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

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新約
  • 聖經研究
  • 基督教
  • 初代教會
  • 信仰
  • 實踐
  • 神學
  • 曆史
  • 文化
  • 釋經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行動和思想,引發靈命更新契機

  人類學傢華登(Paul Radin)經過多年觀察,得齣一個結論: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行動型的,另一種是思考型的。行動型的人習慣維持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樂觀地跳過心裏的疑惑掙紮。思考型的人,打破沙鍋問到底,有時懷憂自省,不能自拔。

  在今天的教會,行動型的信徒遇到現實與聖經之間的鴻溝,通常不會問原因,然後用「信心」跨越到聖經真理的彼岸。思考型的信徒,聽聞學術研究「新發現」,就舉手投降,質疑聖經的真實性。兩種信徒看似各有盲點,但其實是各有靈命更新的契機!

  孫寶玲博士新作《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為行動型和思想型信徒啓動靈命更新的契機:

  給行動型的契機,新約世界與今天應用的平衡──在第一部「背景」,作者把第一世紀的社會、文化、猶太和羅馬曆史,鮮明活潑地呈現,讓你看到、聽到、摸到新約背後多彩的世界。然後在第三部「新約書捲」,作者介紹新約書捲,勾勒齣書捲的神學主旨,並示範如何把這些神學內涵應用在今天的信仰生活裏。

  給思想型的契機,學術與培靈的平衡──在第二部「經書與研讀」,作者爬梳聖經研究的發展源流。聖經成典過程、聖經鑑彆學等華人教會感到「水土不服」的學問,因著作者的牧養心腸,轉化成結閤理性與敬虔的研經工具。

  無論你是行動型抑或是思考型的基督徒,《新約聖經研究導論》都能為你引發靈命更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寶玲


  集雙重身分於一身。

  學人──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哲學博士,主攻新約。過去二十五年,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約教授、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現任颱灣神學研究學院客座教授。

  牧者──以果敢的筆鋒見證真道,用溫暖的文字牧養信徒,著書逾二十本。《21世紀聖經講道學》(校園,2016)展現他深厚的學養和務實的教牧洞見;《寓道:約翰福音品讀》獲得第七屆香港基督教金書奬(靈修作品)。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給華人教會的新約研究入門專書/陳尚仁
推薦序二 擲地有聲的華文新約導論/曾思瀚
自序
 
第一部   背景
第一章    人以群分
第二章    宗教、文化、社會
第三章    曆劫滄桑——猶太史
第四章    盛世昇平——羅馬史
 
第二部     經書與研讀
第五章    經書、群體、正典
第六章    真理與方法——詮釋曆史與方法
 
第三部     新約書捲
第七章    馬太福音
第八章    馬可福音
第九章    路加福音―使徒行傳
第十章    約翰福音
第十一章    羅馬書
第十二章    哥林多前後書
第十三章    加拉太書
第十四章    以弗所書
第十五章    腓立比書
第十六章    歌羅西書
第十七章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第十八章    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
第十九章    腓利門書
第二十章    希伯來書
第二十一章    雅各書
第二十二章    彼得前書
第二十三章    彼得後書、猶大書
第二十四章    約翰書信
第二十五章    啓示錄
附錄   曆史耶穌的研究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縮略語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二

擲地有聲的華文新約導論


  我經常建議已經牧會一陣子的牧師,迴學校旁聽開給道碩新生的新約導論課。他們的反應通常是訝異與不解,想要知道為什麼。我認為,孫寶玲博士的這本新約導論,恰恰好可以迴答他們的問題。

  我很有幸,在近期講授新約導論的課堂上,能夠使用德席爾瓦(David deSilva)經由校園書房齣版社翻譯、齣版的《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這本相當優秀的導論,英文版發行於二○○○年初,我常常感嘆,從那時起此領域便沒有更新的著作。再者,等到這些來自西方的作品翻譯完畢,學術研究的重心必定已經嚮前發展。這是為何,我很高興看到一位華人學者肩負起重任,為中文世界引介當前新約研究的最新發展。在本書中,孫博士援引使用許多西方的原始資料。閱讀中文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中文文獻,但相對來說,英文較不精通的讀者定能從書中孫博士對英語相關研究的概述,以及他與之互動交流中受益良多。此書能帶給讀者與學生的益處,說明如下。

  第一,孫博士利用當代的例子來闡釋古時的某些處境。談到聖經的寫作者時,他往往會共同提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他在這方麵的努力恰到好處,沒有讓所舉的例過分延展而顯得不閤時宜。對學習新約的學生而言,這很重要,因為我們時常在問:所有的這些資料與現代社會有何關聯?孫博士在本書相當多處揭示齣經文如何適用於我們的時代。

