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從敘事學、詩學到諸子學 下冊

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從敘事學、詩學到諸子學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地圖
  • 文化還原
  • 敘事學
  • 詩學
  • 諸子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中國文化
  • 文本分析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進入到古典文學領域,我先從熟悉的小說著手,進行敘事學和文化學的探討,但是,要想真正瞭解中國文化,還必須深入中國詩文,探究其中的人文意趣。所以,我又研究瞭李杜詩學、楚辭詩學以及宋元時期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文學。對於少數民族充沛的「邊緣活力」進入文學史的主流敘事,實在是我緻力頗勤之處。這兩年,我的精力主要都放在瞭研究先秦諸子的發生學上麵。就這樣,在明清、唐宋、魏晉、先秦分彆以專傢之學的方式「打瞭幾個樁」之後,我又開始思考文學的整體觀問題,進入到對文學、文化、文明相互關係的整體考量當中。
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從敘事學、詩學到諸子學(下冊) 圖書簡介 本書是《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係列的第二部,聚焦於中國古典文學深層結構的研究,特彆是通過對敘事學、詩學理論的引入,以及對諸子學思想的挖掘,力圖重構和還原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在邏輯與文化底蘊。本書旨在超越傳統文學史的綫性敘述,深入文本肌理,探究敘事模式、詩歌體式、以及哲學思想在文學創作與接受中的相互作用機製。 第一部分:敘事視角的拓展與重構 本部分著力於將現代敘事學理論應用於中國古典敘事文本的分析,展現中國敘事傳統在結構、功能和意蘊上的獨特性。 一、古典敘事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本書首先探討中國傳統敘事中空間意象的象徵意義。不同於西方文學中綫性的“旅程”敘事,中國古典敘事(如山水遊記、神話傳說)更強調空間的分層與循環。我們分析瞭“山水”作為物理空間與精神疆域的復閤體,如何成為敘事驅動力。同時,對時間觀念的考察,揭示瞭中國敘事中“曆史化”與“永恒化”的張力,探討瞭“循環往復”的曆史觀如何塑造瞭敘事的節奏感與宿命感。 二、敘事視角的“在場”與“缺席”: 通過對誌怪小說、傳奇、以及章迴體小說的細緻梳理,我們深入剖析瞭敘事“聲音”的復雜性。重點研究瞭“全知敘述者”的權威性與局限性,以及“他者敘述”如何通過民間口傳傳統被納入書麵敘事。特彆關注瞭敘事過程中“不可知”因素的處理,即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敘事的“留白”和“間接性”,激發讀者的想象與主體性參與,而非僅僅是信息的傳遞。 三、人物塑造的倫理維度: 不同於側重心理深度的西方人物分析,本書強調中國古典敘事中人物行為的“倫理指嚮性”。人物形象往往是特定社會角色、道德規範或哲學理念的載體。分析將集中於“忠孝節義”等核心價值如何在情節衝突中得以展現和檢驗,並考察瞭原型人物(如隱士、俠客、賢臣)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揭示敘事結構如何服務於文化教化功能。 第二部分:詩學的重訪與體式創新 第二部分轉嚮對中國古典詩歌體式的深度解析,強調從“格律”到“氣韻”的跨越,將詩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考察。 一、格律的超越與“意象群”的生成: 本書超越對平仄、對仗等技術層麵的簡單描述,著重探討近體詩在嚴格限製下的錶達效率與張力。重點分析瞭“意象群”的組閤機製,即多個獨立意象如何在特定語境下耦閤,形成超越個體意義的整體“氣韻”。我們考察瞭唐宋詩人如何通過對傳統意象的挪用與重組,實現詩歌意境的翻新,探討瞭“興”、“比”、“賦”在不同詩體中的變奏應用。 二、詞體的敘事潛能與音樂性關聯: 針對宋詞的特點,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詞體如何從“宴飲之聲”嚮獨立的文學形式演變。分析詞牌的麯調限製對內容組織的影響,探討瞭詞中內在的抒情敘事綫索。著重研究瞭婉約派與豪放派在處理時間感、空間感以及情感錶達上的差異,強調詞的語言結構如何與音樂的節奏和鏇律保持內在的共謀關係。 三、詩歌理論的流變與批評範式: 追溯瞭魏晉南北朝至宋代的詩歌批評史,比較瞭“風骨說”、“格調說”、“神韻說”等不同理論體係的核心關切。本書主張,這些理論並非孤立的批評口號,而是對特定時代文化精神和審美取嚮的即時反應。通過對劉勰、鍾嶸、嚴羽等重要理論傢的思想梳理,勾勒齣中國詩學批評自我修正與演進的脈絡。 第三部分:諸子學的精神原鄉與文學的對話 第三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創新點,旨在彌閤哲學思想與文學實踐之間的鴻溝,探討諸子學對文學地圖的深層塑造作用。 一、儒傢思想對敘事倫理的奠基: 重點分析瞭儒傢“中庸”、“仁愛”、“禮製”等核心觀念如何內化為古典敘事中的行動準則和情節邏輯。考察瞭《左傳》、《史記》等史傳文學中,曆史敘述如何服務於儒傢對“得國者”和“失國者”的道德評判。尤其關注孔孟思想在塑造士人形象和確定悲劇基調上的決定性作用。 二、道傢“自然”觀與山水詩學的形而上根基: 本書探討瞭莊老思想中“齊物”、“逍遙”、“去人為”的觀念如何轉化為文學的審美取嚮。分析瞭魏晉玄學對文學內容和形式的雙重影響,特彆是老莊哲學如何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觀察視角,催生瞭山水田園詩派對自然意象的偏好與精神寄托。討論瞭“以無為有”的辯證法在詩歌意境營造中的體現。 三、法傢與墨傢的隱性影響: 相較於儒道兩傢的顯性影響,本部分著重挖掘瞭法傢和墨傢思想對文學題材和批判精神的間接塑造。分析瞭法傢對“權力結構”和“社會治理”的關注如何滲透進曆史演義和政治諷喻作品中。同時,探討瞭墨傢“兼愛”、“非攻”等觀念如何在民間文學和某些特定體裁中,以反抗或同情的姿態齣現。 結語:文化還原的當代意義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整閤性的研究框架,將敘事結構、詩歌體式與哲學根源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生態係統。通過這種細緻入微的“還原”工作,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學的內在秩序,更能為當代文學創作和批評提供一種具有文化深度的參照係,使傳統在當代語境下重煥活力。本書的研究方法論堅持文本細讀與宏觀理論相結閤,力求以嚴謹的學術訓練,呈現中國文學的內在豐饒與復雜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義


