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不虛傳:讓福音再次打動世界

恩典不虛傳:讓福音再次打動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Yancey
圖書標籤:
  • 福音
  • 恩典
  • 基督教
  • 信仰
  • 傳福音
  • 神學
  • 靈修
  • 見證
  • 文化
  • 使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什麼不少人喜歡耶穌,但討厭基督教?
  為什麼不少人對基督徒的印象,充滿的是「道德僞善、指責批判、恐同及自以為是」?
  身為基督徒,你確實嚮人傳達瞭恩典的信息,解除人們心靈的「乾渴」嗎?

  二十年前,楊腓力在經典作品《恩典多奇異》中,深入探討恩典的樣貌,呼籲基督徒活齣充滿恩典的信仰生命。在現今世代,他再次審視這個議題,探索為何基督徒日漸失去人們的敬重、影響力和聲譽。

  這世界仍然處處充滿著乾渴的靈魂。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討厭基督徒?麵對未來世代,我們該如何以吸引人的方式傳達我們的信仰?基督徒應該如何展現真正的福音?

  楊腓力以他特有的寫作方式——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故事、令人信服的言詞、簡明易懂的信念——指齣,在一個日漸鄙夷基督信仰的世界裏,恩典的福音如何再次搭起其間的橋梁,滿足人內心中極其渴望的乾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腓力(Philip Yancey)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特約編輯。他共有十三本著作榮獲美國基督教齣版協會(簡稱ECPA)好書金牌奬(Gold Medallion Winner),其中《無語問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 God)和《耶穌真貌》(The Jesus I Never Knew)兩書,更獲得最高榮譽的年度好書奬(ECPA Christian Book of the Year Award),成為公認的「作傢中的作傢」(a writer's writer)。他的著作至今已售齣超過一韆四百萬冊,共翻譯為二十五種語言。其中有四本著作銷量超過百萬冊。楊腓力目前與妻子居住於科羅拉多州,仍持續創作不輟。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你傳的福音到底是不是好消息?/柳子駿 7
【推薦序二】以恩典待人,以恩典給予/林韡承 9
【推薦序三】同行天路的尋道者/吳得力 13
【中文版序】緻颱灣讀者/楊腓力 17
前言/21

第一部 乾渴的世界  23
第一章:大分歧/25
第二章:瀕臨絕跡的恩典/43
第三章:靈魂的乾渴/63
第四章:重拾好消息/85

第二部 散播發恩典的人  109
第五章:尋道者/111
第六章:行動派/131
第七章:藝術傢/153

第三部 這真的是好消息嗎?  175
第八章:信仰攸關緊要嗎?/177
第九章:宇宙中還有誰?有關上帝的問題/199
第十章:我們為什麼在這裏?有關人的問題/223
第十一章:我們應當如何活?有關社會的問題/245

第四部 信仰與文化  265
第十二章:尷尬的夥伴:基督徒與政治/267
第十三章:神聖的顛覆/287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以恩典待人,以恩典給予
林韡承(蒔藝藝術事工傳道)


  幾年前,我跟一群基督徒劇場朋友製作瞭一齣戲,在颱北某個劇場演齣。這齣戲以舊約聖經何西阿書裏麵的「淫婦」歌篾為底,演齣她從小到大的改編故事:她小時候——如所有的小女生一樣——還覺得男生很惡心,等到青少女時就開始暗戀班上同學,成年之後卻成為妓女……直演到何西阿在紅燈區將她娶迴傢,她反而離傢齣走,被賤賣,終究再度被何西阿尋迴的故事。

  有一場演齣時,觀眾中來瞭一位劇場圈小有名氣的前輩。在演後座談上,他不客氣地把劇組奚落一頓,隨即起身離開。我們都有些震驚,也非常納悶,為什麼他看完戲,反應這麼大?

  事後,我翻到他填寫的觀眾意見調查錶。意見欄寫滿批評(也有建議),但抓住我目光的,是他在紙張邊緣的空白處寫下大大的八個字:「原來是基督教劇團」。我想,這幾個字,從這位前輩的態度看來,應該不是贊賞,而八九不離十應該是貶義,甚至錶達一種「我怎麼會來看基督教戲劇」的惡心。

  其實,我們從來沒標榜自己是基督教劇團,也沒有在劇場進行任何宗教活動、短講、呼召(畢竟我們演齣的地點不在教會,而是一般劇場)。甚至我們在宣傳的時候,都不強調這是基督教的作品,反而寫這是一個「經典猶太文學作品」。(我們做的,就是單純講何西阿與歌篾的故事,讓何西阿對歌篾的愛自己感動觀眾,就如同當年神藉先知何西阿的行動對以色列人說話一般。)

  這位劇場前輩之所以發現我們是他所謂的「基督教劇團」,隻是因為座談會上有劇組成員說自己是基督徒,還有說跟其他基督徒一起做戲很開心。單光就這一點,就已經足夠讓這位前輩憤而離席,留下錯愕的我們。

  * * *

  為什麼基督徒會激起他人的敵意?

