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新版】

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李斯特
  • 神劇
  • 音樂史
  • 浪漫主義
  • 宗教音樂
  • 音樂哲學
  • 音樂分析
  • 19世紀音樂
  • 音樂文學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李斯特兩部神劇作品《聖伊莉莎白傳奇》以及《基督》創作於他在羅馬梵蒂岡成為低品階修士之時。《聖伊莉莎白傳奇》在他有生之年演齣多次,得到多方喝彩,1873年布達佩斯慶祝他藝術生涯50週年紀念,首演神劇《基督》時,李斯特曾說這部作品是他「音樂的遺言」。

  本書首先介紹李斯特宗教音樂作品,之後分彆針對兩部神劇做深度分析,最後再以「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為論點,從德國神劇形式、法國社會宗教精神、天主教新宗教音樂風格以及女性主義四個觀點來與李斯特兩部神劇做交叉論述。
好的,下麵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新版】”: 《流動的色彩:印象派繪畫的視聽交響》 引言:光影的捕捉與情感的流淌 自19世紀中葉的法國巴黎城中,藝術的潮流正經曆一場靜默而深刻的革命。傳統的學院派桎梏在僵硬的綫條和曆史的敘事中,而一群銳意革新的畫傢,卻將目光投嚮瞭日常生活的瞬間、戶外的光綫變幻以及內心微妙的情感波動。他們不再滿足於描繪“什麼”,而是緻力於錶現“如何感受”。這便是印象派的誕生。 《流動的色彩:印象派繪畫的視聽交響》並非一部簡單的藝術史梳理,而是一次跨越媒介的深度聆聽與視覺對話。本書旨在探討印象派繪畫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筆觸、色彩運用和對瞬間的捕捉,與同期興起的音樂流派——尤其是德彪西和拉威爾等人的印象派音樂——形成瞭共鳴與呼應。我們試圖揭示,畫傢筆下那破碎的光斑與音樂中那模糊的和聲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通感”(Synesthesia)的藝術共謀。 第一章:從自然光到和聲的碎片 本章聚焦於印象派繪畫的核心技法及其與音樂形式的結構性相似之處。莫奈(Monet)在魯昂大教堂係列中,通過對同一主題在不同時間段光影的捕捉,展現瞭時間與感知的主觀性。這種對單一主題的反復審視與變奏,恰似德彪西(Debussy)在鋼琴麯中對某一音色或和弦的不斷重復與細微調整。 我們分析瞭印象派畫傢如何摒棄瞭傳統繪畫中清晰的輪廓綫,轉而采用“分色法”或“並置法”,讓觀看者的視覺係統自行將顔色混閤。這與印象派音樂中對傳統調性關係的解構如齣一轍——和弦不再是為解決而存在,而是作為獨立的色彩音塊,通過並置産生新的聽覺質感。色彩的破碎性,對應著音符的非綫性組閤。 第二章:水、空氣與無定形之美 印象派畫傢對水體、霧氣和空氣的描繪,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細膩。雷諾阿(Renoir)對林間光斑的處理,特納(Turner,作為先驅)對海上迷霧的捕捉,都顯示齣對“流動”和“不可捉摸”的迷戀。這種對物質邊界消融的追求,正是印象派音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書中深入研究瞭德彪西的《大海》和《亞麻色,頭發的少女》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具體的鏇律綫被稀釋,取而代之的是豐富的配器色彩和模糊的音域劃分。我們探討瞭“全音階”、“五聲音階”等調式在繪畫空間構建中的視覺對應。例如,在莫奈晚期的《睡蓮》係列中,畫布被色彩的薄霧所籠罩,觀者幾乎無法分辨水麵、天空與花朵的界限,這種視覺上的“消融”,與音樂中對樂器音色的精細分層與融閤,形成瞭完美的對位。 第三章:異域情調與東方主義的聽覺迴響 19世紀末的歐洲,隨著全球交流的加深,對東方藝術,特彆是日本浮世繪和爪哇加美蘭音樂的接觸,對印象派藝術産生瞭深刻影響。日本版畫的平麵構圖、大膽的裁剪,以及對自然元素極簡的錶達,為西方的視覺藝術提供瞭新的範式。 本書考察瞭這些異域元素如何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瞭兩位藝術巨匠。在繪畫方麵,我們審視瞭對非對稱構圖和“留白”的運用。在音樂方麵,我們對比瞭德彪西對印尼甘美蘭樂器的模仿(如在《被選中的新娘》中的運用)與畫傢們對東方圖案和色彩的吸收。這種對異質文化的藉鑒,共同推動瞭歐洲藝術從單一的敘事中心轉嚮更廣闊的、多元化的感覺體驗。 第四章:筆觸的節奏與樂句的呼吸 印象派繪畫的筆觸往往短促、分離,如同快速記錄的樂譜標記。這些筆觸並非為瞭勾勒形體,而是為瞭記錄光綫在某一特定時刻的震顫。這種對“瞬間性”的執著,決定瞭其藝術節奏的特性。 我們以塞尚(Cézanne)嚮後印象主義過渡的作品為例,分析其如何開始嘗試在畫麵中建立更堅實的結構,這恰好對應瞭拉威爾(Ravel)音樂中,相較於德彪西的飄逸,更注重清晰的輪廓和嚴謹的結構。拉威爾的復古傾嚮與塞尚對形體的迴歸,揭示瞭印象派運動內部的張力與發展方嚮——如何既捕捉瞬間的印象,又不失藝術錶達的持久性。 結論:超越感官的感知煉金術 《流動的色彩》最終論證:印象派藝術並非是對現實的簡單摹寫,而是一種高度提煉的“感知煉金術”。畫傢和作麯傢們共同的工作,在於打破既有的感官藩籬,探索人類認知世界的邊界。他們教導我們,真正的藝術不在於圖像或聲音的本身,而在於它們在我們心靈深處喚起的、難以言喻的色彩與鏇律的交織。閱讀本書,即是學習如何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聽這場光影與和聲的無聲交響。 本書適閤所有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藝術史、音樂美學有興趣的讀者,以及希望跨學科理解藝術錶達的專業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文雅

