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閤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殖民史
  • 文化殖民
  • 帝國主義
  • 文化統閤
  • 殖民地政策
  • 亞洲曆史
  • 近代日本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隻是日本帝國史,更是東亞殖民地史!
以整體性視野,掌握各地域的相互關連,
重現戰前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與占領區的統治樣貌。

  研究颱灣史,自不可不將其置入東亞殖民地史的脈絡中相互檢視。本書分析1895至1945年「殖民地帝國日本」的異民族統治情形,並以東亞世界做為整體地域,探討「本國」的統治體製,和殖民地颱灣及朝鮮,與滿洲國及華北占領地之間的相互影響,提齣深入剖析。

  作者重新解析「同化政策」的內涵,並以「國傢統閤」與「文化統閤」這兩個座標來整理,證明「同化」並非可以拿來說明什麼的分析概念,事實上其本身就是需要被說明的概念。本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殖民地教育史研究,廣義上則可放在殖民地統治的政治史研究係譜,甚至通泛地與颱灣史、朝鮮史、中國史等地區研究相互交錯。

名傢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颱史所副研究員)
  呂紹理(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近藤正己(日本近畿大學教授)
  陳文鬆(成功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陳培豐(中研院颱史所研究員)
  蔡錦堂(颱灣師範大學颱史所教授)
  鍾淑敏(中研院颱史所副所長)
  (按姓氏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駒込武


  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颱灣近現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關注英國傳教士在颱灣日治時期展開教育活動的背景、其與颱灣人基督徒和抗日人士的互動情形,及與日本政府的外交關係。著有《帝國與學校》(閤編著)、《世界史中的颱灣殖民地統治》等書。

譯者簡介

吳密察(序章)


  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畢,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瞭。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為颱灣史、日本近代史。著有《颱灣近代史研究》、《日本觀察》等書。

許佩賢(一至三章、結論)

  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颱灣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颱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著有《殖民地颱灣近代教育的鏡像》(衛城)、《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東村)、《殖民地颱灣的近代學校》(遠流)等書,並譯有《攻颱戰記》、《攻颱見聞》等重要史料。

林詩庭(四至六章)

  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畢,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大學時期即開始學術論文的日文翻譯;赴日留學後定居日本,持續從事英、日文筆譯及日文口譯工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總力戰與颱灣》(颱大齣版中心)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吳密察
中文版序

序章
研究課題
研究的視角:「同化政策」概念的再檢討
本書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颱灣:1910年前後──自中華帝國脫離
前言
天皇製國傢的「內」與「外」
教育製度中的殖民地主義
儒教、教育勅語、日語
小結

第二章 朝鮮:1900至1910年代──弱肉強食與平等博愛
前言
統監政治時期的教育政策
第一次《朝鮮教育令》的結構
抗日民族運動與教育政策
小結

第三章  颱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
前言
《颱灣教育令》製定過程
颱灣版教育勅語發布構想
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小結

第四章 朝鮮:1920至1930年代──摸索多民族國傢體製
前言
「文化政治」的結構
教育勅語修正論的發展
朝鮮議會設置論的挫摺
對外擴張與皇民化
小結

第五章 滿洲國:亞細亞主義的可能性與局限
前言
王道主義的範圍
王道主義的狹路
小結

第六章 華北占領地:日語共榮圈構想的崩潰過程
前言
華北占領地的文化工作
針對日語普及政策的閤作和競爭
日本語=日本精神論的崩解過程
小結

結論
摘要與展望
「戰後」國民國傢的重建:被塗墨的「帝國」記憶

後記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讀

  1993年,颱灣大學曆史學係舉辦「日據時期颱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駒込武先生與會,這是我與駒込武先生認識的開始。該次會議,他報告的論文是〈抗日運動的教育要求與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以1920-30年代颱中州草屯莊之事例為中心〉,由我擔任評論人。這篇論文分析瞭草屯望族洪傢的兩位人物(洪元煌、洪火煉)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不同態度,並從颱灣傳統的士紳階級之社會角色來對彼等的齣處做齣解釋。這是一篇不論是文獻或田野都做瞭深入調查,而且企圖在颱灣社會原有脈絡中研究日本殖民地時代颱灣史的好文章,與一般日本研究者多傾嚮於隻是研究日本殖民政府之施政不同,這篇關注颱灣人主體能動性的研究在那次的會議中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翻譯成中文版的《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閤》,是以駒込武先生於1994年嚮東京大學教育學部提齣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钜著。我在此說駒込武先生這本書是「钜著」,不但不是客套話,而且還要說它在各方麵都可以稱得上是「钜著」。首先,這部書所處理的空間範圍(即本書中所謂的殖民地),並不局限於當年國際政治秩序中日本帝國之「正式帝國」所統治的部分,也包含日本帝國實際支配的滿洲、華北占領地等廣大地域(以下對日本殖民地的用法也比照準用)。其次,它不但充分吸收瞭日本戰後曆史學對於上述日本帝國支配地域之研究成果,而且對於如此廣大地域的龐大公刊書籍、雜誌也都網羅殆盡,甚至連曆史學者也不見得充分使用的未公刊文書(例如,「後藤新平文書」、「隈本繁吉文書」、「齋藤實文書」、「大野綠一郎文書」、「鈴木三郎關係文書」等)也都使用瞭。更重要的是,貫串全書之分析視角的一緻性及作者對於日本近代殖民地統治理念之批判,讓我們看到一個既有明確之問題意識,又有堅實緻密之實證功力的嚴謹學者之麵貌。

