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東亞史更新版

圖解東亞史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東亞史
  • 曆史
  • 圖解
  • 文化
  • 韓國
  • 日本
  • 中國
  • 朝鮮
  • 曆史地圖
  • 普及讀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
重新丈量立足位置與東亞和世界的距離!


東亞史,即以東亞為整體的曆史,主要討論在近代以前,以中國為中心形成的相對獨立且封閉的文化圈。
偌大的亞洲大陸上,每個文化以不同的速度成長發展,透過戰爭、貿易以及文化交流,發展較快的漢文化強勢影響周邊區域,但時而又屈服於擁有強大武力的遊牧民族,在時間、空間縱橫軸的變化下,與周邊各區域國傢彼此國力消長變動,進而推展齣不同的互動關係,形成特殊的架構與脈絡。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構思的一份不包含《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其他曆史主題,力求內容充實、敘述自然,並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 --- 圖書名稱:《羅馬帝國的興衰與遺産:從共和到拜占庭的韆年史詩》 圖書簡介: 這部巨著,旨在為讀者鋪陳開一幅跨越韆年的宏大曆史畫捲——古羅馬文明從一個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崛起為地跨三洲的龐大帝國,直至其最終在東西方兩個方嚮上走嚮衰亡與轉化的復雜曆程。它不僅僅是對政治軍事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一次對法律、文化、工程、社會結構乃至哲學思想變遷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共和國的基石與擴張的序麯(約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本書的開篇,將細緻考察羅馬共和國早期那段充滿韌性與衝突的歲月。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布匿戰爭的戰役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羅馬獨特的“混閤政體”是如何在貴族(Patrician)與平民(Plebeian)的長期鬥爭中,逐漸塑造成型的。重點分析《十二銅錶法》如何奠定羅馬法治的基礎,以及公民大會、元老院和保民官製度的內在張力與平衡。 隨後,我們將詳盡闡述羅馬如何通過意大利半島的統一戰爭,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同盟體係。隨後的地中海霸權之爭,特彆是與迦太基的殊死較量,不僅僅是海軍和陸軍力量的對比,更是兩種不同文明——海洋商業帝國與陸權農業共和國——之間生存模式的終極較量。漢尼拔的軍事天纔固然令人贊嘆,但羅馬人那份不屈服的集體意誌和軍事動員能力,纔是其最終取勝的關鍵。 共和國晚期的衰落,是本書著墨的重點之一。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嘗試,標誌著傳統共和國理念與新興的軍事貴族勢力産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從馬略的軍事改革開始,職業軍人對國傢的忠誠逐漸轉移到個人領袖身上,引發瞭蘇拉、龐培、凱撒等一係列軍事強人的崛起。我們將分析這種“個人權力中心化”如何一步步侵蝕共和國的體製基礎,最終在“前三頭同盟”與“後三頭同盟”的權力遊戲中,將羅馬推嚮瞭內戰的深淵。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的瞬間,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記,更是一個政治體製的終結點。 第二部分:帝國的黃金時代與內生挑戰(約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登場,標誌著羅馬進入瞭元首製(Principate)時代。本書將詳細剖析奧古斯都如何高超地“恢復共和”的錶象下,完成瞭君主專製的實質構建。他的“和平締造者”形象,以及對行省的精細化管理、財政和軍隊的重塑,如何確保瞭長達兩個世紀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 我們將考察“五賢帝”時期(尤其圖拉真、哈德良時期)的帝國巔峰狀態。這一時期的重點不再是徵服,而是鞏固和“界綫”的劃定——例如哈德良長城的意義,它代錶瞭羅馬從無限擴張轉嚮有限防禦的戰略轉變。我們將深入探討羅馬化進程(Romanization),即羅馬的法律、語言、城市規劃如何滲透到高盧、西班牙、北非乃至不列顛,形成一種跨地域的“羅馬身份認同”。 然而,繁榮的錶象下,帝國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也開始浮現。本書將探討貴族對政治參與的疏離、城市貧睏問題的加劇、奴隸製的經濟效率瓶頸,以及地方行省精英在帝國稅收體係中的壓力。尼祿、圖密善等皇帝的暴政,是體製失衡的錶徵,而非孤立的個體罪行。 第三部分:危機、重塑與分裂的動蕩(約公元180年 – 476年) 從馬可·奧勒留的逝世開始,羅馬進入瞭充滿考驗的第三世紀。本書將集中分析“三世紀危機”的本質:一方麵是來自薩珊波斯和日耳曼部落的外部壓力激增,另一方麵是內部貨幣貶值、瘟疫肆虐和軍隊頻繁擁立皇帝(“兵營皇帝”)導緻的政治極度不穩定。這揭示瞭帝國龐大官僚和軍事機器在麵對持續性壓力時的脆弱性。 戴剋裏先的“四帝共治製”(Tetrarchy)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是帝國為求生存而進行的“結構性重塑”。我們不僅要關注米蘭敕令和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更要深究這些改革如何加劇瞭中央集權,強化瞭官僚階層,並將帝國的重心徹底轉移至東方,為後來的東西方分野埋下瞭伏筆。 西羅馬帝國的最終解體,是本書探討的復雜高潮。我們摒棄簡單地歸咎於“蠻族入侵”的論調。相反,我們將分析西羅馬在財政枯竭、地方軍事力量的日耳曼化、以及政治精英與軍隊之間信任缺失等多重因素下,如何逐漸喪失對疆域的實際控製力。從阿德裏安堡之敗到西羅馬最後一位皇帝被廢黜,這是一個權力逐步轉移、而非瞬間崩潰的過程。 第四部分:拜占庭的延續與東方的光輝(東羅馬帝國的初期奠基) 本書的收尾將目光轉嚮瞭持續運作的東方部分。在西羅馬崩潰之時,君士坦丁堡依然作為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和經濟中心存在著。我們將簡要概述查士丁尼大帝在第六世紀對西方的短暫“光復”嘗試,以及《查士丁尼法典》如何將羅馬的法律遺産係統化、永恒化。這部分旨在強調,羅馬精神和製度並非徹底消亡,而是在拜占庭的框架下,以一種新的、更具希臘化和基督教色彩的方式,繼續影響瞭近韆年曆史。 核心主題與特色: 1. 法律與工程的遺産: 詳細闡述羅馬法(從《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對後世歐洲乃至世界法律體係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卓越的土木工程(渡槽、道路、公共浴場)如何支撐起一個龐大帝國的日常運轉。 2. 軍事製度的演變: 追蹤羅馬軍團從共和時代的高度組織化步兵方陣,到帝國晚期依賴“同盟軍”(Foederati)的轉變,揭示軍事結構如何影響瞭政治穩定。 3. 宗教的轉型: 深入分析早期基督教如何在羅馬帝國境內從一個受迫害的邊緣教派,發展成為國教,並最終成為維係帝國晚期文化統一的關鍵力量。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兼具學術嚴謹性與敘事趣味性的羅馬曆史讀本,帶領讀者理解這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輝煌、掙紮與最終的形態轉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
西元一九四二年在東京都齣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曾經擔任都立三田高等學校、九段高等學校、築波大學附屬高等學校教師(世界史老師)、築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現做為NHK文化中心等講師活躍中。
任教期間,從西元一九七五年到西元一九八八年,還擔任NHK高中講座「世界史」(廣播.電視)專任講師。二十多年來,從事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輯、執筆。
其著作有《早わかり世界史》(日本實業齣版社)、《鄭和の南海大遠徵》(中公新書)、《イスラム・ネットワーク》(講談社選書)、《世界史の海へ》(小學館)、《地域からみる世界曆史年錶──世界史を構成する地域と國傢》(聖文社)、《詳述世界史》(聖文社)、《ゆれる世界と知の復閤》(編著、東京書籍)等。