  澳門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文學評論》主編。1998-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三捲、《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敘事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中國古典文學圖誌》以及《楊義文存》等著作三十餘種,發錶學術論文四百餘篇。
 

圖書目錄

下冊

中篇 小說:敘事與審美  171
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  173
一 關鍵在於迴到中國文化原點  173
二 從敘事結構到敘事時間  176
三 小說發生學和發展過程的敘事形態  184
四 視角新解與中國智慧  192

《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智慧  197
一 以王充、應劭雜說改造誌怪文體  197
二 陷入開明的迂腐和睏惑的固執的文化怪圈  200
三 以博學老者晚鞦氣象譏評傳奇小說青春氣息  203
四 藉幽怪以閱世和歸隱於心的孤獨感  205
五 學問傢筆下的「狐鬼」和狐鬼中的「學問傢」  208
六 敘事功力和反虛構之間的張力  211
七 復式視角和「元小說」  214

文人與話本敘事典範化  219
一 話本和文人互動互補的審美動力結構  219
二 入話和正話的「有意味的錯位」  222
三 由俗趨雅和敘事焦點盲點的調整  226
四 韻散交錯的精緻化和審美濃度的增加  231
五 僞書《京本通俗小說》和宋元話本的敘事方式  236

西遊記:中國神話文化的大器晚成  241
一 「三教歸心」的精神紐結和超宗教自由心態  241
二 個性神群體及其精神哲學隱喻  247
三 神魔觀念重構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間  254
四 神秘數位和神奇情節相組閤的結構體係  260

下篇 從詩學到諸子學  269
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和基本形態  271
一 尊重中國詩學的專利權  271
二 生命詩學  280
三 文化詩學  290
四 感悟詩學  294

李白詩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分析  301
一 中華文明史上黃金時代的天纔詩人  301
二 醉態思維的審美原創和文化內涵  305
三 遠遊姿態的「鬍化」氣質和南朝文人趣味  311
四 明月情懷的個性體驗和民俗轉化  315

杜甫詩的曆史見證品格及其審美分析  323
一 直麵一個大時代的沉落  323
二 開創瞭以詩見證曆史的傳統  331
三 沉鬱頓挫的意象的錘鍊  338
四 佳句意識和苦吟作風  343
五 如何讀杜詩  346

《論語》還原初探  351
一 教育體製與編纂體製   351
二 服喪編纂的秘密  355
三 曾門重編的傾嚮  359
四 零星編錄  363
五 修辭觀  365
六 開放的文獻之學  367
七 樂與詩  369
八 言詩法式  373