  這是本書作者開門見山的問題,也是我身為一個從事藝術工作之基督徒的疑問。

  作者舉齣美國的調查數字與切身經驗,說明外人對基督徒的印象愈來愈差。「基督徒的意思就是保守、沉醉在自己的思想、反同、反自由選擇、憤怒、暴烈……不能跟與他們信仰不同的任何人和平相處。」

  但我想,這情況不單在美國發生。

  我讀大學的時候,常隨著學校的團契在校園內嚮陌生人傳福音。當問起對方對基督教的觀感時,大部分人都會說印象還不錯、覺得基督徒人很好等等。隻有少部分人有不好的感受,通常是因為曾經被傳福音有不愉快的經驗。

  十多年後,我現在是藝術大學團契的輔導。在我所服事的校園,如果有基督徒新生傻傻地(天真地)在課堂上發錶信仰觀點,很可能馬上就被老師刁難,又被同學排擠。

  說實在,這不是個彆基督徒學生的錯,而是他們承受過去和現在教會的過失。藝術史上有太多基督徒自以為在把守道德底綫、維護上帝的真理,導緻忽略、剝削藝術傢,甚至是汙衊、監禁、處死他們。而今日大環境中部分教會,又太過注意某些社會議題(例如反對性解放,但這正是藝術圈中容易被接受的),對其他議題卻不置可否(例如不公義的政權、傳統文化的消失等等,而這正是藝術傢所關注的)。這些事件都使得基督徒在藝術圈——我膽敢說,在一般社會也是——愈來愈難自在地錶達信仰。

  * * *

  那場演齣過後幾年,我和一位朋友聊到座談會上的那位前輩。他馬上說,那位前輩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他被自稱是基督徒的人歧視呀!(原來那位前輩的某些行為不見容於教會的道德觀。)

  原來如此!難怪他遇到基督徒戲劇時,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即便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麵!就像被欺負過的流浪狗,遇到好心人伸手要摸牠時,仍會齜牙咧嘴一樣;被教會傷害過的人(或是看過身旁的人被基督徒傷害的人),麵對毫不相關的基督徒,也會把他們歸為同一類。

  但如果對人咆嘯狂吠,是因為沒有經曆過恩典(或是曾經被傷害過),那麼迴過頭來說,如果一名基督徒——或是一部分的教會——對社會上某些人錶現齣的是毫無恩典的行為,那這是否代錶,他們其實也並不真正認識恩典?

  我想,這纔是大眾對基督徒好感劇減的真正原因。基督徒之所以會引起他人敵意,我們常「散播罪咎」而非「散播恩典」,應該隻是錶麵原因,真正原因是:自己也鮮少被恩典對待。

  若這是事實,那麼甚願這本書鼓勵基督徒更多發覺神的恩典。甚願教會更多以恩典對待所牧養的群羊,也甚願更多體會過恩典的尋道者、行動派、藝術傢(無論這是他們的正職頭銜或是內心處境)在這世界上散播世人所渴求的恩典。

前言

  我原先打算寫一本書,討論恩典瀕臨消失的情況,最後卻寫成四本小書,互有關連,裝訂在同一個封麵裏。

  首先我寫到,我擔心教會沒有實行在渴求恩典的世界上散發恩典的使命。民意調查在在顯示,教外人視基督徒為傳壞消息而非傳好消息的人(第一部)。

  接下來我尋求改進的模式,著墨於三種人:尋道者、行動派、藝術傢。從他們的典範,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最理想的方式與規避信仰的文化溝通(第二部)。

  然後我覺得需要迴頭,問一個基督徒可能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福音真的是好消息嗎?若是如此,在科學、新紀元,與其他信仰提齣的不同選擇對照下,福音站立得住嗎?(第三部)

  最後,我重新簡短探討信仰的最大障礙之一,也就是基督徒在多元世界中的混亂角色。對很多人來說,基督徒投入政治以緻淹沒瞭給所有人的好消息。我們如何避免被其他人貶為無非是另一個遊說團體呢?(第四部)

  這四部,都可以在我將近二十年前寫的一本書,找到萌生的根源。原來我給這本書的名字是《恩典多奇異,基督徒為何無法展現更多恩典?》(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and Why Don’t Christians Show More of It? ),但是齣版社說服我拿去後半句。然而這個問題在這幾年變得更迫切。像是鼕日中突然冰融,恩典在齣其不意的時刻發生,讓我們措手不及,喘一口氣,卸下防衛。我們若操縱恩典,想要控製、贏取,那就不是恩典。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品嘗過那奇異恩典,不是每個人都相信有此奇異恩典。

  在分歧爭吵的時代,恩典的供應似乎逐漸消失。為什麼?我們可以作些什麼?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