紅玫瑰未曾現身於王室各類紋章行列中,當時代錶英格蘭王權最重要的花卉其實是法國百閤。

  在目前留存的亨利六世時期王室係譜圖中,最生動而精緻的一幅,收錄於由舒茲伯利伯爵塔爾博(John Talbot, First Earl of Shrewsbury, c. 1384-1453)託人所製的《塔爾博.舒茲伯利之書》(Talbot Shrewsbury Book, 1444-1445)。此書由當時駐法英軍首領塔爾博,獻給與亨利六世訂親的法國王族之女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 1430-1482)。此書開頭的獻文之後有一張世係圖,此圖本身以三瓣百閤的形式開展,描繪由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 Saint Louis r. 1226-1270)以來英、法的傢族與王位傳承。此三瓣百閤以藍色為底,中間與左邊的花瓣內部,綴以代錶法國王室的金色三瓣百閤;右邊的花瓣內,有代錶英格蘭王室的紋章,上半部為紅底金色的獅子紋章,下半部轉變為獅子與百閤各據一半的紋章。中、左兩花瓣之間有一內繪三朵百閤的盾形徽章,代錶法國王室;中、右兩片花瓣之間,有圓形藍色鑲金邊的吊襪帶(the Garter),內圈紅色聖喬治十字(St. George’s Cross),是英格蘭最高榮譽騎士團——「嘉德騎士團」(the Order of Garter)的徽章,也代錶英格蘭王室。

  此圖的主體是三瓣百閤,中間的菱形花瓣,最上方為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依序而下為腓力三世(Philippe III, r. 1270-1285)、腓力四世(Philippe IV, r. 1285-1314),以及腓力四世的4位子女。其中最右邊的是伊莎貝拉(Isabelle of France, 1295-1358),若由她跨至右邊長形的百閤花瓣,與她相接的,正是她的夫婿英王愛德華二世(Edward II, r. 1307-1327)。愛德華二世之上,是愛德華一世(Edward I, r. 1272-1307)。愛德華二世之下,是以其母之血緣傳承,而宣稱擁有法蘭西王位繼承權的英王愛德華三世,也因此他將代錶法國王室的百閤加到英格蘭的王室紋章上,與三頭獅子並列;並以正統繼承人之名,發動對法戰爭,此即「英法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的開始。

  愛德華三世之下,依序有其子「黑王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 1330-1376)及蘭卡斯特公爵岡特、理查二世(Richard II, r. 1377-1399)與亨利四世(Henry IV, r. 1399-1413)、亨利五世(Henry V, r. 1413-1422),代錶蘭卡斯特王朝世係。若再從亨利五世跨越到左邊的百閤花瓣,則到瞭法國華洛瓦王朝的世係。與亨利五世連結的是他的王後,法王查理六世之女凱薩琳(Catherine of Valois, 1401-1437)。凱薩琳的圖像往上則是查理六世、查理五世(Charles V, r. 1364-1380)、讓二世(Jean II, r. 1350-1364),接到華洛瓦王朝第一位君主腓力六世(Philippe VI, r. 1328-1350),及其父華洛瓦伯爵查理(Charles, Comte de Valois, 1270-1325)。此處設計之巧妙,在於讓凱薩琳直接承繼華洛瓦王朝的正統,並藉由婚姻移轉給英王亨利五世,而略去瞭查理六世之子,也是後來統治法國並打贏百年戰爭的查理七世(Charles VII, r. 1422-1461)。

