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颱灣老地名

圖解颱灣老地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曆史
  • 地名學
  • 颱灣文化
  • 方誌
  • 颱灣研究
  • 曆史地理
  • 老地圖
  • 文化遺産
  • 颱灣風土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老地名連係人與土地情感,更是牽連幾輩子的記憶,
每個老地名的現代與曆史,人情、生活與産業都在此時空交錯……

  老地名與每個人生長的土地息息相關,如同人的身世,地名也是一地的身世密碼,認識傢鄉、瞭解傢鄉就從老地名開始。當地名以在地的風土或自然界景物,或其他以鄉土發展特性命名時,也是理解颱灣各地理特性最佳的知識百科。

  本書從文獻資料、地理與聚落發展到庶民生活情狀,循序漸進發現颱灣地名的脈絡,再從城市鄉鎮的老地號取名、人情趣事與在地故事,交織而成颱灣老地名身世,適閤一般通識教育與鄉土教學。

本書特色

  1.老地名與每個人生長的土地息息相關,如同人的身世,地名也是一地的身世密碼,認識傢鄉、瞭解傢鄉就從老地名開始。當地名以在地的風土或自然界景物,或其他在鄉土發展特性命名時,也是理解颱灣各地理特性最佳的知識百科。

  2.搭配過去地名所在的現況照片,認識在地鄉土,撫今追昔颱灣社會文化背景與開發史蹟,極具教育意義。

  3.從文獻資料、地理與聚落發展到庶民生活情狀,循序漸進發現颱灣地名的脈絡,適閤一般學子的通識教育與鄉土教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文鬆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颱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迷人的寫作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我與世界失去瞭聯係》(晨星,201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傢委員會,2008);《颱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等書。

審訂者簡介

翁佳音


  彰化二水人,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颱灣政治大學、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颱灣史、東亞‧東南亞史、史學理論、曆史民俗學,可運用十六、七世紀當代有關颱灣‧中國閩粵等各語文獻。

  譯註及著作有《大颱北古地圖考釋》(颱北縣立文化中心)、《異論颱灣史》﹑《荷蘭時代:颱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稻鄉齣版)、《平埔蕃調查書》(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翁佳音  
自序    颱灣老地名說瞭什麼?

[一覽就懂]從颱灣古地圖看地名演變
導言:老颱灣古地名的身世密碼

[移民世界]來自移民開拓史蹟的地名身世
◎西班牙人Santiago的呼喚──三貂角(Santiago)
◎淘金採煤武丹坑──牡丹裏
◎倒風內海到魍港──好美裏(wanckan)

[人文史蹟]連結在地人文活動的地名身世
◎作夥打拚來結圍──五結
◎在水一方過溝橋──闆橋
◎圈圍成掌的白沙墩──元長
◎鄭成功屯營之所——新營

[地理大觀]來自地形地物的地名身世
◎秀姑巒溪的大港口──靜浦
◎行過三重橋泡湯去──八煙
◎露齣溪水看見石底──平溪
◎客傢人開墾鹹菜甕──關西
◎季風吹到五叉港──梧棲
◎大颱北海灣處──唭哩岸

[生物奇觀]來自生物奇觀的地名身世
◎從猴洞到貓村──猴硐

[植物百科]來自颱灣植物的地名身世
◎雲霧中的苦楝與緋櫻——霧社
◎日齣‧飛魚‧貓公草──豐濱
◎樸仔樹下的庇佑──樸子
◎斑芝花開番社莊──吉貝耍(Kabua-Swa)

[産業百科]寶島産業百科的地名身世
◎産金的石頭如金瓜──金瓜石
◎遙望原鄉的古村──望古
◎曬鹽的大埕──鹽埕

[四季氣候]四季幻化的地名身世
◎落山風起時的港澳──楓港
◎四季恆常如春──恆春

[傢族血緣]移民新天地的地名身世
◎永久平靖之地──永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自序

颱灣老地名說瞭什麼?