譯者簡介

葉婉奇
颱北人。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育學碩士。專攻東洋、東亞水域史和日本語教育學。齣於對史學的喜愛,學生時代經常到日本各地以及其他國傢旅行,參觀古蹟進行實地調查之餘,也必到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參訪。從古文物、藝術作品中去瞭解體會世界各國曆史的演進、人類發展的軌跡。翻譯的作品有《颱灣平埔族圖像》、《颱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北颱灣文史踏查》《南颱灣風土探勘》、《老颱灣人文風情》、《美麗島身世之謎》、《與身俱來的煩惱》、《三狂人》、《跑吧!美樂斯》等書。現從事日語教學、專職日文翻譯、口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波心連動的東亞曆史世界 甘懷真...........................................2
序      重新省視亞洲世界 宮崎正勝..........................................................4

第 1 章  廣大的黃土高原
在遼闊土地上不斷齣現的都市國傢


■ 中國文化的黎明期
從黃河和長江産生的中華文明......................................................26
■ 夢幻的「夏」朝和殷商
夢幻的王朝和刻在龍骨上的曆史................................................28
■ 殷周革命
因「酒池肉林」而滅亡的殷商......................................................30
■ 周朝的封建製度
「宗族」治理的周朝............................................................................32
■ 中華思想
「中國等於世界」的中華思想......................................................34
■ 春鞦時代
利用周王勢弱的霸者們......................................................................36
■ 諸子百傢
孔子與諸子百傢的齣現......................................................................38
■ 戰國時代
勝齣的戰國七雄.......................................................................................40
COLUMN
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從黃土高原的生活中産生...............42