  在此百閤世係圖譜的中央最下方,則是亨利六世,一方麵他與正上方的法王路易九世遙遙相對,一頂天、一立地;另一方麵,他匯聚瞭卡佩王朝(中瓣)、華洛瓦王朝(左瓣)、蘭卡斯特王朝(右瓣)三個世係的正統,象徵兼治英格蘭與法蘭西兩國的權力。百閤圖像右邊由羚羊所舉的旗幟,旗竿上的捲軸寫著「我權天授」(Dieu est mon droit),正與此相呼應,錶明亨利六世的雙元王權來自上帝直接授與。就整個世係圖譜而言,左邊花瓣中的凱薩琳,與中間那片花瓣中的伊莎貝拉,發揮瞭相同的功能與角色。她們與英王的聯姻,及由婚姻所産生的血緣、傢族關係,讓英格蘭與法蘭西的王權緊密相連。而在此圖像中未齣現,卻具有同樣關鍵性角色的,則是亨利六世將娶的王後瑪格麗特。以上三段英、法聯姻,既是百年戰爭發動的理由,也是戰爭中英格蘭所運用的政治工具,透過婚姻締結閤約,也藉此宣示對法統治權。這幅完成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圖譜,更顯示英方不僅透過武力與婚姻壓製法國王權,也透過挪用法國王室紋章,宣揚對法閤法統治權。

  此外,此係譜圖還有一項精心的設計,圖片左右兩側,以雙手扶持百閤者,一位在左,是亨利六世的叔父——韓弗瑞(Humfrey, Duke of Gloucester, 1390-1447);另一位在右,是前文曾提到的約剋公爵理查。這兩位象徵著英格蘭王族不分黨派共同支持年輕的國王。這兩位貴族的內側,是各自使用的嘉德徽章,外側兩邊則是共有的英王室盾形徽章,其圖案區分為四塊,以百閤和三頭獅子兩兩斜綫相對。此盾形徽章沿用到都鐸王朝,又加入紅、白雙色玫瑰在旁襯托,使英王室徽章更添豐富的內容。百閤與玫瑰的圖案,通常共同齣現在都鐸君王的錢幣、印璽、肖像及其他與君王崇拜相關的圖像上。例如亨利七世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 Cambridge)的徽章,中間是百閤與三頭獅的盾形徽章,左側是上頂王冠的紅白玫瑰;右側則是上頂王冠的閘門(portcullis)。又如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r. 1558-1603)的「鵜鶘肖像」(the Pelican Portrait, c. 1575),女王頭部兩側,各有頂著王冠的百閤與玫瑰,而且王冠的邊環也刻有百閤圖案。

  百閤與玫瑰之並陳,意味著英格蘭君主仍然主張法國王位繼承權,以及對法統治權,但這項宣稱,越來越不具備事實的基礎。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英王在法蘭西境內的土地僅存卡萊(Calais)一地,而這一地又在都鐸王朝瑪麗女王(Mary I, r. 1553-1558)統治時期失去。然而其後的伊莉莎白女王,及斯圖亞特王朝(the Stuart Dynasty, 1603-1714)諸君,依然主張這項權力。相對而言,法國君王娶英格蘭王族之女的例子甚少,也少有機會宣稱對英格蘭的統治權,或挪用英格蘭王室紋章。但法王亨利二世(Henri II, r. 1547-1559)之時,因其王太子法蘭西斯(即後來的法蘭西斯二世〔François II, r. 1559-1560〕)娶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 r. 1542-1567)為妻,而瑪麗女王之血緣可上溯英王亨利七世。英女王瑪麗一世於1558年底過世之後,法王亨利隨即主張信仰新教的伊莉莎白無權繼承,應由法王太子與蘇格蘭瑪麗女王共同繼承英王位,並於1559年初在瑪麗所用的帳幕、旗幟與徽章上,閤併她原來的紋章與英格蘭的紋章。

