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

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宣教
  • 傳記
  • 基督教
  • 信仰
  • 曆史
  • 人物
  • 故事
  • 激勵
  • 海外宣教
  • 見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剛開始是非常睏難的,
但神知道對我來說是好的,
祂保守我,將我放置在一個適閤我的工作當中。

宣教士窮盡生命的堅持,
往往是充滿血淚的風範故事。
除瞭從故紙堆中認識宣教士的一生,
作者也進行瞭舊地踏查的工作,
適閤做為生命教育典範人物的題材。

  藉由宣教士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生命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不要畫地自限;為神懷抱理想,朝嚮目標奮進。就像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所說:「做神的事工,會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睏難;第三,完成瞭。」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與我們同在,並且以後仍在。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丶〈中國開門〉:共收十篇相關文稿,探討進入中國各地各領域先鋒宣教士的工作。這些一百多年前進入中國不同地區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領域的先行者,他們麵對的睏難是什麼?他們如何去麵對解決這些睏難?他們的成效貢獻是什麼?

  二丶〈紙上說書〉:收在這一捲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來閲讀入華宣教士所寫的專書或迴憶錄的筆記報告。因為絶大多數的宣教士,來華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不同於其他來華的政客丶軍人或生意人,這些人隻要達到軍政或商業目的,鏇即離開中國,返迴故鄉。傳教士則多半長期居留中國,與中國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們所經曆的文化震驚丶文化適應,自然遠較其他人敏銳丶直接丶深入。

  所以有許多宣教士至終都成為偉大的漢學傢,留下瞭許多傳世之作。同時,還有許多傳教士,為瞭傳教的目的,翻譯聖經丶齣版刊物丶介紹西方文學思想作品丶或中國傳統思想學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

  三丶〈墓園遊蹤〉:中國人強調「蓋棺論定」,研究華人教會史的人,對於宣教士終極藏身之處,也嚮極關切,不敢輕忽。收集在「墓園遊蹤」這捲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陳中陸遊訪這十幾位宣教士墓園,迴憶追思他們一生事跡貢獻的感動。

  中國人喜歡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如何麵對死豈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嗎?在華人宣教史中,我們看到許多宣教士視死如歸丶一代又一代的為著宣教事工獻上生命,葬身異域他鄉,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穌一樣飽受羞辱丶抱屈而終。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間為生命找到瞭一個更高的價值意義,是不可能坦然麵對丶欣然領受的。

  謹將本書獻給所有為主耶穌基督奉獻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們都是為基督搭造福音橋的大能勇士!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
作者自序

捲一:中國開門
為基督造橋的人:裨治文
辛亥革命的同路人:聖公會吳德施主教
為基督航嚮汕頭:汲約翰
苗族救星:柏格理
雲南傈僳族福音使者:富能仁
嚮中國穆斯林傳福音的先鋒:海春深
帶著愛來中國:戴德生
開博物館傳道的山東宣教士:郭顯德
訪登州聖會堂:慕拉第遺愛碑
芝罘學校今昔風貌

捲二:紙上說書
中國通:衛三畏的《中國總論》
百年好書大傢讀:丁韙良的漢語傳教作品《天道溯原》
通往天國的道路:賓為霖的漢語小說《天路曆程》
看見上帝在說話:狄考文《新約和閤本聖經》
譯經王子:施約瑟
見證東北風雲的醫療宣教士:施督閣《奉天三十年》
基督在華夏烙印的報告書:賴德烈《基督教在華傳教史》
上帝啊!你何時纔會顯齣你的憤怒?魏特琳《南京安魂麯》
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牧師颱灣筆記
重讀甘為霖筆下的福爾摩沙
我活著是為基督,我死瞭就有益處:《馬偕日記》讀後感
醫療宣教士的信心之路:丁曉亮《十袋米:往中國的福音之路》
履行嚮神的承諾:柯理培牧師的宣教故事《諸聖之末》
有人一直在為你禱告:繆學理《繆叔叔的故事》
迴應那個古舊的使命:《溫柔的戰士:魏德凱傳》讀後感
來自挪威的兒童小說:何愛鄰宣教士筆下的故事
芝罘學校與內地會傳教士子女:《被遺忘的中國童年》讀後感
奔行天路的小婦人:艾偉德教士1932年來華八十周年紀念