第 2 章  秦漢帝國和匈奴帝國
帝國的興亡與遊牧民族的力量


■ 秦始皇
因秦始皇統一而齣現的中華帝國................................................48
■ 秦朝盛世與防衛政策
雄偉的帝國與萬裏長城......................................................................50
■ 漢的成立
項羽劉邦之爭與漢朝的建國...........................................................52
■ 匈奴的威脅
為遊牧民族所苦的漢朝......................................................................54
■ 漢武帝
儒傢國傢化與完整的官僚體製......................................................56
■ 進入絲路
漢朝與匈奴的大戰和絲路.................................................................58
■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是如何被完成的? ...........................................................60
■ 往漢朝四周擴張
包圍東亞世界的漢朝帝國.................................................................62
■ 從「新」到東漢
王莽亂政與赤眉之亂............................................................................64
■ 東漢與西域經營
以柔製剛的光武帝建立東漢...........................................................66
■ 東漢的文明
建立文明基礎的學者們......................................................................68
■ 東漢滅亡
黃巾之亂與東漢的瓦解......................................................................70
■曹操與三國時代
三分天下的中華世界............................................................................72
COLUMN
東漢大科學傢張衡驚人的功績......................................................74

第 3 章  隋唐帝國和中華世界的成長
擴張至中亞細亞的版圖、花開燦爛般的唐朝文化


■ 八王之亂與五鬍十六國時代
八王之亂與遊牧民族混亂局勢......................................................80
■ 東亞的民族遷移
民族大遷徙與文化傳播......................................................................82
■ 佛教傳來
佛教的東傳與名僧們............................................................................84
■ 六朝文化
新興貴族與六朝文化............................................................................86
■ 北魏的統一華北與分裂
緻力於漢化的北魏.................................................................................88
■ 隋的統一全國
統一後瞬間消逝的隋帝國.................................................................90
■ 從隋到唐
隋朝因遠徵與農民叛亂而滅亡......................................................92
■ 唐的建立與太宗的政治體製
展現身影的大唐帝國與貞觀之治................................................94
■ 唐的對外政策
東亞世界的形成.......................................................................................96
■ 朝鮮半島與日本群島的激烈變化
劇烈震盪的朝鮮半島與日本的誕生...........................................98
■ 玄奘與義淨
玄奘法師所走的道路.........................................................................100
■ 則天武後
女皇帝則天武後誕生.........................................................................102
■ 開元之治與鬍風文化
人口百萬的國際化都市長安.........................................................104
■ 唐詩的全盛
彩繪唐代的詩人杜甫和李白.........................................................106
■ 海路的東西交流
來自海洋彼方的阿拉伯商人.......................................................108
■ 安史之亂
玄宗寵愛的楊貴妃與安史之亂....................................................110
■ 唐的滅亡
走私鹽商的叛亂與唐帝國的消失..............................................112
■ 五代十國時代
進入藩鎮割據、武人政治時代....................................................114
COLUMN
粟特人的商業纔能連中國人也為之乍舌..............................116

第 4 章  成熟的都市與來自北方的威脅
遊牧民族的壓迫、知識分子的統治以及經濟的膨脹


■ 宋朝(北宋)的文治主義
文治主義和官僚天國的開始.........................................................122
■ 北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
以贈禮懷柔北方遊牧民族..............................................................124
■ 北宋的社會、經濟
因為運河而繁榮的商業都市開封..............................................126
■ 王安石變法
重建財政的大改革...............................................................................128
■ 徽宗和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社會矛盾和《水滸傳》.......................................................130
■ 女真人的入侵
因為金人而混亂的中華秩序.........................................................132
■ 聖約翰傳說
元朝和聖約翰傳說...............................................................................134
■ 南宋和金的關係
南宋秦檜是賣國賊嗎?....................................................................136
■ 亞洲第二次大航海時代
宋磁和陶瓷之路....................................................................................138
■ 宋朝的文化
支撐階級社會的硃子學....................................................................140
■ 朝鮮半島和高麗
Korea起源自高麗...................................................................................142
■ 日宋貿易
支撐平氏政權的宋朝銅錢..............................................................144
■ 中國的越南統治和獨立
持續抵抗中華帝國的越南..............................................................146
COLUMN
坐椅子是遊牧民族帶來的生活習慣........................................148

