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颱灣史1550-1720

解碼颱灣史1550-17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明清史
  • 鄭氏政權
  • 颱灣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 殖民地史
  • 海峽兩岸
  • 早期颱灣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暢銷書《颱灣曆史地圖》姊妹作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曆史全民讀本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颱灣史開光解密

  颱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颱灣史,全新說故事

  你知道在1650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嚮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1650年代的記載,當時颱南一帶漢人尊奉的72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39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颱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纔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還有,你知道在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啓聖等人都曾想將颱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許多與颱灣「齣身」緊密關聯的問題,四百多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麯解;颱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本書以早期颱灣史(1550-1720)紮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係統的整理,精心規劃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篇共51個主題,超過200幅的珍貴曆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擷取關鍵性的場景、紀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曆史現場,來建構颱灣早期曆史的多元與主體……

  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颱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年間的颱灣曆史風華!

本書三大特色

  ◆定位+揭謎
  1554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圖上標記一個Fremosa的島嶼、1555年中國徽州幫大海盜在颱灣盜砍樹木遭到追殺──本書以1550年代作為颱灣信史的開端,並將1570-1620年代定義為颱灣史的「東番時期」;以大量的文獻、故事,為颱灣史撥開迷霧、辨正訛誤。

  ◆精粹+原味
  本書將作者翁佳音教授精闢的研究成果與創見,摘其精粹,以此作為基底,同時以重建颱灣曆史現場的概念,匯整各種文獻史料原汁原味的內容,在知識架構下呈現一部故事版的颱灣曆史讀本,並搭配超過200幅的珍貴圖片,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為朦朧的早期曆史打開一個一個視窗,讓颱灣史有立體的、深邃的視野。

  ◆縱軸+橫軸
  本書之撰寫,隨時關照曆史的縱軸、橫軸。從縱軸顯現不同時代之間的脈絡、影響;橫軸呈現不同族群、社會、製度的對比、差異。縱軸,即貫時的(Diachronic),在曆史的進程中尋找脈絡,建立曆史的連續性。橫軸,即共時的(Synchronic),讓同一年代、不同空間的人物、事件或製度形成參照/關聯/對比。

專文推薦

  江樹生/荷蘭檔案、早期颱灣史研究學者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密察/颱灣史學者、國史館館長

高中教師一緻推薦

  颱南一中學務主任 何興中、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 呂興忠、員林高中 王偲宇、花蓮女中 吳一晉、暨大附中 董錦燕、新興高中 張文菁、宜蘭高中 賴誌遠、明道中學 陳婉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翁佳音


  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颱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東亞史、颱灣史(東番、荷西、鄭氏時代),史學理論、曆史民俗學等。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颱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颱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颱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除《解碼颱灣史1550-1720》外,其他著作及譯註有《平埔蕃調查書》、《荷蘭聯閤東印度公司颱灣長官緻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荷蘭時代:颱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康熙颱灣輿圖:曆史調查研究報告》,及《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颱灣地名真相》(閤著)等書。

黃驗

  文字工作者。從事編輯約35年,曆任雜誌、報紙、齣版社主編、總編輯等職。長期專注於:資訊蒐集閱讀、文圖整編及撰作。早年從資深編輯人周浩正學習編輯,參與齣版編務;2007年在(遠流)智慧藏公司主編專業版《颱灣大百科‧曆史捲》,轉為研究型編輯。近十年參與:《颱灣史料集成》、《百年風華》專書、「文化深度旅遊」編輯案、《原住民族文獻》、《颱灣曆史地圖》(閤作編寫)等;2016年起為自由人,專職編寫《解碼颱灣史1550-1720》。

圖書目錄

〈推薦序〉十六、十七世紀颱灣發生瞭什麼事?  江樹生
〈推薦序〉多語言與跨族群的早期颱灣史  許雪姬
〈推薦序〉接地氣與想像力構築的新視界  吳密察

〈作者聯序〉假如曆史像一塊五花肉 翁佳音、黃驗
【前言】
◎「颱灣」名稱演化簡錶1554-1684
◎福爾摩沙族群畫像1550-1650年代
◎大航海時代,颱灣1534-1683
◎十七世紀颱灣城堡分布1623-1668
 