捲三:墓園遊蹤
淡水馬偕雕像巡禮
繼承父誌的馬偕二世:偕叡廉
接棒!建造北颱灣教會:吳威廉
布衣聖徒:葉資牧師
八裏樂山園的推手:戴仁壽
樂山園的傳奇:戴仁壽
尋迴失落的契約:巴剋禮牧師的獻身文
到各山嶺去傳揚:孫雅各宣教師夫婦遺愛芬芳
最小的婦人,最大的胸襟:孫理蓮
一個愛的希望:希望會育幼院與祈愛德宣教士
尋找戴費馬利師母
飄洋過海的禱告勇士:羅玉光
艾偉德宣教士墓園掌故

圖書序言

基督教入颱及中國內地會創設150年紀念套書總序

  2015年是颱灣教會曆史年,因為第一位入颱宣教的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進入颱灣,展開他拓荒奠基丶設立教會的艱巨工作的。無巧不巧,對整個中國及1949年後颱灣宣教工作極有貢獻的中國內地會(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團),也是在1865年6月創設的。為瞭這兩個特彆的事件,宇宙光馬禮遜學園決定舉辦幾件特殊的活動,以作紀念。  

  首先是承續先前的經驗,在「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年曆史圖片展」丶「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曆史圖片展」丶「風雨彩虹:基督徒與民國百年繽紛錄」三大曆史圖片展覽之後,製作「馬雅各入颱宣教150年曆史圖片展」巡迴各地展齣,並依例製作導覽手冊,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參考。同時與中原大學及內地會共同舉辦「內地會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收論文20餘篇,宣讀研討後將再結集齣版。在這些較為專業的活動進行期間,宇宙光愛心閤唱團和師曠知音雅集國樂團也將舉行四場以馬雅各事蹟為主調的史詩音樂演齣。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齣版工作瞭。

  老實説,齣版一套文集,確實讓我們猶豫考慮瞭許久。在文字齣版事業如此沒落蕭條的此刻,齣版一套文集,無異是一種重大的挑戰,特彆是一套相當專業性的華人教會史的專業文集。它的讀者在那裏?它的市場何在?幾經摺騰考慮,我們忽然發現,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所創辦的華文第一份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刊發行200年紀念。終於在一種使命感的催促下,我們決定排除萬難齣版這套文集。希望這一股追懷先賢丶捨我其誰的壯懷,也能得到你的迴應支持。

  收在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冊專書。首先是捨禾耗費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資料丶曆盡艱辛寫成的《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基督教曆史》一書,這本厚達三十八萬字的巨著,我們會把它分為上下兩冊齣版。在這本書中,也是溫州人的捨禾,筆端深情款款的把溫州的過往曆史和溫州基督教曆史,巨細靡遺的描繪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捨禾這本書的序言中,曾特彆就他的研究方法,說瞭下麵一段話:
   
  從元朝也裏可溫進入溫州開始,將溫州教會史分為古代教會史丶近代教會史丶現代教會史幾個不同階段,配閤溫州文化社會的發展,將溫州教會史與溫州社會文化發展史緊密連結,的確在教會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創舉。因為過去中國教會史的研究者,往往會忽略文化社會的影響力,而研究中國文化社會史的學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會中的影響力。形成所謂「中國教會曆史去社會化,中國曆史去教會化」的偏差。使得中國教會史及中國文化社會史的真相都有隱晦不明之處。本書作者小心翼翼丶廣搜基督教及溫州地區相關社會文化資料,仔細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對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個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質特性,加以論述。對宣教士的宣教對象——溫州人,作者也花瞭相當多的精力時間,收集瞭相當多的檔案資料,務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過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實經驗。經過這樣仔細的爬梳整理,形諸論述,讀者在捧讀之際,會親切的感受到一股溫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頭,讓你不由自主的把這本厚厚的書一口氣就把它讀完瞭。
      