  
  颱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係專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係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颱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齣。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係就讀,主修法國號,跟隨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麯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學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音樂係、颱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係、實踐大學音樂係、東海大學音樂係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曆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瞭學校課程外,曾於誠品音樂講堂、馬勒愛樂協會、國傢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與導聆。

  2001年進入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係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麯傢馬勒為研究主題,發錶多篇相關論文。2007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颱灣音樂學論壇」發錶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演討會。於2013年發錶《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2014年齣版《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

圖書目錄

譜例列錶
錶格列錶
再版序
前 言
 
第一章 李斯特宗教音樂概述

第一節 李斯特宗教音樂作品與時期分野
第二節 李斯特宗教音樂作品特色
第三節 神劇曆史發展與李斯特神劇
 
第二章 神劇《聖伊莉莎白傳奇》
第一節 創作背景
第二節 劇情與劇本
第三節 樂麯探討
 
第三章 神劇《基督》
第一節 創作背景
第二節 劇情與劇本
第三節 「基督-奧秘」——樂麯建構模式
第四節 基督相關事蹟之樂麯
 
第四章 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一):19 世紀德國
神劇形式與李斯特神劇
第一節 19 世紀德國神劇形式
第二節 德國「國傢主義」發展與李斯特神劇
第三節 巴赫及韓德爾神劇復古手法運用與李斯特神劇
第四節 德國浪漫樂派創新技法與李斯特神劇
 
第五章 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二):19 世紀法國

社會宗教精神與李斯特神劇
第一節 聖西門主義與神父拉美內
第二節 青年李斯特〈論未來教會音樂〉
第三節 李斯特宗教音樂觀於兩部神劇中的音樂實踐
 
第六章 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三):19 世紀天主

教新宗教音樂風格與李斯特神劇
第一節 「西西裏運動」與李斯特宗教作品
第二節 李斯特兩部神劇中新宗教音樂風格呈現
 
第七章 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四):19 世紀女性

主義與李斯特神劇
第一節 19 世紀女性主義
第二節 19 世紀以女性主題為主的神劇作品
第三節 李斯特兩部神劇中的女性特質呈現
第四節 兩部神劇中女性特質與19 世紀女性主義發展之匯流
 
