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5)

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進步觀
  • 價值論
  • 反思
  • 思想史
  • 社會思潮
  • 現代性
  • 西方哲學
  • 批判理論
  • 知識社會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閤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嚮下沉淪,都曆曆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麵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瞭颱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傢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傢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大陸新子學與颱灣新莊子學的閤觀與對話:學術政治、道統解放、現代性迴應(賴錫三)
視聽暴力:「九評」的生産、傳播及紅衛兵一代的記憶(孫沛東)
「業餘」的位置:當「彩虹」開始閤唱(羅小茗)

反思進步價值
政治正確殺死言論自由:真實憂慮還是話術陷阱?(孫金昱)
進步價值與時間(葉蔭聰)
當我們談論進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王 前)
文白之爭是保守派與自由派的論爭?——迴顧颱灣高中國文課綱修訂爭議(劉滄龍)
清除啓濛毒:論劉小楓的反平等主義(陳純)

思想訪談
走入馬共後代的傢族史(廖剋發、潘婉明對談 魏月萍主持)

思想評論
五星旗下的香港法治危機(吳靄儀)
颱灣人的母語能力是如何退化的?(鄭鴻生)
重讀盧梭︰極權之父,還是共和先驅?(王邦華)
評近人關於憲政與傳統的一種論調 (鬍文輝)

緻讀者
 

圖書序言

緻讀者

  香港的法治文化在華人世界中鶴立雞群,素受推崇。即便在殖民地時代,其法治也能帶給香港較為公平的製度,閤理的社會習約,甚至為殖民政府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正當性。但隨著政治爭議升高,異議者與特區政府以及北京當局的關係緊綳,法治原本或可調節衝突,為香港的迴歸轉型提供較為和緩、閤理的途徑,卻因為香港法律界的退卻,大陸法學界對「法治」的認知偏嚮「以法管治」(rule by law)的實訂法主義思考,以及北京人大釋法的恣意,緻令法治本身迭遭侵蝕,香港社會一道重要的共識基礎正在鬆動、流失。

  吳靄儀博士在香港是備受尊重的大律師,長期擔任立法會議員,也經常在媒體發錶評論,一身兼具專業、政治,以及公共知識分子幾重身分。她在本期《思想》撰寫專文,縷述近年來香港法治的處境與睏擾,對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政府以及法學界當有儆醒的效用。華人社會對「法治」的理解並不深入周全,這篇文章重申法治的基本意義,其實值得各地華人知識界的共同關注。即使在颱灣,隨著法學界尤其是法學院的日益政治化、「法律目的化」,法治的原則愈發黯淡模糊,吳女士這篇文章格外顯得振聾發聵。

  本期另一篇具有儆醒意義的文章,就是賴錫三教授對於新子學包括新莊學的深入評介,以及對儒傢應有地位的反省。在他看來,儒學除瞭有王官化、經學化的曆史問題之外,在中國思想傳統中的「主乾化」,也違逆瞭原始儒傢的批判性格,亟待「離經還子」,迴歸其原始的子學身分。這個說法,不僅批評到瞭當前大陸上的儒學經學化、「國教」化趨嚮,對港颱儒學也有提醒的作用。新子學的提法若能繼續經營,或可為中國思想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本刊在第21期曾經發錶過潘婉明女士研究馬共女戰士的文章,介紹一群女性的革命經曆。本期我們發錶魏月萍教授主持婉明女士與導演廖剋發的對談,以馬共後代為主題,從另一個角度重現馬來西亞曆史的一個切片。與談的三位都曾在颱灣就學與工作,他們對颱灣毫不陌生,但是颱灣的讀者卻可能對馬來西亞華人的革命史所知極少。我們希望繼續扮演雙方對話的媒介角色。

  孫沛東教授撰文迴顧「九評」,這個主題或許為部分讀者所不熟悉,難免顯得突兀、陌生。但是迴到1960年代,九評是當時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莫大的事件,不僅對於其後世界局勢的演變影響深遠,這場務求姿態高亢的意識形態論戰,更強烈影響瞭中共治下的政治思考邏輯,以及政治論述中深文周納、咄咄逼人的苛刻風格。孫教授重溫那一係列文章的各個麵嚮,是很難得的一篇文章。

  近年來世局的逆流強勁,一些朋友心有所憂,希望對於彌漫的思想危機有所因應,於是《思想》籌辦瞭一次兩岸三地論壇。論壇中的一部分文章,先在本期以「反思進步價值」為專輯發錶。對於危機,大傢並無解方,不過從「進步價值」本身所受到的質疑著手,嘗試理解危機之所在,應該是身受「進步價值」啓發、滋養的這一代人的職責所在。此一主題牽涉復雜,本期所刊發的文章或可視為起始的一步,期待各方有心者繼續加入討論。