  當然,就華人教會史而言,溫州也一直是一個極端重要卻被忽略瞭的地方。溫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為瞭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歐美各地,到處都有活躍的溫州生意人,更特彆的是隻要有溫州生意人齣現,就有溫州教會齣現。而溫州的基督徒及教會,在各種睏難壓力之下,依然發展迅速,令人颳目相看。溫州被人稱之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或「中國的安提阿」,決非浪得虛名。但是何以至此?卻一直沒有人探討研究。有瞭捨禾這本書,庶幾可以彌補這項遺憾。尤其在教會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這本書就更加值得閲覽細讀瞭。

  除瞭考證祥確的文字敘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瞭150幅重要的圖片,所謂有圖為證嘛!在圖文相互對證參閱之下,曆史的真相就更瞭然清楚的浮現在我們眼前,也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增加。

  當然,選編這本書的理由,除瞭上述種種優勢以外,也是因為第一個進入溫州丶奠定溫州宣教堅實基礎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婦,就是內地會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國的先鋒宣教士。就內地會的曆史而言,曹雅直夫婦的宣教故事自然應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但卻一直被史傢忽略,鮮少提及。曹雅直在內地會事工尚未正式展開之時,單槍匹馬,進入溫州,夫婦二人,二十六年據守在溫州,從零開始,建立教會,奠定教會在溫州傳佈的基礎。無疑地溫州教會史在內地會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頁。捨禾這本書的齣版,就更加具有特彆的意義瞭。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3的第二本書是許小華所編的《容閎年圖譜:中國留學生之父》一書。許小華是一位專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而容閎齣身於紀念第一位入華宣教的馬禮遜而創辦的馬公學堂,是華人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帶領進入耶魯大學畢業的小留學生,也是鼓吹並帶領第一批小留學生赴美留學的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容閎無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許小華基於專業工作的需要,從人纔培育養成的觀點齣發,花瞭許多功夫編寫成這本文圖並茂的《容閎年圖譜》,使我們對華人曆史中第一位齣國留學丶在人纔培育上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地位的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瞭解認識,當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4的則為魏外揚的《宣教繽紛錄》一書。魏外揚是曆史係科班齣身,一生從事曆史教學,為瞭更多投入華人教會史的研究撰著,他欣然申請提前退休。在這本書中,魏外揚把他多年來在各個不同雜誌專欄中所寫的六十篇專稿,分成五大部分刊齣。分彆是:

  一丶〈馬禮遜拼圖〉:有關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的研究,近年來越發引起學界的關心注意。馬禮遜的著譯作品,相繼影印齣版;馬禮遜生平事跡的論述文章,也紛紛發行齣版。在這一股馬禮遜熱潮風起雲湧之際,魏外揚也提起筆來,捕捉馬禮遜言行事跡,小處著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圖,缺一不可。是瞭解馬禮遜成就偉業不可輕忽的細節。

  二丶〈內地會精兵〉:內地會在華人群體中宣教已屆150年,此輯共收相關文稿9篇。敘述內地會宣教士事跡故事及相關研究。

  三丶〈天國醫師〉:在華人宣教史中,以醫師身份進入中國,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這一部分中,魏外揚信手拈來,寫瞭十一篇在華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醫德醫術丶救身救靈丶視病如親丶令人感動。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載於專為有心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現代醫護人員閲讀的「路加」雜誌。而有關基督教醫療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也吸引瞭更多人的關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歡這些文章。

  四丶〈佳美腳蹤〉:收集在這個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嚮你娓娓細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腳蹤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見證。魏外揚在這些篇章中,慧眼獨具,以他慣有的輕鬆筆觸,輕鬆揮灑,卻能觸動心靈,生發贊嘆。

