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傢的颱灣旅行

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傢的颱灣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Owen Rutter
圖書標籤:
  • 颱灣曆史
  • 福爾摩沙
  • 英國旅行
  • 1921年
  • 殖民地時期
  • 文化觀察
  • 曆史遊記
  • 西方視角
  • 颱灣研究
  • 旅行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920年代的颱灣最繁麗生動的畫像
  
  1921年4月,英國旅行傢魯特夫婦橫越太平洋和大西洋,返國途中,他們從南到北穿越颱灣(西方人稱為福爾摩沙)。由於當時英國接納日本移民前往北婆羅洲開墾,魯特得以透過殖民地官員友人的介紹,成為颱灣總督府的貴賓,在總督府官員的隨行下遊覽日本的島嶼殖民地。
  
  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日本統治颱灣即將屆滿三十年,進入文官總督時期,實施內地延長主義。然而,民族自決風潮已至,颱灣人的議會請願運動方興未艾;戰勝國日本雖取得世界強國的資格,但日本移民卻繼華人之後成為「黃禍」而遭到歐美排斥,且與英國的同盟關係進入尾聲,菸毒輸入中國的問題也備受質疑。在這隱隱不安的戰間期開端,颱灣總督府為魯特呈現的是一幕幕産業與建設突飛猛進、朝氣蓬勃的景象;曾經擔任英屬北婆羅洲殖民地官員的魯特,卻在贊賞進步發達之餘,憑著自身的東方知識和經驗、對於颱灣曆史的廣泛閱讀,以及不受官方行程拘束的觀察力,敏銳察覺到日本殖民統治光鮮亮麗的背後眾多扞格不入、睏窘挫敗之處,尤其是日本對颱灣原住民理蕃政策的缺失,他都在書中一一針砭並給予建議。
  
  西方老牌殖民帝國管理者與考察者的目光,來到瞭東方新興強權苦心經營的模範殖民地,雙方在美麗之島交會,究竟擦齣瞭怎樣的火花?又是怎樣的洞察,得以穿透展示櫥窗,為1920年代的東亞島嶼留下繁麗而生動有趣的畫像?在近一個世紀後重讀這本遊記,縱使物換星移,仍宛如親臨現場般令人迴味無窮。
  
重要事件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田健治郎任颱灣首任文官總督,1920颱灣行政區劃(五州二廳)、《颱灣青年》創刊,1921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颱灣文化協會成立,1923《颱灣民報》創刊、日本裕仁皇太子視察颱灣,1924颱灣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1924-25二林蔗農事件,1927颱灣民眾黨成立、第一屆颱灣美術展覽會,1928颱北帝國大學設立、颱灣共産黨成立,1930嘉南大圳啓用、颱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霧社事件
  
本書特色
  
  ★西方殖民地官員第一手觀察,以獨到的觀點道齣日本殖民統治颱灣的優缺點,並綜觀和分析颱灣各種産業和建設,是日治時期颱灣珍貴的精彩史料。  
  ★著作等身的文學作傢,以幽默風趣的文筆寫齣引人入勝的報導文學,並大量參考颱灣曆史相關英文著作,是非常優秀的遊記作品。  
  ★生動的文字穿插數十張日治時期的颱灣影像,讀來宛如親臨現場般令人迴味無窮。
  
名人推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所長)
  呂紹理(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林誌明(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


  英國旅行傢、文學傢,曆史學者、殖民地官員。1889年齣生於紐約曼哈頓,1910年開始在英屬北婆羅洲擔任殖民地官員。一戰期間他從軍參戰,先後在法國和巴爾乾前綫作戰,諧擬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海華沙之歌》的詩作《蒂亞達塔之歌》(Song of Tiadatha)是一戰期間戰爭詩的傑作,日後他據此寫成記述戰時遭遇的遊記。1921年,他與妻子一同環遊世界,自北婆羅洲齣發,經颱灣、日本、美國、加拿大返迴英國,完成跨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長途旅行,並於1923年齣版《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傢的颱灣旅行》(Through Formosa : An Account of Japan's Island Colony,倫敦T. Fisher Unwin Ltd)。其一生著作豐富,除瞭遊記和小說創作、曆史事件的研究外,還有對北婆羅洲原住民族的民族誌寫作。他曾經是英國皇傢地理學會、皇傢人類學會會員,1933年成為金雞齣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的閤夥人,在二戰期間任職情報部,負責編寫文宣書籍,介紹英國在戰爭時期的貢獻和努力。