後記
參考書目
中外文詞目對照

圖書序言

再版序

  在2013 年3 月25 日完成第一版時,心中早已訂下將本書再版的期許。盡管在忙碌的生活中時光飛逝,不曾忘懷將本書再版的期望,心係著要將一個重要的概念寫入書中,也就是此次再版中加入的第七章,關於19 世紀女性主義與李斯特神劇的相關研究。

  在西洋音樂史上,大多數的神劇是以聖經舊約與新約人物,或曆代聖人及宗教故事為題材,是什麼契機使得李斯特想要寫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神劇作品―《聖伊莉莎白傳奇》?這位在13 世紀被封為「聖人」的女子有何特彆之處?在李斯特創作此作品之前,這位聖人的故事沒有任何一位作麯傢有興趣為之創作,她為何引起李斯特的注意?李斯特如何在作品中呈現這位聖人的特質?李斯特的第二部神劇《基督》,是曆史上許多作麯傢喜愛寫作的主題內容之一,但特彆的是,在此部神劇中,劇情發展到基督耶穌最重要的兩個人生段落「誕生」與「死亡」時,李斯特並沒有以一般神劇傳統的手法,使用聖經文本為歌詞做敘述性的陳述,而是以13 世紀聖芳濟修士(Jocopone da Todi, 1230-1306)所寫的兩首詩歌《歡喜沉思的聖母》(stabat mater speciosa)以及《聖母悼歌》(stabat mater dolorosa)來代替,以一位母親――聖母瑪利亞――的視角,來錶現這位彌賽亞的生與死。而且在《基督》這部作品中,樂麯最長、音樂織度運用得最豐富的一麯,即是《聖母悼歌》。為何李斯特會有如此的選擇?19 世紀正值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稱帝、歐洲政權動亂,19 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更造成社會階級革命,百傢紛起,「自由主義女性主義」(Liberal Feminism)、「社會主義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興起於這個時代,李斯特的選擇與做法,是否受到當時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李斯特創作神劇時是他成為低階神父的時候,身為神職人員,他所要錶現宗教的女性特質又是什麼?

  因為如此,我在三年後重新起筆,以「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四)―19 世紀女性主義與李斯特神劇」為題,作為本書原本最後三章以曆史匯流為係列的探討:德國神劇形式、法國社會宗教精神以及天主教新宗教音樂風格,另增加一章,探討19 世紀女性主義與李斯特神劇的關係。

  李斯特以作麯傢、指揮傢以及鋼琴炫技傢在曆史上留下耀眼的名聲,但是這兩部神劇《聖伊莉莎白傳奇》與《基督》創作於李斯特擔任天主教低階神父之時,在颱灣甚少有人談及他身為神父的這段時間,更少人論及他身為神父時期的宗教作品,期待這本書能讓讀者認識不一樣的李斯特。

  最後,感謝啓發我走入曆史音樂學領域的劉岠渭老師,感謝鼓勵我堅持自己理想的王美珠老師,感謝辛苦為此書編輯的岱玲,感謝親愛的外子介士,並真誠地嚮我親愛的父神獻上感恩。

盧文雅
2016 年2 月27 日

前言

  人們所熟悉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一位纔華洋溢的鋼琴炫技傢、19世紀歐洲樂壇的耀眼之星。青年時期的他,以無人能及的精湛技巧贏得聽眾瘋狂的喝采,他的鋼琴作品,炫耀他自己的能力,也挑戰百年來的鋼琴傢,前僕後繼地以彈奏他的作品作為炫技展現的標竿。他與已婚的瑪莉‧ 達古夫人(Marie d´Agoult, 1805-1876)的戀情,在巴黎沸沸揚揚地展開,引起輿論界譁然,但當時他依然故我,帶著情人巡禮於歐洲各處,持續他的炫技之旅。

  人們所熟悉的李斯特,是交響詩的首創者,他為管絃樂作品、為器樂音樂發展史畫下一個新的裏程碑。交響麯除瞭有管絃齊鳴的震撼,配器和聲的技巧展現之外,還有詩的意涵,每一首交響詩像一篇故事的敘述,在單樂章的範圍內被陳述、開展,最後聽見結局。「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隨著他交響詩的演齣與發展,引燃19世紀下半葉音樂美學的戰火。「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的支持者漢斯利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和「新德意誌樂派」(Neue Deutsche Schule)的李斯特、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形成對壘,兩方堅持的音樂風格將19世紀音樂妝點得豐富璀璨。

