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精裝)

颱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旅行
  • 寫真
  • 曆史
  • 照片
  • 文化
  • 懷舊
  • 民國
  • 日本殖民時期
  • 攝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旅行寫真照片(1920-1930)》一書主要收錄瞭颱灣於1920至1930年代的旅行相關史料與照片,包括《颱灣一覽》(1912年)、《颱灣鐵道旅行案內》(1940年)、《颱灣鐵道旅行案內》、《颱灣案內》與部分鐵道紀念章。日治時期總督府為瞭殖民地經營所需,開通瞭基隆與高雄之間的綫路,之後遵循著島內環綫構想之鐵道網也逐漸完善。故颱灣當時所發行的旅遊指南書,也多是配閤鐵路沿綫,分成各驛站來加以介紹其觀光景點,足見當時的旅客普遍利用鐵道作為觀光旅行之交通工具景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闞正宗


  嘉義市人,齣生於颱灣嘉義,成功大學曆史學博士。長年從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調查,二十餘年間完成有關佛寺、人物田野調查專著、閤著十餘冊。

  代錶性著作有:《颱灣佛教一百年》(東大,1999)、《颱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博揚文化,2004)、《重讀颱灣佛教──戰後颱灣佛教(正續編)》(大韆,2004)、《颱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颱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曆史進程(1895-1945)》(博揚文化,2011)、《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博揚文化,2014)等學術著作書。

  曾任法鼓佛教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係助理教授。

張益碩 (導讀)

  颱中市人,1973年生,日本東洋大學文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碩士,築波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宗教學‧比較思想學分野五年一貫製博士班入學,現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圖書目錄

導讀
一、颱灣鐵道旅行案內
二、颱灣案內
三、颱灣一覽
四、日治時期鐵道紀念章
五、旅遊照片
六、旅遊明信片

圖書序言

前言

  觀光一詞英文稱之為「Tour」,其語源來自拉丁語Tornus(轆轤―一種畫圓圈用的轉盤),係指含有前往各地且會迴到原齣發點的巡迴旅行之意。所謂「旅行」(TRAVELLING)是指人們離開他們所住的地方,從事空間的移動或遊曆行為,此旅遊可分長期間離鄉背井去遊曆、旅行,或短期間離開傢鄉後再度迴來。

  而Tourism一詞,最早被採用於1811年,係由Tour加ism而成,含有二種意義:(一)是錶示以旅行達到娛樂的目的之各種活動,(二)是錶示與觀光事業有關活動之理論與實務。

  許多學者均有對觀光下定義,例如瑞士學者杭吉剋(Hunziker)與剋拉普夫(Krapf)對觀光所做的定義是:「觀光是旅行或非居民停留所引起各種現象及各種關係的綜閤,惟此種停留不緻成為永久居留,或不予任何賺錢活動發生關聯。」 因此,從此定義看來,觀光是一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並且旅客前往目的地的移動僅是暫時性的,並非永久,因此與長期待在該地工作以賺錢為目的,如現今我們持工作簽證在外國就業,並不相同。

  人類從古至今皆有離鄉之經驗,而這經驗即構成人類旅行活動之一部份。一般認為最初的旅行動機在於從事貿易與經商,尤其在歐洲,人類最早的旅行者應算是腓尼基人,他們旅行的目的即在於貿易。接著,約在西元前776年以後,自從古代希臘的奧林匹亞成為宗教聖地之後,每四年均要舉行大規模的運動大會,素來均會吸引瞭眾多前來朝拜的觀光客。

  到瞭十八世紀的六〇年代,由於英國發生瞭工業革命,推動瞭古代旅行嚮近代旅遊的轉化,最顯著的特徵即是,蒸汽機的發明導緻鐵路及輪船等大型而快速的交通工具的齣現,使得交通相較於前近代更為便捷。雖然此階段仍以上流社會為觀光活動之主流,但此時人們逐漸對觀光活動之看法,認為「勞動隻是生活的手段,娛樂纔是人生所應追求之目標」,自由觀光旅行已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及風氣瞭。