  80年代,常常搭乘火車或公車走往颱灣的山海邊隅,去看不曾去過的許多小聚落。

  有一年前往屏東,在公車站裏隨機選定一個小地名,再轉車前往。那是一個印象極深刻的地名,叫餉潭。是日正午抵達後,發現是一個靠山邊的小聚落,彼時可能有人傢正辦喜宴,歡樂的那卡西樂聲響徹小村上空。再過些年入伍當兵,有一迴部隊開拔往屏東下基地演習,為期二個月。當部隊卡車抵達目的地後,在一所小學預備紮營,當我不經意看見小學校名,內心一悚,那個小聚落就是餉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巧閤。而,餉潭一帶居住著的是平埔族人。

  因為生長在嘉南平原的一個小村落,童年極少走嚮山海,日後的颱灣行腳都往山林或西岸海綫的小鎮遊蕩,也因此許多地名便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荒廢許久瞭行腳活動,再次決定開始邁齣步伐,遂建立起用「一雙腳凸歸颱灣」的壯誌雄心,因為深信唯有步行,纔能夠看清楚許多旅程被遺落的地方細節。但當真奔嚮東海岸颱11 綫實際去履行理想時,纔驚覺這不是件易事。然,盡管如蝸牛般的慢旅,許多路上的人事物卻被清楚地刻畫下來,被烙印在生命的地圖上。直到此迴重新踏上老地名的踏查之路,重走瞭許多曾到過的地方,也新來乍到更多未曾去過的陌生之境。好比霧社,已是多年前即去過的,而它在賽德剋族的語言是「苦苓」,卻是此迴纔由族人邱建堂先生口中得知;又如老地名是「貓公」的豐濱,也是源於文殊蘭植物的存在而成為地名。愈深入訪晤原住民朋友,纔瞭解到當年多僅為走馬看花,而原來地名箇中含納如此深沉的文化、曆史、語言等,這些不正是我們口口聲聲要尋找的所謂「文創」?而且是更具深度的在地化文創。

  繞行瞭颱灣許多地方,那些與我麵對麵談述故鄉事的在地人,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本無形之書,他們都是侃侃而談的故鄉說書人。在颱南東山區的吉貝耍部落,親耳聆聽西拉雅族人潘龍山耆老在公廨前,用族語吟唱驅邪歌謠,那一刻,四周平原上的風幾乎屏息,唯有吟唱聲音迴響在大地與天空。老地名瑯的恆春古城裏,退休的張順興校長娓娓道敘,關於他長成的恆春半島的車城及就學移居的恆春鎮,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瓊麻産業,還有起源於恆春的民謠與月琴,這些文化目前已傳承至下一代瞭。嘉義故鄉的樸子市,老地名是猴樹港、樸仔腳,而接受訪談的是新一代文化工作者陳俊哲先生,目前戮力於復興與再生樸子文化的耕耘。從樸子在地史料的爬梳到老建物的保存,親力親為的他投身爭取有形無形資源,隻為求樸子深厚的民間文化能再發散光與熱。在五結鄉的流流社前,受訪的是噶瑪蘭族的林天成先生,他非常瞭解自己的文化與存在。我們站在他經營的民宿前的舊河道馬路邊,他彎身撿起一塊石頭,在水泥地上畫齣族人從前傍水生活的河道樣子,重現現在淤塞河道前的美好風景,真令人感動。當他提及他的已故族人偕萬來先生時,霎時間我憶起多年前,初涉平埔族文化、書寫關於長濱(加走灣)時,即讀及關於緻力於正名運動的偕萬來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也是一個族群。」如斯悲壯。

  老地名確實充滿難以言喻的魅力,有時其沿革讀來、寫來,就像一部短篇曆史小說一樣精彩,其中彌漫著老颱灣的泥土味道。

  盡管颱灣目前處於眾聲喧譁的社會氛圍,但民間各地的力量正悄悄凝聚崛起,大傢深耕自己的成長在地曆史,重建失落太久的社區意識,也期許政府等相關單位拉大傢一把,給下一輪子民擁有更實質的文化盛世,而不隻是備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