【I渾沌】摸索‧看見‧相遇

01番薯圖像的形成
02誰在驚嘆美麗之島?
03大灣、颱灣、埋冤?
04福爾摩沙早期住民群像
05颱灣第一站──魍港
06東番海盜忙進忙齣
07海禁、走私、護照
08高山國招諭文書
09紅毛番無因忽來?
10把荷蘭人逐去東番
11西班牙人進齣雞籠
 
【II開光】交會‧激盪‧解密
01熱蘭遮城一頁輝煌
02颱灣市鎮一頁傳奇
03此紅毛樓非彼赤崁樓
04濱田彌兵衛的逆襲
05麻豆人的超級枷鎖
06小琉球人滅族記
07頭目長老的「地方會議」
08十七世紀颱灣諸「王」
09鄭芝龍的颱海風雲
10「殺死紅毛狗」之役
11封海、圍城、遷界
12熱蘭遮城戰役特報
13末代颱灣長官揆一
14帶槍投靠癥候群
15國姓爺的兩張明牌
16把颱灣還給荷蘭!
17颱灣的抗爭事件1636-1730
 
【III翻轉】傳承‧轉轍‧尋跡
01逐鹿虎尾壠
02從「逐鹿」到「駛牛」
03什一稅與萬萬稅
04荷蘭人的颱式管理
05天災、疫情與醫療
06理發師與外科醫生
07從監察特使到巡颱禦史
08鄭成功的國土計畫
09一條辮子兩種天地
10政權輪替下的钜變
11康熙皇帝與颱灣
 
【IV傳奇】奇遇‧奇談‧神會
01東番女「娶」瞭紅毛番
02萬能萬用傳教士
03韓布魯剋牧師受難記
04東西方神明交會
05在颱奴隸的一頁滄桑
06福爾摩沙島奇異記
07東沙島漂流記
08東西方貨幣通颱灣
09多元文化在颱相遇
10福爾摩沙、颱灣府人口
11 十七世紀颱灣交際語
12新港文書解碼
 
各篇註釋
圖片來源
〔附錄一〕十七世紀地名、村社今昔對照錶
〔附錄二〕西元年代與明、鄭、清年號對照錶(1550年代至1720年代)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十六、十七世紀颱灣發生瞭什麼事?
江樹生(荷蘭檔案、早期颱灣史研究學者)

   
  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迎麵而來、東西方相遇與激盪的時空中,颱灣作為一個曆史舞颱,在過程中,到底發生瞭什麼事?有賴文獻史料來說話──讓史料自己呈現曆史、敘說故事。
   
  1624-1662年,荷蘭人在渾沌初開的颱灣扮演主角,這段逐鹿曆程,隨著19世紀以來荷文史料陸續齣土,颱灣史的早期輪廓纔逐漸成形、對焦。1980年代起,在荷蘭、颱灣、日本學者的閤力編輯下,荷蘭國傢史料齣版局陸續齣版《熱蘭遮城日誌》四冊,為荷蘭時代的颱灣史奠定瞭基本史料架構;1996年起,我有機會主持《熱蘭遮城日誌》的中譯計畫;後續又主持《荷蘭聯閤東印度公司颱灣長官緻巴達維總書信集》的譯註計畫(按:2017年已齣版至第5冊),隨著這兩套文獻的中譯本陸續齣版,17世紀前半葉以颱灣為中心的各種人文軌跡和自然景觀,豐富、逼真而翔實地呈現在國人麵前,更可貴的是,它們是連貫性、有係統的颱灣全紀錄。
   
  《解碼颱灣史1550-1720》將早期颱灣史起自1550年代,等於將荷蘭時代嚮前推進瞭六、七十年,為一嚮朦朧、眾說紛紜的「前荷蘭時代」勾勒齣一個概括的輪廓;接續的荷蘭時代,本書廣泛地引用瞭目前已抄錄、譯介的西方文獻,編寫齣一個生動、精采的大眾讀本;荷蘭文獻中有不少村社、地名、人名,佳音發揮瞭他長於探勘、比定的功夫,一如《大颱北古地圖考釋》那樣,讓一個個的村社、海商或海盜、地圖文獻等,變得清晰具體,荷蘭人與原住民、漢人發生的故事,一一定根於這塊土地。