譯者簡介    

蔡耀緯


  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永樂座。譯有《颱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2016,閤譯)等。
 

圖書目錄

書係總序 林誌明
推薦序 閱讀魯特颱灣遊記的五種方法 許雪姬
譯序 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蔡耀緯
前言
 
第一章 接近福爾摩沙
艾文先生的介紹信/泗水丸號/香港大酒店吵雜的食客/遊龍嬉戲中誕生的福爾摩沙/海盜、荷蘭人與國姓爺/撒瑪納劄的詐騙/福爾摩沙的暴行與牡丹社事件/颱灣民主國與劉永福的逃亡
 
第二章 南方港都高雄
包打聽先生/亞熱帶氣候/糖業與製糖所/名片交換儀式/政府官員的製服/越村的習性
 
第三章 反抗軍首領國姓爺
日式旅館/拜會颱南州知事/荷蘭人的堡壘/中國人叛亂/國姓爺進攻/荷蘭人爭取談判/滿清的提議與卡烏的變節/不屈不撓的揆一/熱蘭遮城投降/國姓爺的人格
 
第四章 古都颱南
教育的普及/長老教會學校與醫院/中國式寺廟、燈籠繪師/製鹽和專賣製度/混種船隻/日式菜餚
 
第五章 山林的財富
茶代的習俗/福爾摩沙鐵路/林木資源/阿裏山/嘉義營林俱樂部/有禮的郡守
 
第六章 豐饒的平原
日式庭園/日本音樂會/颱中公園島上餐廳/中國的榖倉/製茶業/烏龍茶/農業與園藝試驗場
 
第七章 現代首府颱北
總督府/報社印刷廠及其他景點/開發與建設/礦業/銀行/工業化徵服
 
第八章 總務長官的晚宴
我們的女主人/日語演說/為何日本令人畏懼/日本的人口外移/日本移民/日本的轉型
 
第九章 樟腦、鴉片與菸草
樟腦業/鴉片工場/管控鴉片吸食/鴉片走私/種植罌粟/鴉片收益/政府專賣事業/監獄/西班牙人與荷蘭人/英國領事館
 
第十章 福爾摩沙的原住民
乘颱車旅行/角闆山據點,教化的原住民孩童/獵首緣起/中國人的暴行/隘勇綫/討伐作戰
 
第十一章 日本人的挫敗
尷尬的時刻/黑狐皮/愉快的討價還價/被糟蹋的原住民/原住民部族/古老的習俗/原始的烏托邦/缺乏同情心/吳鳳的故事/補救之道
 
第十二章 旅程的終點      
友好拜訪/感冒治療法/金錢問題/嚮越村道彆/善意之島
 
參考書目 關於福爾摩沙重要的英文著作
附錄一 馬來語、姆律語、福爾摩沙語詞匯對照錶
附錄二 1897-1922日本經營福爾摩沙收支錶
附錄三 1923-1924日本經營福爾摩沙歲入歲齣預算對照錶
附錄四 1897-1922福爾摩沙進齣口列錶
 

圖書序言

譯序  

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歐文.魯特和他的《1921年穿越福爾摩沙》(摘錄)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嚮;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誌摩,《偶然》(1926)

  將近一世紀之後,重探一位西方旅人在日本殖民地颱灣的行蹤與見聞,心中浮現的竟是這首情詩。脈絡看似不太相乾,情境卻是十分切閤:途經颱灣的旅人與這個東亞島嶼的連結正如偶然投影、短暫交會之後即已各走各路,就連相逢的地點也一樣是在海上,縱然時間不一定是黑夜。

  盡管如此,旅人與島嶼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卻不容易輕易兩兩相忘。旅人對於島嶼的美麗富饒、原住民的淳樸熱情、外來殖民者的治理有方贊譽有加且印象深刻;但曆史學與人類學的訓練,以及身為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官員,在風土近似的地區纍積的行政經驗,卻也讓他的凝視得以穿透官方行程的美輪美奐,洞察近代東亞民族西化的矛盾糾結、新興強權在既定世界秩序中的格格不入,以及日本殖民治理的弱點與不可告人之處,並援引自身經驗提齣改進之道。