  五丶〈神國勇士〉:收集在這個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揚仍然以他一嚮慣有的筆觸,輕描淡寫地引導他的讀者,跨齣書冊的字裏行間丶跨齣四麵牆壁的侷限丶跨越國界疆域的控製,陪伴你進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靈,進行一次短暫的訪談,引導你的思緒,飄嚮異域遠方。讀這些短文,卻有這些意想不到、迴味無窮的收獲,的確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錄在這套文集中編號5的則為陳中陵所著《為基督造橋的人》。顧名思義,便可知道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在介紹一些傑齣的宣教士,為瞭嚮中國宣教而作的各種努力。作者將其內容分為三捲:

  一丶〈中國開門〉:共收十篇相關文稿,探討進入中國各地各領域先鋒宣教士的工作。這些一百多年前進入中國不同地區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領域的先行者,他們麵對的睏難是什麼?他們如何去麵對解決這些睏難?他們的成效貢獻是什麼?

  二丶〈紙上說書〉:收在這一捲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來閲讀入華宣教士所寫的專書或迴憶錄的筆記報告。因為絶大多數的宣教士,來華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不同於其他來華的政客丶軍人或生意人,這些人隻要達到軍政或商業目的,鏇即離開中國,返迴故鄉。傳教士則多半長期居留中國,與中國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們所經曆的文化震驚丶文化適應,自然遠較其他人敏銳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許多宣教士至終都成為偉大的漢學傢,留下瞭許多傳世之作。同時,還有許多傳教士,為瞭傳教的目的,翻譯聖經丶齣版刊物丶介紹西方文學思想作品丶或中國傳統思想學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讀陳中陵「紙上說書」這捲18篇文稿,不知不覺就讓你走過一段艱難的思想曆程,令人興奮丶令人感動!

  三丶〈墓園遊蹤〉:中國人強調「蓋棺論定」,研究華人教會史的人,對於宣教士終極藏身之處,也嚮極關切,不敢輕忽。收集在「墓園遊蹤」這捲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陳中陸遊訪這十幾位宣教士墓園,迴憶追思他們一生事跡貢獻的感動。中國人喜歡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如何麵對死豈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嗎?在華人宣教史中,我們看到許多宣教士視死如歸丶一代又一代的為著宣教事工獻上生命,葬身異域他鄉,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穌一樣飽受羞辱丶抱屈而終。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間為生命找到瞭一個更高的價值意義,是不可能坦然麵對丶欣然領受的。讀這幾篇文章,你會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創刊於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將齣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號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瞭。《宇宙光》42年來,一直以關懷曆史文化社會自居,四十多年來,一直盡力推動華人教會史與華人曆史文化社會的相關研究工作,如研討會的舉辦丶論文集的齣版丶宣教經驗見證的推廣培訓等。如今華人教會史的研究已經由四十多年前的「險學」逐漸變成「顯學」,海峽兩岸三地的研究者越來越多,論文的質量也越來越精采。這一轉變的過程,可以説是我們的親身經驗。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後一本我們決定把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所發錶的論著文集的序論前言,匯聚成一本書,署之為《腳印:宇宙光華人教會史論著序文集》。一方麵可以見證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走過的這段感恩曆程;另一方麵也為這四十多年來參與這段曆程的各次會議、參與學者丶發錶論文丶齣版書籍作一簡介記録,也可以說是華人教會史發展的一段曆史記錄。在所謂的華人教會史曆史年,齣版這本書,我相信是有其曆史意義的。

  曆史的巨輪會不停的嚮前滾動,如果我們錯過瞭今天的曆史,未來的曆史中將沒有我們的蹤跡。一個不認識今天曆史的人,也不會認識自己。這種人隻好茫然無措地走嚮未來,走嚮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注重曆史傳承的信仰。聖經第一捲書就從人類的始祖開始,逐代記載人類的起源丶發展與傳承,巨細靡遺。〈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把耶穌的譜係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嚮就是一個注意曆史的宗教。上帝是創造時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創造的時空賜給我們,讓我們進入時空的維度中,有瞭曆史,瞭解過去丶認識今天丶窺探未來。上帝就是曆史的主,但願我個門能成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筆,寫下「祂的曆史」(His-story)。一個有曆史的人,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兒,也知道自己是誰,更知道自己將往那兒去,多好!

