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院相告:日治颱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去法院相告:日治颱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日治時期
  • 司法
  • 法律史
  • 正義觀
  • 轉型
  • 殖民地
  • 曆史研究
  • 颱灣研究
  • 修訂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颱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麵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傢法製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嚮,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彆等而有差彆嗎?

  本書先從製度麵及其整體運作,指齣「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颱灣國傢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颱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性彆、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日治50年確實開啓瞭颱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嚮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作為本書論述基礎的颱灣法律史,讀者亦可參閱颱大開放式課程:「颱灣法律史──從前不教的一門課」

名傢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係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吳聰敏(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張永健(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係教授)
  陳恭平(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文亮(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富三(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司法正義觀反映瞭人民是否信賴司法,也是法律閤法性的關鍵。學術討論多半集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立或轉變,很少有本土資料與研究指齣人民司法意識轉變的社會過程。王泰升教授《去法院相告》這本書補足瞭這方麵的缺憾,也指引瞭颱灣本土學術分析自身社會、走嚮國際的可能。這本書將成為颱灣法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文字精準而淺顯易懂,開啓瞭以實證資料分析法律與社會互相建構的學術討論。──政治大學法律學係教授 王曉丹

  相對於傳統中國式的衙門審判,日本殖民政府所建起來的法院之司法訴訟,不論在理念上,或是製度上,都立基於另一種正義觀。本書用司法檔案、統計書等資料,分析瞭「到法院相告」這種颱灣人的新經驗。──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颱灣在20世紀的百年當中,從一個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速度之快,人類史上少見。颱灣如何成就此一轉變?學者都同意,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是關鍵。
  颱灣在20世紀初期的基礎建設涵蓋硬體與軟體建設,前者如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之建設,後者包括司法製度與財産權製度變革等。
  王泰升教授以研究颱灣司法製度變革為終身誌業。本書深論日治初期司法製度之變革,並以實際案例分析颱灣人民如何因應調整。颱灣從傳統走嚮現代的步伐雖然緩慢,但讀過本書之後,我相信讀者會引以為傲。──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吳聰敏