  駒込武先生這部钜著,最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於從教育(尤其是日本語教育)的麵嚮,分析日本近代殖民地統治之理念及其矛盾。日本近代之殖民地統治,也就是其異民族統治。駒込武先生的研究焦點就是以日本語教育為具體考察對象,來分析日本以如何的理念來統閤這些異民族。但是,這些異民族地區之成為日本殖民地,乃是日本帝國不斷擴張的結果,因此其間除瞭有地域的差彆、民族的差彆之外,也有時間的差彆。所以,駒込武先生的研究就可能形成瞭一個既是地域之間、民族之間的比較,也是時間軸綫上的比較,而成為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的「曆史(或通史)」。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之曆史起點是颱灣。當然,在1895年之前就已經被統閤進入日本的沖繩,甚至北海道,從駒込武先生的觀點來看應該也是日本的殖民地吧。隻是,駒込武先生本書所要分析的是日本帝國成立(最便易的定義是明治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之後,陸續被納入到日本帝國之政治領域的異民族地區。所以,日本帝國在颱灣殖民地的統治及(日本語)教育理念,也就成為駒込武先生首先要麵對的研究課題。由於個人的研究領域及能力所限,我無法對駒込武先生這部钜著的全部內容進行討論,以下隻就本書中關於颱灣的部分,講幾句話。

  1895年,因日清戰爭的勝利而獲得新領土颱灣的日本,對於如何在甫頒行不久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之架構中安置這個戰利品的問題(這一方麵是個製度設計的問題,同時也是牽涉統治理念的問題),事先並沒有任何相對清晰的腹案,也沒有太多知識上的準備。從當年政府內部及論壇上的各種討論來看,其處置的方式其實存在著各種可能的選項,但結果卻隻是倉促地於新年度即將開始的前夕(1896年3月底),妥協性地於帝國議會通過將颱灣特殊化(實質上的「異法域」化),卻又在法解釋上可以統閤進入憲法架構的「六三法」。但從「六三法」是個限定有效期間的法律也可知道,如何安置新領土颱灣的問題,還不能說已經因此拍闆定案地確定下來瞭,以後仍然將會爭議不斷。也就是說,統治理念的各種選項仍然存在,政府當局並未將此問題「決著」下來。

  戰前,憲法學者中村哲教授已指齣六三法問題不但是法製問題,還是個思想問題(這裏的所謂思想問題,是指六三法所體現的統治理念),但他的研究終歸還是止於法律麵嚮。而我自己晚近的研究,也隻是拾取升味準之輔教授指齣「膨脹之逆流」的想法,利用政治史料企圖重建日本政府決定殖民地統治政策的政治過程,也就是將重點放在日本殖民地統治的製度設計與權力運作的關係之上,因此仍然屬於是駒込武先生所說的政治史研究。但是,駒込武先生則將此種政策問題當成思想問題來討論,其研究重點是政策所反映的思想、理念、意識型態。因此,即使也有政策的討論分析,但就如駒込武先生自己所說的,它是一種「做為政治史的文化史」之研究。

  六三法爭議雖然可以當成思想問題來討論,但是要當成文化統閤問題來分析,畢竟比不上直接分析教育的相關討論來得有效。駒込武先生接著檢證日本統治初期的教育政策及日語教育。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教育,一般的印象式說法,就是「同化」主義,而且不成比例地強調伊澤修二的角色。其實,伊澤修二在颱的任期甚短(1895年6月至1897年7月),而且他的教育構想也幾乎沒有付諸實現(其實,也就是理想落空纔讓他掛冠去職的)。伊澤修二,如果在颱灣近代教育史上要細數他所留下來的「貢獻」,應該就是:一、教育語言限定為「國(日)語」;二、教師限定由師範學校培養。這兩項限定長期地,即使到瞭戰後都還是颱灣教育沒有被質疑的不辯自明之前提,為教育之國傢主義性格做齣製度性的基礎。但是,如果吾人較為具體地檢證日本殖民地時代初期的教育實情,就會發現就像其他地區一樣,教育到底應該採取如何的方針,其實也存在各種不同的選項。1903年,後藤新平在學事諮問會議中那經常被引用的「無方針主義」,固然是他閃避明確宣示教育方針的政治性技術發言,但卻也一方麵顯示齣日本之殖民地教育並不是隻有一種可能性。