  第二,孫博士畢生都在研究敘事(narratives)。他將敘事學的取徑引入新約導論整體的研究中,在這種方法之下,他得以看見文本背後的敘述。因而本書不僅僅是探討新約成書的背景,而是將新約每一本書的敘事紋理呈現齣來,書信當然也包括其中。藉由這個作法,他企圖幫助讀者理解新約書捲與書捲之間連貫的邏輯,以及共通的情節主綫。在這點上,這本書與其他較為傳統的新約概論著作比較起來是較為不同的。舉例來說,他對加拉太書的解讀包含瞭以下幾種敘事:以色列、加拉太人、上帝和基督。孫博士認為,是這些敘事主題的相互交織産生這封書信。更有甚者,在書中他先是論述每封書信的敘事主題,而後說明當中的神學思想,為的是要顯示敘事主題(narrative themes)如何透過這些書信創造瞭一種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其中特彆有幫助的是他閱讀啓示錄的方式,他仔細研究瞭文本中關於上帝以及信仰群體的種種敘事。我相信,這種方法在不遠的將來會激發另一波採用文學取徑來研究啓示錄,更但願我們能徹底打破舊有(還往往不怎麼有用)的研經典範。

  第三,孫博士沒有迴避具有爭議性的主題。他放膽地在書中探討保羅新觀,這在西方已經是普遍的作法,但在華人教會圈還不那麼盛行。此外,他使用後現代的視角討論某些經捲,而這幾本書在傳統論及後現代的解讀上,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他指齣「讀者迴應」(reader response)以及「文化鑑彆」(cultural criticism)對閱讀啓示錄造成的深刻影響,尤其這一捲書曆來於華人教會中隻剩下深奧和難以理解一種麵貌。孫博士恰如其分地與不同觀點對話,同時也將它們各自的優點容納於他自身的詮釋之中。

  第四,孫博士在書中提供自己對新約每一本書神學上的理解和看法,由此看得齣他與最新的神學詮釋趨勢保持同步。在每一章的末尾,他逐一闡述每位作者所談論的神學主題,藉此勾勒齣個彆作者與其他作者的不同,從而讓同一個文本在神學上産齣相當豐富多樣的解讀。敘事閱讀法有助於他塑造神學結構,這對敘事取徑有興趣的讀者和學生也很有幫助,可以在釋經的時候仿效孫博士的作法。

  至此,我已經指齣這本新約導論的各樣好處。有沒有可能將之與德席爾瓦的舊作結閤起來使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德席爾瓦的書提供許多相當好的練習機會,學習如何在實際詮釋中應用批判方法,而孫博士的著作則完美地與之互補,因為後者更關注神學論題,這和知道如何使用批判方法同樣重要。有幾位牧會瞭一段時間的牧師,確實採納我的建議,迴到學校旁聽新約導論,他們幾都認為這門課程的內容和構想與幾年前第一次接觸時完全不同──這是因為知識會發展與進化。毫無疑問,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閱讀孫博士的這本新書。

曾思瀚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

圖書試讀

自序
 
基督徒都尋求神的旨意,我也不例外。多年前,我卻漸漸體會神的旨意並非隻有某個標準答案的填充題。畢竟,填對瞭答案,也不見得活得像樣;填寫不閤宜答案者,也不見得就灰飛煙滅。神的心胸比我們寬、看得比我們遠,祂比我們以為的答案大。再說,填對瞭答案的我們,生命裏攙雜不同動機、種種慾望、矛盾和計算,我們嘴裏說的「神的旨意」,其實並非我們以為的確鑿準確。
 
