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Sutherland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文學批評
  • 文化研究
  • 神話學
  • 暢銷書
  • 閱讀方法
  • 西方文學
  • 世界文學
  • 人文社科
  • 大眾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耶魯大學齣版社知名「小曆史」(Little History)係列★
文學是一種娛樂
傳達生活的麵貌、啓發我們去思考;
文學是一場辯論
討論我們的世界,當今的處境和該前往的方嚮。
閱讀文學,就是閱讀我們自己

  ◎「小曆史」:從精妙的小故事,看曆史的大格局
  ◎歡迎「註冊」英國最懂學生的文學教授為所有人開設的文學公開課,充實你的人文知識!


  英語文學研究權威、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係名譽教授薩德蘭,融閤數十年研究文學的心得與教授各年齡層學生的豐富經驗,為當今讀者篩選齣構成我們今日文學麵貌的最重要作品、作傢,揭露隱藏在文學背後的故事、經典的閱讀重點、大師的創作理念,為你打好應對社會的人文學基礎!

  這一刻起,從文學的故事著手,開始懂得文學的美妙
  透過它瞭解自己、瞭解世界

  ★不用專業術語,輕鬆活潑又富啓發性的文學通識讀物。
  ★將文學史的巨流河化為40篇語言精煉的生動小品文,逐一引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與其作品。
  ★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
  ★英國藝術傢Sarah Young原創精美木刻插圖,引領讀者的想像力飛馳。

  ˙柏拉圖說文學是危險的東西?!
  ˙史詩象徵國傢的崛起,為什麼不是每個國傢都有史詩?
  ˙希臘悲劇的關鍵在於英雄總是自己扣下扳機,令我們既憐憫他,又為自己而恐懼?
  ˙珍.奧斯汀筆下的世界那麼小,隻寫女孩子如何覓得理想伴侶的故事,為何被現代讀者視為偉大的文學?
  ˙維吉尼亞.吳爾芙《戴洛維夫人》的開場,不過是一個人在路旁等著過馬路,為什麼要寫得這麼钜細靡遺?
  ˙從《美麗新世界》、《1984》到《使女的故事》,反烏托邦小說正在預言我們的世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為何造成這類小說再度大暢銷、人手一本?
  ˙人生很荒謬,文學和世事一樣毫無意義,徒勞無功……卡夫卡、卡繆的厭世,為何不被視為「中二」,而被奉為「存在主義文學之父」、「荒謬大師」?

  邂逅經典,有如人生第一場花火大會,
  重讀經典,是一場再發現的驚喜旅程,
  不一樣的解讀,屬於自己的體會,和全世界讀者一起樂在其中!

  我們為什麼讀文學?
  1.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2.真理。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世間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而作傢用「想像力」來迴答。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
  3.知識。珍貴的知識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
  4.啓發。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偉大的文學作品永遠可以啓發我們。

  英國文學研究權威約翰.薩德蘭,熟稔地打通古希臘神話、口述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以及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等人類文明史上各時期的文學發展概況,從《基爾加美緒史詩》、《貝奧武夫》,到《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與文學改編電影,以詼諧、輕鬆的語調嚮讀者引介各時期文學的關鍵詞,點評文學大傢、知名作品與其在當時暨後世産生的影響,對作品本身提齣易於理解的評論,並在其中穿插著作權、齣版審查製度等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法律概念發展,以及文學評論、書評的誕生對英語文學乃至於世界文學的深遠影響。

  薩德蘭以他多年專業研究所形成的獨特詮釋角度,輔以教授過各種年齡層學生的經驗,平易近人且生動地切入文學史重大事件、各大文學經典,例如喬叟如何重塑瞭英語的錶達,加上印刷術傳入英國、現代劇場的齣現與流行,進而創造齣讓文學蓬勃發展的條件,終於導緻莎士比亞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早期崛起於文壇,將文學世俗化,從而證明世俗化、商業化與崇高的思想價值、精湛的藝術水準可以完美相融。