  李斯特也是指揮傢,1848年起工作於撒剋森‧威瑪宮廷,指揮華格納的歌劇《唐懷瑟》(Tannhäuser, 1849),首演《羅安格林》(Lohengrin, 1850)、舒曼的歌劇《曼菲》(Mannfred, 1852),以及將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歌劇《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 1852)以德文於德國首演等,他指揮演齣當代歐洲知名作麯傢之經典作品,往來威瑪的作麯傢、文人、評論傢絡繹不絕,將威瑪打造成人文薈萃的重鎮。
李斯特與卡洛琳公主(Elisabeth Carolyne von Sayn-Wittgenstein, 1819-1887)的戀情也在此時期展開,已婚的卡洛琳公主為瞭他與她的丈夫Wittgenstein 公爵展開長達12年的離婚談判,直到1860年教皇再度駁迴她的離婚申請纔劃下句點。
看起來事業發展與感情故事如此飛揚沸騰的李斯特,在1865年正式受禮成為天主教神父時,各界一片譁然,驚愕與推測批評聲不斷。李斯特再度讓人感到驚訝神奇,隻不過,這次不是他絢麗的音樂奇纔能力,而是他的信仰。

  其實,李斯特天主教信仰在他青年時期已悄然發酵,他信仰的啓濛來自於他父親亞當‧ 李斯特(Adam Liszt, 1776-1827), 他曾經短期當過聖方濟會修士。在李斯特展開炫技旅行演奏,接收到各界掌聲歡呼時,1834年他已做齣與宗教有關的鋼琴單麯《詩與宗教的和諧》(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1833),這是受詩人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詩句啓發而産生的作品。1845年起,李斯特又陸續創作其他九首小品,於1853年齣版成套的《詩與宗教的和諧》。其中的第1麯〈祈禱〉(Invocation)已帶齣全麯集的宗教氣息;第2麯〈聖母頌〉(Ave Maria )、第3麯〈孤獨中神的祝福〉(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第5麯〈主禱文〉(pater noster)等,有著虔誠濃厚的宗教氣息,〈主禱文〉樂麯完全摒棄炫技手法,隻以深厚聖詠般的和聲,虔誠地奏齣寜靜的祈禱;第6麯〈贊美初醒的聖嬰〉(Hymne de l´enfant à son réveil)更是20世紀作麯傢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一係列聖嬰作品的先驅。

  在威瑪時期李斯特創作的交響詩中,也留下多處宗教的痕跡,交響詩《匈奴之戰》(Hunnenschlacht)在麯中使用葛利果聖歌“Crux fidelis"宣告天堂與地上戰爭的勝利。在《浮士德交響麯》(Eine Faust-Symphonie in drei Charakterbildern, 1854-57)的〈終麯閤唱〉引用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浮士德》書中最後的〈神秘的閤唱〉為歌詞,贊美「永恆的女性」(Das Ewig-Weibliche),整首交響麯就結束在對榮光聖母的頌贊中。《但丁交響麯》(Eine Symphonie-zu Dantes Divina Commedia, 1857)也以一個終麯閤唱做結束,麯末吟詠〈聖母尊主頌〉(Magnificat)做結束,使得這兩首交響麯都結束在濃厚的宗教氣息中。

李斯特的宗教音樂作品創作始於1846年,之後,此類作品的創作便不曾間斷直到他去世。其作品絕大部分可用於宗教儀式,而不隻是用於音樂會的欣賞,這些作品中不乏大型作品,如Missa solemnis zur Erweihung der Basilika in Gran(1855-58)、Ungarische Krönungsmesse(1863-66)。李斯特宗教作品的高峰期齣現在1860年代,在他於羅馬梵蒂岡成為低品階修士之時,他的兩部神劇作品《聖伊莉莎白傳奇》(Die Legende von der heiligen Elisabeth, 1857-62)以及《基督》(Christus, 1862-66)就都完成於這時間。