  編完這套文集,心中充滿恩典。謹將這套文集,獻給上帝;祈求上帝將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愛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豐豐富富的賞賜給毎一個看到這套文集的人。

作者自序

  1995年聖誕節前夕,我收到教會兒童主日學校長贈送給每位同工教師的禮物,禮物是一本書《貝德士的名單》,介紹二十位宣教士獻身來華的曆史故事。我深深被宣教士的動人付齣所感動,每一篇故事,都是宣教士與本地基督徒為上帝窮盡生命的堅持,那是我認識宣教士的開始。2005年我就讀研究所撰寫碩士論文,便立誌探尋漸被遺忘的宣教史實,以及記錄這一群宣教士的故事。

  宣教士動人的故事,往往是充滿血淚的風範故事。聖公會主教施約瑟晚年忍受中風之苦,仍戮力用兩根指頭翻譯中文聖經,至終幾乎是靠己之力完成聖工,他曾說:「我能坐在這椅子上超過廿年,剛開始是非常睏難的,但神知道對我來說是好的,祂保守我,將我放置在一個適閤我的工作當中。」

  馬偕牧師在颱宣教29年,罹患喉癌臨終前,依然堅持親自講道授課,他巴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還有神對他的愛,全奉獻給颱灣人,其實更是迴應耶穌基督對他的呼召,當我讀《馬偕日記》,像是待在馬偕牧師的身旁,同他忙碌的翻越群山峻嶺,聽他熱情的談論豪情壯誌,以及在主前傾心吐意禱告。

  除瞭從故紙堆中認識宣教士的一生,實際踏查舊地也是我的一項任務。來颱的西方宣教士不計其數,終瞭埋骨颱灣的,成為我訪查的重點。艾偉德來自英國,在中日抗戰時期,放棄本國籍,歸化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這在宣教曆史上,是非常少見的事蹟;而她終其一生未婚,勤儉簡樸,卻為育幼工作盡心竭力,收養孤兒難童,成為「孤兒之母」。

  艾偉德就葬在颱灣,葬在賈嘉美牧師創辦的基督書院內(現為颱北基督學院),她的墓碑麵嚮淡水河口,遙望山西陽城,那是她初抵宣教工場的事奉地。因為住居關係,我經常路過基督書院,每次經過,總是不由自主嚮內探望艾偉德墓園。她的生命,有從神而來的喜樂與恩惠;她帶領難童的故事,同時也是信心的故事。如同聖經神的話說:

  「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5:24)

  我喜歡逛宣教士墓園,還把傢人一起拖下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國慶連假,嚮颱南東門長老教會牧師娘詢問巴剋禮牧師的墓園去處,便起身全傢南下。抵達颱南基督教墓園當天,正值晌午時分,烈日當空不顧全傢人汗流浹背,卻急著找尋宣教士的墓碑。當我見到一整排長老教會西方宣教士的墓碑,欣喜若狂,其中就有在文字照片中見到的巴剋禮牧師!我與傢人分享他的宣教故事,這一趟宣教之旅,或說是墓園之旅,的確是傢庭另類的旅遊行程。

  身為小學教師,我也將宣教士故事融入在課堂中,轉化為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典範人物的題材。介紹淡水,我就一定提到馬偕墓園和外僑墓園,甚至舉辦校外教學,自然不會忘記對墓園景點內的宣教士人物加以介紹,而且還可以邀請淡江中學校史社的同學進行導覽解說。介紹彰化,我就一定提到蘭大衛、連瑪玉夫婦的切膚之愛故事,而且製作成簡報,和班上的小朋友分享他們的助人勇氣與慈愛心腸。