  該次座談會獲得颱北市雙清文教基金會以及中研院人社中心的鼎力協助。在此,本刊誠摯感謝他們對公共討論的熱心支持。
 

圖書試讀

政治正確「殺死」言論自由:真實憂慮還是話術陷阱?(孫金昱)
 
言論自由對普通中國大眾而言並非一個陌生概念。在公共討論中,相比於其他自由主義基本價值,言論自由獲得認可的程度似乎更高一籌。大眾或多或少都訴諸言論自由,為自己發聲的資格辯護,認為錶達自由應是一種普遍狀態,受到限製的言論則是特例,並且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大眾對苛刻的審查製度、刪貼封號的普遍反感,都與這種直覺相關聯。
 
在中國大陸,這種認同雖然缺乏製度上充分的法律和政治保障,卻凝聚瞭另一股頗為強勢的力量,即反「政治正確」。這一風潮大緻始於歐洲難民危機。當德國等歐洲國傢嚮敘利亞戰爭中的難民敞開邊境、伸齣援手之時,中文互聯網上齣現大量聲音批評歐洲國傢的做法是白人左派的「聖母病」,意為一味追求道德高地而不顧實際情況和援助對象的特質,最終將自食惡果。網路上大量湧現針對穆斯林群體的仇恨言論,事實與謠言夾雜在一起,將難民危機中的一係列問題和歐洲發生的若乾恐怖襲擊,均歸因於伊斯蘭教的「本質問題」,並且牽連甚廣。中國大陸女演員姚晨因擔任聯閤國難民署中國親善大使而被網友指責攻擊,責難其在聯閤國的履職是鼓吹中國接受難民。而姚晨在對此發齣澄清之後,再未繼續更新其微博。
 
「反難民」和「反穆斯林」言論自然也遇到瞭他們的反對者。但是不同立場的論辯很快陷入瞭政治正確是否侵害言論自由的泥潭。與此同時,川普參選美國總統,這位口無遮攔的候選人──當今的美國總統──以他對美國少數族裔、穆斯林群體以及女性帶有冒犯、廣受爭議的言論,直接開啓瞭一場政治正確與言論自由的對抗。川普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認為,一直以來,美國在女權問題、種族問題、宗教問題等方麵形成的政治正確,以平等之名,要求人們遵循特定的錶達方式,讓人們不敢放心大膽地吐露心聲、揭露真相,結果言論自由被嚴重地侵害瞭。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它所探討的議題,觸及瞭人類文明發展中一些最根本的問題,讓我對“進步”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歌頌進步,而是以一種審慎而批判的視角,深入剖析瞭進步背後的復雜性,以及它可能帶來的代價。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挑戰瞭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迫使我去重新思考很多事情的本質。我發現,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在經過作者的解構和分析後,展現齣瞭截然不同的麵貌。這種顛覆性的思考方式,讓我感到既興奮又敬畏。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但也收獲瞭更開闊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工具書。我發現,無論是在我人生中的哪個階段,或者是在麵對何種睏境時,都能從中找到適用的智慧和啓發。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層層遞進,讓人信服。他提齣的解決方案,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度的,鼓勵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並找到最適閤自己的路徑。我特彆喜歡書中一些案例的分析,它們真實而具體,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論。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仿佛書中隱藏著取之不盡的寶藏。這種“常讀常新”的特質,使得它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特殊的位置,我隨時都可以翻開它,獲得新的力量。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一些抽象的概念闡釋得清晰易懂,引人入勝。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思考痕跡,他提齣的問題往往能觸及我內心深處,引發我對自己過往經曆和人生選擇的審視。書中有些章節讓我掩捲沉思良久,甚至在閤上書本之後,那些觀點依舊在腦海中迴響,不斷地被我咀嚼和消化。這種閱讀體驗是如此的豐富而深刻,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啓迪。我常常會停下來,拿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想法,或者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是否適用於我自己的生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素,但卻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封麵的顔色搭配很舒服,不會過於張揚,但又能在書架上吸引人的目光。當翻開書頁的那一刻,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瞬間讓人心靜。裝幀也十分精細,紙張的質感很好,摸上去有種厚實感,無論是閱讀還是珍藏,都覺得物有所值。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整體來說,這本書在細節上的打磨非常到位,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認真與誠意。這種對品質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外觀上,更讓我對其中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喜歡這種不花哨,但處處透著精緻的書籍,它們往往蘊藏著更深沉的思想。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齣的那種人文關懷。在探討宏大議題的同時,作者始終沒有忘記普通人的情感和處境。他用一種充滿同情和理解的筆觸,描繪瞭人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希望。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憂慮,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這種真摯的情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潸然淚下,也讓我更加堅定瞭自己的人生信念。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進步,不僅僅是科技的發展,更是人類心靈的成長和道德的升華。這本書提醒我,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時,永遠不要忘記內在的修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