  從書中多處點齣「荷規鄭隨」、「荷規清隨」的脈絡關係,可知荷蘭時代在颱灣史的進程中扮演瞭製定者的角色。荷蘭人在公法、私法(如贌社、稅法、原住民勞役)等法令或製度,分彆被鄭氏時期、清代所承襲,論颱灣稅法的起源,不能不提1625年荷蘭人嚮李旦強徵貨物齣口什一稅,重商主義的荷蘭人,帶來瞭「颱灣萬萬稅」;講起颱灣的房屋交易稅、檳榔稅、居留證、土地所有權等,一樣要從荷蘭人說起。

  不論在《熱蘭遮城日誌》、長官書信集,或《一般報告》,都難免因為齣自荷蘭人的立場,流於主觀與偏見;對待颱灣史,吾人一樣應秉持客觀、明辨的態度,多讓史料自己說話,多提供討論的空間,而不是一種既定的立場、標準的答案。藉此與本書的作者、讀者共勉。

推薦序

多語言與跨族群的早期颱灣史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我的老弟佳音,與資深編輯人黃驗,以協作的方式,完成這一部新作,分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大部分,再分小節,配以大量地圖/圖片、註解,以利閱讀,成為一本各階層人士都能閱讀、各取所需的優良讀物,也算是一部口述曆史。

  要能方方麵麵訴說東番、荷西、清初的曆史,又能化繁就簡、深入淺齣,嘉惠讀者,並非容易的事。在這本書中看到佳音用他大半的研究歲月所顯齣的功力,如他緻力於各種不同語文文獻的精讀,熟讀熱蘭遮城(颱灣城)日誌、荷蘭長官書信集、新港文書(190件),就更不用說同時代的日文資料,以及明、清時期的中文史料。他就荷蘭文獻中去破解齣一些漢人的名字如亨萬(林宗載、Hambuan)、許心素(Simpsou),從而就中文、日文史料取得印證;沒有語言的優勢,正如當代會葡語、馬來語、新港語、荷蘭語的通譯/通詞,絶對寫不齣這本書。這是本書最大的特色。

  在當今颱灣史研究以日治、戰後時期較熱門,研究荷西時期及之前東番時期(1550-1620)曆史的並不多,而能就過去地名加以考訂,如大灣、東番、魍港、北港、八芝蘭的起源與地望;指齣譯名需要調整的,如普羅文遮城應譯為赤崁省、熱蘭遮城應譯為颱灣城、Favorlang應譯為虎尾壠,甚至有些史事的以訛傳訛,如最早叫颱灣為 Hermosa 的是西班牙人而非葡萄牙人,又如「安平金小姐」嫁給「船醫」的可能性不大;再如韓布魯剋牧師英勇殉難的史實和時機都必須修訂,「甲」不是荷蘭人帶來的麵積單位……。能精確解讀古文書、訂正長期以來錯誤描述的史事,有這樣功力的,除佳音老弟以外沒有幾人。

  本書更值得一讀的是,點齣颱灣在世界史中的角色,以及自16年世紀以來族群多元性、語言多樣性的存在,從而也寫齣有文字紀錄的颱灣曆史之連續性和獨特性,使得東番、荷西時期曆史更為豐富,令人讀之趣味盎然。無論是關於颱灣史的課綱製定,或是在第一綫教學現場的國、高中曆史老師,甚至在大學裏教授曆史、通識課程的老師,都應參考。就是我,閱讀這本書後,過去一些錯誤的觀念,獲得修正;貧乏的早期颱灣史的知識,也得到補充,可謂獲益匪淺。

  我常擔心佳音老弟不好好寫「學術論文」,而隻在臉書上披露他新的研究成果,以博一個讃!但他樂此不疲,也許是希望普及颱灣史的知識,更希望能很快就得到迴應,精益求精。我真心希望他的這本有註解、有內容的書,能得到好的評價,特彆是學術界的好評價。謹為之序。

推薦序

接地氣與想像力構築的新視界
吳密察(颱灣史學者,國史館館長)


  老朋友翁佳音兄、黃驗兄要閤作齣書,麵對這樣的陣容(翁佳音是颱灣史的大專傢,黃驗是優秀的資深編輯),我不但不能婉拒這個寫序的邀請,還感覺真是榮幸之至呢。

  市麵上一般流通的颱灣史書籍,我經常說它們的內容是:「我知道的,它都寫瞭;我不知道的,它都沒寫」,而且寫的也多是「通說、俗說」,等而下之的則是充滿瞭「誤說」甚至「鬍說」。言之有物,而且真有獨到見解,甚至開拓齣一個知識之新世界的並不多見。像那樣的書,讀十本跟讀一本沒什麼兩樣,讀瞭之後的知識儲量,並不會有等比例地成長,甚至還可能誤入歧途呢!但翁佳音的書,則絕對是例外,他每次齣書總是令人期待:不知這次,他又要帶我們泅泳於哪一個知識之海呢?

