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 戲麯學(四)

「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 戲麯學(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戲麯學
  • 戲麯歌樂
  • 戲麯基礎
  • 音樂基礎
  • 錶演理論
  • 戲麯理論
  • 傳統戲麯
  • 聲樂
  • 戲麯教學
  • 藝術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論述「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書中探討「歌」之唱詞及其載體之所以構成語言鏇律之要素;構成「樂」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為載體所形成之語言鏇律,亦即地方腔調;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與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而由於唱詞之載體以「麯牌」最為精緻復雜;「腔調」之載體文學形式影響其語言鏇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變化多端;凡此皆特彆詳加探索。

  本書篇首梳理「歌樂之關係」,由其創作與呈現兩方麵剖析;篇末則詳論歌樂結閤之雅俗兩大類型,即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樂特色,作為論題之總結。全書三十萬餘言,兼融作者與學界之研究碩果,剖析精闢入微,立論周詳嚴謹,為研究戲麯學不可或缺之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颱灣省颱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颱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麯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鬍適講座教授、颱灣大學講座教授、傑齣人纔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奬、第四屆中興文藝奬、第七屆國傢文藝奬、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奬、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奬、教育部國傢學術奬、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奬、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奬。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麯源流新論》、《地方戲麯概論》(上、下兩冊)、《戲麯腔調新探》、《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颱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麯與偶戲》、《戲麯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麯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麯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韆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圖書目錄

自序   一
緒論   一
小引   一
一、先秦音樂論   一
二、元明清麯傢有關戲麯歌樂的重要著作   一○
三、現代戲麯歌樂論的重要著作   一三
四、著者論戲麯歌樂的關係   一八
小結   二三

第壹章 歌樂之關係   二五
引言:古今賢哲論歌樂之關係   二五
一、從創作觀戲麯歌樂之關係   三○
(一)從群體創作而源生之號子、歌謠   三○
(二)以新詞套入號子、歌謠之腔型   三一
(三)民間音樂傢創作之小調   三一
(四)采詩訂譜、選詞配樂   三一
(五)倚譜配詞   三二
(六)倚聲填詞   三四
(七)摘遍   三九
(八)自度麯   四○
二、談詞調之令引近慢   四一
(一)林玫儀之〈令引近慢考〉   四一
(二)著者的進一步考察   四五
(三)從文獻推測令引近慢之名義   五○
三、從呈現觀戲麯歌樂之關係   五六
(一)誦讀   五七
(二)吟詠   五七
(三)依腔型傳字   五八
(四)依聲調行腔   五八
(五)依字音定腔   五九
四、戲麯歌樂的相得益彰   六二
(一)周德清的「務頭論」   六二
(二)歌樂相得益彰是必須講求的技法和境界   七○
1.杜牧的〈清明〉   七一
2.王勃的〈滕王閣序〉   七二
3.〈延陵季子歌〉   七六
(三)唱腔是「歌樂融閤」的呈現   七八
1.何謂「唱腔」   七八
2.「唱腔」之口法修為   八二
3.「唱腔」之行腔修為   八六
4.「唱腔」之各具特色—流派藝術之基礎   九○
五、現代戲麯歌樂「跨界」與「跨文化」的現象與檢討   九五
小引   九五
(一)現代戲麯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現象   九六
(二)現代戲麯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檢討   一○○
小結   一○二
結語   一○三

第貳章 戲麯音樂本身的構成元素   一○五
小引   一○五
一、宮調   一○五
(一)曆代所用之宮調數   一○七
(二)宮調聲情說   一一一
二、管色與闆眼   一一九
三、腔調   一二八
(一)從自然語言鏇律到人工語言鏇律   一三六
1.齊梁前後的自然音律和人工音律   一三六
2.由唐詩看人工規律   一四一
(二)促使腔調變化的緣故   一四六
1.餘從的觀點和補證   一四八
2.腔調因演唱方式而變化成長   一五一
3.腔調由鄉村進入城市而發生變化   一五四
4.腔調因藝術傢唱腔改良而變化提升   一五五
5.腔調也有由麯牌逐漸發展蛻化而形成者   一五七
(三)腔調流播所産生的現象   一五七
1.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閤而本身為強勢者   一五七
2.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閤而本身為弱勢者   一五八
3.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閤而本身與之勢均力敵者   一五九
4.腔調雖經流播而仍保持原汁原味,亦即不被亦不受流播地語言腔調所影響者   一六○
5.腔調有因受流播地影響而發生重大質變者   一六○
6.腔調也有因管絃樂器加入伴奏而變化易名者   一六二
7.腔調也有因閤流而産生新腔者   一六三
8.腔調有因流播而導緻名義混亂者   一六四
9.腔調流播既廣,其用自殊;流播既久,不免為新興腔調所取代   一六五
(四)古今重要腔係   一六七
1.古代重要腔係   一六七
2.現代重要腔係   一七○
小結   一九○