  王泰升教授「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幾乎以一人之力,開創瞭颱灣法律史的研究。除本身著述不綴,作育英纔無數,在他領導下建置的「颱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將許多日治時期文件,由圖書館中難以檢索的故紙堆,變成唾手可得的數位資訊。為寫作本書,王教授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將上萬筆日治時期判決轉譯為數據庫。由此而生的量化實證分析,結閤王教授長年思考、研究而積纍的理論框架、曆史知識、質性研究成果,造就這本法經驗研究的新書巨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永健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去法院相告:日治颱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量身定製的,不包含原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鐵與血下的法治幻影:近代中國沿海通商口岸的法律秩序重塑(1842-1912)》 內容提要: 本書以晚清時期中國沿海通商口岸為核心研究場域,深入剖析瞭自《南京條約》簽訂至清末“預備立憲”前夕的六十餘年間,中國傳統法律秩序如何在西方列強“炮艦外交”與內部改革的復雜張力下經曆的深刻重塑。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條約史或外交史,而是一部聚焦於國傢主權邊界下法律實踐、司法觀念變遷及社會權力運作的微觀史。 本書的核心議題聚焦於清政府如何在其傳統“德主刑罰”的法理念受到挑戰時,構建齣一套既要滿足外部壓力(如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又要維持內部統治閤法性的“混閤式”法律體係。我們考察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關鍵口岸,中國地方官府、外國僑民社群、租界工部局,以及新興的買辦階層之間,法律的適用標準、管轄權衝突與實際運作的樣態。 第一部分:條約體係下的權力滲透與法律空間 清朝在開埠之初所建立的司法管轄權體係,是傳統中國法體係遭遇前所未有衝擊的起點。本部分詳細梳理瞭領事裁判權的製度性起源、擴張及其對中國司法主權的蠶食過程。 治外法權的製度化景觀: 研究領事法庭(Consular Courts)的設立、審判流程、適用的成文法基礎(如英國治外法權法案),以及其在審理涉及本國僑民的民商事及刑事案件中的實際操作。重點分析瞭上海公共租界內,中西法律交錯地帶的“灰色地帶”現象。 “公議局”與租界自治的法律權力: 探討租界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如何利用其行政權力,逐漸僭越司法權限,製定並執行針對本地居民的“租界條例”(Regulations)。這些條例在形式上是自治的,但在實質上構成瞭對中國主權法律的侵蝕,並形成瞭獨特的“租界法”實踐。本書將審視這些條例如何影響瞭本地的商業契約、治安管理乃至土地使用權。 邊界的協商與衝突: 詳細考察瞭清政府與列強在口岸區域進行司法管轄權劃分的談判過程,例如對“交涉巡捕房”的設立,以及地方官員在處理涉及華洋共處的復雜案件時,如何運用“會審公廨”等變通機製來維護麵子與實際的控製權。 第二部分:法律觀念的碰撞與社會適應 在列強的法律強勢介入下,中國社會的司法實踐和民眾的法律意識經曆瞭潛移默化的變化。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將清末法律視為“全盤西化”或“完全抗拒”的二元對立,著重分析瞭本土的法律適應與抵抗策略。 “公堂”的變容: 考察傳統中國司法機構(如府縣衙門)在麵對涉及西方法律概念(如票據法、海關規則)的案件時,其審判邏輯與證據采信標準的調整。重點分析瞭中國地方官員為應對“洋務”需求而學習和吸收西方法律術語的案例,例如對“契約精神”在特定商業領域中的實踐。 民間法律實踐的“混雜性”: 探究在口岸城市復雜的社會結構中,民眾如何利用或規避中西法律體係。例如,在典當地産、雇傭關係及勞工糾紛中,民間是通過宗族習慣法、商業行規,還是直接訴諸領事法庭,其選擇背後的經濟與社會動機是什麼。 法律知識的傳播與接受: 研究早期翻譯的西方法律典籍、傳教士的法律宣傳以及海歸知識分子對中國法製現代化的初步構想,這些知識是如何在精英階層和法律從業者中流傳並被解構的。 第三部分:從“治罪”到“立法”的內在張力(清末變法前夕) 晚清政府在“自強”的口號下,開始瞭對法律體係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嘗試。本書將這一時期的法律變動置於口岸實驗的背景下進行考察。 商律的先行試水: 分析《大清商律草案》等早期立法活動,探討這些現代商事立法的初衷,以及它們在開放通商口岸的商業實踐中,是作為對領事裁判權的有效抗衡,還是僅僅作為一種象徵性的姿態。 司法獨立與行政權力的再平衡: 考察清政府在“預備立憲”過程中,對建立現代法院體係的初步設想,以及這種設想與地方強大的行政權力(如督撫權力)之間存在的深刻矛盾。司法改革的藍圖在實際推行中,如何被既得利益集團所稀釋和扭麯。 法律的社會影響與反思: 總結這一時期法律秩序重塑對中國社會結構帶來的深遠影響,包括財産觀念的更新、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動,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不公感與對中央政府閤法性的持續質疑。 研究特色與創新: 本書通過對晚清海關檔案、租界工部局會議記錄、地方衙門捲宗以及中外報刊的細緻梳理,突破瞭以往僅關注中央修律的局限,將焦點置於國傢主權邊緣地帶的“活的法律”(Law in Action)。研究方法上,結閤瞭法律社會學、空間史和檔案研究的交叉視角,力圖還原一個充滿妥協、衝突與創造性的近代中國法律轉型現場。本書揭示瞭近代中國法治建設並非一條平滑的綫性發展道路,而是一部在內外夾擊下,充滿“打補丁”和“權宜之計”的復雜曆史。 適閤讀者: 法律史研究者、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學生、國際關係與區域研究學者,以及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國傢主權構建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泰升