  目前數量不算太少的颱灣史研究者當中,翁佳音絕對算是一個「異數」。他總是可以言人所未言,甚至帶你進入一個(經常比颱灣更大的)廣袤的曆史世界。當年,他用荷蘭文獻為我們重建齣一個颱灣中部地區的「大肚王」,讓人驚艷。那時我就公開說:荷蘭時代的颱灣史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瞭。「大肚王」的這個研究之所以可能,不但要能閱讀荷蘭文獻,也要能夠將這些外文文獻與中文史料相比對,最重要的是要對於颱灣內部的微細地理有所瞭解,這是外國人研究者相對陌生的(據我所知,中村孝誌是少數的例外)。因此,外國學者都著力於研究颱灣與外部的關係(貿易),而少研究颱灣內部的問題(傳教事業應該是例外)。翁佳音既可以利用外文文獻(主要是荷蘭文、英文與日文),又熟悉漢文史料和颱語(翁佳音一直認為這兩種材料更是重要),而且對於颱灣地理、民情、風俗等在地知識都钜細靡遺地瞭然於胸。因此,他總是可以隨手拈來各種文獻相互對證而見人所未見。最近他在個人的FB上所連載的「地名的野生思考」,就是很多人每天期盼的「颱灣史地新知識」。

  我與翁佳音相識甚早,彼此之間也知道各自對於颱灣史及其研究的基本看法。因此,我也藉這次他的大作《解碼颱灣史1550-1720》齣版之際,將我們所主張的一些颱灣史研究之基本看法,做個說明。

  首先,颱灣史研究者必須「警覺」到我們據以進行研究之史料,絕大多數是「外來者(或外部者)」所留下來的。這些「他者」透過他們的理解(或誤解)來記載(重現)颱灣。「他者」這個麯光鏡,必然多少會將颱灣變形瞭(翁佳音經常喜歡舉的例子是:外文書中如何將颱灣的廟宇畫成教堂模樣)。「他者」也必然不會是沒有選擇性地來記載颱灣。因此,如何穿過迷茫、扭麯而「穿透紙背」地看到這些他者所製作齣來的史料,就應該是研究者的基本工作瞭。

  其次,不論是哪一種史料都內含著製作者的意圖,而且這些史料為何可以穿過時間留存到現在被如今的研究者所使用呢?也就是說,史料必須被「質疑」而不是被原樣地抄錄使用。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就是一般所謂的「史料批判」。大學曆史係的大一新生在「史學概論」的課堂上,應該都被老師這樣教過。但或許大傢都還記得「史料批判」這四個字,卻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給忘記瞭。

  再者,我們更不能忘記:曆史上颱灣是個「文盲社會」。或許「文盲社會」這個詞用得太猛瞭!但請想一下:1945年的時候,颱灣具有寫日記程度之文字書寫能力的人口比率有多少?即使颱灣的史料有一些是本地人所留下的,但這些史料卻極為少數,而且也多集中於某些內容(例如:財産、祭祀、宗教相關,或文人之詩作)。因此,非文字的史料(例如:口述、記憶、技術、工藝、器物等)的重要性,就會相對增加。但這卻是一般的曆史學者所忽視,或相對無法駕馭的。

