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以世界史為座標認識颱灣
文/楊肅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颱灣的史學界習慣以「本國史/外國史」或「中國史/西洋史」,來劃分曆史研究領域。這一種劃分方式是十九世紀「國彆史」寫作傳統的餘緒。十九世紀的「國彆史」深受民族主義的影響,充滿著沙文主義,助長世界的衝突。一九六○年代,歐美學者開始提倡「世界史」觀念,希望去除歐洲中心主義,從整體人類的關照來撰寫世界史,以促進族群、文明間的相互理解。這是一種高貴的理念。
一九七○年代以來,颱灣由於經濟的發展,快速地嚮世界開放,人民的視野逐漸開闊,對世界文化開始有理解的興趣。曆史學界受到此一潮流的衝擊,也開始接受「世界史」觀念。到一九九○年代,颱灣的大學曆史係紛紛以「世界史」取代傳統的「外國史」或「西洋史」課程。那麼,颱灣人為何要認識「世界史」呢?瞭解「世界史」對現代颱灣人的自我認知有何意義呢?
瞭解世界史是認識颱灣的必要條件
曆史的功用之一,是讓人透過對「過去」的理解,以達到「自我認識」。颱灣人要瞭解自己的過去,無疑地首先必須通曉颱灣史與中國史。我們的曆史教育一嚮以中國史為主,晚近颱灣史也獲得正視。不過,我們習於把颱灣史,特彆是中國史孤立起來看待,很少將其置放在「世界史」脈絡。這樣的看待方式有時會妨礙我們對颱灣或中國曆史的理解。
颱灣是一個開放的海島國傢,曆史上從不自我封閉。自十六世紀以來,全球各地逐漸形成一個單一的「世界體係」。早在十七世紀初期,地處東亞海域的颱灣就因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來臨而進入此一體係,並與「世界接軌」瞭。四百年以來,颱灣的曆史發展與世界曆史的脈動息息相關。就此而言,具備「世界史」──特彆是近代史──知識,是瞭解颱灣曆史不可缺少的條件。
中國史傢喜歡強調中國曆史的獨自性,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五鬍亂華與蠻族入侵、隋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雖然並存於世,在我們的曆史圖像中卻很少拼在一塊。近世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漸繁,但我們的曆史書幾乎看不到此一互動。談到十九世紀的中西衝突,我們經常隻看到中國的戰敗與屈辱,對近代歐洲的擴張則不甚瞭瞭。過度地將「中國史」孤立於「世界史」之外,其實限製瞭我們對中國曆史變動的理解。
追溯文化傳統中的西方文明要素
事實上,閱讀「世界史」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颱灣史」或「中國史」,從某個角度而言也是認識「我們的文化傳統」的一種途徑。
有人會問:「世界史」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有何關聯?談到颱灣文化的內涵,我們習慣上會聯想到漢文化、日本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實際上,颱灣文化的來源復雜而多元,有傳統要素,也有現代成分。現代颱灣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傢,文化上是與「現代文明」接軌的。「現代文明」根於「近代西方文化」,對我們而言是外來文化。我們的現代生活,無論物質上或精神上,大都非齣自本土的文化傳統。我們吃的漢堡、穿的西裝、住的洋房、開的汽車、打的高爾夫球、看的電視等等,本都是「舶來品」,但都轉成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我們來說,閱讀「世界史」並非隻是在欣賞異國情調的異國文化,也是在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颱灣人必須有開闊的視野,要能「立足颱灣、關懷亞洲、放眼世界」。閱讀世界史乃是開拓我們文化視野的最佳途徑。
兼具專業知識與閱讀興味
「世界史」涵蓋古今中外,內容包羅萬象,一個不具曆史專業的讀者應如何去接觸呢?對這樣的讀者,一本清楚易懂、生動有趣的曆史讀物是非常有幫助的。《圖解世界史》就是寫給一般讀者的世界史普及讀物。作者小鬆田直畢業於法政大學社會學係,後來轉成曆史方麵的自由作傢兼編輯,持續幫齣版社編撰日本史與世界史讀物。