  1960年齣生於颱灣颱南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颱大講座教授、曆史係兼課、齣版中心主任,並為中央研究院颱史所暨法律所閤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颱灣法律史、傳統中國法、法律與社會之研究。曾任國科會人文處法律學門召集人、颱灣法學會理事長,獲教育部學術奬、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三次、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終身成就奬等。著有:《颱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英文版: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The Reception of Western Law,另有日文版)、《颱灣法律現代化曆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颱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颱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閤著)、《颱灣法における日本的要素》(日文)、《具有曆史思維的法學:結閤颱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颱灣檢察史:製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颱灣法的世紀變革》、《颱灣法的斷裂與連續》、《颱灣法律史概論》、《颱灣法律史的建立》、Translation, Codific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Foreign Laws in Taiwan、The Leg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 the 20th Century: Toward A Liberal and Democratic Country等。
 

圖書目錄

修訂版序
自序 
圖次
錶次
緒言
 
第一章 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國傢法製及其運作
第一節 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製
第二節 民事「審辯分立」的新製度與舊觀念
第三節 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
第四節 「行政司法分立」不受尊重
 
第二章 以人民的法院活動探究其司法正義觀
第一節 研究上假設 
第二節 分析之單元 
第三節 變數之說明及其運用
 
第三章 使用法院而體驗依法審判
第一節 案件類型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住所地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使用辯護士而體驗審辯分立
第一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辯護士之關係
第二節 原告與被告的使用辯護士
第三節 非自然人的各種團體的使用辯護士
第四節 促使當事人使用辯護士的其他因素
 
第五章 與檢察官對辯而體驗審檢辯分立
第一節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概況
第二節 年代與接觸專業檢察官之關係
第三節 略式命令與審檢辯分立之關係
 
結論
 
附錄:《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及運用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修訂版序

  本書齣版後不久即可再版,當然要感謝讀者的大力支持,但在此也要為初版內容之不夠精準,誠摯地嚮讀者緻歉。雖然在解析這份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颱北地方法院資料時,已盡可能將各種法製或實踐麵嚮的因素考量進去,亦曾自我糾正研究一開始對法製的錯誤理解,但齣版後仍發現寫作時有一疏失。第一版中已提及颱北地方法院設有宜蘭支部,其管轄區域包括宜蘭羅東蘇澳,但因支部僅有一位判官,故關於第一審須三位法官閤議審理的民事案件,宜蘭等地紛爭當事人仍須遠赴颱北地方法院為訴訟活動。然而卻忽略瞭也因此之故,宜蘭等地紛爭當事人就第一審隻須一位判官審理的民事案件,有可能是係屬於颱北地方法院宜蘭支部,而該宜蘭支部所受理的民事案件的判決原本,並未收錄於作為本書統計分析所根據的颱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原本中。換言之,本書有關住所地在宜蘭羅東蘇澳者之民事案件總數,因未計入於今已佚失的該宜蘭支部民事判決原本,而比實際發生者少。

  第一版中對涉及宜蘭羅東蘇澳居民之法院活動所為的詮釋,在第二版即有必要做一定的修正或調整。主要的變動部分,集中在第三、四兩章,其內容則恕不為細述。不過所幸全書的主要論點,不至於因而需做改變。在此記下此事,以自我警惕,期能不貳過,並供從事實證研究者引以為鑒。

  藉再版之便,在各章都有一些增修。新書齣版後,於颱北國際書展的發錶會、中研院和清大交大閤辦的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國史館的檔案與曆史研究係列講座等不同場閤,曾就不同議題,與聽眾分享在本書的研究與發現。在事前的準備、現場的問答,乃至事後的查證,都發現書中確有需補充者。例如發錶的過程中,心中即已自問:颱灣人使用的辯護士之為日本人或颱灣人,對於一般民眾司法正義觀之轉型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因此於修訂版,以日治當時包括所操語言等社會情境,提齣其在傳播新製理念上可能存在的差異,並於註釋中以林獻堂使用辯護士之經驗為例。此外,為瞭更具象化可能影響人們使用法院的交通成本,增補一張1935年颱北州鐵公路交通路綫圖,並做若乾修正。以上補充有賴吳俊瑩博士生協助搜尋資料,特此誌謝。惟如第一版序文所述,本書避免重復在既有拙作中業已詳論者,故某些在口頭發錶時所舉例子或所做闡釋,還是未寫入本書,以維持精簡。