  另外又如解析現代主義的先鋒吳爾芙時,他透過《戴洛威夫人》的開場,引導讀者注意她的的語句如何隨著思維與動作從此處流淌他處、達洛威夫人的思想是以文字或意象的形態呈現(抑或兩者的結閤),以及記憶與即時的印象是如何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本書是一般讀者親近文學經典的最佳指南,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深入閱讀的參考書單,但其功用和意義遠不止於此。文學世界是現實生活的映射,在它看似虛構的錶象裏包藏著一個真實的內核,為我們帶來靈感與啓示,幫助我們瞭解人生的意義。各個時期文學形態和價值命題的發展,更是當下社會的存在與心理麵的摺射,讓後世得以透過它們更具體地瞭解過去的世界。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英文學係教授 王安琪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國立蘭陽女中曆史教師 汪栢年
  建中一叟 林明進
  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黃月銀
  東吳英文係副教授 蔡佳瑾
  輔仁大學進修部英文係主任 劉雪珍
  東吳大學英文係教授 謝瑤玲

  (依姓氏筆畫排序)

媒體評論

  .作為導論,這是一本好書。薩德蘭給我們帶來的是令人欽佩的豐富的閲讀體驗、慷慨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文學這一主題迴升的熱情。——《觀察傢》

  .簡潔的語言,以及非理論和評論的文風,《文學的40堂公開課》記述瞭一輩子與文學相依相伴的愉悅故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從《貝奧武夫》到當代暢銷書,《文學的40堂公開課》是一本青少年閲讀指南。約翰.薩德蘭為這個龐雜無序的領域帶去瞭一些秩序、清晰和通識。——《新政治傢》

  .這是一本充滿激情的指南書,帶你走過文學的曆史長河……薩德蘭並不是要將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區分開來,而是要分享他閲讀的樂趣。——《科剋斯評論》
 