第參章 戲麯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   一九一
一、戲麯腔調的語言基礎   一九一
小引   一九一
(一)字音的內在要素   一九一
(二)聲調的組閤   一九五
(三)韻協的布置   二○○
(四)語言長度與音節形式   二○四
(五)詞句結構與意象情趣的感染   二一四
小結   二二一
二、戲麯腔調的載體   二二七
小引   二二七
(一)號子   二二八
(二)山歌   二三○
(三)小調   二三二
(四)詩贊   二三九
(五)麯牌   二四○
小結   二四一

第肆章 論說戲麯「麯牌」(之一)麯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麯聯套   二四三
小引   二四三
一、麯牌之來源   二四三
二、麯牌之類型   二四九
三、麯牌之發展   二六一
四、北麯聯套之構成   二六六
小結   二七八

第伍章 論說戲麯「麯牌」(之二)麯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二八一
一、麯牌之建構   二八一
小引   二八一
(一)正字律、正句律、長短律   二八二
1.正字律   二八二
2.正句律   二八三
3.長短律   二八四
(二)協韻律   二八四
(三)平仄聲調律   二八五
(四)對偶律   二八七
(五)句中音節形式律   二九○
(六)詞句特殊語法律   二九一
小結   二九三
二、麯牌格律之變化   三○○
小引   三○○
(一)襯字   三○一
(二)增字   三○四
(三)增句與滾白、滾唱   三○五
(四)夾白、減字、減句、犯調   三○七
(五)又一體   三○九
小結   三一一
三、麯譜與宮譜   三一一
小引   三一一
(一)麯譜與宮譜之分野   三一一
(二)麯譜之來源   三一四
(三)麯譜發展的三階段   三一五
1.宋元萌生期調名譜   三一五
2.明初至清康熙間麯譜形成興盛期的麯譜   三一五
3.清康熙末至近代音樂譜大量湧現期   三一五
小結   三一六

第陸章 論說戲麯「麯牌」(之三)宋樂麯對南北麯聯套之影響   三一九
小引   三一九
一、宋樂麯對北麯聯套之影響   三一九
1.嘌唱和叫聲   三二一
2.唱賺   三二二
3.諸宮調   三二四
4.鼓子詞   三二六
二、宋樂麯對南麯聯套之影響   三二七

第柒章 論說戲麯「麯牌」(之四)傳奇套式與排場之建構   三四三
小引   三四三
一、排場類型舉例   三四四
二、無懈可擊的「排場」   三六八
結語   三七一

第捌章 戲麯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   三七五
前言   三七五
一、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的源生和成立   三七七
(一)曆代齊言體俗文學   三七九
(二)曆代長短句體俗文學   三九○
小結   三九八
二、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之音樂特色   三九九
(一)詩贊係闆腔體之音樂特色   三九九
(二)詞麯係麯牌體之音樂特色   四○六
三、詩體之演化為詞麯體與麯牌體之破解為闆腔體   四○九
(一)詩體之演化為詞麯體   四○九
1.溫庭筠〈菩薩蠻〉   四一○
2.溫庭筠〈南歌子〉   四一一
3.溫庭筠〈夢江南〉   四一一
4.韋莊〈天仙子〉   四一一
5.顧夐〈虞美人〉   四一二
6.顧夐〈醉公子〉   四一二
7.孫光憲〈浣溪紗〉   四一二
8.馮延巳〈鵲踏枝〉   四一二
9.馮延巳〈采桑子〉   四一三
(二)麯牌體之破解為闆腔體   四一四
四、地方戲麯的麯牌體與闆腔體   四二一
(一)地方小戲的麯牌體與闆腔體   四二一
(二)地方大戲的麯牌體與闆腔體   四二六
1.南北閤腔   四三○
2.北麯聯套+闆腔體   四三一
3.南北閤套+闆腔體   四三三
4.南北閤腔+闆腔體   四三三
5.套中夾套+闆腔體   四三四
6.獨立麯牌+闆腔體   四三四
(三)闆腔體産生流派藝術   四四二
結語   四四五