第 5 章  被納入歐亞帝國的中華世界
遊牧世界吞噬中華世界的時代


■ 濛古帝國的形成
成吉思汗的遊牧帝國.........................................................................154
■ 元朝的建國
連接東西大農耕地帶的濛古.........................................................156
■ 元朝的統治製度
利用阿拉伯商人的忽必烈..............................................................158
■ 連結東西的陸路和海路
被納入歐亞世界的元朝帝國.........................................................160
■ 元朝遠徵四方諸國
熱鬧的東亞海域和元寇....................................................................162
■ 元朝的滅亡
統治九十年即滅亡的元朝帝國...................................................164
COLUMN
侍奉忽必烈,獲得巨大財富的阿拉伯商人阿閤馬.......166

第 6 章  萬裏長城和大量白銀的往來
復活的中華世界和活躍的走私貿易


■ 紅巾之亂和明朝的誕生
貧農硃元璋統一天下.........................................................................172
■ 明朝的政治係統
流氓集團蛻變成王朝..........................................................................174
■ 李朝的政治、文化
建立小中華帝國的韓國....................................................................176
■ 陳朝和後黎朝
加強獨立性的越南...............................................................................178
■ 明朝領土的擴大和濛古
想擴大中華世界的永樂帝..............................................................180
■ 鄭和的遠徵南洋
誇示明朝帝國存在的大遠徵.........................................................182
■ 對遊牧民族的防禦
為什麼要修築萬裏長城? ..............................................................184
■ 明朝的文化
庶民的成長、陽明學和實用科學..............................................186
■ 明朝的衰亡
從內部逐漸瓦解的中華帝國.......................................................188
■ 勘閤貿易體製的成立
為什麼禁止民間的海上貿易? ...................................................190
■ 東亞的貿易
利用琉球的明朝貿易政策..............................................................192
■ 東亞海上貿易的國際化
世界的白銀大量流入明朝...............................................................194
■ 日本齣兵朝鮮
企圖稱霸亞洲海域的豐臣秀吉...................................................196
■ 荷蘭的入侵和「鎖國」
荷蘭入侵東亞和日本的鎖國.........................................................198
COLUMN
從新大陸傳來的番薯使人口激增.............................................200

第 7 章  清朝帝國和歐洲入侵
因鴉片而衰亡的曆史上第一大帝國


■ 明朝的滅亡
因為女真人和農民叛亂而滅亡的明朝..................................206
■ 清朝統治體製的確立
遭強製剃發留辮的漢人們..............................................................208
■ 康熙、雍正、乾隆時代
國庫充實和充滿自信的治世.........................................................210
■ 清朝和四周諸國的關係
在東亞世界擴展勢力的清朝.........................................................212
■ 與歐洲文明的關係
傳教士帶來的世界地圖....................................................................214
■ 人口爆炸和邊境的開發
比世界早一步人口爆炸....................................................................216
■ 英國的三角貿易
從成熟走嚮衰退的清朝....................................................................218
■ 鴉片戰爭
要求支付鴉片帳款的黑船艦隊...................................................220
■ 太平天國
提倡「滅清興漢」的洪秀全.........................................................222
■ 英法聯軍
被英國、法國、蘇俄蹂躪的清朝.............................................224
■ 洋務運動
造就世界華人網的苦力貿易.........................................................226
■ 明治維新
日本的開國和經濟危機..................................................................228
■ 中法戰爭
脫離東亞世界的越南.........................................................................230
■ 朝鮮的開國和動盪
日本和清朝在朝鮮的對立..............................................................232
■ 中日甲午戰爭
瓦解中華世界的日本.........................................................................234
COLUMN
鴉片戰爭背後的紅茶問題..............................................................236

第 8 章  民族主義的興起
從帝國的衰亡到民族主義的高漲


■ 列強入侵中國
遭四分五裂的清朝...............................................................................242
■ 戊戌變法
摧毀改革氣勢的慈禧太後..............................................................244
■ 義和團事件
引發列強侵略的青年正義感.........................................................246
■ 清朝的新政
遠度重洋的日本教師和中國留學生........................................248
■ 日俄戰爭
黃海和朝鮮半島的緊張升高.........................................................250
■ 日韓閤併
喪失獨立的朝鮮....................................................................................252
■ 辛亥革命
清朝邁嚮中華民國...............................................................................254
■ 清朝的滅亡
革命尚未完成..........................................................................................256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利用大戰擴展勢力的日本..............................................................258
■ 華盛頓會議
利用縮減軍備加強實力的美國...................................................260
■ 第一次國共閤作
世界的變動和燃起的民族運動...................................................262
■ 國民革命
反帝國主義的中華民族主義.......................................................264
■ 蔣介石的北伐
流於形式的國民黨統一中國.........................................................266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共産黨重整勢力和新的軍事對立.............................................268
■ 滿州事變
關東軍在五族共和美名下的陰謀..............................................270
■ 紅軍的長徵
變成神話的萬裏長徵.........................................................................272
COLUMN
孫文「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殘留至今日中國..............274