  另外,即使是大傢相對熟悉的漢文史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清代以後所留下來的漢文史料,大都是官僚、官府所留下來的與行政相關的史料,自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對於漢文史料裏幾乎無所不在的士大夫儒教主義,也不能不加警覺。儒教主義不但會扭麯庶民的行動、作為和文化、價值觀,而且也會因此而對於社會的現象有所取捨和特彆的詮釋。除此之外,漢字的「錶意」性質,也經常誤導瞭我們對於颱灣事物的理解。就如本書中也特彆舉齣來的例子:「大灣」、「颱灣」、「埋冤」,如果隻從漢字的錶意性質來看,「大(海)灣」當然與「埋(喪)冤(魂)」相去甚遠,但如果從錶音的側麵來看,其實「大灣」=「颱灣」=「埋冤」。對於不識之無的文盲來說,當然不能理解漢字所錶的意而隻能取其音。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說,「大灣」、「颱灣」、「埋冤」都一樣,都是Taiwan(甚至是Tayouan);但是對於識字的士大夫來說,它們便有所不同瞭(尤其,「埋冤」是多麼具有音義兩方的豐富意象啊)。類似的例子,隻要看看連雅堂或是最近一些文史工作者的地名(過度)解釋,就知道真可謂是「俯拾皆是」瞭。但是西洋文字(其實還包括日文、颱語),很容易就會讓人注意到它的錶音性質,因此翁佳音常常用荷蘭文和颱語來做他的曆史考證。

  上述的關於史料之性質的說明,其實卑之無甚高論。但是卻經常被研究者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給「忘記」瞭。
   
  翁佳音的颱灣史研究,可以說是堅守博搜史料、深入解讀、細緻考證、宏觀解釋這幾個曆史研究者應有的基本守則(雖然不少曆史研究者做不到)。但是,我還要特彆強調兩點:接地氣、想像力。一般曆史學者在不知不覺間都會有一些文人氣,也就是不識草木蟲魚、不知稼穡、不知升鬥小民之生計,隻知傢國大事、隻知人文雅興、抽象思考。但是曆史的主角除瞭有英雄、政客、文人、大思想傢之外,更多的是每天為生活奔波奮鬥的小民。要瞭解(研究)這些小民的奔波與奮鬥,顯然必須接地氣。這種接地氣,還必須接本地的地氣。我們本土的文字史料相對地少,鄰近的國傢又是個「文字大國」,因此不知不覺間常會被數量龐大的外地文字史料裏的知識給「殖民」瞭。例如,目前建築學者不知從哪裏找來瞭「馬背」這個詞來指稱颱灣傳統建築的部位,但我懷疑颱灣師傅真是這樣稱呼該建築部位的(至少,我用我的母語講不齣「馬背」這個詞)。當然,如今既然是事過境遷之後來理解(研究)曆史,曆史研究者自然也需要有相當的想像力。我雖然認為翁佳音是目前颱灣少數的優秀颱灣曆史研究者,但這樣說下來,他似乎也隻是踐行瞭一個曆史研究者的基本而已(希望他不會因為我這樣評價他而失望!哈哈)。

  翁佳音的颱灣史研究雖然不斷地有亮眼的成果,但要將這些成果匯整成書,需要藉助於內容架構的規劃、編寫能量的統閤,並且還需要一個強力的後製團隊來整編、校勘,力求完美。此次,本書的閤作搭檔黃驗,編輯經驗豐富、功力老到,對於颱灣曆史也有深入的瞭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從他在書末臚列的註釋(參考書目),可以發現,不僅將翁佳音的學術精華充分轉寫成可讀性的內容,並且全麵地擷取瞭江樹生先生長期而係統地譯註的第一手荷蘭檔案史料,將荷蘭時代颱灣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種種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一一重現,如同將颱灣史曾經失去的記憶重新建置迴來,這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嘗試,並且呈現瞭可觀的成果,一部優秀的颱灣史大眾讀本,當然值得極力推薦。

作者聯序

假如曆史像一塊五花肉
翁佳音、黃驗


  「葡萄牙船員航經颱灣海峽,遙望颱灣,樹木青籠而美麗,乃譽之為美麗之島(Ilha Formosa),於是颱灣之名,廣播於世!」許多教科書、大眾讀物如此描述西方世界第一次發現颱灣,發齣這一聲驚嘆,「福爾摩沙」一詞因此成為歐西人士對颱灣的定稱。但徵諸16-17世紀西方文獻,葡萄牙人講到Formosa,多半是指颱灣島北方的一個島嶼,並無「葡萄牙人驚嘆美麗之島」的文獻依據,追根究柢,此說是後來的誤解、遐想與編造,逐漸訛傳成為定說、成為講述颱灣信史源流的一個標準化開場白。
 
  如同18世紀《葡英雙語字典》的〈Ilha Fermosa〉之釋文說葡萄牙人統治過颱灣,有關早期颱灣史的敘述,存在不少訛誤、謬說,許多模糊空間、無人地帶有待解密。這裏摘引一個老編和他經常請益的一位學者之間的相關對話:
 
  老編:荷蘭人在1624年被趕來颱灣,意外地開啓瞭「荷蘭時代」,但颱灣的信史並非斷自1624年,在此之前若有一段前置期,可上溯至哪一個年代?

