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正處於巨大轉變的最前綫。我認為在未來幾年, 利用網路資訊的方式將會改變董事會要如何運作、我們要如何發展策略、要如何評估公司的健康狀態、高階主管要如何賺取薪水。
在2001年的夏天,我抽離自身,試著以旁觀者角度找齣未來幾年將會形塑世界的宏觀趨勢。我決定要成立新公司,試著找齣一股可以乘上的重要趨勢潮流。我發現有項趨勢非常令人著迷,就是網路資訊爆炸。我們被淹沒在資訊裏,單以人工方式檢閱實在太過費時,也太難以理齣頭緒。
顯然要解決這個問題,似乎就是要發明一套軟體,可以自動追蹤並分析一切資訊。
這就是融文(Meltwater)公司創立的過程。我們隻有兩個人和一颱咖啡機,就在挪威奧斯陸的一個小棚屋(我們當時的地址是Shack 15〔棚屋 15 號〕),以1萬5,000美元的創業資金成立瞭公司。在我們的展望當中,高階主管和決策者早上到達工作地點,喝瞭平日習慣的那杯咖啡後,我們的軟體就會給齣一份摘要,總結全球過去二十四小時內的商業活動,摘要的形式會非常易讀,讓高階主管不用幾秒就能掌握他或她需要知道關於競爭對手、關鍵客戶、自傢品牌的重大更新資訊。我們的口號是「做齣資訊充足的明智決定」(informed decisions),因為我們想幫助高階主管在運用他們本身就能隨時取得的傳統資料之外,還能善用現在可在網路取得的資訊。
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碰巧發現的宏觀趨勢究竟規模有多大。起初,我們都集中在網路新聞和企業網站。我們沒有預期到社群媒體的崛起。臉書創設於2004年,推特則是2006年,部落格直到2007年左右纔受到主流關注。所有這些新的網路內容,都讓業界不得不需要一套新的先進軟體,足以每天分析數十億份的文件。如今,智慧演算法、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大數據技術都用來從網路新聞和社群媒體中,建立分析報告並找齣洞見,而這是我們在2001年那時候絕對想像不到的事。
多年以來,融文公司已經發展成國際事業,為超過2萬5000傢企業客戶服務,這些企業遍布上百個國傢。我們的客戶從中型的在地公司到大型的跨國企業皆有。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提供服務給五成的「《財星》(Fortune)全球500大」企業。我們為每個産業服務,客戶形形色色,從可口可樂到梵蒂岡都名列其中。我們從創業初期時的小規模齣發,如今已成長到擁有1,400名員工,設有60處橫跨六大洲的據點。
我們從客戶身上學到利用外部資訊的絕妙方法。除瞭顯而易見的運用方式外,像是當作競爭情報、衡量客戶滿意程度與産品開發,我們也碰上各種原本並未預料到的驚人實際使用情形。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利用我們提供的服務,計算挪威文中「番茄醬」(ketchup)這個字的新拼法花瞭多久纔固定下來。一傢位於瑞典南部的十人公司販售windows(是指玻璃的窗戶,不是微軟那套軟體),追蹤瞭當地有關竊盜案的新聞報導,以便取得銷售綫索。某個歐洲國傢的政府機構分析網路聊天群組,調查疑似內綫交易的可能行為。
幾年下來,我們和全球各地的客戶閤作,看到瞭他們能從外部資訊萃取齣來的價值,讓我們逐漸發現自己對外部資訊將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連冰山一角的潛力都還沒挖掘齣來。
消費者和公司企業今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産生網路內容。消費者投入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程度皆顯示齣穩定成長。公司企業都欣然把網路當作策略戰場,用來推廣自傢品牌、推銷産品、招募人纔,也同時增加瞭網路投資與內容製作。隨著更多的全新豐富內容可在網路公開取得,比以往更為復雜完善的商業洞見也能由此而生。我認為就企業決策而言,我們正處於巨大轉變的最前綫。我認為在未來幾年,利用網路資訊的方式將會改變董事會要如何運作、我們要如何發展策略、要如何評估公司的健康狀態、高階主管要如何賺取薪水。
這些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前景,也絕對遠超齣我在2001年成立融文時所能想像的情況。多虧瞭全球資訊網和社群媒體的崛起,網路已經成為消費者洞見和競爭情報的豐富寶庫。今日,這份資訊有大半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身處日益激烈又步調快速的競爭環境中,公司企業都想運用手段,提高自身的競爭地位,不過,為變化預做準備並根據變化採取迴應行動,隻有最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企業纔會勝齣。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企業是否能善用外部資料,並從外部創造內在洞見瞭。
約恩.裏賽根
2017年3月,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