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政治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政治理論
  • 政治製度
  • 國際關係
  • 比較政治
  • 公共政策
  • 政治思想史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國政治
  • 政治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專為國人初學政治學和準備國傢考試之政治學一科而撰寫之學術性書籍。作者藉由在颱灣大學任教政治學概論,以及長期對國傢考試之政治學一科的研究和綜閤歸納考題內容的經驗,在曆經數年的研究與撰寫之後,齣版這本學術價值高,且能契閤國傢考試之考題趨嚮之書籍。綜觀而論,這本《政治學》擁有以下三點特質:

  其一,學術價值高之獨立著作。近二十年來,國內學者因忙於研究計畫,而少有個人獨自撰寫大學用書之著作,政治學亦然。但此書是作者個人大量閱讀中文和英文參考資料後,獨自撰寫之學術價值高的著作。

  其二,條理分明,深入淺齣。基於作者在政治學課程方麵的教學經驗,瞭解如何鋪陳和撰述一本契閤政治學入門之初學者,可以輕鬆閱讀之條理分明與深入淺齣的大學用書。然此,讀者隻要翻閱本書之目錄, 即可清楚得知。

  其三,適閤做為準備國傢考試之政治學科目的參考書。目前對颱灣準備國傢考試的學生而言,學術性之政治學書籍甚多,然因其多為以學林者個人專長和教學的重點而撰寫,學術價值高,但卻難以因應考試之所需。然各補習班所齣版的考試用政治學書籍,雖能涵蓋較多國傢考試之考題範圍,但卻過於簡略,以至於難以應付政治學之申論題。

  然此書則是在立足於學術研究之基礎下,兼容關注國傢考試之政治學試題內容,並在探究政治學的各項議題之餘,適切地納入與串連國傢考試之極大部分的相關考題,使這本政治學並不隻是一本學術價值極高的大學用書, 更是準備國傢考試之考生相當值得研讀的參考書。
 
曆史的幽徑:一部關於古代文明興衰與哲思的深度探索 圖書名稱:曆史的幽徑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關注現代國傢機器的運作邏輯,亦非聚焦於當代政治理論的思辨。它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早期階段——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書契到愛琴海的青銅輝煌,再到古希臘城邦的哲思迸發——的細緻而深入的考察。我們試圖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描摹那些奠定後世文明基石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以及早期治理模式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泥土的低語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定居點。我們不談及憲章的製定,而是探究灌溉技術如何塑造瞭早期的權力集中。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的衝積平原上,蘇美爾城邦的興起,其核心驅動力在於對水資源的有效管理。這種管理需求催生瞭最早的、具有世俗權威的祭司階層與王權。我們詳細分析瞭烏爾第三王朝的行政體係,這套體係依賴於復雜的稅務記錄和勞動力調配,其本質更接近於一個龐大的“工程管理機構”,而非後世意義上的“政治實體”。泥闆文書中的記錄,揭示瞭土地所有權、奴隸的法律地位以及神廟作為早期經濟緩衝區的角色。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法老的“神性”統治,並非簡單的宗教崇拜,而是一種“宇宙秩序的維護者”的自我定位。這種定位,使得埃及的治理結構呈現齣驚人的穩定性與保守性。我們深入研究瞭“馬特”(Ma'at)的概念,它超越瞭法律,成為一種道德、宇宙和諧與社會正義的統一體。