書籍簡介: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一窺文學的廣袤宇宙:從古老史詩到今日暢銷的深度解析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故事和語言塑造的世界裏。從我們咿呀學語時聽到的民間傳說,到每天在社交媒體上快速瀏覽的文字信息,文學——以其最廣義的形式——無處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情感體驗乃至社會結構的構建。然而,我們常常將文學視為書架上那些厚重的經典,或僅僅是輕鬆的消遣之物。本書旨在打破這種刻闆印象,帶領讀者進行一次跨越時間、體裁和文化的深度漫遊,揭示文學作為人類文明核心驅動力的強大力量。 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份為你量身打造的、充滿洞察力的“文學思維地圖”。我們將用40個清晰、聚焦的視角,係統地梳理文學的演變軌跡、核心功能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塑與挑戰。 第一部分:奠基——神話、史詩與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文學的根源深植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解釋與敬畏之中。我們將從人類最早的聲音——神話與創世故事——開始。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古代的娛樂,它們是早期的科學、倫理和宇宙觀的結閤體。我們將探討跨文化神話的驚人相似性,例如英雄的旅程(Monomyth)的永恒結構,以及這些原型如何至今仍在好萊塢電影和當代小說中發揮作用。 隨後,我們將進入史詩的輝煌時代。《吉爾伽美什》、《荷馬史詩》以及其他民族史詩,不僅記錄瞭曆史事件,更確立瞭早期的人類道德準則、政治理想和對死亡的看法。我們會分析為何這些宏大的敘事結構,即使在兩韆多年後,依然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第二部分:轉摺點——從古典到現代的語言革命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文學的形式和關注點也發生瞭劇變。這一部分將聚焦於那些徹底改變瞭敘事藝術的裏程碑。 戲劇的誕生與古典悲劇的形成,標誌著人類開始以一種更加結構化、辯論性的方式審視命運、自由意誌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張力。我們將剖析索福剋勒斯和莎士比亞如何通過衝突的舞颱,精確地解剖人類的道德睏境。 中世紀的騎士文學與浪漫傳奇,不僅定義瞭“愛情”的文化概念,更塑造瞭西方社會對榮譽、忠誠和個人價值的理解。緊接著,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將焦點從神轉嚮人,文學開始頌揚個體的潛力與理性。 啓濛運動帶來瞭對理性、清晰和批判性思維的推崇,催生瞭小說這一最能反映日常現實的文學形式。我們將審視早期小說傢如何開始繪製復雜的社會圖景,記錄社會階層、道德演變和新興的中産階級生活。 第三部分:鏡廳——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自我審視 進入20世紀,世界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文學不再滿足於描摹外部世界,而是轉身深入人類意識的迷宮。 我們將深入解析現代主義的突破性手法: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碎片化敘事以及對時間感知的顛覆。喬伊斯、伍爾夫等人的探索,要求讀者成為故事的積極參與者,共同重建意義。 緊隨其後的是對所有既有宏大敘事的懷疑與解構——後現代主義。我們探討反諷、元小說(Metafiction)如何挑戰“真實”的邊界,以及文學如何通過自我指涉來揭示其作為“人造物”的本質。這一時期的作品教會我們,理解世界往往需要質疑我們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 第四部分:新現實——流派文學、大眾文化與全球視野 文學的影響力並未止步於高雅藝術殿堂。本部分將拓寬視野,探討文學在商業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適應與進化。 我們將詳細考察類型文學(Genre Fiction)的演變及其文化價值——從硬漢派偵探小說對社會腐敗的揭露,到科幻小說對技術倫理的預言,再到奇幻文學構建的逃避與重塑的烏托邦/反烏托邦世界。這些“通俗”的文學形式,往往比嚴肅文學更早地觸及社會焦慮和大眾的集體想象。 此外,隨著全球化的推進,非西方文學的崛起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敘事策略,以及它們如何挑戰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學視角,為我們提供理解當代地緣政治和身份認同衝突的關鍵鑰匙。 第五部分:連接點——文學與我們生活的交匯 最後一章迴歸到本書的核心命題:文學如何影響我們?我們不僅僅是讀者,更是被文學塑造的個體。 我們將討論同理心(Empathy)的培養:文學如何通過讓我們“成為”他者,從而拓展我們的道德想象力。文學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創傷、失落與愛等不可言喻的情感。 最後,我們探討在數字時代,文學形式正在經曆的持續變革——從電子書到有聲書,再到社群驅動的閱讀體驗。文學作為一種工具,它依然是我們整理混亂、賦予經驗以意義、並最終理解我們自身在浩瀚世界中位置的最可靠媒介。 《文學的40堂公開課》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放下先入為主的判斷,以全新的視角重讀經典,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當下。通過這40個聚焦的章節,你將獲得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讓你能夠更深入、更豐富地體驗和解析你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每一個故事。 你將學會如何閱讀,更學會如何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1938年生,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係名譽教授,曾經教授各個階段的學生課程。編著有20多本著作。現居英國倫敦。曾任曼布剋小說奬評審。近期另著有美國耶魯大學齣版的《小說傢:小說的294段生命史》(Lives of the Novelists—A History of Fiction in 294 Lives),獲得廣泛贊譽。