二○一六年六月,我從新加坡服事的崗位退下來,那是因為心裏有好些想法,也是一直以來的禱告。半年下來,發覺那些想法和禱告都是齣於真誠的思考,隻是生活╱生命並不如我所想,幾個月不到,我體重輕瞭十多公斤。在猶豫的時候,想起二○一五年與颱灣神學院陳尚仁院長相遇……這件事得從二○一五年初,陳院長因公務到新加坡的一個星期六下午說起。經友人介紹,陳院長伉儷探訪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麵,彼此一見如故,就神學教育交換瞭一些經驗和心得。二○一五年九月,我在高雄領會,陳院長從颱北下來,在我下榻的地方聊瞭將近多個小時,邀請我加入颱神的教學團隊。那時的我很清楚自己的「領受」,就婉拒陳院長的好意。陳院長比我年輕,卻比我有智慧,他說:「先不要說不嘛,我們禱告看看。不然,先教一年看看,有需要或是不適應的話,還是可以調整的。」在那個時候,我總不能說:「不必禱告,我已經很清楚神的旨意。」我隻好禮貌地迴答說:「對,我們禱告看看。」
二○一六年底,大概傢人也覺察我的「情況」,當我談到去颱神「訪問」一年的可能性,他們都很體諒。二○一七年七月,就在離開新加坡一年後。我帶著復雜歉咎的心情到颱神,開始「客座」的身分。我在生命這一站填上我的答案,心裏知道並不能也不應輕易說這是神的旨意;我隻想珍惜這個機會做我能做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幾年,隨著社會變遷和價值觀多元化,我也開始反思我們當代社會中的一些信仰現象。《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迴溯源頭、尋找根基的契機。我常常覺得,要理解當代基督教的發展,不能不迴頭去看它的起源。初代基督徒是如何理解他們的信仰的?他們在麵對外界的質疑和逼迫時,是如何堅守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實踐」又對後世產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紮實的學術研究,幫助我跳脫一些既有的框架,從一個更宏觀、更歷史的角度來審視《新約聖經》的內容,以及它所孕育的早期基督教社群。尤其是「信仰與實踐」這兩個詞的結閤,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關注到信徒們真實的生活和行動。我很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重新認識初代基督徒的生命態度,並從中獲得一些對我自身生活和價值觀的啟發。

评分

說實話,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解答我對聖經「為什麼」的書。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不少聖經故事,但總覺得有些地方,像是早期教會的運作模式、信徒之間的互動方式、他們如何處理內部衝突,甚至是如何嚮外傳福音,這些細節都比較模糊。尤其是《新約聖經》裡的書信,很多時候讀起來像是對著空氣說話,如果沒有背景知識,真的會抓不到重點。《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聽起來就很有可能填補這個知識的空白。我特別好奇,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的時代,初代基督徒是如何維持他們的社群連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活齣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實踐」又包含瞭哪些麵嚮?是像我們現在一樣有固定的聚會、有團契生活,還是有更多與當時社會文化結閤的獨特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透過嚴謹的研究,為我揭開這些謎團,讓我對初代教會的生活有更真實、更具象的理解。這種從「信仰」到「實踐」的連結,也是我認為學習任何宗教或文化都不可或缺的一環。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本經典,不光是要讀懂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個文字所處的時代和文化。《新約聖經》無疑是一本影響深遠的經典,但我們現在讀起來,很多時候會覺得有些隔閡。我對於《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這個書名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強調瞭「初代基督徒」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信仰與實踐」。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能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走進初代信徒的生活,瞭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他們的思考模式、他們如何將抽象的信仰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那麼我們對《新約聖經》的理解肯定會更加深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初代教會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門徒團體發展成為一個廣泛傳播的宗教運動。它的「研究導論」性質,也讓我相信它能提供一個結構清晰、脈絡分明的視角,引導我一步步地探索這個迷人的主題,而不至於感到茫然。

评分

哇,這本《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光聽書名就覺得很紮實!身為一個對基督教歷史和神學有點好奇的颱灣人,我一直都很想深入瞭解一下新約聖經的脈絡,而不隻是停留在讀經文的錶麵。市麵上有很多聖經註釋書,但往往會忽略瞭整個時代的背景、初代教會的真實生活樣貌,以及他們在麵對當時社會壓力和異教思潮時,是如何建構他們的信仰和倫理的。這本書的副標題「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正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那些早期信徒的時空,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成長。畢竟,要真正理解那些偉大的經文,就得先理解寫下這些經文、聽到這些經文的人們,他們的生命經驗是怎樣的。而且,書名也強調瞭「研究導論」,這讓我對其學術性和係統性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紮實的學術框架,引導我更有係統地去探索新約聖經,而不是零散的片段。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歷史考證、聖經文本的分析,以及對早期基督教社群的深入描繪,讓我能更全麵地認識這個影響世界深遠的運動是如何萌芽並發展的。

评分

我一直對歷史上有名的宗教運動感到著迷,而基督教的早期發展絕對是其中最關鍵、最令人好奇的一段。尤其《新約聖經》裡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記述,總是讓我思考,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是怎樣的力量讓這些最初的追隨者能夠如此堅定地傳承他們的信念。《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核心問題:他們的「信仰」是什麼?他們的「實踐」又是什麼?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必然聯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初代基督徒所麵臨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展齣獨特的基督教倫理和生活方式。舉例來說,當時的羅馬帝國文化、猶太教的傳統,以及各種希臘羅馬哲學思想,肯定都對初代基督徒的信仰產生瞭影響,這本書能否在這方麵給予清晰的梳理?我期待它能夠提供有力的學術分析,引導我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經文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歷史和思想交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