  學者:1550年代起,東亞華人海盜,即中國史籍所說的「倭寇」便在颱灣進進齣齣,一直延續到1624年,這七十多年間(「前荷蘭時代」)或可定義為「東番時代」,甚至稱「倭寇時代」也無妨,這纔是近代初期(early modern period,1500-1800)颱灣史的開端。

  老編:這是大膽設定。「東番」之名,始見於1573年海盜林鳳侵擾事件,這麼說來,「東番時代」與1550年豈不是有一段時間差?

  學者:文獻記載1610年代福建海澄有颱灣名産:鹿筋、烏魚子、鰻魚脬,這三味並非一夕之間聲名鵲起,至少先有一二十年的「賞味期」,纔形成口碑然後見諸文獻。同理,「東番」之名必也經過一段生成期,然後人雲亦雲,到瞭1570年代,「東番」終於正式齣現在西班牙神父、大明官方的文書上。

  老編:1550-1620年代中文文獻關於颱灣的記載比較片段、含糊,需經多方爬梳、比定,纔能建立拼圖;1620年代荷蘭人留下係統性的文獻,這些文獻的抄錄、譯介,十分關鍵;前行代學者村上直次郎、中村孝誌、曹永和、江樹生、包樂史等相繼奠定可觀成果,您也參與其中;相對之下,坊間的譯介五花八門,譬如,中文翻譯有倍德基雷姆(Betgirem)、巴西敢(Vassican)、柯達王(Quataong)等等,這些歐式地名、人名,跟這塊土地似乎有段距離?

  學者:Betgirem、Vassican即清代中文文獻的馬芝遴、貓兒乾;Quataong,從漳、泉音應譯作「番仔王」,這些基本考證,我二十幾年前都作過瞭。荷西文獻中的地名、人名、村社名,直接音譯,固然帶有異國風情,「具國際觀」、「學術性濃厚」,卻往往不知所雲;因此必須徵諸東、西方文獻,從曆史、語言、考古學等多角切入,纔能與跟曆史,跟斯土斯民對焦、連結。

  老編:這是重構曆史現場,通俗地說就是「接地氣」。荷蘭人引進颱灣的事物、製度之中,有一項是土地麵積單位「甲」,其確切根據何在?

  學者:這個議題,我二十幾年前就寫過瞭,荷蘭文獻:「甲」是根據颱灣的漢人自己的計算單位;相反地,最近我發覺,田園開墾計算單位的「張犁」,是源自於荷蘭時代,這種計算,中國本土不常見……

  老編:文獻上說,鄭成功左手臂長瞭幾顆腫瘤,因此延請駐在雲林貓兒乾的荷蘭醫生渡海去中國看病,何以另有「鄭成功罹患梅毒」之說?

  學者:荷蘭文獻有的寫作morbum(病),有的寫成knobbellen(腫瘤),後者指病名,morbum是拉丁文,泛指生病。中國學者把morbum譯作「梅毒」,該書在颱灣齣版前,我未能有機會訂正,殊為遺憾。翻譯失誤,會嚴重影響曆史圖像的重繪與論述的再建立,不能不慎。

  老編:1600年代閩粵航海人奉祀的海神,主要有協天大帝(關帝)、天妃(媽祖)、舟神,並未定於一尊;1650年代文獻指齣,當時漢人尊奉的神祇有72位,媽祖排名第39,這是有趣的社會現象。

  學者:依據當時在颱灣的蘇格蘭人萊特(D. Wricht)之觀察,漢人社會有72尊神,首位是(玉皇上)帝(Ty),其次是地皇(Te-oung)、水仙帝王(Tsuy Zyen Tei Oung)、菩薩、觀音等等,媽祖(娘媽Nioma)排名第39,他所記的傳說滿有意思,指媽祖以在室處女之身,遷居澎湖……;媽祖在颱灣後來居上,且香火鼎盛,是清代以後的事。照清代官方文獻,是天妃娘媽助清打敗明鄭王朝,大清帝國因而敕封為天後。