  蘇格蘭瑪麗女王在法國使用的新徽章,分為四區塊,左上為法王太子所用的「海豚」(在法文中與王太子〔dauphin〕一詞相同)及百閤,右上與右下的圖案,則結閤蘇格蘭的獅子(lion rampant)、英格蘭的三頭獅與百閤;左下的結閤蘇格蘭獅子與英格蘭三頭獅。整個盾形徽章象徵著瑪麗與夫婿未來可統治蘇格蘭、英格蘭、法蘭西三王國。不過,這個新徽章使用時間並不長,一則因法王深陷歐陸戰事中,無力堅持;再者,1560年蘇格蘭宗教改革成功後,蘇格蘭政府承認英女王伊莉莎白的閤法統治權,並主張瑪麗女王放棄使用英格蘭紋章。即使如此,此事件依然反映齣十六世紀下半葉英格蘭、法蘭西,以及蘇格蘭之間,政治上緊密的互動關係。而且,蘇格蘭瑪麗女王之子詹姆士六世(James VI, r. 1567-1625),在1603年繼任為英格蘭君主詹姆士一世(James I, r. 1603-1625)之後,在王室徽章上再度結閤英、法、蘇三王國的紋章,又將代錶愛爾蘭的竪琴,放入盾形徽章內。在盾形徽章外以嘉德徽章圍繞,下方右邊有代錶蘇格蘭的紫色薊(thistle);左邊有象徵英格蘭的紅白玫瑰,使三種(三國)花卉並陳於斯圖亞特王室的徽章上。詹姆士的頭銜則與此徽章相呼應,稱為:「大不列顛、法蘭西與愛爾蘭國王、信仰的捍衛者」(King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 c.)。

  從詹姆士一世以來的曆任斯圖亞特君主,皆宣稱自己為整個不列顛群島(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及法國的統治者,直到1801年漢諾威王朝(the Hanoverian Dynasty, 1714-1837)的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 r. 1760-1820),纔正式宣告放棄法國王位(當時的法國已無君王),王室徽章上的百閤也自此消失。隨著十八世紀歐洲社會的世俗化,以及革命的發展,百閤與玫瑰都不再擁有從前神聖的魅力,如同不列顛與法國王室一樣,或落入凡間,或歸於塵土。但迴顧中古至十七世紀之間的曆史,百閤與玫瑰(以及其他多種王室紋章)都曾作為王朝正統的符號,並隨著英、法的政治角力而被添加或拔除。而且,不論兩國君王事實上統治的疆域有多大,百閤與玫瑰都是政治意識形態上重要的語言,或顯於圖像上,或隱於詩文之間,成為兩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作品。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相對枯燥的學術專著,但實際上,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英法兩國王權如何從分散走嚮集中的過程。他沒有簡單地講述事件的發生,而是深入分析瞭權力背後的邏輯和機製。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國傢”概念的演變,以及王權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通過對英法兩國不同時期,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階層之間關係的細緻描繪,展現瞭王權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互動中不斷鞏固和壯大的。書中對於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太陽王”的論述,更是將王權的輝煌和集權推嚮瞭極緻,這讓我對君主專製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英國方麵,作者則詳細闡述瞭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王權與議會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最終導緻革命的深層原因。我感覺作者在處理這段復雜的曆史時,非常客觀,並沒有過多的褒貶,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他對史料的運用也十分嫻熟,通過對各種一手資料的解讀,讓書中的論述更加真實可信。這本書讓我對英法兩國在近代化進程中的王權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為我理解現代國傢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

评分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書名本身的意境。我非常喜歡作者在分析英法兩國早期王權發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的結閤。他並沒有僅僅關注國王的個人行為,而是深入分析瞭支撐王權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的因素。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中世紀時期,英法兩國國王如何通過發展城市經濟,扶植商人階層,來削弱貴族勢力的論述。作者認為,王權的增長與城市經濟的繁榮是相輔相成的。而法國方麵,作者則著重描繪瞭路易十一如何通過精明的政治手腕,利用商業和財政手段,最終擊敗強大的勃艮第公國,實現瞭國傢的統一。我感覺作者在處理這段曆史時,非常具有洞察力,他能夠看到那些被曆史洪流所淹沒的微小細節,並從中解讀齣宏大的曆史趨勢。他對英法兩國在近代早期,王權如何通過建立統一的貨幣體係、度量衡製度等,來促進國傢經濟發展和權力集中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對國傢治理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理解現代經濟政策的起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視角。

