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把神學還給上帝的所有百姓 很高興颱灣校園書房齣版社翻譯齣版瞭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中譯名為《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傢》),介紹給華人讀者;以此書的齣版來紀念宗教改革 五百週年和慶祝颱灣校園團契 六十歲生日,意義非凡。
實踐神學是近幾十年纔在歐美逐漸發展成熟的一門神學領域,路恩哲(Andrew Root)則是北美實踐神學界的新銳,近年把潘霍華神學帶入青少年事工中,激起瞭許多精彩的火花。路恩哲和他的博士班導師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閤著的這本《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傢》,在北美的青少年事工中掀起瞭一波「神學轉嚮」的風潮。
本書可謂把青少年事工帶到瞭一個嶄新的神學高度。青少年事工在神學院中往往被歸類在「教牧神學」或「應用神學」領域,神學變成隻是背景的抽象理論;教會在探討青少年事工時,常常隻偏重操作性技巧,而缺乏深度的神學反省。而本書對於教會長期把青少年事工視為外展和教育技巧一事提齣挑戰,轉而從實踐神學的框架來重新探索青少年事工的實踐。
那麼,究竟什麼是實踐神學呢?用兩位作者的話來說,實踐神學就是「對基督徒生命的反思……研究神的行動和我們的行動交會的那些時刻、脈絡、處境及實踐,同時也使微不足道的人類努力轉變為神聖且富生命氣息的行動」。實踐神學一方麵挑戰把理論和實踐二分的神學思維(先講道理,再講實踐),另一方麵也批判實用主義式的事工觀(隻要有用,就是好的),強調做神學是持續查驗(discerning)上帝的行動並參與在其中的過程。
路恩哲和丁康黛的這本書,也充分展示齣實踐神學作為一門神學領域,對教會的信仰實踐能夠注入活力和更新的動力。路恩哲指齣,神學建構始於實存(reality)本身的危機,這危機包含人類存在的危機(crisis of being)和意義的危機(crisis of purpose)。神學反省是在闡述這危機,以及上帝如何在當中行動的這個事實。這種從人類普遍處境(universal human condition)齣發的神學建構,一方麵幫助華人教會能更生動活潑地在我們的處境中做神學,另一方麵則指齣,僅僅是把西方神學的理論和爭論原封不動地搬到華人神學界的這種做法,是既有限也不妥當。
在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年之際,本書更可以說是站在「信徒皆祭司」的改教精神上,把神學反省的呼召和恩典還給上帝的全體百姓,包括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和孩童。好比路恩哲在本書第七章〈神的隱沒、缺席和懷疑〉裏頭提齣,青少年時期本質是一種覺醒的過程,發現生命是一段在可能性與虛無之間的旅程。丁康黛則在第十章〈緊緊守住我們的吻:青少年的賀爾濛神學〉一章從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和渴望中,提齣「欲望」作為青春期最主要的神學視角,認為在渴望愛情的背後是對「他者」的一種深切欲望。透過這些討論,路恩哲和丁康黛具體示範瞭「作為實踐神學的青少年事工」會是什麼樣子,也展示齣每個孩子和青少年服事者,都是在具體的特殊處境中做神學的神學傢。
衷心地嚮華人教會推薦《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傢》這本實踐神學和青年事工的經典之作。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好書,能幫助讀者提升信仰實踐的神學深度,為教會在這世界的實踐上注入嶄新的活力和更新的動力,同時把做神學的呼召從專業學者的手中交還給上帝的全體百姓。盼望華人教會能在本書的啓發下,激發我們對上帝國的想像力,在各種信仰實踐上朝「神學轉嚮」前進,持續查驗上帝在此世界的行動,參與在其中。
董傢驊
(洛杉磯颱福基督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