  《聖伊莉莎白傳奇》在李斯特有生之年演齣多次,得到多方的喝采,1873年布達佩斯慶祝李斯特藝術生涯50週年紀念首演神劇《基督》時,李斯特曾說過這部作品是他「音樂意誌與遺言」(musikalischen Willen und Testament)。他的神劇音樂中,有什麼屬於他個人的信仰告白?有什麼是他透過宗教作品想要錶達的宗教思想觀?其中有什麼獨到的音樂創作理念?法國大革命之後的19世紀,歐洲風雲變色,戰爭頻仍,廣大貧苦百姓尋求宗教慰藉,李斯特此時的宗教音樂又有什麼樣的音樂呈現來鼓舞大時代的百姓?當眾人隻看重他的炫技纔華,以及他的指揮風采時,在他成為修士後,修士黑袍下的他的宗教宣言又是什麼?
緻力於這本書的寫作,為的是更廣泛、周全地洞悉李斯特這位眾所周知的作麯傢。在颱灣大量研究文獻探討李斯特鍵盤音樂與交響作品時,這是國內首篇對於李斯特神劇的探討研究。在外文文獻中,對於李斯特神劇並沒有專書研究,隻有一份1996年美國密西根大學Paul Allen Munson的博士論文The Oratorios of Franz Liszt與本書主題相同。論文中討論李斯特的三部神劇《聖伊莉莎白傳奇》、《基督》以及《聖史坦尼斯勞傳奇》(Die Legende vom heiligen Stanislaus, 1873-85),其中《聖史坦尼斯勞傳奇》因未完成,也未齣版,所以在本書中先不予討論。此篇論文多針對三部神劇做背景介紹與樂麯分析,但本書是對於李斯特當時的大時代背景,以及從神劇發展曆史觀點對李斯特神劇做係統性的探討;另外,對於《基督》的分析,本書加入從神學「基督論」(Christology)的角度做相關討論,也是Munson的博士論文所未著眼之處。

  另一本綜觀李斯特宗教作品的權威著作,為Paul Merrick於1987年齣版的Revolution and Religion in the Music of Liszt,這本著作常被後來的研究學者引用,是研究李斯特宗教音樂的重要文獻。書中從1830年李斯特青年時期發生的7月革命談起,將法國大革命對於李斯特的影響,以及影響他宗教作品創作的人做係列的研究,並且對於李斯特所有宗教作品做重點式的介紹。但由於此書的範圍廣闊,所以在兩部神劇的探究上深度自然不足。然該書所提供李斯特書信與文章一手資料的整理,仍為本書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本書另一份重要的文獻資料,是Howard E. Smither所寫的四大冊的《神劇曆史》,與本書研究時期有關的是第四冊(A History of the Oratorio, volume 4, the Oratorio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Smither的研究範圍十分龐大,第四冊中對歐洲各國神劇的發展都一一介紹,且從人文曆史社會等影響層麵切入,並介紹各國神劇的重要作品。Smither的著作對於本書的第四章到第六章,從曆史的匯流看李斯特神劇的內容,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其餘經典的李斯特傳記, 例如Alan Walker的三大冊傳記(Franz Liszt, The Virtuoso Years,1811-1847. Franz Liszt, The Weimar Years, 1848-1861. Franz Liszt, The Final Years, 1861-1886.)以及Derek Watson的李斯特傳記(Liszt)等書,則是本書研究李斯特生平的基礎文獻。
本書研究期間的最大睏難是李斯特一手文獻的資料取得。雖然李斯特的書信全集有陸續再版,但是關於李斯特所寫的文章則不易蒐集齊全,特彆是Lina Ramman齣版於1881年的李斯特四冊創作文集(Gesammelt Schriften),在颱灣各大圖書館中已無從尋得,此文集最後係從慕尼黑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中取得。另外的睏難是樂譜的取得;網路IMSLP提供李斯特的神劇樂譜,但是一些較冷門的宗教音樂作品就不見提供。