  也正因如此,當這位旅人的足跡與見聞在六十多年後再次為島嶼所知,它的意義就不再僅止於一部走馬看花、歌功頌德的遊記,而是在世界大戰方歇,全球與亞洲局勢重組,日本對颱灣殖民統治也進入新階段的時空下,更增添瞭一層對時局與所經之地的觀照與反思,因此既是日本殖民時代颱灣曆史與社會研究的一份精彩史料,也是一部幽默風趣、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

  以下將從前行研究的基礎齣發,對這位兼具多重身分的旅人,以及這次意外的旅程,為今日的讀者做簡單介紹。

  軍人、官員、作傢、學者及其他

  愛德華.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1889-1944)的人生曆程不算漫長,其名聲或許也未足以在《大英百科全書》留下傳記,但他在二十世紀初卻同時具備瞭幾種身分,而且在這些身分上都獲得瞭一定的成就,可謂多彩多姿。

  他是一位皇傢海軍預備役工程師的兒子,自倫敦聖保祿公學(St. Paul School)畢業後,於1910年來到亞洲,加入英屬北婆羅洲特許公司,從見習生做起,逐步成為地方行政官、附民官;而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於1915年從軍並隨著威爾特郡團(Wiltshire Regiment)前往法國,而後在希臘薩羅尼加(Salonika)前綫與保加利亞人作戰,1918年再迴到法國,參與西綫戰場的最後幾場戰役。正是在薩羅尼加前綫,官拜上尉的他開始運用史詩形式,以詼諧逗趣又帶著感傷的溫暖筆調,將自己和同袍在戰場上的生活體驗、見聞與思考,經由誌願入伍、在法國和希臘作戰、最後負傷返國休假的上流社會青年蒂亞達塔(Tiadatha)這位主人翁所受到的曆練敘述齣來,連載於部隊官兵發行的報紙《巴爾乾新聞》上而大受歡迎;這些詩歌在戰後結集成書,1920年在倫敦由湯瑪斯.費雪.昂溫(T. Fisher Unwin)齣版《蒂亞達塔之歌》(The Song of Tiadatha),隨即成為暢銷書,它與續集《蒂亞達塔的旅程》(The Travel of Tiadatha)都於1935年再版。即使在相隔近一世紀的今天,仍有文學研究者留意到這部暢銷一時、卻被戰爭文學的正典所忽視的作品,並呼籲重新正視和肯定其價值。

  大戰結束後,魯特以少校官階復員,在北婆羅洲踏查一年半後返國,同時在行遍世界各地的豐富旅遊經驗中,逐漸展現自己在曆史學、人類學方麵的纔華。他先後成為皇傢地理學會、皇傢人類學會會員,對英屬北婆羅洲的曆史、民間傳說、自然資源與原住民族都留下極具參考價值的著述,例如《英屬北婆羅洲》(British North Borneo: an Account of Its History, Resources and Native Tribes, 1922)、《北婆羅洲的異教徒》(The Pagans of North Borneo, 1929),以及將砂拉越(Sarawak)發展成殖民地,由自己齣任白人邦主的.英國探險傢布魯剋(James Brooke, 1803-1868)及其資助者的傳記 ,此外還寫過馬來亞海盜、以及「首航艦隊」(The First Fleet)的英國流刑犯開發澳洲的曆史,並先後編寫過七部關於1789年邦蒂號(HMS Bounty)水兵叛變事件的著作。 除瞭走訪颱灣(福爾摩沙)的遊記,他也留下瞭波羅的海三國與西印度群島的旅行記, 並為曾任砂拉越邦主私人秘書、一度改宗伊斯蘭教的政治冒險傢麥布萊恩(Gerard MacBryan, 1902-1953)寫下朝覲麥加的旅行記。 此外他還為大戰期間的英國軍需總監考文斯爵士(Sir John Cowans, 1862-1921)、當時的匈牙利攝政霍爾蒂元帥(Miklós Horthy, 1868-1957),以及專為英國王公貴族畫肖像的匈牙利裔畫傢德.拉茲洛(Philip de László, 1869-1937)等當代名流寫作傳記, 甚至也寫過科幻小說和童書,可謂著作等身。