這種高度中心化的神權官僚製度,有效避免瞭早期城邦間頻繁的零星衝突,卻也抑製瞭社會內部的動態變革。本書將對比分析古埃及的“永恒性”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脆弱性”,後者因地理位置和文化融閤的頻繁性,其統治結構更易受外部衝擊而迅速重構。 第二部:愛琴海的碎片與城邦的萌芽 進入青銅時代晚期,米諾斯文明和邁锡尼文明的復雜宮殿體係提供瞭一個研究早期王權集中的模型。剋裏特島上的剋諾索斯宮殿,其行政功能似乎遠大於軍事功能,反映瞭一種依賴貿易和相對和平環境下的精英統治。然而,邁锡尼文明的結構則更為軍事化,泥闆上的綫性文字B記錄,清晰地描繪瞭戰車、武器和物資的分配,指嚮一個由軍事貴族主導的封建性體係。 “黑暗時代”的終結,為希臘曆史的真正轉摺點——城邦(Polis)的齣現——鋪平瞭道路。本書力圖避開對雅典民主的過度聚焦,轉而探討城邦形成的社會經濟驅動力。城邦的形成是地理分散性、鐵器技術普及以及軍事革命(如重裝步兵方陣的齣現)共同作用的結果。重裝步兵的崛起,使得普通公民(至少是擁有裝備的公民)在戰爭中扮演瞭決定性角色,這為後期政治參與權的擴大提供瞭物質基礎。斯巴達的“軍國主義化”與科林斯等商業城邦的精英寡頭製,展示瞭早期希臘世界在政治組織形態上的多樣性和張力。我們分析瞭“殖民浪潮”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壓力釋放閥,分散瞭城邦內部的土地矛盾,同時也促進瞭不同文化間的早期交流。 第三部:哲學的誕生與對理想形態的追問 當城邦的社會結構逐漸成熟並開始麵臨內部矛盾時,對“何為正義”、“何為好的生活”的追問開始從神話敘事中獨立齣來。本書將哲學視為對早期社會實踐的理性反思與批判。 我們細緻考察瞭前蘇格拉底哲學傢對世界的本源(Physis)的探索,這本質上是對早期神話解釋體係的解構。泰勒斯試圖用“水”來解釋萬物,這標誌著人類思維開始尋求一種非人格化的、可觀察的自然法則來理解世界,而非僅僅訴諸神諭。 隨後,我們將重心放在瞭雅典城邦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的理論飛閣,而是對雅典民主實踐的係統性檢驗與理論化。 蘇格拉底的“助産術”,是對雅典公共辯論文化的極緻運用,他挑戰瞭智者們將“說服”等同於“真理”的傾嚮。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構建的哲學王製度,是對雅典民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陷入的動蕩與非理性決策的深刻反思,體現瞭他對“多數人的暴政”的警惕。他試圖通過建立一個基於知識和德性的統治階層,來實現一種精英化的、永恒的秩序。 亞裏士多德則采取瞭更具經驗主義的視角。他的《政治學》是對158個城邦憲製的田野調查報告,其目的在於尋找一個在現實條件下“可達到的最好政體”。他提齣的“混閤政體”(Politeia)概念,試圖調和貴族統治的智慧與平民政治的自由,這是一種早期的權力製衡思想的雛形。亞裏士多德對公民身份的界定——“能夠參與司法和議事活動的自由人”——清晰地勾勒齣古典城邦政治實踐的邊界。 結語:永恒的迴響 《曆史的幽徑》的最終目的,並非提供一個關於“政府”的教科書式定義,而是揭示早期人類在麵對生存、組織和意義建構時,所展現齣的原始治理智慧與結構性睏境。從尼羅河畔的等級森嚴,到愛琴海的商業活力,再到雅典的公民思辨,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試圖用不同的方式來馴服混沌,構建一個相對穩定且具有內在閤理性的共同體。這些古老的經驗與失敗,為後世所有關於社會組織與權力分配的探索,提供瞭無法繞開的起點與幽深的參照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宗達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肄業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碩士
  伊利諾州立大學政府與政治學研究所肄業省立颱東師專 77 級普通科畢業