  本書所有譜例均重新打譜自製,書中也說明每份樂譜的參考齣處。另外,神劇樂麯中所用的拉丁文歌詞,齣於拉丁文聖經部分,在書中均參考中文聖經翻譯成中文,關於書中使用的中文聖經,因為考量翻譯文字的重點在於翻譯內容的正確性,在此採用基督教和閤本中文聖經,且查證書中所用經句內容與天主教中文聖經並無差異,隻是翻譯用字不同,且使用較為廣泛。文中〈聖母悼歌〉一文的歌詞翻譯則參考李振邦的《教會音樂》書中對此段歌詞的中文翻譯。至於一些外文人名,如為音樂曆史上常見的人名且已有通用的翻譯,則直接使用中文,另有許多不常見的人名,為瞭避免自行依照中文音譯而造成日後研究上的混淆,所以均保留原文書寫。

  本書將分七個章節進行李斯特兩部神劇的論述。第一章先為李斯特的宗教作品進行介紹,以求對李斯特的宗教音樂創作脈絡有概略性的瞭解。第二章與第三章則分彆針對李斯特的兩部神劇做深度的分析探討。最後四章為一個係列主題,以「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曆史匯流」為主要論點,從德國神劇形式、法國社會宗教精神以及天主教新宗教音樂風格以及女性主義發展等四個觀點來與李斯特神劇做交叉論述。如前所述,李斯特未完成的神劇《聖史坦尼斯勞傳奇》在本書中先不予討論。

  期望此書的研究內容能擴展大眾對於李斯特的認識,透過對於他兩部神劇的瞭解,能知道他生平中的一個重要麵嚮,一個屬於他心靈層麵的慰藉與滿足。

後言

  李斯特晚年曾經寫信給他在匈牙利的好友Edmund von Mihalovich,信中說:
 
  每個人都反對我。天主教反對我,因為他們覺得我的教會音樂粗俗。基督教反對我,因為他們覺得我的音樂屬於天主教。共濟會反對我,因為他們認為我的音樂是神職人員的音樂。對保守派,我的音樂太傳統。對「未來派」,我的音樂屬於舊雅各賓。對義大利人而言,除瞭Sambati之外,如果他們是支持Garibaldi的話,那他們當我是個僞君子,憎恨我,如果是梵蒂岡那一派的,他們會指責我將愛神的洞穴帶入教會。對拜魯特而言,我不是個作麯傢,隻是個宣傳經紀人。德國人反對我的音樂,因為它像法國,法國覺得像德國,對奧地利而言,他們認為我寫的是吉普賽音樂,對匈牙利而言,我的音樂是外國音樂。猶太人憎恨我,沒有任何理由的,恨我的音樂,恨我這個人。
  
  這麼多負麵的言詞,若反過來,以正麵思想來看李斯特神劇,則可以嘗試藉此書信為本書兩部神劇《聖伊利莎白傳奇》與《基督》做齣以下的總結;

  「天主教反對我,因為他們覺得我的教會音樂粗俗。」―—因為李斯特的神劇中含有浪漫元素,齣現不少龐大的器樂段落,以及浪漫晚期的和聲色彩。

  「基督教反對我, 因為他們覺得我的音樂屬於天主教。」―—這兩部神劇本身即是天主教神劇。有天主教的傳統,如聖人故事、贊揚聖母等。

  「共濟會反對我,因為他們認為我的音樂是神職人員的音樂。」―—這兩部神劇完成於李斯特成為天主教神父之時,麯中傳達基督神學思想,並傳遞耶穌的教導。

  「對保守派,我的音樂太傳統,對「未來派」,我的音樂屬於舊雅各賓。」――兩部神劇音樂中使用瞭巴赫、韓德爾的音樂風格,甚至使用葛利果聖歌與帕勒斯提納的手法。

  「對義大利人而言,除瞭Sambati之外,如果他們是支持Garibaldi的話,那他們當我是個僞君子,憎恨我,如果是梵蒂岡那一派的,他們會指責我將愛神的洞穴帶入教會。」――對義大利而言,李斯特以外人進入梵蒂岡宗教係統核心,充滿僞善,甚至有人認為這兩部神劇中的聖歌做法與古代風格的使用,隻是為瞭討好教皇,以謀得聖西斯丁教堂樂長之職。

  「對拜魯特而言,我不是個作麯傢,隻是個宣傳經紀人。」―—兩部神劇中許多和聲做法已有華格納風格的聲響,主題動機的做法也具有引導動機的功用。大傢認為這是受到華格納影響的作麯手法。但是除此之外,劇中也齣現「動機變形」做法,以及長篇如交響詩的器樂段落,則是屬於李斯特個人的作麯特色。

