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茶餘飯後的睿智 保羅‧阿爾托依茲(Paul Althaus)在他頗受歡迎的名著《馬丁路德神學》裏錶示,路德有如一望無際的海洋。這樣的評論不僅基於他著作的浩繁(威瑪版路德全集超過一百捲),更在於其論述的原創力和深度。
芬蘭的路德神學傢畢諾瑪(Lennart Pinomaa)也錶示,路德神學從二十世紀初再度受到重視,主要在於教會發展過程中實質的需要。當路德的思想與言論被正確理解與聆聽時,許多人會訝異,他的多項主張今天依舊適用,不僅未曾過時,反倒足以發揮暮鼓晨鍾的功用。
英國的艾金生(James Atkinson)教授曾錶示,討論路德的書籍或文章早已汗牛充棟,甚至可說是無以匹敵(僅次於與耶穌基督相關書籍)。根據他在1981整年的統計,該類書籍或有份量的專論至少上韆,而且是以各種文字發錶。這樣的現象不僅年年發生,近來更是尤然。
為瞭迎接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世界信義宗聯會從2008年就已展開「路德十年」(Luther Decade)的係列慶祝,每年訂定主題加以研討,到2017年達到高潮。這些年來,世界各地對於路德著作的重新翻譯,神學的反思,可以用方興未艾加以形容。但我們盼望這不是一場大拜拜,熱鬧一場後船過水無痕。而是對普世教會,包括華人教會帶來實質、深遠的幫助。
在一切努力範圍中,擴大翻譯路德的著作介紹給現代讀者,應該是極有意義的事。1999年起,兩岸三地的華人學者,在美國路德會資助下,展開中文版《路德文集》的編譯工作。雖然因為種種因素,進度緩慢,但截至2016年底為止,還是齣瞭四冊,內容將近三韆頁。這四冊內容集中在「改革文獻」以及「信仰與社會」兩個領域,基本上都是較為嚴肅的論述,所針對的讀者群主要是學者和神學生。至於這本《馬丁路德桌邊談話》,因為是在較為輕鬆場閤中的談話,或許可以讓更多弟兄姊妹有興趣閱讀。
《馬丁路德桌邊談話》主要是路德在餐桌旁(其實還有在花園、旅程中),與學生及同工們交談的紀錄。時間是在1531-44年間,根據幾個學生的紀錄加以匯整、編輯再加以齣版。首版齣現於1566年的艾斯勒本(路德齣生、離世的小鎮),之後根據不同手劄齣過好幾個不同版本,最後經編篡收錄在威瑪版的路德全集中,佔瞭六捲。二十世紀中葉在美國齣版的路德文集(Luther’s Works, American Edition),隻選擇瞭部分內容譯為英文,僅佔五十五捲的一捲(vol. 54)。中文版則根據英文版加以編譯齣書。
由於是非正式談話,所以《馬丁路德桌邊談話》的主題相當廣闊,從神學教義、曆史、人生,以及對政府、教會和大學的評論與建言,無所不包,其中還包括一些有趣的軼聞。我們可以看齣路德不隻是在公開場閤,就是在私下,他都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有時不免帶著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見。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從另一個麵嚮觀察路德,看到他更為真實的一麵。
就算天縱英明,路德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絕非完美無缺。從《馬丁路德桌邊談話》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路德,從中一窺他的人格特質與睿智。我們為著神在五百年前興起他的僕人感恩,盼他的觀察與洞見,仍帶給我們啓發與幫助。
廖元威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