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只是日本帝國史,更是東亞殖民地史!
以整體性視野,掌握各地域的相互關連,
重現戰前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與占領區的統治樣貌。

  研究臺灣史,自不可不將其置入東亞殖民地史的脈絡中相互檢視。本書分析1895至1945年「殖民地帝國日本」的異民族統治情形,並以東亞世界做為整體地域,探討「本國」的統治體制,和殖民地臺灣及朝鮮,與滿洲國及華北占領地之間的相互影響,提出深入剖析。

  作者重新解析「同化政策」的內涵,並以「國家統合」與「文化統合」這兩個座標來整理,證明「同化」並非可以拿來說明什麼的分析概念,事實上其本身就是需要被說明的概念。本書在狹義上可以說是殖民地教育史研究,廣義上則可放在殖民地統治的政治史研究系譜,甚至通泛地與臺灣史、朝鮮史、中國史等地區研究相互交錯。

名家推薦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近藤正己(日本近畿大學教授)
  陳文松(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培豐(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
  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副所長)
  (按姓氏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駒込武


  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博士,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及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近期關注英國傳教士在臺灣日治時期展開教育活動的背景、其與臺灣人基督徒和抗日人士的互動情形,及與日本政府的外交關係。著有《帝國與學校》(合編著)、《世界史中的臺灣殖民地統治》等書。

譯者簡介

吳密察(序章)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曾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著有《台灣近代史研究》、《日本觀察》等書。

許佩賢(一至三章、結論)

  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著有《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衛城)、《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東村)、《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遠流)等書,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林詩庭(四至六章)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大學時期即開始學術論文的日文翻譯;赴日留學後定居日本,持續從事英、日文筆譯及日文口譯工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總力戰與臺灣》(臺大出版中心)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吳密察
中文版序

序章
研究課題
研究的視角:「同化政策」概念的再檢討
本書內容、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臺灣:1910年前後──自中華帝國脫離
前言
天皇制國家的「內」與「外」
教育制度中的殖民地主義
儒教、教育勅語、日語
小結

第二章 朝鮮:1900至1910年代──弱肉強食與平等博愛
前言
統監政治時期的教育政策
第一次《朝鮮教育令》的結構
抗日民族運動與教育政策
小結

第三章  臺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
前言
《臺灣教育令》制定過程
臺灣版教育勅語發布構想
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小結

第四章 朝鮮:1920至1930年代──摸索多民族國家體制
前言
「文化政治」的結構
教育勅語修正論的發展
朝鮮議會設置論的挫折
對外擴張與皇民化
小結

第五章 滿洲國:亞細亞主義的可能性與局限
前言
王道主義的範圍
王道主義的狹路
小結

第六章 華北占領地:日語共榮圈構想的崩潰過程
前言
華北占領地的文化工作
針對日語普及政策的合作和競爭
日本語=日本精神論的崩解過程
小結

結論
摘要與展望
「戰後」國民國家的重建:被塗墨的「帝國」記憶

後記
索引

圖書序言

第三章 臺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摘錄)
 
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臺灣版教育勅語的構想,從廣義上來說,是為了對應受到辛亥革命影響而「變調」的民心;與「理蕃五年事業」直接有關而被利用的,則是吳鳳傳說。吳鳳傳說也是像臺灣版教育勅語中「天」的觀念一般,巧妙地利用漢人思想、世界觀,而將之脫胎換骨成適合臺灣統治的教化理念。而且,比起臺灣版教育勅語之未曾實現,吳鳳傳說不只是被應用在民眾教化上,也登載在總督府編纂的修身、國語、漢文科教科書,即使到了所有與漢人民族性有關的要素都被壓抑的皇民化時期,也仍然繼續留在教科書中。
 
從天皇制象徵性的價值秩序來看,吳鳳傳說應該是邊緣位置的漢人傳說,卻為什麼能保有如此的生命力?其實,或許正因這種邊緣性,漢人、原住民及總督府關於文化霸權的爭奪,才能真正展開。基於此種假設,以下便分析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吳鳳傳說為何?總督府改編後的內容大要,可參考1914年刊行的《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卷十一第二十四課「吳鳳」的敘述。
 
「以前有位阿里山蕃的通事,叫做吳鳳。」吳鳳想要阻止「殺人不當一回事、在祭典中供奉人頭」的阿里山蕃之惡習,要他們以先前砍的四十餘顆人頭,每一年用一顆。過了四十餘年,人頭已經用完,又讓他們忍耐了四年後,對他們說:「如果一定要出草的話,明天中午左右來。會有一個戴紅帽、穿紅衣的人經過這裡,可以砍那個人的頭。但會有報應,你們都會死。」第二天,阿里山蕃殺了戴紅帽子的人,才發現原來是吳鳳。他們因此相當悲傷,且擔心「不知道會有如何的報應,阿里山蕃便祭祀吳鳳,並且發誓以後不再殺人。」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