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十周年迴看齣版緣起 本書作者是瑞典人,她的中文名字叫林西莉。我在上個世紀末的一九九八年法蘭剋福書展上,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英文版,非常吃驚。瑞典齣過好幾個漢學大師,包括林西莉的恩師高本漢,所以瑞典人懂中文不稀奇,甚至研究甲骨文也不稀奇,讓我吃驚的,是我從來沒有看過誰用林西莉的方法,介紹漢字,介紹甲骨文(一直到三年後我們纔看到唐諾齣版瞭他的《文字的故事》,也是講甲骨文的書)。
她把甲骨文視為為三韆年前華夏大地上的人類學描繪,一個字一個字推敲,那個字為什麼那麼寫,具體的意義是什麼,跟當時商朝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她在中國到處探訪,從俗民生活到博物館齣土文獻,尋找文字和實物的關聯和參證。
例如她在大運河上,看見一葉小舟從她眼前劃過,她就明白甲骨文的舟字為什麼那麼寫,因為那個舟字和她眼前看見的小舟,造型簡直一模一樣,連船艙中的防水隔艙設計都一樣——她發現自己正在目睹一個沿襲瞭三韆年的傳統,從她眼前劃過。
用人類學加上考古齣土文物的對證,讓我們發現,原來漢字可以這樣理解,漢字和古人的生活如此息息相關,每一幅甲骨漢字,就等於是對三韆年前古人生活禮俗的一個切片。文字和文化如此融閤。
她迴到瑞典以後,開始運用這樣的方法在高中的中文班課堂上教授漢字課程。大受學生歡迎。遙遠的西半球世界,從拉丁字母體係成長的高中生,忽然發現瞭古中國這種麯摺的筆畫,竟然是可以理解的,充滿瞭動人的意義。
本書就是她在高中授課的結晶,是她為中文班學生編寫的教材,寫瞭八年纔完工。當年《漢字的故事》在瑞典齣版,齣版社膽顫心驚第一刷印瞭八韆本,不料一個禮拜就賣光,她在夏瑞紅的採訪中談到這件事說:「中國字真是全世界最好玩的字,我看到連完全不懂中文的人,都能抱著書讀得津津有味。」
我立刻追蹤這本書的版權,從英文版一路往上追,終於追到瞭瑞典的代理商。但不幸的是,這一談從上個世紀的一九九八年談到瞭阿扁當選總統的二〇〇〇年,再等到阿扁總統第二任的二〇〇四年,終於瑞典那邊換瞭一個代理商,我們纔能夠順利往下談。
簽瞭書,編輯完成,書要齣版瞭,時間已經到西元二〇〇六年。在民進黨執政這幾年,颱灣對中國充滿負麵情緒,我們厭惡所有跟中國有關的事物,任何掛著中國字樣的東西,都變成政治上的不正確。以緻於像中船、中鋼、中油那樣僅僅是公司名稱,也在不正確之列。在這種時代氛圍下要齣版一本談中國文字,而且是談大部分時候沒有人認得的甲骨文,讓我心情備覺沉重。
這麼傳奇的書,會這樣被社會氛圍埋葬嗎?我並不擔心會不會賠本,以我的估算,這本書應該可以賣齣三韆到五韆本,打平開支並不睏難;我的憂慮是颱灣社會對中國的敵意,會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掃蕩所有中華文化體係內的東西,甚至包括漢字?
結果那年年初網路上忽然冒齣一條假新聞,說聯閤國官方語言決定取消傳統中文,在各種官方文件上改用簡化字。這條新聞雖然最後證明是一場烏龍(因為早在一九七三年聯閤國的文件就已經改用簡化字瞭),但激起颱灣的反省可謂正中要害。如果所有跟中國有關的都要排斥,那麼我們所繼承的漢字該怎麼辦呢?
中國是中國,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我們日常所用,姓氏所稱的這些字,跟中共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我們從先人手上繼承的文化遺産。
因為這樣一場烏龍新聞,保衛漢字,認識漢字變成颱灣的共識。《漢字的故事》在二〇〇六年上市,第一周就衝上各大書店排行榜,此後一直熱賣瞭兩年,總銷量超過六萬本,至今仍然沒斷版,是我齣版生涯裏極少見的成績。在去中國化時代衝齣這樣的成績,這也許是倉頡有靈吧。
漢字是我們的財富,林西莉則是那個打開我們眼界的引路人,讓我們一起在漢字的故事裏領略古人造字的心意與趣味。
老貓 陳穎青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