  「德國人反對我的音樂,因為它像法國,法國覺得像德國。」―—兩部神劇中的「人道主義音樂」來自於法國的政治宗教思想,但是其中巴赫與韓德爾手法又屬於傳統德國。

  「對奧地利而言,他們認為我寫的是吉普賽音樂,對匈牙利而言,我的音樂是外國音樂。」―—神劇《聖伊麗莎白傳奇》的故事主人翁來自匈牙利,音樂中有匈牙利民謠的使用,但是樂麯中的音樂手法除瞭使用民謠鏇律之外,其餘的手法都為傳統西歐的作麯手法。

  「猶太人憎恨我,沒有任何理由的,恨我的音樂,恨我這個人。」―—這點則在兩部神劇中找不到理由,這就是李斯特兩部神劇的特色,多采多姿,豐富多樣,是完全屬於李斯特個人風格的宗教作品。

圖書試讀

「女性」角色於李斯特兩部神劇中的份量之重,是無庸置疑的重要特色。《聖伊莉莎白傳奇》即是以中古世紀女聖人傳奇為故事,情節從伊莉莎白幼年起,至成長、結婚生子、喪夫、被迫離傢到去世被封為聖,完整敘述一個女子的一生。其中每一個階段,李斯特均以細膩的手法來呈現伊莉莎白的悲喜歡樂。劇中的另一位女性,在全麯的第四幕占重要角色的婆婆蘇菲,是個性鮮明的負麵角色,她負麵惡行的後果很快地在此幕的結尾,即以死於雷電大火中做瞭結。神劇《基督》中,敘述耶穌一生重要的關鍵時刻「誕生」與「死亡」,分彆以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兩首歌麯〈歡喜沉思的聖母〉以及〈聖母悼歌〉來呈現,以女性的觀點做客觀陳述,且〈聖母悼歌〉一麯更是整部神劇中最長的一麯,織度變化豐富,是一首九百多小節的大型樂麯。

李斯特的宗教作品中,以女聖人為主題的作品尚有他於1848年著手寫作的Sainte Cécile,此麯不似《聖伊莉莎白傳奇》以神劇龐大規模呈現,隻用次女高音獨唱,配上閤唱及管弦樂奏的型態。但是,樂麯元素豐富,使用到葛利果聖歌,獨唱與閤唱間的配閤也深具巧思。以瑪利亞為主題的作品,則有做於1842年的六聲部混聲閤唱Ave Maria I,以及1869年的混聲閤唱Ave Maria II,另外有三首均做於1860年代由管風琴伴奏的閤唱麯Ave Maris Stella、Inno a Maria Vergine、Rosario。

除瞭宗教音樂作品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對於女性主題有所著墨的經典之作,是在他於威瑪期間(1847-1861)先後寫下的《浮士德交響麯》與《但丁交響麯》。這兩部交響麯有一個相同的特徵,就是都有一個「終麯閤唱」,《浮士德交響麯》的「終麯閤唱」引用歌德的文學作品《浮士德》(Faust)全書最後段落的〈神秘的閤唱〉為歌詞,浮士德的靈魂在女主角葛麗卿(Gretchen)的牽引下,麯中齣現「榮光聖母」,歌詞中稱之為「永恆的女性」,引領浮士德升天。而《浮士德交響麯》的第二樂章,更是以葛麗卿為主角,陳述這位悲苦女性的愛恨情愁。《但丁交響麯》則是以Magnificat 做結束。李斯特將《但丁交響麯》原本預備為〈地獄篇〉、〈煉獄篇〉與〈天堂篇〉(Inferno-Purgato-Paradiso)三樂章,最後隻寫到煉獄,在〈煉獄篇〉的結尾加一段終麯,即是以Magnificat 為標題,用女聲或童聲閤唱來呈現。這兩部交響麯中的女性,除瞭葛麗卿外,另一重要角色都是聖母瑪利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精美的裝幀吸引瞭。這種厚重感和質感,就讓人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作為一名對古典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樂迷,我一直覺得李斯特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帶有標題性質的交響詩,充滿瞭故事性。而《神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聽著它的音樂,總能聯想到但丁筆下的宏偉景象,那種對天堂、地獄、煉獄的描繪,通過音符的力量得以具象化,實在是太震撼瞭。這本書的副標題“李斯特神劇研究”更是直擊我的癢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比較係統和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是簡單的麯目介紹,而是能夠揭示李斯特在創作《神劇》時所運用的音樂手法,他對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的音樂化處理,以及這些音樂元素如何共同構建起整個作品的戲劇性。我特彆好奇,他如何通過和聲、鏇律、配器等手段來錶現宗教的莊嚴、地獄的恐怖、以及人間的掙紮。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更好地理解這些音樂語言,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次巨大的收獲。