明治時代以來,日本史學界即開始研究「西洋史」,百年來纍積瞭可觀的成就,東亞國傢中無齣其右者。他們早就跳齣「西洋史」的舊框架,從「世界史」架構來討論人類曆史的演變。一九七○年代初,日本學界齣版「岩波講座世界曆史」,從東方文化立場來解釋「世界的曆史」,是其代錶作。除瞭專業研究,日本學者也熱心曆史知識的普及。他們透過曆史普及書刊或者漫畫,把學院的曆史研究轉化為普及的曆史知識,提供大眾認識、接觸曆史的機會。
《圖解世界史》是一本兼具專業知識與閱讀興味的曆史讀物。這本書內容豐富,舉凡一般讀者需要知道的世界史知識,都有深入淺齣的敘述。時間上,作者從人類的起源講到二十世紀冷戰結束;空間上,本書涵蓋世界各地文化,從歐洲、非洲、美洲到亞洲。在寫作安排上,作者將世界史大緻斷為史前、古代、中古與近代四大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作者以個彆章節分彆介紹世界各地的重要文明發展,盡量提供讀者一個完整的曆史圖像。
除瞭提供豐富的曆史知識外,作者也經常在行文中介紹一些讀者熟悉的典故、事物的曆史起源或背景,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談到周朝的建國,引入薑子牙與文王的故事;講到約瑟夫二世的開明專製時,介紹瞭莫劄特的歌劇《費加洛婚禮》;討論一八四八年二月的波蘭革命,點齣蕭邦的鋼琴練習麯《革命》的創作背景;說到加州的淘金熱時,不忘解釋「牛仔褲」的起源。這些典故、事物的介紹,增加瞭讀者對世界史的親切感。
《圖解世界史》的原本寫作對象是日本讀者。為瞭讓日本讀者認識日本史與世界史之間的關聯,作者還不時地在適當地方導入日本相關的史事。例如:討論遠古人類的發現時,作者介紹一九九二年日本考古學者在衣索比亞發現拉密達猿人的成就;講到古代絲路時,強調日本是絲路的終點;談到《馬可波羅遊記》時,則特彆介紹馬可波羅對日本的記述。這樣的安排,則有助於日本讀者從世界史的脈絡來認識自己本國的曆史。
推薦序2:
打開世界之門,走進世界之道
文/李聖光(東吳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曆史告訴我們,人類和社會都是過去的産物,瞭解過去並掌握時代脈動的見識可以培養齣具前瞻性的洞察力,而此洞察力對於個人或社會、甚至世界的發展都是必要的。因此在閱讀曆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關切正是人類經驗中時遷事異的縱嚮發展,以及受限於當世狀況的各個麵貌之橫切麵。換言之,曆史並不是「教導」我們對過去不假思索或者崇古地一味接受,也不隻是「傳授」我們過去各個文明的成就,而是「訓練」我們瞭解人類如何進展到目前的情況,俾使吾人能體會到曆史不隻是各個文明、國傢、文化、宗教和衝突的紀錄,也是所有平凡的人的故事,而這群平凡的人也許永遠不會意識到他們或她們也曾經是曆史的塑造者,為曆史的發展默默地貢獻齣一己之力。
當然,通曉自己文化的曆史演變很重要,瞭解其他文明的曆史進展同樣不容忽視,尤其在二十一世紀初,當全球化市場經濟勢不可擋的潮流之下,世界變成瞭「地球村」,不但突破瞭傳統主權、領土與國傢觀念,並超越瞭時空界限。以自由開放與競爭為主導的思想成為新興國傢追求的目標,此潮流雖然使得自由貿易蓬勃發展,但是反封閉的自由貿易體製(如世界貿易組織)卻刻意排除瞭各國的社會和文化傳統,造成嚴重的文化衝突。從關懷人文的角度與前提下來思考此潮流時,如果我們能採取一個全麵性或整體性的視野來研習或理解整個人類曆史,這對書寫曆史的學者以及閱讀曆史的讀者來說,將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卻也是一項刻不容緩、且具有時代意義的使命與責任。換言之,有關不同文明的比較或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encounters)的曆史書寫方式,不但可超越傳統以地理區域或國彆做為劃分領域的標準所麵臨的限製,也能超脫所謂「種族中心論」的價值取嚮。
總之,身為曆史學傢所麵臨的艱钜工作之一,即是提醒一般社會大眾,當人類跨越瞭公元二○○○年之際,曆史知識不僅在文化身分認同的形成過程中是一基本要素,對於超越我們自己的社會與文化之外,培養齣更為寬廣的世界觀更是絕對必要的知識。因此,瞭解過去所有人類的經驗,以麵對來自現實的挑戰,並滿懷著信心走嚮未來,是每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應有的天職。
認識自己,放眼世界:我們需要一部什麼樣的「世界史」?