  在炎熱高溫的颱北,避暑良方就是躲在室內的電風扇旁,修改自己的文章吧。也期待修訂後的本書,在相關概念的說明上更清晰,在經驗事實的推論及詮釋上更易被接受,讓大傢讀起來更加順暢。

自序

  本書屬於法經驗科學的法律史之作品。雖然欲整閤法學、颱灣史及統計等相關知識,而為法經驗事實的描述,但所期待的是,一本不需要具有法學、史學或統計學的專業訓練,就能看得懂的書。按人文社會科學在知識內涵上的分工,應是讓更多人、從更多麵嚮來參與對真實的探究,不宜因其各有專業術語及知識體係而構成溝通或交流上的障礙。換言之,研究者固然需要先瞭解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但其後應將各專業術語及據以錶達的道理,轉譯為一般人可理解的白話文,而非要求讀者必須具有相關的學科知識。惟是否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就有待各方的檢視與判斷瞭。

  本書是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從傳統邁嚮現代的颱灣司法實踐及其正義觀」(102-2410-H-002-032-MY3)成果的一部分。亦是本於二十餘年來關於日治時期颱灣法律史的既有研究,首次運用筆者晚近所整編並於2008年嚮學界公開的《日治法院檔案》,為探究日治颱灣的法院運作及人民法律觀,而完成的一本在研究上具有進階意義的專書。也因此有許多論述的基礎知識,來自拙著《颱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颱灣檢察史:製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以及與其他研究者閤著的〈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製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二十世紀颱北律師公會會史》。本書在避免過度重復的前提下,已精簡地將上揭各文章的內容,融入整個論述當中。倘若讀者欲知相關製度之詳細內容,敬請另行參閱拙作。

  在撰寫過程中,有幸經曆數個學術場域的研討,始能逐漸形成今之論述內容。首先,由於德國法蘭剋福大學法學院正好有研究團隊關注「紛爭解決」議題,故在前揭科技部研究計畫資助下,於2015年9月4日在法蘭剋福以英語發錶:The Transformation of "JudicialConsciousnes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An Analysis on theTaiwan Colonial Court Records Archives,獲得與會學者專傢不少提點,也帶迴一些未來可再深入的議題。

  其後因颱大經濟係古慧雯教授的提議,於2015年11月26日,以華語在颱大經濟係由樊傢忠教授主持的經濟史課堂上,以「日治颱灣人民的法庭活動之實證分析」為題,詮釋人民在法院為什麼會採取某些訴訟行動。在這次兼顧「製度與經濟史」的討論中,經由非專攻法學的吳聰敏教授等人對法律製度的質問,常讓筆者再次反思法製的設計目的及規範內容,而從如何詮釋人們的行動,更可感受到從經濟學角度的提問方式或關懷。

  接著再麵對更多學科專業知識的衝擊。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恭平教授之邀,於2016年1月8日就同上主題,在該中心的製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實證法學學術演講係列」作演講。會中有該中心的社會學專傢、中研院法律所的法實證研究者,從包括統計在內的各方麵,給予批判或建議。就在該次演講的會後閑聊中,筆者決定以專書的方式,發錶這份嘗試進行科際整閤的法學研究作品。特彆要感謝張永健教授及統計學專傢何漢葳博士,在看過本書初稿後惠賜許多鞭闢入裏的意見;雖然某些可以釐清的疑惑,已在文中加以補充或解說,但何博士從統計學專業所建議的某些分析方法,筆者實無能力採行。當然一切文責,須由筆者自負。

  颱大法律學院的學生,一直是筆者從事法律史研究的最佳夥伴。2016 年3 月間,曾在所開設的「法與曆史及傳統專題研究」中,以本書初稿為上課閱讀素材,與選修學生探討颱灣漢人有關司法正義的「傳統」。他們作為本書的第一批讀者,除瞭負責「導讀」的陳彥凱、李柏昇兩位碩士生有精彩的評論外,紛紛從各自的關懷或視角提齣看法,讓筆者意識到更多麵嚮的問題,且知悉自己在錶達上還有不夠清晰之處。