评分

啊,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真是充滿瞭期待。李斯特的《神劇》我一直都覺得是音樂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的宏大敘事、它的情感張力,總是讓人沉醉其中,又感到一絲難以捉摸。這本書的標題《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新版】》就透著一股神秘感和學術深度,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要深入剖析那些隱藏在音符背後的深層含義。我一直好奇,李斯特這位音樂巨匠,究竟是如何用他的音符來構建一個如此龐大的“神劇”世界的?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樂句,那些戲劇性的轉摺,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驅動。而“黑袍”這個意象,又讓我聯想到宗教、神秘、甚至是某種不為人知的儀式感,這和《神劇》的主題似乎不謀而閤。新版意味著更豐富的內容,或許會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對原有觀點的修正和深化。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裏,找到一條通往李斯特內心世界的清晰路徑,理解他創作《神劇》時所經曆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對那個時代所做的深刻迴應。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之旅,一次與偉大心靈的對話。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李斯特的作品,總有一種能夠直擊人心的力量。而《神劇》,更是他晚期思想和藝術成熟的體現,充滿瞭哲思和宗教意味。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黑袍下的音樂宣言”,給我一種非常深刻的聯想。它似乎在暗示,李斯特的《神劇》不僅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宣示,一種對人生、對信仰、對宇宙的深刻思考。“黑袍”的意象,又增添瞭一種神秘和肅穆感,仿佛是在窺探一位偉大的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升華。“新版”的字樣,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這意味著它可能包含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或者對原有觀點的更深入、更全麵的闡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神劇》在音樂史上地位的準確評估,以及它在李斯特整個創作生涯中的獨特意義。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抽象的音樂語言,轉化為能夠被普通聽眾理解和感受的深刻內涵。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拿下瞭。李斯特,這位浪漫主義時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音樂總是帶著一種無與倫比的魅力。而《神劇》,更是他藝術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的藝術作品情有獨鍾,而《神劇》無疑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本書的標題《黑袍下的音樂宣言》給我一種彆樣的感覺,它不僅僅指嚮音樂本身,更指嚮瞭音樂背後的某種精神力量,某種不被世俗所羈絆的藝術追求。“黑袍”的意象,讓我聯想到一種深邃、神秘、甚至帶有某種宗教色彩的氛圍,而“音樂宣言”則暗示瞭作者將在這本書中,深刻剖析李斯特在這部作品中想要錶達的藝術理念和哲學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更深入地理解《神劇》的音樂結構,它在和聲、鏇律、節奏以及配器上的創新之處,以及這些創新如何服務於作品的整體意境。

评分

這本書的到來,讓我在一個忙碌的午後,找到瞭片刻的寜靜。我一直覺得,音樂是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藝術,而李斯特的《神劇》更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的體驗。這本書的標題“黑袍下的音樂宣言”給我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它似乎預示著,在這本書裏,我將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李斯特,一個在音樂創作中,承載著深刻思想和強烈錶達的李斯特。“宣言”這個詞,更是讓人覺得,這本書將揭示李斯特在《神劇》這部作品中,想要嚮世界傳達的一種理念,一種態度。我一直對李斯特將文學作品音樂化的處理方式非常感興趣,而《神劇》無疑是他最傑齣的代錶作之一。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我深入地瞭解李斯特是如何解讀但丁的原著,又是如何將文字中的意象轉化為具有強大感染力的音樂。它應該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應該是一本充滿激情和洞見的藝術解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