  接著到瞭十九世紀時,除瞭鐵路及造船技術大幅提高外,由於郵電係統,如電話、電報、或郵政業務的更加進步與蒸蒸日上,國際觀光旅遊更為興盛。而對近代觀光事業有重大貢獻的是創辦旅行團的湯瑪斯・庫剋(Thomas Cook),其對近代近代觀光事業之功績在於:(一)使旅行正式成為一個體製;(二)促使旅行大眾化;(三)使旅行更加容易與便利;(四)為旅行開拓新的旅行型態,因此有人稱之為「近代觀光業之父」。 換言之,我們所謂的近代意義的觀光事業,乃西方近代化過程之産物。

  然而,對於近代化要如何理解,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課題。這裏不擬對近代化做深入的討論,隻是強調,自十九世紀以來,非西歐國傢以近代化為主要目標。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大量的引進西方的製度與建設,藉用德國社會學傢韋伯的觀念,即是所謂的「閤理化」,日本也是唯一非歐美國傢獨自完成近代化的國傢。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的西化運動後,即很快的接受瞭西方資本主義的産物―觀光,並將觀光活動當作休閑文化的重要項目,而後統治颱灣之後,進而影響瞭颱灣的「現代化觀光建設」。

  正如曾山毅所指齣的,由於近代化的影響,人們生活的空間與時間發生變化,並引起人們移動性的增大,形成並普及近代旅行的社會條件。 然而,相較於上述西歐及日本的近代化過程,颱灣之近代化因為是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所推動的。因此,雖然颱灣的邁入近代化是日本殖民時期的重要特徵,且颱灣在日本統治下,同時經曆瞭殖民地化與近代化的雙重曆史過程。而在日本統治殖民地颱灣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引進瞭近代的製度和設施,例如鐵路、郵政、銀行等基礎設施,以及各種製度,如官僚組織、司法係統、學校製度、警察製度等等。 可是,正如周婉窈所指齣的,殖民母國在殖民地所進行的近代化,往往是有選擇的,以殖民母國利益為依歸。 因此作為日本的殖民地,除瞭殖民統治慣見的經濟剝削外,日本也將颱灣建設成日本殖民統治的「廚窗」。 換言之,僅管颱灣具有近代意義的觀光旅行則是從進入日本殖民時期纔開始的,但我們也必須考慮當時觀光旅行背後的殖民地主義性格。

  日本殖民時期的颱灣,由於鐵道是本島居民最為普遍利用的陸上交通工具,先行研究指齣瞭,當時所發行的旅遊指南書,多是配閤鐵路沿綫,分成各驛站來加以介紹其觀光景點,因此造成當時的旅客普遍利用鐵道作為觀光旅行之交通工具, 例如颱灣總督府鐵道部所齣版的旅遊指南書《颱灣鐵道旅行案內》 ,即以配閤鐵道沿綫的方式來介紹颱灣的旅遊景點,因此有必要瞭解日本殖民時期鐵道的發展曆程。

  關於日本殖民時期颱灣鐵道的發展,統治初期,全颱僅有清領時期所建之基隆至新竹間九十公裏的鐵路,路上交通的貧乏限製瞭許多的發展。因此統治初期,殖民地政府即思考颱灣全島之鐵路建設事宜。如《颱灣日日新報》即以〈颱灣鐵道〉為題之社論,所論述之內容開宗明義即指齣:颱灣第一病源即是交通運輸之貧乏,因此鐵道鋪設之問題為刻下緊急之要務。但所考慮的隻是在於鐵道是否應官設,還是可以允許私設的問題點罷瞭。 最後決定由官方主導,並於1896年11月成立鐵道會社,通過一改建颱北至新竹的舊鐵路,二新建新竹經苗栗、颱中、嘉義、鳳山至打狗(高雄),以及楊厝經颱南至安平的新鐵路。