  老編:您在facebook發錶許多精闢文章,寫到荷蘭時代颱灣即有「孝女白琴」;又寫到很多連研究荷蘭、西班牙的專傢學者也不知道的重要插麯,這讓朦朧的颱灣曆史變得清晰、立體。

  學者:我寫FB,主要作為博碩士生的教學討論,兼而反省當前學術或教育界的颱灣史論述,是否有欠缺方法論,或實證批判,或墨守斷代分期的舊規。目前已發錶「地名的野生思考」一百二十幾篇、曆史隨筆百餘篇。這些文稿基本上不限於曆史斷代,也不限於颱灣本島,我想具體錶現我們國傢曆史的世界視野,同時也是釘根土地的喜怒哀樂,讓曆史不再像學術論文那般嚴謹冷硬,或像政治語言那樣武斷、激情,令人神經緊綳。……
 
  以上這些對話揭露齣各種鮮為人知,或翻轉常識,或以訛傳訛的史事史觀。在1550年代仍經常被叫錯名字、畫錯方位的島嶼颱灣,從封閉、朦朧的初始狀態,倏然撥雲見日,跨入國際曆史舞颱,交織著不少傳奇色彩。2015年初,老編徵得這位學者的首肯:以第一手文獻的生鮮故事為本,擷取前述種種精闢創見,薈萃成編。颱灣的存在從頭說起,呈現一部深度解密、原汁原味的大眾讀本。《解碼颱灣史1550-1720》一書的編撰構想,於焉成形。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於提齣長期曆史的概念,起自1550年代,斷至1720年代,涵蓋東番、荷西、鄭氏、清朝四個曆史分期。在編輯的協力下,將51個單篇劃分為四大單元,形成本書的內容結構。颱灣史由各個不同時期、族群、文化,一段一段的接續,不論是脈絡相連,或層層堆疊,它在時空的熔鑄下演化成一個盤根錯節、閤為一體的結構。雖有1550-1720的年代斷限,但在編寫上,素材的剪裁、專題的觸角都相對開放、彈性,概因颱灣史的本質具有多種特性:
 
  一、貫時的(Diachronic),曆史是個有機體,形狀像一塊五花肉,皮肉相連、肥瘦相間,一層一層之間存在著各種連續性,因此有「荷規鄭隨」、「鄭規清隨」等脈絡關係,譬如:荷、鄭、清一脈相傳的「颱灣萬萬稅」;清人說颱灣的房屋稅(厝餉)始於鄭氏,殊不知1638年荷蘭人便已開徵房屋交易稅,買、賣雙方都應繳10%稅率;清代當差傳送官府文書的快遞「麻達」,可追溯到荷蘭人徵服各村社後訂定的條約,規定原住民應無條件聽命差遣,負責傳遞公司的書信、包裹、箱子、籃子等物,若有怠慢或違令,視同反抗。
 
  二、共時的(Synchronic),同一時期的曆史現象,分彆在不同區域或國度發生,其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或巧閤。譬如,擅長理發兼拔牙、割瘤、切肢的荷蘭船醫,在颱灣、在長崎的際遇和發展有彆,以荷蘭船醫為背景的流行歌麯〈長崎物語〉和〈安平追想麯〉卻異麯同工。1656年德國人保羅.佛斯特(Paul Fürst)繪製的鳥嘴醫生(瘟疫醫生),反映瞭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同一期間颱灣飽受天花、瘧疾、麻疹肆虐,有的村社95個成年男子僅34個倖存。同一期間,2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感染天花,遭到隔離,癒後形成輕微癥狀的麻臉。透過這些參照,可發現不同的地理空間之相似性、共通性。荷蘭時代將原住民的祭儀視為異端,採取獵巫(witch hunt)手段,驅逐西拉雅族女巫、搗毀各村社的偶像,此舉可放在16、17世紀歐洲如火如荼地迫害異端、絞殺女巫的脈絡中來觀察。
 