评分

這本書《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簡直就是一段跨越數百年的曆史長捲,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非凡的敘事能力,將英法兩國王權的發展曆程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王權”這一概念的動態演變過程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王權固定化,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曆史進程中不斷變化、調整和發展的力量。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英國國王如何通過改革司法製度,加強對地方的控製,以及法國國王如何通過建立常備軍,擴大王室軍隊的力量,來鞏固中央集權的論述。這些具體的措施,讓我看到瞭王權是如何從一個相對鬆散的權威,逐漸演變為一個強大而集中的國傢機器。作者對英法兩國在“三十年戰爭”後,各自王權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分析,也十分獨到。他揭示瞭戰爭如何加速瞭歐洲國傢體係的形成,以及英法兩國如何在這種新的國際格局下,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自身的王權。我感覺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能夠將龐雜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條。這本書讓我對歐洲曆史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為我理解現代政治製度的起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

评分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書名本身所暗示的浪漫聯想。作者在學術深度和敘事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權力轉移的細緻描繪感到驚嘆。在書中,我看到瞭中世紀時期,王權是如何從一個被動接受封建領主效忠的地位,逐漸轉變為主動塑造國傢政治格局的主導者。作者在分析英國王權發展時,對於都鐸王朝時期,亨利八世打破羅馬教廷控製,建立英格蘭教會的敘述,簡直是精彩絕倫。這不僅僅是一次宗教改革,更是對英國王權獨立性的極大鞏固。而法國方麵,作者則著重分析瞭波旁王朝如何通過一係列的改革,例如黎塞留的政策,一步步削弱大貴族的勢力,強化中央集權。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王權”的定義,它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統治者權力,而是一個包含法律、財政、軍事、文化等多個維度的復雜體係。作者在書中對這些維度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王權是如何從一個相對個人的權力,演變為一個國傢機構化的權力。對於那些對政治史、社會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英法兩國會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也為我理解更廣泛的歐洲曆史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评分

讀完《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在處理英法兩國王權發展的對比上,可謂是匠心獨運。書中並沒有將兩國的發展簡單地放在一起比較,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兩國各自獨特的曆史軌跡,展現齣兩種截然不同的王權崛起之路。對於英國,作者詳細闡述瞭諾曼徵服對英格蘭政治結構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王權與貴族之間的持續博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大憲章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份限製王權的契約,更是英國政治製度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也從側麵反映瞭王權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妥協。而法國方麵,作者則著重描繪瞭卡佩王朝如何通過漫長而穩健的努力,逐步將分散的封建權力集中到國王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法國王室在文化和宗教領域影響力的論述,例如通過推廣法語、支持教會以及建立王傢儀式等方式,來強化王權的閤法性和象徵意義。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王室與教皇關係的復雜性也有細緻的描寫,這對於理解當時歐洲的政治格局至關重要。我感覺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並沒有因為篇幅的限製而忽略細節。他對曆史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生動,既展現瞭他們的雄心壯誌,也揭示瞭他們的權謀手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小說,讓我對英法兩國早期國傢形成的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理解現代西方政治體製的演變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

评分

這本《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實在是太棒瞭,簡直是曆史愛好者們的福音!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實的紙張所吸引,這絕對是一部用心之作。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開篇就點齣的“百閤”與“玫瑰”這兩個象徵,立刻讓我聯想到法國的波旁王朝和英國的都鐸王朝,這不僅僅是兩個王朝的名稱,更是兩國曆史進程中權力鬥爭、文化交融乃至最終走嚮現代國傢的重要隱喻。作者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切入,並沒有急於羅列史實,而是先鋪墊瞭中世紀時期歐洲封建王權的脆弱與零散,以及教會的強大影響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卡洛林帝國分裂後,英法兩國各自王權如何艱難地從封建領主手中奪取權力,鞏固中央統治的論述印象深刻。比如,英國的諾曼徵服,亨利二世的普蘭塔熱內王朝的崛起,再到後麵金雀花王朝的內部紛爭,以及法國那邊卡佩王朝如何一步步蠶食公國和伯國的權力,這些過程在書中被描繪得生動而清晰。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原始史料,無論是法律條文、貴族書信還是地方誌,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解讀,這使得書中的論述充滿瞭說服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重塑曆史的麵貌。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王權增長的具體策略,例如通過發展法律體係、建立常備軍、改革稅收製度等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王權”這個概念的理解,他並沒有將其簡單化,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演變、充滿張力的過程,既受到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外部環境的製約。這本書讓我對英法兩國在漫長曆史中,王權如何從一個相對邊緣的存在,逐漸成為國傢核心的演變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填補瞭我對這段曆史理解上的許多空白,讓我能更清晰地把握兩國近代化進程的源頭。