第玖章 《牡丹亭》「拗摺天下人嗓子」評議—以本書所建構之「戲麯歌樂基礎」為依據   四四七
前言   四四七
一、湯顯祖講究自然音律   四五二
二、諸傢非議《牡丹亭》之道理   四五六
三、《牡丹亭》難於用崑山水磨調演唱   四七四
結語   四八○
結論   四八一

附錄一 麯譜提要   四八七
一、北麯譜   四八七
(一)周德清《中原音韻》   四八七
(二)硃權《太和正音譜》   四八九
(三)徐於室、李玉《北詞廣正譜》   四九一
(四)鄭騫《北麯新譜》   四九二
二、南麯譜   四九四
(一)《元譜》與徐於室、鈕少雅《南麯九宮正始》、張彝宣《寒山堂麯譜》   四九四
(二)瀋璟《南詞全譜》與瀋自晉《南詞新譜》   四九六
(三)《九宮譜定》與《南詞定律》   四九八
(四)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與《十二律京腔譜》   五○○
(五)《欽定麯譜》與《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五○○
(六)吳梅《南北詞簡譜》   五○一
三、宮譜   五○二
(一)《納書楹麯譜》   五○二
(二)《吟香堂麯譜》與《遏雲閣麯譜》   五○三
(三)《集成麯譜》   五○四
(四)近現代崑麯工尺譜   五○四
四、周維培〈麯譜製作與南北麯格律〉提要   五○五
(一)南北宮調係統論   五○六
1.宮調在麯譜中的意義與作用   五○六
2.上古樂律與宮調的曆史變遷   五○六
3.北麯宮調係統   五○六
4.南麯宮調係統   五○七
5.宮調聲情略說   五○七
(二)南北麯牌係統論   五○八
1.麯牌性質淺說   五○八
2.南北麯牌的來源及命名   五○八
3.北麯麯牌的功用與區分   五○八
4.南麯麯牌的功用與區分   五○九
5.南北麯牌的某些特殊使用規則   五一一
(三)南北麯聯套論略   五一二
1.南北麯聯套的曆史迴顧   五一二
2.南北麯聯套的繼承性與構成因素   五一二
3.北麯聯套的一般規則   五一二
4.南麯聯套的階段性與一般規則   五一三
5.南北閤套略說   五一四
(四)南北麯韻律釋要   五一四
1.麯譜韻律分析與詩詞韻律概說   五一四
2.明清南北麯譜的檢韻標準   五一五
3.《中原音韻》與南北麯作傢   五一五
4.南麯韻律的階段性及其特徵   五一六
5.「北諧中原,南遵洪武」考辨   五一七
6.南麯麯譜的韻律標記   五一七
(五)工尺闆眼的淵源及在麯譜中的運用   五一八
1.工尺譜的意義及曆史演變   五一八
2.戲麯工尺譜的形式與口法標記   五一九
3.戲麯闆眼略說   五一九
五、周維培〈麯譜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五二○
(一)古劇舊麯輯佚鈎沉的寶庫—麯譜的文獻價值   五二○
(二)古典詞麯的音樂化石—麯譜在古代音樂史上的地位   五二一
(三)填詞之粉本、刺綉之花樣—麯譜與劇作傢關係論   五二一

附錄二 戲麯「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   五二三
一、「腔」在中國傳統戲麯音樂中的意義   五二三
二、中國傳統戲麯音樂結構層次中的「腔」   五二六
(一)腔音   五二六
(二)腔音列   五三○
(三)腔節、腔韻   五三五
(四)腔句   五三六
(五)腔段   五三七
(六)腔調   五三八
(七)腔套   五三九
(八)腔係   五四一

附錄三 曾王二氏「腔調論」之要義及其同異之比較   五四五
前言   五四五
一、曾永義教授〈論說「腔調」〉之要義   五四六
二、王耀華教授〈戲麯「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之要義   五四六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同異之比較   五四七
(一)曾王二氏「腔調論」論述之角度、基準與範圍之不同   五四八
(二)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異實同   五四八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同實異   五五○
1.腔調   五五○
2.腔係   五五四
結語   五五六
參考書目   五五七
參考書目   五五九
一、古籍   五五九
二、專書   五七三
三、期刊論文   五八一
四、會議論文   五八三
五、學位論文   五八四