第 9 章  世界大戰和改變瞭樣貌的東亞
利用社會主義復活的中華秩序


■ 西安事變
中國對日本侵略華北深感危機...................................................280
■ 中日戰爭
不因陷入泥沼戰而萎縮的鬥誌...................................................282
■ 中日戰爭中的國共對立
國共閤作的破局和毛澤東的抬頭.............................................284
■ 太平洋戰爭
與世界為敵的日本...............................................................................286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變
美蘇主導終結戰爭...............................................................................288
■ 大戰後世界的改變
大戰後的世界和亞洲的改變.........................................................290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國共內戰後齣現的社會主義國傢.............................................292
■ 朝鮮戰爭
至今仍持續對立的分裂國傢.........................................................294
■ 穩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製
開始建設新中國....................................................................................296
■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式經濟建設的悲慘結局...................................................298
■ 中蘇對立和中美親近
因冷戰結束而站在歧路上的中國.............................................300
COLUMN
誤判國共內戰情勢的美國和蘇聯.............................................302

第 10 章  朝嚮全球化革命的時代
二十一世紀的東亞將如何演變?


■ 東亞的經濟成長
廉價勞工所帶來的資本移動.........................................................308
■ 中國的經濟成長
不斷蛻變為市場經濟的中國.......................................................310
■ 控製人口政策和糧食問題
一胎化政策有成果瞭嗎?...............................................................312
■ 經濟特區
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的中國經濟....................................................314
■ 華僑和華人
廣及世界的華人網...............................................................................316
■ 中國的能源政策
因急速工業化而惡化的環境.........................................................318
■ 香港歸還
一國兩製下的香港將如何改變? .............................................320
■ 東亞經濟的失速
東亞的經濟奇蹟已成曆史瞭嗎? .............................................322
COLUMN
一味走嚮開放和開發之路的中華世界和華人網............324

後記 東洋史的現代意義................................................................325
索引..................................................................................................327

圖書序言

波心連動的東亞曆史世界
文◎甘懷真(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圖解東亞史》的中譯本即將問世。承易博士齣版社主編之囑託,為本書寫序,並嚮讀者略加介紹。多年來,我一直推動曆史普及教育,或稱「曆普」,尤其是以中國史為主的東亞史的曆史教育,故樂意嚮讀者推薦本書。

據我所知,《圖解東亞史》一書是易博士齣版社繼《圖解哲學》、《圖解心理學》、《圖解社會學》等書之後,另一本圖解係列的曆史普及書。日前,颱灣社會激情地討論高中曆史教科書,沒有人會否認高中曆史教科書對於曆史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正是教科書的作者之一。但颱灣當下需要的不是一本由國傢所推齣的教科書,而是民間社會所呈現的多元思考觀點下的各類專書,且是優質的普及書。而目前颱灣的史學界由於法規的束縛,學院中的學者多僅能緻力於專業的研究。故藉由翻譯外國的曆史普及書也不失為一種突破的方式,或許能為颱灣的曆史教育帶來一絲新氣象。至少我是這樣期待著。

本書作者宮崎正勝教授任教於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學,是日本的師範體係齣身,長期從事曆史教育與曆普書寫作,尤其是以中國史為中心的世界史,成果斐然。日本有很好的曆普書寫作發行的傳統,我想不用提供數據,隻要各位有機會去逛日本的大型書店,應該會驚訝於日本的曆史普及書的質精量多。日本曆普書的發達與專業,是颱灣文化界要迎頭趕上的。我也希望將來有更多的日文曆普書能在颱灣翻譯齣版。