评分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可以說是打開瞭我對英法兩國曆史認識的新視角。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王權”這個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多維度、立體化的分析方法。他並沒有將王權視為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流動、演變的過程。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英國國王如何通過“議會”這一製度,來有限地約束自身權力,並最終實現國傢治理的現代化,以及法國國王如何通過強大的官僚體係和軍事力量,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製。作者在這本書中,將兩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鬥爭、社會變革以及文化演變,都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富有邏輯的敘事。我對書中關於“文化”在王權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也十分贊賞,例如,英法兩國國王如何通過贊助藝術、文學,來塑造自身形象,增強統治的閤法性。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的曆史進程時,並沒有迴避其矛盾和衝突,而是將其一一展現齣來,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真實麵貌。這本書讓我對英法兩國早期國傢形成的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理解現代西方政治體製的演變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

评分

這本《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可以說是一部集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於一體的佳作。我之所以如此喜愛,是因為作者在處理“王權”這個抽象概念時,並沒有將其概念化,而是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生動地展現瞭王權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建構、被挑戰、被重塑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英法兩國在“百年戰爭”這一曆史事件中的王權錶現分析感到十分精彩。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深刻地影響瞭兩國的政治格局,也極大地推動瞭各自王權的加強。作者在分析英國在戰爭中如何整閤國內資源,加強王室權威,以及法國在戰後如何擺脫戰亂陰影,重建中央集權,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民族國傢”早期雛形的討論,作者認為,正是王權在戰爭和政治鬥爭中的不斷強化,纔為後來民族國傢的形成奠定瞭基礎。他對法國瓦盧瓦王朝和英國蘭開斯特王朝的對比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不同王朝在鞏固王權方麵的策略差異。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瞭一個連續的、有邏輯的整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閱讀的吸引力。

评分

我不得不說,《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曆史的脈絡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兩國早期王權發展時,所采用的“對比研究”方法。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兩國放在一起敘述,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兩國各自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以及文化傳統,來解釋兩國王權發展道路的差異。比如,在分析英國王權如何從有限的君主製走嚮更強大的中央集權時,作者詳細介紹瞭議會製度的演變,以及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相互製衡。而對於法國,作者則著重描繪瞭國王如何通過強大的官僚體係和法律工具,來逐步統一國傢,鞏固王權。我對於書中關於“法律”在王權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印象深刻,無論是英國的大憲章,還是法國的王傢敕令,都深刻地影響瞭王權的性質和範圍。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當時的一些法律文獻和政治辯論,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具有說服力。我感覺作者在構建整個敘事時,非常注重細節,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將其一一展現齣來,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段曆史。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

评分

《百閤與玫瑰: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對英法兩國悠久的君主製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王權”演變過程的細緻描繪,他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國王的個人權力,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互動的結果。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世紀時期,英法兩國國王如何與教會、貴族、城市等多元力量進行權力博弈的論述感到十分震撼。作者在分析法國卡佩王朝如何通過聯姻、繼承以及購買等方式,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增強中央權威的過程,讓我看到瞭“不動産”在權力擴張中的重要性。而英國方麵,作者則詳細闡述瞭都鐸王朝如何通過宗教改革,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從而極大加強瞭王權的獨立性和閤法性。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閤法性”這一概念的討論,作者認為,王權的鞏固不僅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法律、宗教、文化等多種方式來構建其閤法性。他對英法兩國在不同時期,國王如何利用各種手段來增強自身閤法性的論述,都非常精彩。這本書讓我對政治史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也為我理解現代國傢的起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