  與日本法製史研究者的交流,亦是進行颱灣法律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剛好由大阪大學三阪佳弘教授所帶領之6位學者組成的「近代市民社會裏對法律服務需求的構造及其法律專業人員的比較法史研究」團隊,為瞭解颱灣從日治時期迄今的律師業實況而訪颱。因此於2016年3月24日,與該研究團隊之成員一起參與由颱大法律學院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颱灣日治時期律師製度及其運作」座談會。先以〈颱灣日治時期人民使用律師之實證研究〉為題,就本書與律師相關的部分提齣報告,再與該研究團隊的學者進行問答,並煩請阪口一成教授做華語與日語的即席翻譯。經這次發錶及與日本學者的對談後,又再度修改書稿。

  筆者曾被問到:「戰後的中華民國時期,是否有相當於《日治法院檔案》的資料?」隻要從本書的〈附錄〉瞭解《日治法院檔案》怎麼來的,就知道中華民國時期當然有類似的史料。由於颱灣的法院依規定對於裁判書原本須永久保存,故日治時期民刑事判決原本及公證書,雖數十年間無人聞問,而被塞在幾個法院的陰暗角落,但終究大部分被保存下來。因此戰後颱灣的中華民國法院所産齣的民刑事判決原本,更應該為法院所保存,於今可能一部分已移至檔案管理局收藏。筆者的研究團隊當年就是在地方法院的檔案室內,拍攝日治時期判決原本,最終做成目前供國內外學術界使用的「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是以有興趣的研究者,應同樣能取中華民國法院判決原本的內容,以探究戰後颱灣的司法議題,乃至比較兩個時代,或進而詮釋從日治迄今整個司法運作及觀念上的變遷。

  真正的問題是,能有多少人是上述「有興趣的研究者」?颱灣的法學者從養成階段到成為研究人員,大多是研讀西方近三、四百年來的學術經典論著,按其經數百年淬鍊而成的知識內涵,誠然甚具深度,引人入勝,但終究非源自颱灣的母體社會。相對的,依嚴謹的學術方法,以颱灣社會的法經驗事實來建構知識,隻不過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還短於以中國的法經驗事實建構知識之已逾一百年,故在內容上不免較為質樸,或許也因此而得不到颱灣學者的青睞,但它卻是為理解颱灣自身而被提齣的。本書可謂是以颱灣的法實證資料,詮釋颱灣法社會內涵的一個嘗試;對任何有意做類似嘗試的學者而言,法實證資料的來源並不是太大的問題。筆者一直滿心期待,在颱灣的大學裏講授法律社會學的老師,能以颱灣自身,而不是僅以美國、德國或日本的事例,解說有關「紛爭解決」的理論。本書僅能呈現颱灣在日治50 年的經驗,至盼未來能有論著繼續探究其後迄今七十餘年的發展曆程,更希望執筆者不再是我,而是由更年輕的研究者接棒。

  本書在史料的整理及論述的建構,以及書末參考文獻的做成(格式原則上依從中研院颱史所齣版品,但使用繁體字中筆劃較少的「颱」),有賴颱大法律學院林實芳博士生的大力協助。文中的統計部分,則歸功於前揭計畫博士後研究陳若蘭博士精湛的專業與無比的熱忱。在研究及寫作過程,尤其是選取可作為附圖的《日治法院檔案》內判決時,得到對該檔案最熟悉的中研院颱史所曾文亮教授許多幫忙。就所附判決原本上當事人姓名,除非應論述之需必須顯現其全名,不然為顧及當事人隱私,將遮掩其名字,但仍保留姓氏部分,因其通常可藉以辨識係颱灣人或日本人。亦曾請研究同好們對本書初稿提供意見,幸獲郭書琴、王曉丹等教授的指點。在此,均錶達由衷的感謝之意。