圖書序言

自序

  我們都知道《史記‧孔子世傢》說「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從這句話可以分析齣這樣的訊息:《詩經》三百首都可以作為歌詞,孔子配閤像琴瑟那樣的絃樂伴奏,用他自己的唱腔來歌唱。這其間就包含韻文學四言詩的載體形式,歌詞本身的詞情,亦即其語言之意義情境思想,以及歌詞本身的聲情,亦即其語言鏇律。如此再加上琴瑟演奏之襯托配搭,運用孔子個人特殊之音色、咬字吐音之口法,而以詮釋詞情之高低強弱快慢頓挫……等行腔技法,終於以唱腔將他對詩篇所體會的情味呈現齣來。即此已可見歌樂的關係是多麼的復雜。

  由先秦典籍,我們可以整理齣古人對「歌樂」間源生與發展完成的觀念理路,那就是:心→誌→詩→歌→聲→音→踏→舞→樂。其源生之「誌」是心靈感物而動之所趨嚮;「詩」指韻文學,作為歌唱的載體;「聲」為滿心而發,肆口而成的自然語言鏇律;「音」為有規律製約的人工語言鏇律;「踏」為肢體應節奏的自然律動;「舞」為講究詮釋意義情境的肢體語言;而「樂」則是最後以配器閤律的音,結閤手執羽旄乾戚文武之舞所完成的錶演。即此更可見古人歌樂的觀念是多麼的細密。

  至於本書所論述的「歌樂」,很遺憾的,由於個人修為淺薄,無法絲絲入扣的達成其中全麵結構有機互應的「精緻」,隻能就歌樂之根本基礎來作個人體會的探討,所以譬如如何就詞打譜,化詩為歌;如何配器襯托,渲染歌唱氛圍;乃至如何以肢體語言詮釋唱詞情境;都非本人能力所及。也因此所探討建構的基礎隻在於「歌」之唱詞及其載體之所以構成語言鏇律之要素;「樂」則止於其構成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為載體所形成之語言鏇律,亦即地方腔調,簡稱「土腔」;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與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為主要。而由於唱詞之載體以「麯牌」最為精緻復雜;「腔調」之載體文學形式影響其語言鏇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變化多端;凡此皆特彆詳加探索。而於篇首則序論「歌樂之關係」,由其創作與呈現兩方麵剖析,庶幾能較諸古今學者所論稍加精審;更於篇末論歌樂結閤之雅俗兩大類型,即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樂特色,作為論題之總結;亦為庶幾較諸學者所論稍加周延。

  建構歌樂之基礎元素頗為繁復,其歌、樂間之互動關係尤其精微;何況戲麯為韻文學講求歌樂關係之極緻,欲麵麵俱到的深入探索剖析尤其艱難。所以相關經典專著頗難尋覓。

  然而由於本人長年以「韻文學」作為講授之範圍,又以戲麯為主體,對於「戲麯歌樂」之探究,便成為不可逃避之課題。於是本人從中摸索,循序漸進而有:

  一九七六〈影響詩詞麯節奏的要素〉
  一九七七〈北麯格式變化的因素〉
  一九八五〈中國詩歌中的語言鏇律〉
  一九八六〈舊詩的體製規律及其原理(上)、(下)〉
  一九八七〈聲情與詞情〉
  一九九二〈《九宮大成北詞宮譜》的又一體〉
  一九九二〈論說「拗摺天下人嗓子」〉
  二○○二〈論說「腔調」〉
  二○○二〈從「腔調」說到「崑劇」〉
  二○○四〈再說「拗摺天下人嗓子」〉
  二○○六〈溫州腔再探〉
  二○○六〈弋陽腔及其流派考述〉
  二○○六〈皮黃腔係考述〉
  二○○六〈從腔調說到「四平腔」的名義〉
  二○○六〈餘姚腔新探〉
  二○○七〈梆子腔係新探〉
  二○○七〈海鹽腔新探〉
  二○○九〈地方戲麯腔係及其特色〉
  二○一○〈崑山腔係及其聲情特色〉
  二○一一〈論說「建構麯牌格律之要素」〉
  二○一四〈論說「歌樂之關係」〉
  二○一四〈戲麯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
  二○一四—二○一六〈論說「麯牌」(之一、二、三)〉
  二○一六〈魏良輔之「水磨調」及其《南詞引正》與《麯律》〉1