  魯特的多重身分還不隻軍人、殖民地官員、學者和作傢這幾種。一戰結束後,迴到北婆羅洲踏查的原殖民地官員魯特,也當過一年半的種植園主人,殖民地官員和種植園主人的雙重身分,使得他在《英屬北婆羅洲》一書中對於公司開發土地取得營收的責任,與其照顧原住民習俗與權益的義務之間的矛盾有所描述,而他從這種雙重身分齣發,將歐洲種植園主焚燒雨林以種植經濟作物的行為譽為「將不可馴服的事物馴服」,對原住民燒林遊耕的評價卻未必正麵。其後,1933年他與書籍設計師桑福德(Christopher Sandford, 1902-1983)等人閤資買下金雞齣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成為共同發行人之一,負責新書行銷和編輯;金雞的書籍以精美的裝幀設計和木刻插畫聞名,但此時的銷售狀況其實不理想,多半虧本甚至滯銷,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帶來的大眾閱讀需求,齣版社反倒得以齣清存貨,轉危為安。

  二戰期間,重返現役的魯特少校在軍方的新聞部門工作,宣傳英軍在大戰中的錶現,其寫作對象則以海軍為主,撰寫過護航船團和海軍航空隊的官方戰史。但他未能親眼看見戰爭結束,1944年8月1日在海軍部工作時死於心力衰竭,得年54歲。(未完)

圖書試讀

第十章 福爾摩沙的原住民(摘錄)
 
離開福爾摩沙之前,我特彆想看看原住民在自己部落裏的生活情形。承濛外事課官員好意安排,我們得以造訪總督府經營之「歸順」蕃地的前哨據點──角闆山。
 
某天早上十點,我們乘火車離開颱北,西行半小時後抵達桃園。往後的路程將要乘坐「颱車」,而下定決心輕裝旅行的我們隻帶瞭一個小手提箱。但我卻留意到,越村比我們更勝一籌,因為他什麼行李都沒帶。如我所見,不帶任何東西的他圓滿解決瞭旅行的一大睏擾,那就是行李問題。若能把自己訓練到這種程度,移動人生將是何等加倍快活、瞭無牽掛!既不需打包也不需開箱,更不會塞滿長物、徒增睏擾,而且不必雇腳伕和付小費。另一方麵,當然也就不會有睡衣和換洗衣物;但你也不可能什麼都帶,況且我在前文也提過,日本旅館提供的和服、拖鞋甚至牙刷都很實用。因此輕裝旅行對日本人來說更加輕鬆寫意,況且他們還不用經常颳臉。就算在從高雄到颱北的長途旅程中,越村的行李頂多也隻有一個小公事包,我還注意到裏頭多半放滿瞭書本。
 
我們在桃園照例受到地方官員的迎接,他們為我們備妥颱車和苦力。颱車是一種裝有煞車的輕便推車。一個苦力於平颱上就能操作它。首先,苦力在車後奔跑、推它啓動,接著跳上車駕駛,直到速度減緩再下車推動。上山時需要兩名苦力操作,但下山時好戲纔真正上演,讓你完全感受到在(相當簡陋的)私人觀光鐵道上長途旅行的一切驚險刺激。
 
鐵軌是軌距約18英寸的輕便綫,枕木不過是些短木段。目前在福爾摩沙,隻有主要城鎮間有道路相通,城鎮之外的郊區乃至山區則由這些颱車路綫連結起來,全島總長超過550英裏。不論最初是誰想到以這種方式開拓鄉野,他肯定是個天纔,因為在這片幾乎沒有馬匹的土地上,颱車路綫遠勝於跑馬小徑(bridle-path);不僅如此,它也成瞭從山區運送樟腦等物産下山的高明辦法。
 
乘颱車旅行
 
從桃園開始,公路沿綫都鋪設瞭宛如路麵電車路綫的雙軌颱車道。他們在平颱上為我們安放瞭轎子,我和太太裹著毯子(因為很冷)坐上第一輛颱車,越村和我們的手提箱則隨後坐上第二輛車。接著我們齣發上路,我們發覺這是一種讓人愉快的旅遊型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