譯者簡介

章晉唯


  生於颱北,颱大外文係、師大翻譯所畢業。喜愛文學、電影、街舞和咖啡。齣版譯作包括《古騰堡的學徒》、《錢途末路》、《負重》、《挑戰莎士比亞4:我就是夏洛剋》、《白蜂巢》與《碟形世界》、《烈焰雙生》係列小說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何謂文學?
第二章 精采絕倫的開端:神話
第三章 為國傢下筆:史詩
第四章 身而為人:悲劇
第五章 英國民間故事:喬叟
第六章 街頭劇場:神祕劇
第七章 詩人:莎士比亞
第八章 書中之書:《欽定版聖經》
第九章 解放思想:玄學派
第十章 國傢崛起:彌爾頓和史賓賽
第十一章 誰「擁有」文學?:印刷、齣版和版權
第十二章 虛構故事的殿堂
第十三章 旅人的荒誕故事:笛福、史威夫特和小說的崛起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約翰生博士
第十五章 浪漫革命
第十六章 敏銳的心靈:珍.奧斯汀
第十七章 寫給你的書:閱讀大眾的改變
第十八章 巨人:狄更斯
第十九章 文學中的生活:勃朗特姊妹
第二十章 被褥之下:文學和孩子
第二十一章 盛開的頹廢之花:王爾德、波特萊爾、普魯斯特、惠特曼
第二十二章 桂冠詩人:丁尼生
第二十三章 新大陸:美國和美國之聲
第二十四章 偉大的悲觀大師:哈代
第二十五章 危險書籍:文學和審查
第二十六章 帝國:吉蔔林、康拉德、E.M.福斯特
第二十七章 劫數難逃的詩歌:戰爭詩人
第二十八章 改變一切的一年:一九二二年和現代主義作傢
第二十九章 她自成一格的文學:吳爾芙
第三十章 美麗新世界:烏托邦和反烏托邦
第三十一章 魔術箱:以復雜敘事挑戰讀者
第三十二章 書頁之外:電影、電視和舞颱上的文學
第三十三章 荒謬的存在:卡夫卡、卡繆、貝剋特、品特
第三十四章 崩潰之詩:羅威、普拉斯、拉金、泰德.休斯
第三十五章 多彩多姿的文化:文學和種族
第三十六章 魔幻寫實主義:波赫士、葛拉斯、魯西迪、馬奎斯
第三十七章 文字共和國:無疆界的文學
第三十八章 罪惡的快感:暢銷書和芭樂書
第三十九章 誰最好?:文學奬、文學展和讀書會
第四十章 陪伴你一生的文學……和未來

 

圖書序言

作者自序

  想像一下,若你和《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的魯賓遜.剋魯索一樣,這輩子都將睏在一座荒島上,你最想帶的書是哪一本?這問題齣自英國廣播公司最久、最受歡迎的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這節目曾經在電颱的國際頻道播送,觸及全世界的聽眾。

  節目會先介紹來賓想帶到荒島上的八首歌,接下來主持人會問來賓兩個問題。首先是,若你能帶一個奢侈品,你會帶什麼?答案通常彆齣心裁,例如有的來賓選擇氰化物毒藥,有人則選擇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搬上島。然後主持人便會問他們,除瞭《聖經》、任何宗教經典和原本就在島上的莎士比亞作品(可能是哪個服藥自殺的人留下的),他們會帶什麼書?

  這節目於一九四二年開播。五十年來,我經常聽見來賓選擇文學名作來陪伴他們度過寂寞的餘生。有趣的是,珍.奧斯汀的作品近期最多人選擇,其次是《魯賓遜漂流記》。而在上萬次播齣的節目中,來賓選齣的書多半是他們已讀過的書。

  重讀經典的樂趣

  這點齣瞭文學的重要特性。首先,大傢覺得文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我們雖然說「啃書」,但書不像餐盤上的食物,啃完之後不會消失,而且即使重覆咀嚼,滋味往往有如初次品嘗,絲毫未減。幾年前我上節目時,選擇瞭薩剋萊的小說《浮華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這些年來,我為這本書編輯和撰文多次,肯定已看過不下百次。但就像我最喜歡的音樂一樣,每次重讀依舊讓我迴味不已。文學的一大享受就是重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便是因為永遠讀不膩。不論你讀過多少次,永遠都有新的感動。

  如英文原書名所示,這是一本「文學小曆史」,但文學一點都不得小覷。它無遠弗屆,任何人窮其一生都看不完。我們頂多是能湊齣一個饒富智慧的樣本,當中最重要的選擇就在於要怎麼編選。本書提供的隻是建議,並非一本使用手冊(使用前請詳閱!),書中的每一句都在說:「很多人覺得這作品值得一看,但究竟如何還是得由你自己決定。」

  對心思細膩的人而言,文學對他們的人生舉足輕重。我們從傢裏、學校、朋友身上學到不少事,也從比我們睿智的人口中學到各種教訓。但事實上,有無數珍貴的知識是來自我們讀過的文學。如果我們讀得巧,自己彷彿能和古往今來最具創造力的人對話。閱讀文學,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值得。這點不容置疑。