  等二十七篇論文,曆時四十年,可見我對這問題探討的「鍥而不捨」。而近三年來,在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的奬助下,更將長年研究成果分綱分目,刪其繁瑣、補其不足、創為新論,使之在新體係之下,貫串成書。對此非常感謝科技部的支持。又及門顔秀青、吳佩熏擔任研究助理,不辭辛勞,亦併此緻謝。

  現在本書即將麵世,我明知戲麯歌樂的問題深奧難解,其罅漏之處,尤其見仁見智,必然不少。譬如我對「腔調」的看法和友人王耀華教授的敘說,由於切入點不同,以緻論述之角度、基準與範圍便有差彆,從而導緻「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的現象。所幸及門施德玉教授已有專文比較說明,均附於本書之末。相信類似情況還有很多。隻是一得之愚、野人獻曝之誠,不敢藏拙,還望海內外方傢不吝教我。

  二○一七年五月十八日晨四時曾永義序於颱北森觀寓所

  ----------------------------------------

  1 〈影響詩詞麯節奏的要素〉,《中外文學》第四捲第八期(一九七六年一月),頁四—二九。〈北麯格式變化的因素〉,《古典文學》第一輯(颱北:颱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七),頁二一一—二三二。〈中國詩歌中的語言鏇律〉,《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颱北,颱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頁八七五—九一五。〈舊詩的體製規律及其原理(上)、(下)〉,《國文天地》第二捲第二期總號一四(一九八六年七月),頁五六—六一;第二捲第三期總號一五(一九八六年八月),頁五八—六三。〈聲情與詞情〉,《中外文學》第一六捲第一期(一九八七年六月),頁一二六—一三三。〈《九宮大成北詞宮譜》的又一體〉,《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颱北:陳奇祿齣版,一九九二),頁一三九—一五二。〈論說〈拗摺天下人嗓子」〉,發錶於一九九二年「湯顯祖與崑麯國際研討會」。〈論說「腔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二○○二月三月),頁一一—一一二。《從「腔調」說到「崑劇」》(颱北:國傢齣版社,二○○二)。〈再說「拗摺天下人嗓子」〉,發錶於二○○四年「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溫州腔再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一○輯(二○○六年六月),頁一一九—一二四。〈弋陽腔及其流派考述〉,《颱大文史哲學報》第六五期(二○○六年十一月),頁三九—七二。〈皮黃腔係考述〉,《颱大中文學報》第二五期(二○○六年十二月),頁一九九—二三七。〈從腔調說到〈四平腔」的名義〉,發錶於二○○六年「中國四平腔學術研討會」。〈餘姚腔新探〉,發錶於二○○六年「國科會中文學門九○—九四研究成果發錶會」。〈梆子腔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二○○七年三月),頁一四三—一七八。〈海鹽腔新探〉,《戲麯學報》第一期(二○○七年六月),頁三—二七。〈地方戲麯腔係及其特色〉,《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颱北:颱灣大學中文係,二○○九),頁四七五—五○一。〈崑山腔係及其聲情特色〉,發錶於二○一○年「地方戲崑腔學術研討會」。〈論說「建構麯牌格律之要素」〉,《中華戲麯》第四四期(二○一一年十二月),頁九八—一三七。〈論說〈歌樂之關係」〉,《戲劇研究》第一三期(二○一四年一月),頁一—六○。〈戲麯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麯學》第二捲(二○一四年十月),頁二三一—二八○。〈論說「麯牌」(之一)—麯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麯聯套〉,《劇作傢》二○一四年第二期(二○一四年四月),頁九九—一一三。〈論說「麯牌」(之二)—麯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劇作傢》二○一五年第一期(二○一五年二月),頁九一—一○七。〈論說「麯牌」(之三)—宋樂麯對南北麯聯套之影響〉,《劇作傢》二○一六年第一期(二○一六年五月),頁一○三—一一四。〈魏良輔之「水磨調」及其《南詞引正》與《麯律》〉,《文學遺産》二○一六年第四期,頁一三五—一五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