「東亞史」對於許多讀者而言,或許有些陌生。我因近年來,負責颱灣大學新設立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若乾行政與研究工作,故也積極推動颱灣的東亞史研究。東亞史一詞及其概念源自日本。自十九世紀後期起,有一些日本有誌之士在麵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不隻思考日本的命運,也一併思及中國及其周邊地域,於是有「東洋」與「東亞」概念的形成。在前近代,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尤其是今天的日本、韓國與越南等國,是一個「曆史世界」。即這個地區做為一個整體,其文化發展有彆於其他「曆史世界」,如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等。遺憾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利用「東亞」概念發動侵略戰爭,使二次大戰期間,東亞地區生靈塗炭。這也使得「東亞」一詞在戰後的某些場閤成為禁忌。

在戰後的新時代,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史」的呼聲高漲。誠然,未來的曆史教育是以世界史為主軸。然而,也如戰後東亞史研究的奠基者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嶋定生所說,我們要將國傢的曆史放入世界史的視野中,但前近代的世界是復數的世界,各有其發展的法則。而中國與日本是屬於「東亞世界」。也在這些東亞史先驅的努力下,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相較於其他學術社群,更重視東亞的整體觀點。但我要提醒讀者的,東亞做為曆史學的概念,其空間範疇為何,自可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定義。如有些學者在談「東亞民主」時,此東亞可能包括印度。而日本的東亞史之東亞,通常是指中國及其周邊的農業地區,主要包括日本、韓國與越南。

我也強調東亞的視野與方法。十九世紀以來,曆史學的主流是國彆史,如中國史、日本史、法國史等。但「民族(國傢)」(nation)卻是一個起源於西歐的近代事物。如果我們僅以國傢的框架去思考曆史,如以當代中國的空間概念去思考中國曆史的發展,即使沒有誤解,也留下太多盲點。好比儒學源於中國,但在曆史上,其發展的範圍並不以中國為限。曆史上沒有「中國儒學」的概念。又如本書所提及的近世「東亞海上貿易」,這些曆史事實既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於日本、韓國,卻對這些國傢影響深刻。過去的中國史研究少談東亞海域,即是受限於國彆史的視野。

東亞史是一個钜大的學術分野,自可以有不同的立足點。本書作者宮崎正勝教授是站在中國史的立場上,考察東亞曆史。即作者自序所說的「以『中國世界』為中心的東亞曆史。」故本書的重點置於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發展如何與周邊地區互動。我想這個層麵是過去教科書少著墨,而颱灣讀者應該重視與感興趣的。過去颱灣的中國史研究太強調中國做為一個自我完成的體係,其實中國的各種政治運動與社會經濟發展經常猶如波心,震盪及於日、韓等國。另一方麵,中國周邊的曆史躍動,也屢屢撼動自以為不動的「天朝」。

在曆史學說競逐的今天,不可能有一本曆史專書代錶史學界的共識。本書所言雖然許多地方仁智互見,但多有所依據。而且像這樣「圖解」的書,方便閱讀與思考,必定是將來各類知識普及書的趨勢。我希望讀者在繁忙的正業之餘,能在一個禮拜內讀畢本書。然後對曆史學産生更大興趣,進而接觸五花八門的曆史圖書。如果是這樣,這本書就算成功瞭。
 

甘懷真
2004年12月12日於颱大曆史係研究室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購買這本書之前,我對“東亞史”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我習慣於以中國為中心,去理解東亞的曆史。然而,閱讀瞭《圖解東亞史更新版》之後,我纔真正意識到,東亞的曆史是一個更加廣闊、更加多元的概念。這本書打破瞭我固有的思維定勢,讓我看到瞭東亞各國各自獨特的文明軌跡,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中國曆史在中國的發展,更是將目光投嚮瞭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乃至更遠的東南亞地區,去呈現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東亞世界。書中在介紹某個曆史時期時,會詳細分析當時的政治格局、文化交流、經濟往來,以及不同國傢之間的互動。這讓我意識到,曆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各個國傢的發展都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它讓我看到瞭,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各個東亞文明是如何相互碰撞、相互藉鑒、相互融閤,共同塑造瞭今天東亞的文化麵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文化傳播”的詳細解讀,它展示瞭佛教、儒傢思想、漢字等是如何在東亞地區傳播,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演變成獨特的文化形態。這種對“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東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瞭,我們所說的“東亞”,並非是鐵闆一塊,而是由眾多充滿活力的文明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评分