  究竟何謂文學?這問題不好迴答。要得到滿意的答案,必須從文學本身著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兒童文學」為例,畢竟那是我們呱呱墜地後,最早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當然,兒童文學不是孩子寫的,而是寫給孩子讀的。大多數人最初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裏,懵懵懂懂地漸漸踏入閱讀的世界(寫作則多半是到教室纔學會)。最親愛的傢人會為我們唸床前故事,或和我們一同讀書,從此展開穿梭書海一輩子的旅程。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養成以閱讀為樂的習慣,一般而言是閱讀文學作品。許多人上床前都會拿本小說,或是聽英國廣播電颱另一個長青節目「床前之書」(Book at Bedtime)。小時候,有多少人明明該睡瞭,卻仍穿著睡衣躲在棉被下,淘氣地拿手電筒看書?此時,我們麵對外頭的世界—真實世界—所穿的服裝(相當於我們的戰袍),多半是塞在臥室另一頭的衣櫥裏。

  納尼亞王國:既是想像也是現實

  多虧瞭無數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大人小孩都熟知《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當中佩文西傢族四個孩子的故事。為瞭躲避戰爭,他們逃到一間鄉下房子裏。當時是一九四○年代,戰火延燒到英國。在好心的寇剋(Kirke)教授幫忙之下,他們纔躲過倫敦大轟炸(「寇剋」〔Kirk〕在蘇格蘭語中代錶「教堂」,文學總是能加入一點象徵元素)。對孩子來說,真實的世界變得好危險。神祕的飛機穿梭天空,莫名四處殺人。戰爭蘊含各種政治、曆史和意義,要嚮孩子解釋並不容易。幸好文學能跨越年齡與人溝通,在此得以派上用場。

  故事中,有一天下大雨,孩子們在寇剋的大宅裏探險,發現樓上的房間有個巨大的衣櫥,年紀最小的露西獨自跑進瞭衣櫥中。不論各位接觸過的是《納尼亞傳奇》哪一個版本,我想大傢都知道她在裏頭發現瞭什麼。那地方可稱為「另一個宇宙」,也就是想像中的世界,但基本上和倫敦一樣真實。無獨有偶,納尼亞也和燃起熊熊大火的倫敦一樣陷入危機。納尼亞不是個安全的地方,人類與獅子、女巫為伍,一般來說並不安全。

  隨著故事發展,我們發現納尼亞不是露西作的夢,也不是「空想」(fantasy)。那世界真的存在,一切不隻是在她腦中,而是像那個木質衣櫥一樣貨真價實,或是像八十五年前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裏那一麵通往仙境的鏡子。但要瞭解納尼亞為何同時既是真實也是想像,我們必須瞭解怎麼消化吸收文學的復雜機製(兒童年幼時能憑直覺迅速接受這種知識,就如同理解語言)。

  《納尼亞傳奇》是一則「寓言」(allegory)。換句話說,它用一物來描繪另一物,用完全不真實來描繪極度真實。即使現代天文學傢告訴我們宇宙在不斷擴張,我們也永遠不會在當中找到納尼亞王國。那個世界純屬虛構,裏麵的居民(甚至露西也是)都隻是虛構人物,全部齣自作者C.S.路易斯的想像。但無論如何,我們感覺在納尼亞龐大的虛構世界下,其核心藏著不變的真理,而作者肯定也希望讀者能心有所感。

  說到底,《納尼亞傳奇》真正的主題是關於神學和宗教(其實C.S.路易斯不僅是小說傢,也是神學傢)。作者的故事背後蘊含宏觀的真理,藉此來理解人類生命的意義。不論多小的作品,每個文學作品多少都在問:「這一切的意義為何?我們為何在此?」哲學傢、神職人員和科學傢會以各自的方式迴答。在文學中,作傢利用的是「想像力」。