  為瞭在法學界推動專書之寫作,數年前受邀擔任颱大齣版中心「科際整閤法學叢書」主編。為此不揣淺陋,擬在該叢書中濫竽充數,惟因同時具有叢書主編身分,故拙稿改由另一位規劃「颱灣研究叢書」的主編負責學術審查。就在本書稿審查中,筆者又成為颱大齣版中心主任,以緻編輯部同仁在我參與其中的會議上,須對這份書稿的審查人用三個圈圈替換人名,以符閤「審查人匿名」的要求。兩位審查人在審視原書稿後已給予精闢的評語,本書的論述也因而有所增補,特在此誌謝。以科際整閤方式,詮釋在復雜的日治法製下人們的行動及觀念,實在很難麵麵俱到或毫無疑義。誠摯期待所有的讀者,不吝再予「審查」,並惠賜指教。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頗具挑戰性。作者對於法律術語和曆史背景的運用,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如果你能夠剋服這些睏難,並堅持讀下去,你將會收獲頗豐。這本書對於日治時期颱灣司法製度的描述,非常詳盡和深入。它不僅介紹瞭當時颱灣的法律體係,還分析瞭各種法律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當時的法官、律師和當事人是如何處理這些案件的。作者對於史料的考證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包括當時的法律文件、判決書、新聞報道等等。這使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於曆史的客觀描述,更是對於正義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正義並非絕對的,而是受到時代、文化和權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人們對於正義的理解和追求,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本書提醒我們,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不斷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日治時期颱灣司法體係的書,內心五味雜陳。一直以來,我們對於那段曆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政治層麵,或是宏觀的殖民統治敘事中。但這本書卻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具體的、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司法實踐,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所謂的“正義”,在不同文化、不同權力結構下,是多麼的相對和復雜。作者細緻地梳理瞭當時颱灣的法律製度,以及日本人如何試圖將他們的法律觀和價值體係強加於颱灣社會。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移植,更是一種文化霸權的體現。書中對於當時颱灣人民在麵對司法睏境時的反應,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讓我反思,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的命運是多麼的渺小,但他們的抗爭和努力,卻構成瞭曆史的底色。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批判殖民統治,而是試圖從一個更 nuanced 的角度,去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性,以及它對颱灣社會的影響。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永遠不能忘記曆史的教訓,以及對人性的尊重。

评分

我原本對日治時期的颱灣司法體係一無所知,隻知道那是一個壓迫和不公的時代。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事情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日治時期的颱灣司法體係視為一種邪惡的存在,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客觀和全麵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形成和發展。書中指齣,日本在颱灣推行司法製度,既有殖民統治的需要,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例如,日本在颱灣建立瞭現代化的法律體係,提高瞭颱灣的司法效率,也為颱灣的社會發展奠定瞭一定的基礎。當然,這種“積極意義”是建立在殖民統治的基礎之上的,它並不能掩蓋殖民統治的本質。作者對於這種矛盾和復雜性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對日治時期的颱灣司法體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我們對於曆史的刻闆印象,提醒我們不要簡單地用“好”或“壞”來評價曆史事件。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曆史,去思考曆史,去從曆史中汲取教訓。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曆史敘事方式,而是以“轉型”為核心概念,來探討日治時期颱灣司法正義觀的變化。這種視角非常新穎,也很有啓發性。作者認為,日本在颱灣推行司法製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調整和適應的過程。他們最初試圖直接將日本的法律製度移植到颱灣,但很快就發現,這種方式並不奏效。因為颱灣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與日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於是,他們開始嘗試對法律製度進行本土化改造,試圖將其與颱灣的實際情況相結閤。這種“轉型”的過程,充滿瞭矛盾和衝突,也反映瞭殖民統治者在權力、文化和利益之間的權衡。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瞭這種“轉型”背後的邏輯和動因,以及它對颱灣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研究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衝突和權力運作的深刻反思。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殖民主義的本質,以及它對被殖民地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颱灣人民在日治時期所麵臨的睏境的細膩描繪。作者並沒有將颱灣人民視為被動的受害者,而是將他們視為具有能動性的曆史主體。他們是如何在殖民統治下,維護自己的權益,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抵抗殖民統治的?書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瞭颱灣人民的智慧和勇氣。例如,書中講述瞭一個颱灣農民因為土地糾紛而嚮法院提起訴訟的故事。這個農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贏得瞭官司,維護瞭自己的閤法權益。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對颱灣人民的韌性和堅韌感到敬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法律和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書。它讓我看到瞭在逆境中,人性的光輝,以及對自由和正義的渴望。它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