日本社會與學界早在橫跨公元二○○○年之際已認清「任何國傢都不能自外於這個世界」,因而不斷用多麵性角度重新書寫這個世界中多樣性的曆史風貌,並且藉由齣版一係列有關世界曆史的相關書籍,要將日本的曆史納入世界史的一環,或是從日本眼光、角度和立場來看世界史。在此時代走嚮與氛圍下,持續在曆史領域的專業齣版社從事有關曆史編撰的自由作傢兼編輯小鬆田直先生,齣版瞭《圖解世界史》,盡管本書仍不免透露齣日本人眼中的世界史,但是本書的圖解和圖錶編寫形式(不僅隻是圖像而已)是值得在颱灣的我們藉鏡的。颱灣的城邦齣版公司易博士齣版社也身負普及曆史知識、以及引領一般社會大眾走進世界曆史的使命,因而齣版瞭中文譯本;誠如該社所設定的目標,齣版的重心是要迴到原點的基礎學習,讓一般社會大眾更容易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迴顧曆史,「鄭和將中國帶給瞭世界,卻沒有把世界帶給中國」,讀史至此,深感中文譯本的齣版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業和願景。
圖解的概念、視覺的思考邏輯與言簡意賅的文字敘事
本書依據文明的進程和曆史的時序、斷代和時代特徵,總共分為十大章,每章再根據相關主題細分為若乾小節,總共八十五節,中文譯本分為上、下兩冊,每冊各五大章。涵蓋的時間從七百萬年前人類齣現開始,直到二十世紀的冷戰和東西對峙、以及之後的世局和對未來的瞻望。作者以左右雙頁對照的圖文閤作和對話的方式,在交織互補和拼貼的過程中創造齣獨樹一幟的書寫風格以及另類的閱讀經驗。而本書最具創意和賣點之處即在於將圖解的概念帶入學習與閱讀之中,透過清晰的視覺思考邏輯和化繁為簡的圖解和圖錶形式,勾勒齣世界文明與曆史進程的梗概。圖文並茂的形式簡明扼要且一目瞭然,但顯而易見的,做為一本啓濛入門書,作者的企圖心是要激發讀者更進一步鑽研的好奇心,並大量運用地圖、圖解和圖錶的方式來導引讀者充分發揮想像力,以便進入曆史發生的「場景」與「情境」之中。
從本書的編排方式可以一窺作者獨具匠心的細膩與宏觀之處。眾所周知,要兼顧史實的詳細與容易消化吸收,並從中達成通盤的認知和瞭解,而且能享受閱讀和學習的樂趣,並非易事。作者使用提綱挈領的章節編排與圖解方式看似簡單,卻凸顯齣作者的世界史觀之思維,以成其「一傢之言」。各章節的標題與圖解充分呈現作者運用東西文明、或世界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掃描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並鋪陳齣一條清晰且具視覺思考邏輯的脈絡和綫索,因而蘊藏著「通古今之變」的奧妙於其中。
為瞭兼具實用性和通俗性,作者不僅將各地區不同人種、語言文字、民族國傢、生活方式、學術思想、文學作品、物質文明、都市文明、宗教、藝術等用圖解編成一覽錶,且收錄瞭各地區的重要神話傳說、典故、建築藝術、以及貫穿世界史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例如世界七大奇觀、感恩節的由來、聖誕樹的起源、鐵幕等。至於新聞事件和標題式的穿插運用,不但強化讀者對曆史的認知,同時也達到結閤曆史與現實生活的旨趣。此外,作者也不時列舉以曆史題材所拍攝的電影,這些影片並非「模擬過去」,而是企圖藉用影像的虛實之間,印證「曆史的真相」是存在於影片中的主題與時代氛圍和品味的選擇。
找到全世界的感覺
人世間發生的事情有如過眼雲煙般,卻也曆經瞭韆萬年之久。如果所留下的文物、紀錄與被刻意遺忘和忽略的加在一起,多如天上的星辰。而本書的作者不需依賴繁復的文字敘事以及深度的詮釋和解讀,卻能點齣人類文明進程中主要發生且一再發生的事情(例如帝國的興衰、宗教的起源、學術思想的更迭、東西「絲路」的開通與交流、技術的革新、戰爭與革命的反覆等等)以及導緻事情發生且一再發生的「人」──不論是男人、女人、英雄或平凡大眾。
在文字與圖解的互動之間,不難體會齣本書作者企圖喚醒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過往曆史失去的熱情與興趣,正如作者在最後一章節語重心長所錶明的,學習曆史以及嚮曆史學習的目的是要「理解」紛雜多變的世界和「瞭解」自己現在所處的世界,走齣「報復的鎖鏈」,進而自尊尊人,自重重人,共同期待「和平曙光」的齣現。這是一本值得各級學生、老師以及一般社會大眾閱讀和教學輔助參考的世界史,易讀易懂。讀完本書之後,請各位讀者捫心自問:「我是否找到全世界的感覺?」
李聖光
2005.11.20
寫於士林外雙溪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