  經曆
  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兼任講師、屏東縣與新北市國小教師

  學術研究
  1. 獨立著作
  《 中 共 軍 事 演 習 之 研 究 (1990-1996)》(1997)、《解 放軍演習報告書》(1997)、《戰區飛彈防禦與颱海安全》(2000)、《蛻變中的軍事強權 ─ 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2001)、《赤龍之爪 ─ 中共軍事革新之陸海空三軍暨二砲部隊》(2002)、《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2002)、《赤龍爭霸 ─ 中共跨世紀的戰略與武力建構》(2002)、《中共與美國飛彈攻防之軍備建構》(2003)、《強權較勁 ─ 中共與美國飛彈攻防之外交戰略》(2003)、《防衛霸權的武力》(2003)、《以劣勝優 — 中共信息戰之不對稱戰》(2005)、《全民皆兵 — 中共信息戰之人民戰爭》(2005)、《先發製人 — 中共信息戰之製敵機先》(2005)、《震懾屈敵 — 中共信息戰之威懾戰》(2005)、《國防黑洞 — 剖析颱灣軍備戰略研究與特彆軍購之深層問題》(2006) 、《美國飛彈防禦對太空軍備管製的挑戰-現實主義理論觀之分析》(2012)、《國際關係理論 — 社會學派與後實證主義學派的相關理論》(2013 年第一版 /2016 年第二版 )、《強權政治 — 論美國飛彈防禦對太空軍備管製的挑戰 (1996-2012)》(2013)、《中共海軍現代化》(2013)、《龍騰四海-中共航空母艦發展之評析》(2013)、《霸權之盾- 美國飛彈防禦發展述評》(2014)、《中國核武載具現代化》(2014)、《印度的核武策略與軍備》(2014)。
  2. 閤著
  硃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1999)、) 硃浤源主編,《小學生作研究》(2001);張亞中主編,方天賜、林宗達副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2004);明居正主編,林宗達、林麗香副主編,《國際關係綜論》(2010);劉兆隆主編,林麗香副主編,《中華民國憲法綜論》(2011);趙建民主編, 林宗達、林麗香副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 四版/2016) ;王業立主編,林宗達、林麗香副主編,《政治學》( 二版 /2017)
  3. 期刊論文
  在《問題與研究》、《東亞季刊》、《中國事務季刊》、《中華戰略學刊》、《共黨問題研究》、《中共研究》、《展望與探索》、《空軍學術雙月刊》與學術研討論會中,共計發錶 70 篇以上的期刊論文。
  4. 軍事專論
  在《全球防衛雜誌》、《尖端科技》、《軍事連綫》與《國際軍務》等軍事雜誌中,發錶超過 150 篇以上的軍事專論。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拿到《政治學》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一種“又一個理論堆砌”的預設。但齣乎意料的是,翻開它,我反而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活力的新世界。作者的筆觸很生動,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政治的脈絡。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對“權力”這個概念的解析,不是那種冰冷抽象的定義,而是通過曆史上的故事、現實中的博弈,將權力是如何産生、如何運作、如何被製衡的,講得非常透徹。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紛爭、很多決定,歸根結底都與權力的分配和行使有關。書中也提到瞭不同政治體製的優劣,以及公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不同的國傢會有那麼不同的政治運作方式?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些解釋,讓我開始思考,究竟哪種方式更符閤我們社會的期待,又或者,是否存在一個完美的體係?當然,這本《政治學》並非隻談宏大敘事,它也穿插瞭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我覺得政治並沒有那麼遙遠,反而就在我們身邊。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世界,其實是一個充滿著各種“選擇”的世界。而政治,就是關於如何做齣這些選擇,以及如何讓這些選擇對我們每個人都更有利。這本書《政治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些“選擇”。它沒有像某些書那樣,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選擇”,而是通過分析各種政治思想流派的演變,讓你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思考“好社會”的樣貌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的梳理,讓我不再是囫圇吞棗地接受這些標簽,而是開始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價值。而且,書中也提到瞭“民主”和“非民主”的政治體製,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這讓我開始反思,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民主?它又該如何運作纔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反而激發瞭我更多的思考。它讓我覺得,政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調整的過程。我非常享受這種在思考中前進的感覺。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政府”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它?又為什麼它有時候會讓我們覺得很無力,有時候又讓人覺得它無處不在?這本書《政治學》,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就被它對政府起源和功能的闡述深深吸引瞭。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任何一本關於政府的書,它沒有簡單地告訴你政府是什麼,而是從人類社會早期形成的最初形態開始,一步步勾勒齣政府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演變而來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對“契約論”的解讀,感覺就像是在為政府的存在找到瞭一個邏輯起點。而且,它還探討瞭政府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不同角色,從最基本的維護秩序,到提供公共服務,再到乾預經濟,這些功能的變化,其實都反映瞭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遷。我一直覺得,理解政府的運作,是理解我們所處社會最關鍵的一步。這本書讓我開始從一個更宏觀、更曆史的角度去審視政府,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當下政策的感受上。

评分

哇,拿到這本《政治學》,真的是又期待又有點小忐忑。畢竟政治這東西,聽起來就有點遙遠,但仔細想想,我們每天的生活,哪一樣不跟政治沾點邊呢?從搶購囤貨的經濟政策,到路上行人多的交通規則,再到學校裏的升學製度,甚至是街頭巷尾的各種討論,背後都有政治的影子。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深入拜讀,但光看目錄和一些零星翻到的章節,就覺得作者應該是花瞭心思的。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書,硬邦邦地堆砌理論,反而好像是在試圖搭一座橋,連接我們普通人與政治世界。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颱灣在地化的案例?比如我們曾經經曆過的轉型時期,或是關於地方自治的討論,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而且,我一直覺得,理解政治,不隻是為瞭批評或支持,更重要的是為瞭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並思考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不再覺得政治是那麼遙不可及。

评分

老實說,我對政治的興趣,更多的是源於對“公正”和“公平”的追求。我一直想弄明白,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那麼多的不平等,為什麼有些人的聲音很大,有些人的聲音卻被淹沒?《政治學》這本書,在探討政治權力的時候,也觸及到瞭這些核心問題。它並沒有迴避社會矛盾,反而試圖去剖析這些矛盾産生的根源,以及政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讀到關於“利益集團”和“意識形態”的部分時,感覺像是突然找到瞭理解社會現象的鑰匙。原來,很多事情的背後,都有著不同的利益在博弈,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在碰撞。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我們又該如何去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同時又不侵犯他人的權益?它鼓勵我去思考,如何纔能建立一個更包容、更公正的社會。雖然書中的一些理論可能還需要我花更多時間去消化,但它無疑點燃瞭我對社會改革的思考火花,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成為推動改變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