  三、在地的(Local),颱灣史研究不僅在彰顯主體性,更要體現在地性。荷蘭人、西班牙人以羅馬字拼音,帶有異國風味的地名、社名與人名,到底是指颱灣何地、何人?學院作傢似乎比較無心思,或無力去索解,畢竟,這項工作必須參照東西方文獻,透過曆史學、語言學的視角,纔能深入曆史荒原,尋跡辨位。例如,1630年代全颱灣第一大聚落Favorlang,曆來被音譯成:華武壠、費佛朗、法佛朗、法波蘭、法勃蘭等多種洋化地名,都缺乏在地感;譯作「虎尾壠」,曆史現場立即浮現,這是曆史文獻接地氣。
 
  曆史研究是一門科學,不是一種信仰。本書要傳遞的,是讓更具體的史實自己說話,提供一個對話空間,避免強求標準答案。一塊完整的五花肉,要連皮帶肉、有肥有瘦,不能挑肥揀瘦,獨沽一味。颱灣史亦然,觀點、視野不能偏執;受到荷蘭殖民史觀的影響,論者或以為1630年代的颱灣走嚮泛蘭治世(Pax Hollandica)、颱灣人因接受宣教而成為「文明」族群。這是從殖民者、從政治或宗教來看,但是若從被殖民者及其族群文化來看,觀感截然不同。荷蘭時代是颱灣近代化的先聲,但其不文明的一麵不遜於黑暗時期;鄭成功有生之年,開國、復國雙轡並進,並未定調,後人難以代他自主心證;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有時麯摺復雜,甚至動機與結果相悖反,鄭成功矢誌恢復明室,卻成為東寜獨立的先機;施琅滅鄭後,與姚啓聖都盤算欲將颱灣賣還荷蘭,無奈對方興趣缺缺,隻得將颱灣收入版圖。觀點必須全麵,纔不失信於史;在視野上,除政治史外,本書兼及若乾人群、風俗、信仰等文化社會史領域,譬如,早期颱灣部分地區、部分族群存在著「有室傢者百不得一」的社會現象,但若逕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來概括,則過於簡化。見樹亦見林,應是我們對待颱灣史的一種基本態度。

圖書試讀

頭目長老的「地方會議」
 
公司每年舉辦地方會議,強化與各村社的主從、盟約關係,將他們凝聚在颱灣長官威嚴、慈愛的管轄之下;會議中公開任命長老、頒授權杖,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與榮耀。
 
1648年來颱的荷蘭土地測量師Caspar Schmalkalden,親眼目睹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舉辦的地方會議(Landdag):100多位各村社長老,在長桌並排而坐;颱灣長官、評議會議員、書記坐在前方的亭子裏,後方有一列士兵手持火繩槍、長戟,圍成半圓形護衛著。颱灣長官一麵透過年度地方會議,宣布重大政策、任命長老、授與權杖,賦予長老「法統」地位;一麵透過此一動員,確立公司與村社的盟約關係,維係對全颱原住民的統治。
 
選授長老,權力認證  荷蘭人從1635年起不斷地透過武力徵服各部落,迫其簽訂條約,形成領主/臣民的關係,這是在亞洲殖民地擴張的特例。公司在重要村社派駐政務官、牧師或探訪傳道、學校教師,共同執行公司政策、督管部落。對部落的治理,最具統治意涵的年度地方會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獨特製度,為其他殖民地所無。
 
公司與麻豆社簽訂的第一份條約於1635年12月18日宣告生效後,鏇即於翌年2月初,比照麻豆條約,與塔加裏揚、下淡水、大木連、塔樓各社簽約;2月下旬,28個歸順村社的長老們齊集於赤崁,參加全颱首次地方會議,長官普特曼斯發錶談話,先由翻譯員用新港語朗讀,接著用虎尾壠語(Tarrokayse spraecke)、山地語(bergh spraecke,鄒族語)朗讀,讓村社長老瞭解;會中規定每一村社依人口比例,選齣1-3名頭人、首領,每人發給一件黑絨布袍、一根權杖,作為任命的認證、權力的象徵。到瞭1644年,正式在地方會議選授頭目與長老。
 
會議製度的確立,在颱灣長官卡隆任內(1644-1646)形成,往後大緻每年舉行,因此,1644年稱為第一次地方會議,以後依序稱第二次、第三次……。全島區分為北路、南路、淡水、東部四個地方會議區。開會地點,南、北路都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淡水會議區在淡水城堡,東部在卑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