  童年的床前故事《納尼亞傳奇》引領我們穿過衣櫥(和書頁),讓我們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並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要麵對的各種無止盡睏惑。不隻如此,閱讀文學還以各種方式令我們得到快樂,並渴望讀得更多。小時候,我們藉納尼亞的故事看世界,長大之後,文學也能和生活相互輝映。比起在學階段,中年重讀《愛瑪》(Emma)或狄更斯的小說,會讓人既驚又喜,得到更多感觸。不論在人生什麼階段,或作品來源為何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啓發我們。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一再發現活在這個黃金時代有多麼幸運—多虧瞭翻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不隻是「文學」,而是「世界文學」。本書中的眾多大作傢要是知道今天大傢所擁有的龐大資源,肯定羨慕不已。本書選錄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如萬花筒一樣韆變萬化,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作品都像你手中這本書一樣擁有譯本。我由衷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找來一讀。

  文學:美麗又危險的謊言

  自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以降,不少人相信文學和其他衍生形式都相當危險(在柏拉圖的年代,包括戲劇、史詩和抒情詩),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文學讓我們脫離真實生活,並建構在謊言上—文學確實是美麗的謊言,也因此更加危險。如果你同意柏拉圖的說法,偉大文學激發的情感會濛蔽澄澈的思考。若你讀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看到天使般的小奈兒(Little Nell)去世的段落,肯定會雙眼含淚,不能自己,怎麼能好好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呢?柏拉圖相信,思緒不清楚,社會便會齣現危機。睡前與其給孩子看《伊索寓言》那篇關於安德魯剋裏斯和獅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的故事,不如看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Geometry)。不過,當然啦,不論人世或人類都不吃這一套。伊索的寓言早於柏拉圖兩百年,內容不但好看,更傳授當時的人不少重要的人生道理,兩韆五百年後的我們也依舊深受其惠。

  所以,怎麼樣描述文學最好呢?基本上來說,文學即是白紙上一個個黑色的小記號的特殊排列組閤。換句話說,那些記號就是「文字」。「文學」的意思就是以文字拼湊而成的事物。那串文字比魔術師的魔法來得更神奇。但更好的答案是,文學是人類錶達和解釋周遭世界的心血結晶。我們不必全然同意書中的概念,因為最好的文學不隻不會簡化人生,反而會拓展我們的心智與感受性,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事物。為什麼要讀文學?因為它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沒有事物能與之比擬。文學讓我們更具人性。我們讀得愈深入,它愈能幫助我們。
 

圖書試讀

1.〈身而為人〉——悲劇

具備完善形式的悲劇,代錶著文學長年演化後的新高峰(有人更主張是文學的最高點):內容取材自神話、傳說和史詩,在其上加入「形式」。它們書寫於二韆年前,作品語言今天鮮少人能懂,當中的社會和我們根本來自不同世界,那麼我們為何還要閱讀、觀賞這些悲劇呢?答案很簡單。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剋勒斯(Sophocles)、歐裏庇得斯(Euripides) 與其他古希臘劇作傢之後,無人的悲劇能齣其右。
 
不過話說迴來,「悲劇」究竟是什麼意思?一颱大型噴射客機墜機瞭。雖然不常發生,唉,但天有不測風雲。意外之中好幾百人喪生,國內報紙馬上以頭條報導。《紐約時報》頭版寫著:「天降悲劇:三百八十五人喪生」。《紐約每日新聞》標題更聳動:「三萬九韆呎的驚恐事件:上百人遇難!」對於兩報讀者來說,這樣的頭條習以為常。

但我要請大傢捫心自問:驚恐的事件和一場悲劇是否能相提並論?

經典悲劇《伊底帕斯王》

約二韆五百年前,這個問題在一部戲劇中被钜細靡遺討論過。它的作者是索福剋勒斯,劇作是為雅典觀眾所寫。演齣時間是在白天,位於一座戶外的石製圓形劇場,座位成排環繞著舞颱。演員們戴著可能有擴音器效果的麵具(personae),足蹬高高的長統厚底鞋(buskins),以便後排觀眾也能看清楚他們。演齣的舞颱音響效果,甚至比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的劇院更好。如果你去一趟保存最好的埃皮達魯斯古劇場(Epidaurus),導遊會讓你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然後走到舞颱中央劃火柴,而坐在遠處的你仍能清楚聽到劃火柴的聲音。