作為一個在東亞文化圈中長大的人,我對這片土地的曆史總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和親近感。然而,當我們學習曆史時,往往會陷入一個睏境:要麼是過於宏大敘事的通史,細節不足,讀起來像是流水賬;要麼是過於微觀的專題研究,跳躍性太強,難以形成整體認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塊的空白。它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東亞各國,從古至今,脈絡清晰地串聯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東亞各國割裂開來,而是著重強調瞭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曆史進程。比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的文化輸齣時,書中會詳細介紹這些文化是如何傳入朝鮮半島、日本,並與當地文化融閤,形成獨特的風格。反之,也同樣會展示齣其他東亞國傢對中國曆史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互鑒”的視角,是我在很多其他同類書籍中很難看到的。它讓我明白,東亞的曆史並非是單嚮的傳播,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相互塑造的過程。書中在講述某個重大曆史事件時,會特彆分析不同國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使得我對整個東亞的曆史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從一個國傢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而是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這片土地上各個文明的此消彼長、融閤與衝突。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化交流”的細緻描繪,從文字、宗教,到藝術、科技,都做瞭深入淺齣的介紹,讓我感受到瞭東亞文明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它讓我看到瞭,盡管各國語言、習俗各不相同,但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有著如此多的共同基因和情感連接。這種對“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對於增進我們對東亞曆史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我常常覺得,學習曆史,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人類的共性與差異。《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講述瞭政治、經濟、軍事等宏大敘事,更是將目光投嚮瞭普通人的生活,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生活百態。例如,在講述某個朝代時,書中會描繪當時的市井生活、民間風俗、傢庭倫理等等,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愛恨的。它讓我看到,即使是韆年之前的古人,也同樣有著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情感和訴求。此外,書中也關注瞭曆史上的弱勢群體,比如女性、奴隸、邊疆民族等等,展現瞭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以及他們所經曆的苦難與抗爭。這種對“個體生命”的關注,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哪些是永恒不變的人性,哪些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社會規範。這種對“人”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曆史産生瞭更深的感情,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讓我非常驚喜的一點。我讀過的很多曆史書,要麼是過於學術化,術語堆砌,晦澀難懂;要麼是過於通俗化,為瞭吸引眼球而犧牲瞭嚴謹性。而《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則恰好找到瞭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它的語言流暢自然,通俗易懂,即使是對於曆史知識不多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但是,它又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科普,而是深入淺齣,在普及知識的同時,也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曆史問題,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時的態度,它會呈現不同的觀點,分析各種證據,然後給齣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而不是簡單地站隊。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信任度大大提高。而且,書中善於運用一些生動的細節和故事,來串聯起宏大的曆史進程。比如,在講述某個朝代的政治鬥爭時,它會穿插一些當時大臣們的奏摺、皇帝的詔書,或者是民間流傳的趣聞軼事,讓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晰。這種敘事方式,既保持瞭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趣味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讓人望而生畏,而是像在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一段段精彩的曆史故事。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而《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在這方麵,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實,更是在字裏行間,潛移默化地引導讀者思考曆史事件的成因、發展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比如朝代更迭、重大的改革與革命、文明的碰撞與融閤等等,都有著深入的分析。它會追溯這些事件的根源,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因素、經濟條件,以及人物的決策。然後,再探討這些事件如何一步步演變,最終走嚮怎樣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它會花相當大的篇幅,去討論這些曆史事件對當今東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格局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在講述近代以來東亞地區的民族主義興起時,書中會細緻地分析其曆史淵源,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今天東亞各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傢認同。再比如,在探討東亞的經濟發展模式時,書中也會追溯其曆史演變,分析不同發展路徑的優劣,從而幫助我們理解當下東亞經濟的復雜性。這種“曆史與現實的連接”,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它讓我明白,我們所處的時代,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曆史演進的必然結果。通過理解曆史,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當今世界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也能夠更理性地看待我們與周邊國傢的關係。這本書的“更新版”字樣,也暗示瞭它在內容上緊跟時代步伐,對於一些最新的考古發現、史學研究成果,都有所體現,這使得它的分析更加具有說服力。

评分

這本書,老實說,我拿到手之前,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市麵上關於東亞曆史的書籍,不論是學術專著還是普及讀物,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想要從中脫穎而齣,並不容易。尤其是我這種非專業讀者,對曆史的瞭解更多是碎片化的,有時候甚至是被一些不準確的網絡信息所誤導,所以,我更傾嚮於那些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但又不至於枯燥乏味的書籍。當我翻開《圖解東亞史更新版》時,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圖解”二字。我一直認為,對於曆史這種宏大的敘事,單純的文字堆砌很容易讓人産生距離感,而圖畫,尤其是地圖、文物插圖、人物畫像等等,則能以一種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將讀者拉迴到那個久遠的時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章節,幾乎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從古代的城邦遺址,到不同朝代的服飾演變,再到重要的戰役地圖,都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而且,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裝飾,它們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曆史概念,或者補充文字描述的不足。比如,在講到某個朝代的政治製度時,書中會配上一幅描繪朝堂場景的插畫,我能立刻感受到那種威嚴與等級森嚴的氣氛;在講到某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時,則會展示齣當時貿易的繁榮景象,讓人對那個時代的活力有瞭更深的體會。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能輕鬆地吸收知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戰爭的插圖,那些描繪攻城略地、騎兵衝鋒的畫麵,配閤著文字的敘述,仿佛電影鏡頭一般在我腦海中切換,讓我對曆史的進程有瞭更加具象的認識。這本書的插圖選擇也很有講究,很多都是來自於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或者是曆史學傢精心繪製的復原圖,專業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它不像一些粗製濫造的圖解書,僅僅是拼湊一些網上的圖片,而是真正地將圖像作為一種重要的敘事工具,與文字融為一體,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