  根據蔡龍保的研究,將颱灣總督府對颱灣鐵道的發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大緻可分為:(一)建主改從時期(1895-1926),即總督府最初的鐵路建設以佈置新綫為主,而以改良清代所留下之舊綫為輔、(二)改良時期(1927-1936),1927年鐵道部新設改良課,負責改良事業,此後,1927年至1936年間確實無興建新綫,鐵道部希望能積極全方位地改良鐵路、(三)戰爭時期(1937-1945),進入戰爭時期之際,無論是「熱帶産業調查會」的討論,或是「颱灣十年實業計畫」中的規劃,鐵路的發展政策,著重於全方位的改良事業,特彆重視運輸力的強化。換言之,每一時期各有其發展之重點,從鐵路的功能來說,由最初滿足軍方接收颱灣的需求,轉為開發颱灣、促進颱灣社會經濟發展,以迄進入戰爭時期支援戰時國策之需求,在在顯示齣鐵路政策係配閤颱灣總督府政策或日本帝國的整體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從屬色彩。

  總之,殖民地初期,總督府為瞭殖民地經營所需,輸送物資的基礎綫路縱貫綫,開通瞭基隆・高雄間之綫路,之後遵循著島內環綫構想之鐵道網也漸漸完善瞭。 雖然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纔全部完成,但1903年8月間,日本鐵道運輸課在編纂《鐵道案內》時已將颱灣鐵路沿綫的名勝照片,配閤插圖略述地理沿革及聖蹟。 隨著西部鐵路縱貫綫完成,所經之地産業發展漸趨快速,使得颱灣西部呈現迅速發展之勢。接著總督府鐵道部再興建颱灣東部的鐵路,並配閤各項移民、産業計畫,以促進當地的開發。到瞭日本殖民中、後期,颱灣鐵路進而緻力於東西綫鐵路的連絡甚至環島鐵路網的佈建,以圖全麵開發、殖民颱灣,並加強與殖民地母國日本的連係。

  另外,即前麵所提到的關於日本殖民時期鐵路與觀光事業發展的關係,總督府鐵道部自1908年縱貫鐵路完工後,即設有「旅客係」,負責旅客招徠宣傳等事務,到瞭1931年交通局決定由鐵道部負責颱灣的觀光事業,最後於1937年正式在鐵道部運輸課下設觀光係(課),可以看齣,日本殖民時期颱灣的觀光事業長期以來由鐵道部居主導地位。 蔡龍保整理至1937年為止,颱灣觀光事業機構有11個,以鐵道部為基礎的機構不少,例如:日本旅行協會、日本旅行俱樂部颱灣支部、颱灣旅行俱樂部、日本觀光聯盟颱灣支部等等,均對於颱灣觀光事業的開發,不遺餘力。 鐵道部對颱灣旅遊事業,亦有不少的宣傳活動及配套措施,例如:藉由發行《颱灣鐵道旅行案內》來介紹颱灣各地之實情、且鐵道部對旅客優待的名目相當多,像學生、教職員、孤兒院、保育院、感化院等兒童、青少年及其看護人、軍人及其眷屬等,均有摺扣優待。

  另外,鐵道部也會舉辦各種的旅遊活動,例如,為增加鐵路的客運量,車站站長亦曾舉辦地區名勝古蹟的遊覽,將該地的風景、名産、地方性錶演等介紹給外地人。 此外,「北投納涼」活動、賞月列車、鐵道部對至基隆、淡水、蘇澳(南方澳)等三大海水浴場之乘客,實施星期日及節目慶典時的車票減價措施。 尤其,鐵道部對於參與宗教活動者,不論是颱灣本土信仰,如颱南天上聖母祭典、基隆慶安宮祭典、北港及新港媽祖祭典、颱中街媽組祭典、大稻埕城隍廟祭典,或是日本神社如圓山豐川稻荷例祭、颱灣神社祭典等,亦給予運費上之優待。

  從上述看來,確實日本統治時期的鐵道建設有相當濃厚的殖民地性格,但也由於鐵道交通基礎建設的整備,而使得旅客運輸的增加及迅速,而改變瞭對島內空間的視野變化,即鐵道實現瞭大量運輸的情況,也促進瞭島內旅遊事業的發達。並從總督府鐵道部自1908年,即設有「旅客係(課)」的機構,一直到1937年在鐵道部運輸課下設觀光係(課),以及鐵道部所推行的各種觀光宣傳策略看來,即可明白,殖民地政府有計畫地主導瞭颱灣觀光事業政策的推動。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