《莊子》還原  375
一 宋人楚學之謎  375
二 楚國流亡公族苗裔的身份  377
三 「大鵬」意象背後的楚民俗信仰  380
四 「鼓盆而歌」與楚人喪俗儀式  382
五 傢族流亡與地域體驗的反差  385
六 孤獨感與兩度放飛思想  388
七 混沌思維.方外思維.夢幻思維  392
八 「廣寓言」與林野寫作風貌  398
九 草根人物與言意之辯  40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從敘事學、詩學到諸子學 下冊》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字體搭配上抽象的山水紋理,讓人一眼就聯想到書中可能探討的宏大敘事與細膩情感的交織。我拿到這本書後,第一感覺就是它很有分量,無論是實體書的厚度,還是其標題所暗示的學術深度,都預示著這將是一場思想的遠徵。我尤其期待的是“文學地圖”這一概念,它究竟是如何將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流派乃至作傢置於一個宏觀的框架之下進行審視的?是基於地理空間的遷徙,還是思想譜係的演變?抑或是敘事模式的變遷?“文化還原”則更像是對曆史的迴溯與重塑,作者是否會從文本的字裏行間挖掘齣被遺忘的文化密碼,還原齣那個時代獨有的精神氣質?而當敘事學、詩學與諸子學這三個看似獨立的學科領域被並置時,又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特彆是諸子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它如何與西方文學理論發生對話,又如何反哺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這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本書或許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脫齣傳統的文本分析,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文學的生成與流變,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踏上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西方敘事學和詩學的理論框架巧妙地運用到中國文學的解讀中,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敘事弧光”的分析,是如何精妙地揭示瞭從《詩經》到唐宋傳奇中人物命運的起伏跌宕,以及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而當視角轉嚮“詩學”,作者對詩歌意象的生成機製,以及不同時代詩人心靈世界的描摹,更是讓我拍案叫絕。尤其是一些對古籍的深度挖掘,那些被淹沒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力,仿佛讓我親眼目睹瞭先賢們創作時的情景。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將諸子學的智慧融入其中,孔孟老莊的思想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和審美取嚮,這一點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我曾以為諸子學更多的是關於哲學和政治的探討,但這本書證明瞭它同樣滲透在文學的肌理之中,塑造著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這種跨學科的融閤,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學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立體維度。

评分

讀完這本書,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作者不僅是學者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文化偵探”。他巧妙地將敘事學、詩學這兩個西方文學研究的利器,與中國古典文學相結閤,從全新的角度剖析瞭文本的內在邏輯和藝術魅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敘事原型”的解讀,如何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中的相似敘事模式聯係起來,揭示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故事母題。而“詩學”的運用,更是讓那些經典的詩句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之前閱讀古詩詞,更多是感受其字麵意思和個人情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結構和象徵意義。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將諸子學的智慧與文學分析巧妙地融閤。儒傢的仁愛、道傢的逍遙、法傢的嚴謹,這些思想是如何悄無聲息地融入到文學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安排甚至作者的價值取嚮中,這是我之前從未有過的體驗。本書就像一張精美的“文學地圖”,勾勒齣中國文學發展的軌跡,同時又是一次深入的“文化還原”,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评分

拿到《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從敘事學、詩學到諸子學 下冊》,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學術價值一定很高。標題中的“文學地圖”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這樣一個概念的,是否是像地理學傢繪製地圖一樣,將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地域分布、流派演變都呈現在一個宏觀的圖景中?而“文化還原”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文化信息,通過文學作品來“復原”特定時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甚至社會風貌?“敘事學”和“詩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兩大重要分支,與中國傳統文學的結閤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西方敘事學的理論來解讀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以及詩學的概念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和審美意境。而“諸子學”的加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傢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是如何滲透到文學創作中,影響著作者的創作理念和作品的思想內涵?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它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更是一種對文化根源的追溯與探索。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被它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所吸引。標題中的“文學地圖”讓我充滿瞭遐想,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幅中國文學的宏大版圖,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學流派、風格演變一一呈現?“文化還原”則似乎暗示著一種深度挖掘,作者是否會從文學作品中剝離齣隱藏的文化信息,還原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敘事學和詩學這兩個理論框架,與中國古典文學的碰撞,無疑會帶來許多新穎的見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敘事學的理論來分析中國小說的情節構造、人物弧光,以及如何運用詩學的概念來解讀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營造、音樂美感。而“諸子學”的引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儒傢、道傢、墨傢等諸子百傢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塑造著作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嚮。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它不僅僅是對文學文本的解讀,更是一次對中國文化基因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