评分

從排版和設計上來看,這本書也的確是下瞭一番功夫。如今,閱讀的體驗不僅僅是內容本身,書籍的整體呈現方式也至關重要。《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在這方麵,堪稱一本優秀的範本。首先,它的紙張質量很好,厚實且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其次,字體大小適中,字裏行間留白也比較閤理,整體視覺感受非常舒適。最讓我贊賞的,是它對插圖的運用。我前麵也提到瞭,圖文並茂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而齣版社在插圖的布局和排版上,也做得非常用心。插圖並非隨意擺放,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文字敘述中,既起到瞭裝飾作用,又起到瞭引導閱讀的作用。很多時候,當我看到一幅精美的地圖或文物圖片時,會立刻被吸引過去,然後認真閱讀旁邊的文字解釋,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這種圖文協調的設計,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此外,書的裝幀也十分精美,封麵設計既有曆史感又不失現代感,拿在手裏非常有分量。每當我看到它擺在我的書架上,都會有一種愉悅感。這讓我意識到,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承載,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這本書的設計,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讓它成為瞭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閱讀《圖解東亞史更新版》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令人愉悅的“知識漫遊”。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纔能理解其中的內容。相反,它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可以根據讀者的興趣點,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例如,如果你對古代的軍事戰爭感興趣,可以直接閱讀關於戰役的部分;如果你對某個朝代的文化藝術更感興趣,也可以跳到相關章節。而且,書中的內容環環相扣,即使你隨意翻開一頁,也能找到有趣的信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文化符號”的解讀,比如某個朝代的代錶性器物、某種特定的節日習俗、或者是某種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它會詳細解釋這些符號的起源、演變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這讓我感受到,曆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瞭各種有趣的細節和故事。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它讓我不再害怕閱讀厚重的曆史書籍,而是開始享受探索曆史的樂趣。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激發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讀物,讓我對東亞的曆史文化産生瞭更加濃厚的興趣。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其復雜性和多麵性,而《圖解東亞史更新版》恰恰展現瞭這一點。它並沒有將曆史人物或事件簡單地臉譜化,而是試圖展現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麵臨的睏境以及復雜的內心世界。在講述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時,書中會深入分析他們的動機、決策以及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定義為“英雄”或“反派”。例如,在討論某個帝王的統治時,書中會詳細分析其內政外交的得失,以及他所推行的政策對當時社會産生的雙重影響。它不會迴避那些負麵評價,但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批判,而是會嘗試去理解人物行為的深層原因。這種“立體化”的人物塑造,讓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麵孔,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矛盾掙紮,都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的轉摺點”的分析,它會深入剖析導緻這些轉摺的多種因素,包括個人決策、社會思潮、經濟狀況等等,從而展現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注定的,而是由無數個個體和事件共同塑造的,充滿瞭各種可能性。這種對復雜性的呈現,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充滿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更新版”三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始終認為,曆史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而一本好的曆史著作,也應該能夠與時俱進,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圖解東亞史更新版》在這方麵,無疑是做得非常齣色的。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不僅涵蓋瞭那些經典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更是對一些近年來考古學、文獻學上的新發現,以及史學界最新的學術觀點,都進行瞭及時的采納和解讀。例如,在講述古代某個時期的社會結構時,書中可能會引用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來修正以往的認知;在討論某個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時,則會呈現不同學派的最新研究,並進行客觀的分析。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前瞻性。它不像一些陳舊的史學著作,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是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觀點。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尤其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被過時的信息所誤導,獲得更加準確、更加全麵的曆史知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謎團”的探討,比如某個朝代的滅亡原因,某個曆史事件的真相等等,書中會呈現目前主流的學說,同時也會指齣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並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曆史研究有瞭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