  還有,有一年我在米倉國小任教,學校位於新北市八裏區,正是戴仁壽創辦八裏樂山園作為治療痲瘋病患的所在區域,我便和學校老師閤力製作戴仁壽人物專題報導,布置在學校穿堂,嚮學生介紹這位為愛犧牲奉獻的阿兜仔醫生。

  從2006年至2015年,我透過閱讀宣教士傳記以及實地田野調查,撰文投稿,承濛《基督教論壇報》厚愛,持續刊載,同時感謝魏外揚老師推薦,這些文稿今由宇宙光機構編輯齣版。全書分為三部分。「捲一:中國開門」,記錄晚清民初時期,在中國宣教的開路先鋒,以及深入內地偏鄉的福音使者;「捲二:紙上說書」,透過宣教士親身撰寫的日記、傳記、筆記與小說,我與讀者分享讀後的心得與省思;「捲三:墓園遊蹤」,實地訪查散佈在颱灣各地的來颱宣教士墓園,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以及花費最多心思的地方,就在此捲。

  這是一本隨手可讀的書,喝茶可讀、睡前可讀,或許如廁也可讀!每篇文章一兩韆字,篇篇獨立,且有佐證資料可供判彆或延伸閱讀。聖經神的話說: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
  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54:2)

  藉由宣教士的故事,讓我更多知道自己的可能,不要畫地自限,為神懷抱理想,朝嚮目標奮進,就像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所說:「做神的事工,會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睏難;第三,完成瞭。」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與我們同在,並且以後仍在。

  謹將本書獻給所有為主耶穌基督奉獻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們都是為基督搭造福音橋的大能勇士!

圖書試讀

為基督造橋的人

近年來,大陸學術界對於中國基督教曆史研究的課題,越來越有興趣,不但在數量上已經遠遠超越颱灣,在內容上也越趨詳實與客觀,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反映在齣版品上。

《韆禧年的感召:美國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裨治文傳》,即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所持續進行的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之一,該叢書主要以翻譯英文書籍為主,目前陸續齣版的人物研究有馬禮遜、丁韙良、衛三畏、李提摩太、裨治文與伯駕等傳教士。

作為少數在鴉片戰爭前,即已來華傳教的宣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的身份顯得格外特殊,他是美國第一位來華傳教士。1829年9月自神學院畢業,就接受美國海外傳道部差會的聘請,同年10月14日自紐約上船,經過135天的航程,隔年2月15日到達廣州,這趟行程的船費,由廣州美商同孚洋行老闆奧立芬資助。

順帶一提,奧立芬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從事貿易生意賺瞭不少錢,但也奉獻瞭不少錢,例如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1804-1888)1835年在廣州十三行內新豆欄街上的豐太行,租瞭一間房間作為居所,開辦起眼科醫院「新豆欄醫局」,也是因為奧立芬的慷慨捐助,這個醫院有瞭穩固的基礎,而且成為永久性的醫院,並得以持續免費為病人治病。

在裨治文抵達中國廣州之前,當地外國宣教士隻有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一人。因此裨治文自美國齣發前,差會就要求他,抵華後應當特彆嚮馬禮遜求教,並跟著馬禮遜學習漢文。隨後馬禮遜倡議,由裨治文擔任主編,美商同孚洋行老闆奧立芬提供經費和印刷場所,於1832年5月起齣版一份英文的月刊,名為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文譯作《中國叢報》)。這份報刊主要刊載中國語言、文化、曆史、藝術、典製、風俗、宗教與迷信等,建構起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樑功用,並成功推動「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的往來。

1838年在新加坡堅夏書院刊印的《美理哥閤省國誌略》(A Brief Accou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介紹美國的史地與製度,裨治文的用意在藉以顯明美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這本書的特殊之處,首度刊載瞭美國《獨立宣言》文本的部份漢譯,從此開展瞭中國人認識美國《獨立宣言》的契機,也是中國人認識美國史地的第一本專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