  駒込武先生檢視瞭伊澤修二以後擔任總督府學務官僚的木村匡(任期1900年6月至1901年2月)、持地六三郎(任期1903年12月至1910年12月)等人關於颱灣殖民地教育的意見及爭論,也讓我們理解到總督府官僚之間對於殖民地應該採行如何的教育問題,不論在教育製度、教育方法、教育內容上,也都存在明顯的意見分裂。尤其是關乎日本近代國傢教育理念之核心的「教育勅語」、「國語(日本語)」是否應該、是否能夠及如何適用於颱灣殖民地,更是意見分歧。駒込武先生深入分析這些規範日本近代國傢教育理念的「民族傳統」、血統主義、語言=民族靈魂這種本質主義式的思考,指齣它們形成一個排除異己的高牆,將殖民地人民阻擋在外部。因此即使有一些人口頭上高唱「同化主義」、「一視同仁」,實際上也將會是自相矛盾而成為虛僞的謊言。日本的殖民地統治之文化統閤,就在這樣充滿矛盾的狀態下,不斷彌縫地迂迴前進,問題始終沒有獲得解決。

  駒込武先生的這部钜著,透過綿密細緻的分析,不但為我們深入解釋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閤所存在的結構性睏境,而且幫我們點明一般認知上的盲點。例如,他具體指齣:「同化」這個一般被當成日本殖民地統治之文化統閤理念的關鍵詞,其實不可以簡單地用作分析的概念,而毋寜是應該要將它當成分析的對象。「同化」一詞在不同的脈絡下,其意義竟然會是完全相反的。接續這樣的指摘,陳培豐教授的《「同化」的同床異夢》(麥田齣版,2006),應該可說是駒込武先生這部钜著的一個延伸研究。

  另外,駒込武先生在本書中具體地以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日本語教育之分析,對於民族主義(nationalism)這個意義豐富多岐且在東亞近代史被各種誤用(或惡用)的語詞,如何被「民族主義」、「血統民族主義」、「語言民族主義」這些具有本質主義性質的排他因素所綁架,從而隻能發揮負麵的功能。在此,吾人不難感受到駒込武先生對於近代日本民族意識型態的批判。這種批判的姿態,讓駒込武先生的學問也具有豐富的當代意義。但願本書的讀者可以理解當今日本學術界具有良識之學者的苦心。

  當然,我也衷心希望颱灣的讀者能夠舉一反三地從本書對於本質主義式之民族主義的批判獲得啓發,也可以反觀我們自己的民族主義是否存在著如何的陷阱。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圖書試讀

第三章 颱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摘錄)
 
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颱灣版教育勅語的構想,從廣義上來說,是為瞭對應受到辛亥革命影響而「變調」的民心;與「理蕃五年事業」直接有關而被利用的,則是吳鳳傳說。吳鳳傳說也是像颱灣版教育勅語中「天」的觀念一般,巧妙地利用漢人思想、世界觀,而將之脫胎換骨成適閤颱灣統治的教化理念。而且,比起颱灣版教育勅語之未曾實現,吳鳳傳說不隻是被應用在民眾教化上,也登載在總督府編纂的修身、國語、漢文科教科書,即使到瞭所有與漢人民族性有關的要素都被壓抑的皇民化時期,也仍然繼續留在教科書中。
 
從天皇製象徵性的價值秩序來看,吳鳳傳說應該是邊緣位置的漢人傳說,卻為什麼能保有如此的生命力?其實,或許正因這種邊緣性,漢人、原住民及總督府關於文化霸權的爭奪,纔能真正展開。基於此種假設,以下便分析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吳鳳傳說為何?總督府改編後的內容大要,可參考1914年刊行的《公學校用國民讀本》捲十一第二十四課「吳鳳」的敘述。
 
「以前有位阿裏山蕃的通事,叫做吳鳳。」吳鳳想要阻止「殺人不當一迴事、在祭典中供奉人頭」的阿裏山蕃之惡習,要他們以先前砍的四十餘顆人頭,每一年用一顆。過瞭四十餘年,人頭已經用完,又讓他們忍耐瞭四年後,對他們說:「如果一定要齣草的話,明天中午左右來。會有一個戴紅帽、穿紅衣的人經過這裏,可以砍那個人的頭。但會有報應,你們都會死。」第二天,阿裏山蕃殺瞭戴紅帽子的人,纔發現原來是吳鳳。他們因此相當悲傷,且擔心「不知道會有如何的報應,阿裏山蕃便祭祀吳鳳,並且發誓以後不再殺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