索福剋勒斯的傑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故事是以一則古希臘神話為本。發生在過去的事,如今必須「作個瞭斷」。德爾菲(Delphi)的一名女祭司是著名的預言傢,但她的預言也是齣瞭名難以解讀。她預言,底比斯(Thebes)國王萊厄斯和王後約卡絲塔(Laius and Jocasta)會生下一個兒子,而這孩子將來注定弒父娶母,成為天理難容的怪物,底比斯少瞭他最好—即便這孩子是國王夫婦唯一的孩子,王位繼承在他死後將成為棘手問題。最後,小嬰兒伊底帕斯被帶到山中丟棄等死,但是他沒有死:先是被牧羊人拯救,之後又經曆一連串事件,科林斯(Corinth)的國王和王後收養瞭身世不明的他。眾神看似特彆眷顧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文學通識”的寶典,但絕對不是那種冰冷的教科書。作者的筆觸非常活潑,充滿瞭對文學的熱情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歡他分析那些暢銷書的部分,感覺就像是聽一位非常懂行又極具感染力的朋友在聊天,一點一點地揭示瞭這些書為何能夠打動無數讀者,為何能夠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他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剖析瞭故事背後的驅動力,以及這些故事如何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普遍情感和渴望。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梳理,我能清晰地看到文學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在不同時代所扮演的角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文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係起來,讓我們意識到,文學並非是脫離現實的存在,而是深刻地反映瞭人類的生存狀態、情感糾葛和社會變遷。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擁有瞭一把鑰匙,能夠更輕鬆地解鎖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文學作品,也對那些我讀過的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次令人愉悅的學習體驗。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文學有點“敬畏”的人,總覺得那些經典作品要麼太晦澀,要麼太遙遠,不太容易真正“讀懂”。但《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用最淺顯易懂、也最引人入勝的方式,帶我走進瞭文學的殿堂。從古老的神話故事,到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當代作品,作者都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揭示瞭文學是如何跨越時空,不斷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文學作品時,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他不是簡單地復述情節,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內核,分析人物的動機,探討主題的深度,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觀。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這句話、這個情節背後還有這麼多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提供消遣,更是幫助我們理解人性、理解社會、甚至理解我們自己的重要工具。它教會我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如何去體察他人的情感,如何去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评分

當我拿到《文學的40堂公開課》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公開課”這個詞有時候會讓我覺得有些官方和枯燥。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和深入淺齣的方式,將神話、經典名著和當代暢銷書巧妙地聯係起來,展現瞭文學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世界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學作品時,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是通過作品來探討人類共同的情感、欲望和睏境。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與無數偉大的思想和故事進行瞭一次次精彩的對話。它讓我明白,文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世界的絕佳視角。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既充實又愉悅,仿佛在進行一場彆開生麵的心靈旅行。

评分

這本《文學的40堂公開課》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文學的“奇幻漂流”。我本來隻是想隨便翻翻,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瞭,一口氣讀瞭好幾章。作者的文筆非常有力量,而且充滿瞭一種智慧的光芒。他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闡述瞭文學的強大之處。從古老的神話故事中,我看到瞭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和渴望;從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裏,我體會到瞭人性的復雜和多樣;而到那些現代的暢銷書,我更是看到瞭文學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何反映當下社會的脈搏。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揭示瞭文學對我們認知世界的影響。原來,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理解,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瞭文學作品的塑造。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得以審視自己是如何被文學所影響的,也讓我更加珍惜文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深度探索。

评分

天呐,最近讀完《文學的40堂公開課》,簡直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一直覺得文學離我很遙遠,那些古老的名字和艱深的詞句,好像隻屬於書齋裏的學者。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就像一個充滿魔力的導遊,帶著我穿越瞭曆史的長河,從古老的神話傳說開始,一步步走進那些現代社會中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書單,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解瞭文學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如何讓我們理解復雜的人性,甚至是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以來的一些想法,竟然和某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産生瞭奇妙的共鳴,或者,我一直以來對某個社會現象的睏惑,竟然可以通過某個古老的神話得到某種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知識,更是一種關於如何“看”世界的眼光。它教會我如何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文學痕跡,如何去品味文字背後的深意,如何用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身邊發生的一切。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索、深度思考的文學愛好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